448
0
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改善安全性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将第一酚单体、第二酚单体与醛类单体反应,依次进行两次固化,得到酚醛树脂块体,再依次进行破碎、预氧化、热解碳化,得到热解碳;第二酚单体为强心酚;(S2)热解碳进行活化造孔,惰性气氛下高温处理,得到多孔碳;(S3)多孔碳依次进行气相硅沉积和碳包覆,得到硅碳复合负极材料。
281
0
本发明涉及材料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三氧化钼纳米片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三氧化钼纳米片的厚度为10~80nm,该三氧化钼纳米片上分布有直径为5~50nm的中孔;其中,所述三氧化钼纳米片的比表面积为100~800m2/g。本发明提供的三氧化钼纳米片结构,具有高比表面积,同时能够暴露更多的活性位点和氧缺陷,从而有利于提升其催化、吸附和气敏性能,进而能良好的应用于气体传感、储能、催化或吸附领域。
249
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补热型液态二氧化碳储能系统及使用方法,属于新型储能技术领域,包括低压液态储罐、相变蓄冷器和高压液态储罐;低压液态储罐通过低温膨胀阀和相变蓄冷器冷侧连接,相变蓄冷器冷侧和高压液态储罐之间连接有储能侧预热器、压缩及热回收模块和储能侧冷却模块;高压液态储罐和低压液态储罐之间连接有增压泵、发电侧回热器、补热模块、透平发电机组、相变蓄冷器热侧、发电侧冷却模块、发电侧集热器和发电侧制冷模块,发电侧回热器和储能侧集热器之间设有压缩热循环热罐、压缩热循环冷罐
453
0
本公开的提供了一种钙钛矿薄膜卤素离子的均质化方法,方法包括:向N,N‑二甲基甲酰胺中碱金属草酸盐,充分搅拌得到混合均匀的第一溶液;将第一溶液与N‑甲基吡咯烷酮混合,充分搅拌得到混合均匀的第二溶液;将多种钙钛矿前驱体材料依次加入第二溶液中,充分搅拌得到混合均匀的第三溶液,其中,碱金属草酸盐用于多种钙钛矿前驱体材料的添加剂以对卤素离子分布进行靶向调控;将过滤后的第三溶液涂敷于经亲水处理的衬底表面,并通过真空装置抽离膜内残留溶剂后转移至热板干燥结晶,得到卤素均质化分布的钙钛矿薄膜。
644
0
本发明提供一种改善固体电解质层与电极层的接触状态,即使在全固体电池的使用时不施加压力也能够充放电的全固体电池及其制备方法。作为其手段,使用全固体电池,具有:集电体;设置在集电体上的电极层;和以与电极层接触的方式层叠的固体电解质层,在电极层与固体电解质层的接触界面形成有多个间隙,在间隙中具有电解液。
397
0
储能电站中存在着垂直分布的电池排列结构,下层电池热失控产气在引燃后,火焰会诱发上层电池发生火蔓延。为了探究储能电池火蔓延特性及触发过程的能量传递机制,本工作以100 Ah磷酸铁锂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设计3组双层电池模组火蔓延实验(双层电池数量各为1节、2节和3节),加热触发底部电池开阀后主动引燃热失控气体,记录实验现象和电池温度变化,分析电池温升速率和温升阶梯,进而定量研究在触发顶部电池火蔓延的过程中,底部各节电池的累计传递能量,最后解耦不同路径的传热量。
电动汽车、移动设备与电网储能的爆发式增长,把“高性能电池”推向可持续能源舞台的中央。正极——这颗决定能量密度的“心脏”——必须在容量与可逆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层状氧化物因高容量、低成本脱颖而出,却遭遇阴离子氧化还原这把“双刃剑”:高电压平台提供额外容量,却也带来电压衰减、电压滞后乃至不良氧物种(如分子氧)的生成,循环寿命岌岌可危。因此,多种表征技术应运而生,意图突破阴离子活性的关键机制,虽都呈现出一定的独特性,但局限性也不容忽视。
北京理工大学吴锋院士团队高洪才教授近期国际权威期刊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通过钨(W)取代策略,显著提升了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Na4Fe3(PO4)2P2O7(NFPP)的电化学性能。该研究首次揭示了局部电荷交换在解耦电子与离子传输中的关键作用,为高性能钠离子电池的设计提供了新思路,第一作者为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研究生信宇航。
固态电池在实际应用中长期面临两大难题:一是电池内部固体材料之间接触不良;二是缺乏能同时耐受高电压正极和强还原性负极的电解质材料。为改善固-固界面接触,传统方法通常需要施加极高的外部压力或采用复杂的多层电解质结构,但这会带来系统复杂度高、成本增加以及长期稳定性不足等问题。如何在不依赖高压和复杂结构的前提下实现稳定的固-固界面,成为固态电池走向实用的关键挑战。针对这一难题,清华大学化学工程系张强、赵辰孜团队创新性地提出“富阴离子溶剂化结构”设计策略,开发出一种新型含氟聚醚电解质(图1)。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博士生薛程鹏提出一种利用独特的多层核壳结构纳米析出相增强铝锂合金力学性能的策略,突破了传统铸造铝锂合金强度低的难题。研究发现了一种独特的富Li多层核壳结构纳米析出相,该析出相在时效态稳定存在且以高体积分数析出,通过沉淀强化使铸造铝锂合金的抗拉强度提升至接近500 MPa,可替代大部分变形铝锂合金。
484
0
本发明属于传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锂电池压力检测的柔性电容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传感器包括:叠放的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介电层,其叠放于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之间,其靠近第一极板的一侧设置有凸起阵列,凸起阵列的顶部与第一极板之间留有间隔,凸起的底面积大于凸起的顶面积,其为具有多孔结构的聚合物离子液体凝胶层;Spacer层,其叠放于第一极板和介电层之间,其套设在凸起阵列的外周,其一侧与介电层的凸起阵列边缘的表面相贴合,其另一侧与第一极板相贴合,其为具有多孔结构的聚合物凝胶层;
797
0
开发全固态电池在信息技术、移动通信和电动汽车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具有高安全性和比能量。其中,基于层状金属氧化物(LMO)正极的全固态电池具有广泛的吸引力,但LMO在高电位下与固态电解质(SE)的不可逆副生反应以及富镍LMO的化学-机械降解阻碍了其长期稳定性和倍率性能。ASSLSB(全固态锂硫电池)以其高比能量在原则上可以消除一些这些挑战,适中的电位不会导致SEs的显著氧化,也不会在充电时释放活性氧威胁热安全,因此有望实现更高的固有安全性,且使用SEs还可以进一步消除液态电解质基Li–S电池中存在的臭名昭著的多硫化物穿梭现象
951
0
硅光子学是一项迅速发展的技术,有望彻底改变我们通信、计算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然而,缺乏高度可扩展的、原生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光源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尽管在硅上集成 III-V 族光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通过直接外延 III-V 材料实现单片集成仍是成本效益较高的片上光源的顶峰。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如范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双向调控策略,通过同时在氧化钌(RuO2)中引入元素镓(Ga)和活性位点锰(Mn),利用Ga从原子水平上对双活性位点Ru和Mn的价态结构进行优化,突破了双位点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制约,显著提升了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性能及锌空气电池性能。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夏慷蔚等人在光学信息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并发展基于金刚石发光点缺陷的四维信息存储技术,具备面向实际应用所需高密度、超长免维护寿命、快速读写等关键特性,有望为“数据大爆炸”信息时代所亟需的新一代绿色高容量信息存储提供解决方案。这项研究成果以“Terabit-scale high-fidelity diamond data storage”为题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吴锋院士团队刘琦副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上发表题为“Na-rich Additive Converting Residual Alkali into Sodium Compensation and Stabilizing Lattice of O3-type Layered Oxides Cathode for Sodium-ion Full Cells”的研究文章。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阴极浆料添加剂,该添加剂可在浆料制备中将 NaNi1/3Fe1/3Mn1/3O2(NFM) 阴极上的碱性物质原位一步转化为电化学活性的含 Na+ 化合物,用于钠缺乏的硬碳阳极,同时重构稳定的 NFM 表面晶格,实现了高能量密度 NFM || HC 全电池的长期稳定循环。
1788
0
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LIBs)在推动高性能电动汽车发展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目前,三元高镍LiNi1-yMnxCoyO2是高能量密度LIBs中最广泛应用的正极材料。在三元高镍(Ni)材料中,钴(Co)资源非常稀缺。全球可回收的钴储量仅为15.9 Mt,根据目前每年14万吨的钴供应量,钴资源仅够开采113年。由于其稀缺性,钴的价格从2019年的每吨26000美元上涨到2023年的每吨34000美元,导致高能量密度LIBs价格上涨。
641
0
近年来,电动汽车续航和电网储能需求的稳步增长不断挑战着锂离子电池的能量极限。其中,用高容量材料代替传统石墨负极是实现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最有前途的方法。硅负极因其高理论容量(Li4.4Si为4200 mAh g-1,比石墨高10倍)、适中的电压平台(0.4 VvsLi+/Li)、储量丰富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竞争力的候选材料。然而,由于(脱)锂化过程中的巨大体积波动,使得硅负极遭受严重的结构退化和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不稳定。
608
0
该项目采用“高温快速还原-碱性浸出解耦分离”技术生成Sr(OH)2,且其为平台产品制备多种特种锶化合物。在整个过程中,改变了原有SrCO3需再转化才能后续生产特种锶化合物的缺点,且从流程、能耗、污染和效率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善。本项目团队共30人,其中研究团队17人,设计团队6人,技术支撑7人。目前本项目工艺包和设计工作已基本完成,本项目中Sr(OH)2中试线正在格尔木工业区内建设,且正在为重庆市大足区政府进行本项目的相关锶产业规划。
在国内早期提出并实践以化学手段合成粉体材料,强调化学的过饱和度和副反应在材料合成的作用,通过引入副反应营造出局部稳定的过饱和度,防止新生态颗粒形成而将成核与晶体生长两过程彻底分开,促成以堆垛生长方式进行晶体生长;并借助离心力/向心力来延长停留时间,形成动态化学反应的材料合成体系,仅用一台反应釜完成成核—晶体生长—粒径分布控制三大过程。进一步提出先破胶、防团聚、控生长的球形化机制和“造结构”理念,通过简单的周期性造核实现材料合成的连续化,推进深化并逐渐凝结为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式合成”连续化制备功能
934
0
硅铁是钢铁生产消耗量最多的铁合金,我国硅铁产量占世界产量的50%以上。硅铁生产中产生大量微硅粉,其数量是硅铁量的10%左右。微硅粉也叫硅灰或称凝聚硅灰,是铁合金在冶炼硅铁和工业硅(金属硅)时,矿热电炉内产生出大量挥发性很强的SiO和Si气体,气体排放后与空气迅速氧化冷凝沉淀而成。当人体吸入粉尘后,小于2.5μm的微粒,极易深入肺部,引起中毒性肺炎或矽肺。
751
0
本发项目基于菱镁矿制备片状均一单分散纳米氢氧化镁阻燃剂和氢氧化镁纳米薄膜。具体地说是将菱镁矿煅烧生成氧化镁粉酸化除杂后,制备高纯六水氯化镁,六水氯化镁再次煅烧生成活性氧化镁,通过控制常压水化条件,可分别制备出均匀六方片状单分散纳米氢氧化镁和氢氧化镁纳米薄膜。本发明中的盐酸、水以及添加剂可循环利用,环境友好,成本低廉。可以盘活现有的菱镁矿资源,实现资源的高附加值加工利用。
1319
0
本发明涉及一种镁电池电解液,包括凝胶态电解质盐,所述电解质盐的化学式为[MgXMp][B(ORO)4]n,其中,所述X选自?1价的卤素离子和类卤素离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M为配位剂,所述p选自1~5的任意整数,所述n选自任意的正整数,所述R选自通式为?(Cn1Hn2Yn3On4)?的基团,其中,所述Y选自?1价的所述卤素离子和所述类卤素离子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n1选自2~10之间的任意整数,所述n2、n3、n4均为大于等于0的整数,n2+n3≤2n1。本发明还涉及一种所述镁电池电解液的制备方法,包括:将无水镁盐、无水多元醇和非水溶剂混合得到混合物;以及将所述混合物在25℃~200℃下反应;其中,所述无水镁盐为MgXBH4,所述无水多元醇为OH?R?OH。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镁电池,包括所述镁电池电解液。
703
0
本申请提出一种迷宫型结构的电极板及电解槽,包括板体和设置于所述板体上的导流结构,所述导流结构包括在所述板体径向上层层间隔设置的多个导流层以对电解液层层导流,多个所述导流层在所述板体上同心设置且相互套合,各所述导流层包括在圆周方向上间隔设置的多个导流板,通过在所述板体径向上层层间隔设置的多个导流层以对电解液层层导流,对流经的电解液起到了均匀分布的作用,迷宫型布置可有效避免电极板边缘催化剂无法有效利用的情况,大大增加了流动的湍动程度,可加快气泡运输,减小气泡在腔室内的停留时间,强化产氢反应的传质过程,提高系统的产氢效率。
本申请提供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有机太阳能电池,其中,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具有如下化学结构通式(I)的化合物,其中,R1或R2选自C6?C12芳基、C6?C12芳杂基、C6?C24直链烷基、C6?C24支链烷基、C6?C24直链烷氧基、C6?C24支链烷氧基中的一种;X选自苯氧基,Y选自卤素;或,Y选自苯氧基,X选自卤素;其中,所述卤素选自F、Cl、Br或I。本申请提供的有机太阳能电池受体材料,能够增强受体材料的端基的吸电子能力,增强受体材料的电荷转移能力,提高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
1006
0
本发明为一种太阳能电池测试装置,该太阳能电池测试装置包括:测试台,测试台上具有至少一个透光部;用于夹持太阳能电池的测试夹子,测试夹子设置于测试台上,测试夹子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引脚,测试夹子对太阳能电池进行夹持状态下,太阳能电池与透光部相对,以使光线穿过透光部照射至太阳能电池上;多个第一引脚分别与用于连接太阳能电池中多个子电池模块的多个子电极相连,以对一块太阳能电池中的多个子电池模块的电流分别进行采集。本发明解决了对于太阳能电池的性能检测效率低、测试装置结构复杂的技术问题。
1217
0
本发明属于钙钛矿太阳能电池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及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包括:步骤1)、将清洗干净的透明导电玻璃进行紫外臭氧预处理;步骤2)、在步骤1)预处理后的透明导电玻璃阴极上采用喷涂的方法制备大面积SnO2电子传输层,然后进行紫外臭氧处理;步骤3)、在电子传输层上旋涂钙钛矿吸收层;步骤4)、在钙钛矿吸收层上旋涂空穴传输层;步骤5)、在空穴传输层上蒸镀金属阳极。本发明采用喷涂法制备大面积SnO2作为电子传输层,可以制备大面积的柔性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其光电转换效率高达17.68%。本发明提供的高效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制备方法,其合成工艺简单易行,设备要求低,有良好的工业应用前景。
495
0
本发明涉及无人机电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人机太阳能发电组件,旨在解决无人机续航能力较差的问题。本发明的无人机太阳能发电组件包括:太阳能薄膜机壳、蓄电池和控制模块。其中,太阳能薄膜机壳设置于无人机上部,用作无人机的上侧机壳,并将太阳能转换为电能;蓄电池设置于无人机内部,用于存储太阳能薄膜机壳转换的电能,并给无人机电源充电;控制模块设置于无人机内部,用于监测无人机电源的电量和蓄电池的电量,并根据监测结果控制蓄电池进行充电或放电。本发明利用太阳能作为电力来源,基于3D打印技术制作重量轻的太阳能无人机外壳,在不破坏无人机空气动力设计和增加无人机自重的前提下,提高了无人机续航能力和有效作业时间。
1148
0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太阳能电池与其制作方法。该太阳能电池包括依次叠置的背场层、基层和发射层,背场层与发射层之间具有PN结,基层为超晶格结构层,超晶格结构层包括多个叠置的周期结构,各周期结构包括叠置的三个子结构层,三个子结构层中的一个子结构层包括GaAs,另一个子结构层包括InxGa1?xAs,再一个子结构层包括InyGa1?yP,其中,0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北京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
2025年11月07日 ~ 09日
2025年11月14日 ~ 16日
2025年11月14日 ~ 16日
2025年11月14日 ~ 16日
2025年11月21日 ~ 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