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奖情况
1. 高容量镍氢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内蒙古自治区,2017年)
2. 镍氢及镍氢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球形化合成及工程化技术──中央企业青年创新奖金奖(共青团中央企业工作委员会、中央企业青年联合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中国企业联合会,2010年)
3. 年产300吨高性能球形氢氧化镍工程技术研发──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2009年)
4. 氢氧化镍的一种连续性制备方法(200410029887.3) ──中国优秀发明专利奖优秀奖(国家知识产权局,2009年)
5. 氢氧化镍的一种连续性制备方法(200410029887.3) ──北京市发明专利奖二等奖(北京市人民政府,2008年)
6. 镍氢及镍氢动力电池用正极材料球形化合成及工程化技术(083-02)──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中国材料研究学会,2008年)
7. 年产300吨高性能球形氢氧化镍技术开发──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2007年)
8. 充电电池用高活性球形氢氧化镍的制备工艺──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局,1999年)
9. 半导体及非晶硅用气分析方法和装置的研究及其应用──科学技术进步四等奖(中国有色金属总公司,1993年)
成果简介:
在国内早期提出并实践以化学手段合成粉体材料,强调化学的过饱和度和副反应在材料合成的作用,通过引入副反应营造出局部稳定的过饱和度,防止新生态颗粒形成而将成核与晶体生长两过程彻底分开,促成以堆垛生长方式进行晶体生长;并借助离心力/向心力来延长停留时间,形成动态化学反应的材料合成体系,仅用一台反应釜完成成核—晶体生长—粒径分布控制三大过程。进一步提出先破胶、防团聚、控生长的球形化机制和“造结构”理念,通过简单的周期性造核实现材料合成的连续化,推进深化并逐渐凝结为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式合成”连续化制备功能性晶态粉体材料的新技术,突破了国内外“控制结晶法”须采用两套以上反应系统的限制。2006年经部级成果鉴定为整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000年起对“管道式合成”技术进行工程化技术开发与成果转化,不断开拓其应用范围和
声明:
““管道式合成”制备锂离子储能电池正极材料工程化技术”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