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车辆用储能电池在使用时,是将单个电池模块进行串并联实现供电,在这个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现有的单个电池模块缺少必要的电池仓结构,导致组装后的电池体容易松散,同时现有单个电池模块之间进行点焊连接,导致装配和系统电连接效率低。为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能源车辆用储能电池组合机构,具有使用便捷的特点。
本发明提出一种石墨烯镁基固态储氢能源组更换设备,通过改进电池组的结构和换电站配套设备,提升了固态储氢电池组更换过程中的效率同时提升了更换过程中的密封性,并且实现车主可以自行进行更换操作。
传感器等电子器件微型化的快速发展,要求有体积小、重量轻、比容量高的微型致密电源与其匹配。全固态薄膜锂离子电池由于具有高功率密度、低自放电率、优良的充放电循环性能、形状和尺寸可以任意设计,以及无溶液泄漏、不爆炸、使用安全等优点,近年来在国内外得到广泛关注,部分国家已实现工业化生产。这类电池可用作各种便携式微电子器件的独立或备用电源,无论在民用还是在军事上都展现出了广阔的应用前景。
锂电池由正极、负极以及其它辅材构成,随着电池的充放电循环,电池的正负极容量均会逐步发生损失,在电池的开发过程中,需要对循环性能不佳的正极或负极进行更换,以提高电池整体的循环性能。此时就不仅需要判断电池中正极、负极是否发生了容量的衰减,还需要能够进一步判断正极、负极容量衰减的速率。目前,通常需要对电池进行拆解,通过测量正极、负极材料的容量,来判断正极、负极容量哪一个衰减的更快;采用这种方法操作复杂、效率较低,且难以实现准确的分析。
当前钾离子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方面仍然面临重大挑战,包括窄电压窗口、电极溶解、腐蚀和意想不到的副产物。这些基本问题可能导致不可逆的容量损失、循环稳定性差和短路,严重限制了K+的有效存储。因此需要进一步提高其循环性能和能量密度以满足实际需求。本发明提供了正极片及其制备方法和混合离子电池。该正极片可有效避免被空气腐蚀,兼具高能量密度和循环性能好的特点。
中国授权的公告号为CN114602786B的专利公开了锂电池负极材料筛分装置,包括底盘,所述底盘的顶部固定安装有箱体,所述箱体的顶部活动安装有筛选箱,所述筛选箱的左端固定安装有第一竖块。上述发明通过设置通孔和导向块,可以使得石墨烯颗粒伴随着筛选箱的转动,在两个导向块之间进行运动,由于通孔分布在筛选箱外表面的直径大小是从右向左依次增大的,使得直径大小相等的石墨烯颗粒通过通孔进入到收集盒的内部,该装置可以同时对直径大小不同的石墨烯颗粒进行过滤作业,杜绝了对石墨烯颗粒进行二次筛选,从而减少了工作人员的工作量。
锂(Li)金属具有极高的理论比容量(3860 mAh g−1)和低电化学电位 (−3.04 V vs. 标准氢电极),因此被广泛用作高能量密度电池的负极材料。然而,锂枝晶的不可控生长和循环充放电过程中活性锂的持续消耗,导致锂金属电池的库仑效率低、循环寿命短。在锂负极上构建保护层,是抑制锂枝晶形成并提高循环性能的有效策略。
钠离子电池具有钠资源丰富、成本低廉、安全性高、倍率性能好、快充具备优势、环境友好等优点,使得钠离子电池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电化学储能系统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而对于钠离子电池而言,具有商业化前景的负极材料选择并不多,硬碳是其中一种。目前硬碳材料在钠离子全电池中的应用仍然存在一些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其动力学性能较差,难以兼顾高容量及高倍率性能,且存在较大的析钠隐患。
太阳能发电通常需要通过蓄电池存储,蓄电池通过电路向外传输供电;电能输送至蓄电池内时,以及蓄电池通过电路向外传输供电时,都会使蓄电池的温度升高,当蓄电池温度升高后,容易造成安全隐患,因此提出一种新能源分布式储能系统,来便于对蓄电池进行存储以及散热,提高太阳能发电工作中蓄电池的使用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的储存性能与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状态息息相关。锂离子电池的自放电是指电池在开路过程中出现的电压下降的现象。当锂离子电池在某一温度下静置保存一段时间后,电池会出现一部分容量损失,更为直观的表现是电池开路电压的下降。目前常见的自放电检测方法有直接测量法、开路电压法、容量保持法。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层叠式纳米结构电解制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电解制氢氧化剂价格昂贵、应用受限的问题。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蓬勃发展,对新能源汽车的核心组件锂离子电池的性能指标和成本要求也迅速上升。在这个背景下,由镍钴锰层状氧化物组成的正极材料正逐步朝着高镍化的方向发展。虽然高镍正极材料有效提升了电池的能量密度,但是高镍正极存在的较差的循环性能和循环过程中严重的性能衰退问题制约了其发展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固态电解质模块及其制备方法以及固态电解质反应电堆及其应用。一方面,通过制作多孔固态电解质模块替代传统的液态电解质,得到不含有任何杂质离子的纯过氧化氢;另一方面,设计可多槽串联的电堆结构,实现大流量、高浓度纯过氧化氢的在线合成。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持续增长和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储能技术成为能源供需平衡和环境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钠离子电池作为一种新兴的储能设备,因其成本低、材料丰富、安全性高等优点,在储能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然而,钠离子电池的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的技术挑战,尤其是在正极材料的开发与优化方面。
近年来,电动汽车续航和电网储能需求的稳步增长不断挑战着锂离子电池的能量极限。其中,用高容量材料代替传统石墨负极是实现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最有前途的方法。硅负极因其高理论容量(Li4.4Si为4200 mAh g-1,比石墨高10倍)、适中的电压平台(0.4 VvsLi+/Li)、储量丰富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竞争力的候选材料。然而,由于(脱)锂化过程中的巨大体积波动,使得硅负极遭受严重的结构退化和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不稳定。
现有技术中,网络通信领域要求导热填料粉体的导热系数需达8W/(m·K)及以上。现有作为导热填料粉体的氧化物/氮化物复合陶瓷粉体,均是采用氧化物粉体、氮化物粉体等的两种或多种粉体为原料,经简单的物理机械混合制得;该复合陶瓷粉体在后续使用过程中存在有不同粉体匹配性差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种或多种粉体混合后,复合陶瓷粉体的导热系数会通过不同种类的粉体复合体现,但同时各原料粉体的本征特性依然体现,因此不同粉体间的膨胀系数、硬度、介电性能、吸油值及粉体表观状态等均存在不同,其直接影响复合陶瓷粉体的后续使用性能,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伏晶硅废料制备高首效高振实密度硅碳负极材料的方法,属于硅资源二次回收利用和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本发明首先对光伏晶硅废料预处理去除杂质,将预处理的光伏晶硅废料进行原位预锂化处理构建硅酸锂盐固态电解质;将预锂化硅料通过喷雾自组装方式得到高球形度硅碳微球;将硅碳微球通过流化床沉碳方式引入致密碳骨架,最终得到高首次库伦效率、高振实密度的高球形度硅碳负极材料。本发明为光伏产业晶硅废料的增值回用和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构筑提供了新思路和新路径。
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交通运输工具大规模普遍应用的今天,人类社会对高性能储能期间有了进一步的需要。在众多储能器件中,以化学储能体系为原理的锂离子电池因其具有较高的能量密度和较大的功率密度受到了科研界和商业界的广泛关注。但为了提升更高的能量密度,需要使用具有高活性的锂金属作为负极。目前商业锂离子电池的液态电解液记忆挥发燃烧,再配合锂金属使用,危险性进一步增加。使用方面的低安全性严重制约锂金属电池的发展。
日前,齐鲁工业大学伊希斌研究员联合其团队研究了一种名为Si-PA-PAE-NCA的超疏水纳米纤维素气凝胶(Nanoellulose Aerogel),该气凝胶在绝缘材料领域具有显著的优势和潜力。该研究成果以“Superhydrophobic nanocellulose aerogel for thermal insulation and thermal resistance up to 1300 °C”发布在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
汽车工业的快速电气化对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超高镍(Ni≥ 0.9)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以其卓越的能量密度和成本效益,成为目前极具前景的动力电池正极材料。然而,超高镍正极材料Ni含量的提升也加重了Li-Ni反位缺陷问题。过去研究结果表明Li-Ni反位缺陷会显著影响电化学性能。同时,理论计算结果表明材料中的Li-Ni反位缺陷并非一成不变,其在充放电过程中是动态变化的。然而,到目前为止,Li-Ni反位缺陷的动态演化过程尚未得到实验量化,阻碍了进一步理解和优化超高镍正极材料结构。
热电池由基片、正极、负极、电解质、加热系统及保温材料组成,其正极材料电化学性能优劣直接影响热电池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研究新型正极材料是当今国内外能源材料领域热点之一。已经商业化的热电池正极材料为 FeS2,但该材料电导率低、热稳定性差,分解温度仅为500℃,尤其在高过载和开路搁置等条件下,严重影响了热电池的放电性能。
该项目采用“高温快速还原-碱性浸出解耦分离”技术生成Sr(OH)2,且其为平台产品制备多种特种锶化合物。在整个过程中,改变了原有SrCO3需再转化才能后续生产特种锶化合物的缺点,且从流程、能耗、污染和效率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改善。本项目团队共30人,其中研究团队17人,设计团队6人,技术支撑7人。目前本项目工艺包和设计工作已基本完成,本项目中Sr(OH)2中试线正在格尔木工业区内建设,且正在为重庆市大足区政府进行本项目的相关锶产业规划。
在国内早期提出并实践以化学手段合成粉体材料,强调化学的过饱和度和副反应在材料合成的作用,通过引入副反应营造出局部稳定的过饱和度,防止新生态颗粒形成而将成核与晶体生长两过程彻底分开,促成以堆垛生长方式进行晶体生长;并借助离心力/向心力来延长停留时间,形成动态化学反应的材料合成体系,仅用一台反应釜完成成核—晶体生长—粒径分布控制三大过程。进一步提出先破胶、防团聚、控生长的球形化机制和“造结构”理念,通过简单的周期性造核实现材料合成的连续化,推进深化并逐渐凝结为自主知识产权的“管道式合成”连续化制备功能
采用酸浸—萃取—纯化的新工艺从锂电池正极粉末中回收镍、钴、锂、锰元素,生产电池级硫酸镍、氯化钴、碳酸锂、硫酸锰等产品,具有金属回收率高、绿色环保、生产过程稳定等优点。该技术解决了正极粉末大规模加工生产的难题,镍、钴、锂、锰回收指标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生产成本低、产品质量高,产生的经济效益好。
本项目工艺流程为典型的冶金化工生产流程,基于大量的电气逻辑顺序控制、复杂的仪表连续调节控制等特点,采用一套包含控制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显示技术于一体的FCS系统,采用“3+2”网络架构,利用自动化、信息化、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打造集数字生产、数字管理、数字分析及智能决策的智能化工厂,大型化和智能化的应用,使得生产效率提高了约三倍,生产成本降低了约三分之一,通过高精度20m3反应釜控制和无人值守过程控制提高了产品一致性,结合生产管理MES信息化系统,实现三元锂电新材料生产车间“基础装备智能化、生
鉴于已研发的二烯丙基烷基季铵盐及其聚合物都以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为基础,而DMDAAC存在甲基基团小,亲脂性差,且甲基是饱和基团,不便于进一步改性。本系列技术成果以二烯丙基乙(甲)基和氯化苄为原料研发了二烯丙基乙(甲)苄基氯化铵阳离子单体;以二烯丙基胺和1,4-二溴丁烷、1,5-二溴戊烷为原料研发了溴化N,N-二烯丙基吡咯鎓盐和溴化N,N-二烯丙基哌啶鎓盐阳离子单体。为新型阳离子聚合物提供了新的单体和品种,赋予了二烯丙基烷基季铵盐及其聚合物新的性能。解决了二烯丙基烷基季铵盐及其聚合物品种单一,应用领域有限等问题。
安全一直就是锂离子电池的短板,热管理对所有锂电池都很重要。安全电池箱:将成组好的锂电池组放进此箱中固定好,一方面可以实现散热和预热的基本功能,另外可以快速识别热失控电芯并快速“灭火”,将热失控消灭在萌芽状态,不致产生连锁反应。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适用于芯片测试分选机的锁扣夹紧装置,包括主体外壳,主体外壳的左侧活动连接有定位盘,且定位盘的左侧焊接有承压柱;主体外壳内设有两组导向槽,两组导向槽之间设有放置板,放置板的两侧分别设有一组夹紧块,两组夹紧块结构相同且对称设置,夹紧块包括内嵌在主体外壳端部的加固圈和位于导向槽内的调整块,加固圈内圈上内嵌有至少一个活动的滚珠,加固圈内圈活动连接有调节杆,调节杆上设有至少一列竖直设置的若干锁孔,锁孔的孔内径小于滚珠的直径,且调节杆的底部位于调整块的上方。本实用新型通过调节杆的锁孔与加固圈的滚珠相匹配从而实现夹紧不同规格的芯片,结合辅助机构实现对芯片的双重夹紧且节省了采购成本。
材料瓶颈是限制 3D 打印、注塑成型、表面工程等新兴技术领域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国内高端球形粉体材料主要依赖进口,价格昂贵。国产粉体材料存在氧含量高、球形度差、粒径分布宽、批次稳定性差等共性问题。射频等离子体球化制粉技术是利用等离子体的高温特性把送入到等离子体中的不规则形状粉末颗粒迅速加热熔化,熔融的颗粒在表面张力和极高的温度梯度共同作用下迅速凝固而形成球形粉体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