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驱动半导体材料催化产H2一直被认为是可持续的生产绿色H2的有效途径。为了实现高效的太阳-氢气转换(STH),开发具有优异光电性能的半导体材料非常重要。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OHPs)具有宽带吸收、长载流子寿命和合适的带位置等特性,使其成为生产H2的潜在平台。然而,OHPs用于光催化反应遇到的最具挑战性的问题是如何在光催化反应中保持稳定。
随着电动汽车、3C电子产品等新能源市场的快速发展,以石墨 (372 mAh g−1) 为插层负极的传统锂离子电池已经接近理论能量密度极限,很难满足社会进步的需求。由锂金属和高压阴极组成的锂金属电池可以提高电池的能量密度。然而,由于锂离子富溶剂的溶剂化结构导致锂离子溶剂化团簇的LUMO较低,使得传统的碳酸酯基电解质与锂金属的反应性很强,导致锂枝晶的生长和死锂的形成。
锂(L)是清洁能源转型中的关键元素,因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作用而成为了研究热点。随着全球对低碳社会转型的推动,锂的需求不断上升,预计到2050年其生产将增长18到20倍。然而,传统的锂提取方法主要依赖于硬岩矿和盐湖卤水,硬岩采矿虽然能快速提取锂,但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及高能耗问题日益严重。同时,盐湖卤水中的高盐度、复杂成分和对镁(Mg?*)的选择性差,使得锂的提取过程 效率低下只,成为当前提取锂的重要挑战。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51925204、92262305)等资助下,南京大学朱嘉教授与合作者在盐湖锂资源绿色开发领域取得进展。相关成果以“界面光热盐湖提锂技术(Solar transpiration–powered lithium extraction and storage)”为题,于2024年9月27日在线发表于《科学》(Science)。论文链接: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m7034。
硅光子学是一项迅速发展的技术,有望彻底改变我们通信、计算和感知世界的方式。然而,缺乏高度可扩展的、原生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MOS)集成光源是阻碍其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尽管在硅上集成 III-V 族光源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但通过直接外延 III-V 材料实现单片集成仍是成本效益较高的片上光源的顶峰。
近日,南京大学张晔课题组设计制备了一种金属凝胶的新材料,液态金属作为流体,首次引入到凝胶材料中,通过静电相互作用固定填充在相互连接的纳米级高分子网络中,其中液态金属在凝胶中占据96.83%的质量分数和92.40%的体积分数(图1)。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钙钛矿半导体器件及其制备方法,该半导体器件采用透明玻璃衬底,钙钛矿半导体器件的结构自透明玻璃衬底而上依次为:第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钙钛矿层、量子点掺杂层、电子选择层、电子传输层、缓冲层、第二透明导电氧化物层;第一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和第二透明导电氧化物层均采用ITO;钙钛矿层采用CH3NH3PbI3,所述量子点掺杂层采用CdSe量子点进行掺杂;电子选择层采用Bi2Se3薄膜材料;
本发明属于新能源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回收PCFC阴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回收方法。本发明针对现有的质子陶瓷燃料电池(PCFC)阴极材料在与常见的电解质材料的匹配度差,容易脱离,造成电池性能衰减,且,尚缺乏完整的PCFC阴极回收技术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新型可回收的PCFC阴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回收方法,所述新型PCFC阴极材料具有活性高、可回收等优点,所述回收方法操作简单,能耗低,回收率理论上可达100%,易于推广和使用。
近日,清华大学化工系张如范课题组开发了一种双向调控策略,通过同时在氧化钌(RuO2)中引入元素镓(Ga)和活性位点锰(Mn),利用Ga从原子水平上对双活性位点Ru和Mn的价态结构进行优化,突破了双位点活性与稳定性之间的制约,显著提升了氧还原反应(ORR)和氧析出反应(OER)性能及锌空气电池性能。
一种光伏电网安全性提高电路及方法,包括第一、第二、第三接触器的线圈控制对应接触器的常闭接点打开,常开接点闭合,使对应的第一氧化锌压敏电阻、第二氧化锌压敏电阻、第三氧化锌压敏电阻串入电网回路,利用压敏电阻的削除特性使交流电压电流波形为持续1‑3毫秒为零,熄灭电网故障点的电弧熄灭;使对应的第一补偿电容,第二补偿电容,第三补偿电容接入电网回路,增加电网无功出力;使第一直流母线支撑电容、第二直流母线支撑电容与交流电网N相连接,形成被压整流电路,提供功率输出。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储充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系统中每台储能柜储能电池SOC和PCS输出功率;根据SOC最大值和最小值获取最大SOC偏差,判断最大SOC偏差是否超过电量调节阈值;如果是,则控制PCS执行SOC均衡策略;如果否,则根据功率最大值和功率最小值获取最大功率偏差;判断最大功率偏差是否超过功率调节阈值;如果是,则控制PCS执行功率均衡策略。
随着全球能源危机的加剧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其开发和利用受到了广泛关注。在众多太阳能电池技术中,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率、低成本和制造简便等优势脱颖而出。尤其是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Tandem Solar Cells, TSCs),因其潜在的高效率而备受关注。然而,作为底部低带隙子电池的锡铅(Sn-Pb)钙钛矿,由于其对氧化的敏感性和晶体形态的不完善,导致在界面处的非辐射复合严重,这限制了电池效率的进一步提升。
上海科技大学物质科学与技术学院拓扑物理实验室陈宇林-陈成团队利用纳米角分辨光电子能谱(Nano-ARPES)技术,发现了超导魔角石墨烯中显著的谷间-电声子耦合效应,并且确定了相应的声子模式。这一发现对科研人员理解魔角石墨烯的超导机理具有重要意义。北京时间12月11日晚,相关研究成果以“Strong Electron-Phonon Coupling in Magic-Angle Twisted Bilayer Graphene ”(双层魔角石墨烯中的强电子-声子耦合)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自然》(Nature)。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微观磁共振重点实验室杜江峰、王亚、夏慷蔚等人在光学信息存储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提出并发展基于金刚石发光点缺陷的四维信息存储技术,具备面向实际应用所需高密度、超长免维护寿命、快速读写等关键特性,有望为“数据大爆炸”信息时代所亟需的新一代绿色高容量信息存储提供解决方案。这项研究成果以“Terabit-scale high-fidelity diamond data storage”为题发表在Nature Photonics上。
近日,北京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吴锋院士团队刘琦副教授课题组,在Journal of Power Source上发表题为“Na-rich Additive Converting Residual Alkali into Sodium Compensation and Stabilizing Lattice of O3-type Layered Oxides Cathode for Sodium-ion Full Cells”的研究文章。该研究提出了一种阴极浆料添加剂,该添加剂可在浆料制备中将 NaNi1/3Fe1/3Mn1/3O2(NFM) 阴极上的碱性物质原位一步转化为电化学活性的含 Na+ 化合物,用于钠缺乏的硬碳阳极,同时重构稳定的 NFM 表面晶格,实现了高能量密度 NFM || HC 全电池的长期稳定循环。
在众多非贵金属电催化剂中,铜基材料因其储量丰富、无毒、d轨道丰富、多种氧化还原态(Cu3+、Cu2+、Cu1+和Cu0)等特点逐渐受到重视。然而,铜衍生纳米材料的电催化反应迟缓,催化性能较差。为了提高它们的催化活性,近年来人们提出了许多方法。一方面,杂原子掺杂已被认为是修饰表面电子结构和增强本征活性的有效方法,但目前仅用于单一催化剂的单次调控,难以实现双功能。另一方面,氧空位的产生也被证明是一种增强电催化活性的有效方法。目前只能通过一种方法使铜基催化剂的活性得到提升。
室温钠硫电池因其理论比容量高(1274 W·h·kg-1)、硫和钠资源分布广泛价格低廉,被视为下一代固定储能解决方案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这种电池体系依然面临许多挑战,最为紧迫的就是不利的硫衍生物种溶解、穿梭于电解液中,并造成钠金属负极不稳定。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以上问题提供一种功能性含氟纳米磁珠的制备方法及应用,分别用于制备含氟纳米磁珠、构建富集含有氟标签的肽段的方法。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低密度高导热铜基石墨热沉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通过直接将增强相原料石墨粉末加入到铜合金粉末中混合并烧结,以原位生成碳化物陶瓷相并形成陶瓷相过渡层,改善了铜基体与石墨之间的界面结合能力,同时形成异构组织,改善铜基石墨热沉材料的强度和塑性,使得铜基石墨热沉材料兼具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热导率,解决了现有技术工艺复杂、成本高昂且复合材料性能无法满足使用需求的难题。
在传统的锂离子电池中,电芯壳体大多采用具有导电性、容易带电的金属铝壳。为保证电池的使用安全性,通常需要对电芯外表面进行绝缘防护处理。目前,锂离子电池普遍在金属铝壳上贴覆一层蓝膜作为防护膜,以起到绝缘防护和磨损防护的作用。但是,蓝膜具有热导率低、不耐高温和可燃等缺陷,严重限制了电池的散热性能和高温防护性能。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电池外壳及其制备方法和二次电池,以解决蓝膜的热导率低,严重阻碍了锂离子电池的散热的问题。
本发明的其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超级电池材料的生产线,能够对活化炉内的大小不同的活性炭进行分选,同时提升活性炭的活化效果。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膜表面检测设备及用于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的检测方法,在移动台上设置有若干个气孔,气孔连接气管,当膜电极移动到移动板的上方,气孔向上喷出气流,使膜电极克服自身的重力,向上的气流不应过大,从而当膜电极放到移动台上后,膜电极不会在移动台上折叠,避免后续检测时漏检。
电池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经常需要经过烧结处理,以提高材料的性能和稳定性。电池材料经过烧结可以增加材料的致密度,使颗粒间更加紧密地结合,从而提高材料的机械强度,并且烧结后的材料具有更高的致密度和均匀的微观结构,能够减少电阻和内耗,从而提高电池的能量转换效率。本发明属于电池材料烧结生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电池材料生产用烧结装置,以及电池材料生产用烧结装置的工作方法。
传统的锂电负极材料——石墨,由于其理论比容量仅为372 mAh/g,已难以满足锂电发展的要求。相比之下,硅负极材料因其高达4200 mAh/g的理论比容量,被视为解决高续航电动汽车瓶颈的关键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负极在锂离子的嵌入与脱出过程中,会发生显著的体积变化(膨胀率可高达300%,是石墨负极膨胀的10多倍),导致硅负极的循环寿命较短,还使其性能变得不稳定,严重影响了硅负极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实际应用。本发明涉及纳米硅粉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单晶硅金刚线切割废料制备纳米硅粉方法。
氮化硅陶瓷薄片是由氮化硅材料制成的薄片,具有优异的机械性能、耐高温、耐腐蚀和良好的热导性。其硬度高、强度大,重量轻,广泛应用于电子、航空航天、汽车和制造业中,特别适用于高温环境下的结构件、绝缘材料以及半导体制造中的支撑和隔离层等场合。氮化硅陶瓷薄片还能在高温下保持良好的电绝缘性能和耐磨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磷酸锰铁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以解决现有磷酸锰铁锂材料导电性差、锰析出、电解液腐蚀的问题,以提升磷酸锰铁锂材料的循环及存储性能。
本发明涉及一种辉锑矿基纳米材料,还涉及一种辉锑矿基纳米材料的制备方法,以及涉及辉锑矿基纳米材料作为锂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属于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领域。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有色金属新能源材料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