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新能源材料技术

> 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

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

188   编辑:中冶有色网   来源:深圳齐锂纳米科技有限公司  
2025-04-11 16:31:26
权利要求

1.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二次混合设备对石墨烯粉体和辅助粉体进行混合,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石墨烯粉体投放至主上料斗(21)中,使主上料斗(21)中的粉体材料通过主延伸管(211)与附着带(31)接触,而后驱动附着带(31)运动,通过主延伸管(211)的输出缝隙,使多余的石墨烯粉体被阻挡在主延伸管(211)中,并输出附着在附着带(31)上的石墨烯粉体层;

步骤二、待石墨烯粉体层到达副延伸管(221)底部后,将辅助粉体投放至副上料斗(22)中,使副上料斗(22)中的辅助粉体通过副延伸管(221)接触附着带(31)上已经形成的石墨烯粉体层,并持续驱动附着带(31)输送,通过副延伸管(221)的输出缝隙,使多余的辅助粉体被阻挡在副延伸管(221)中,并输出附着在附着带(31)上石墨烯粉体层上的辅助粉体层;

步骤三、控制附着带(31)持续运动,使石墨烯粉体层和叠加在其上方的辅助粉体层一同向后输送,直至输送至落料区域处,石墨烯粉体材料和辅助粉体材料脱离附着带(31)下落;

步骤四、脱离附着带(31)的粉体材料落入至搅拌仓(11)中收集,待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中所有的材料均输出完毕后,启动搅拌组件(4)对搅拌仓(11)中已经预混合的粉体材料进行二次搅拌混合;

步骤五、关闭搅拌组件(4),打开搅拌仓(11)底部卸料口处的封闭门,将混合后的粉体材料取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混合设备包括混合器(1)和上料器(2),所述混合器(1)包括搅拌仓(11)和预混合仓(12),所述预混合仓(12)设置在搅拌仓(11)上,所述上料器(2)包括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所述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均安装在预混合仓(12)上,所述搅拌仓(11)中设置有搅拌组件(4),所述预混合仓(12)中设置有分层式混合组件(3),所述分层式混合组件(3)包括附着带(31)和带辊(32),所述附着带(31)为皮带式环形结构,所述附着带(31)为橡胶材质,所述带辊(32)至少设置两组,所述带辊(32)支撑附着带(31)形成输送结构,所述附着带(31)上方形成输送区域,所述附着带(31)输送区域的输送末端形成有落料区域,而所述主上料斗(21)的底部设置有主延伸管(211),所述副上料斗(22)的底部设置有副延伸管(221),所述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的底部端口均对应附着带(31)的输送区域设置,所述主延伸管(211)的两侧和副延伸管(221)的两侧对应附着带(31)的区域均分别形成有输入缝隙和输出缝隙,且输入缝隙和输出缝隙沿附着带(31)运动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且沿附着带(31)的输送方向,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的输出缝隙依次增大设置,所述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的输出缝隙处均设置有平压导向板(2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带(31)的落料区域外侧设置有气嘴(5),所述气嘴(5)设置有多组,所述预混合仓(12)中设置有均气仓(121),所述均气仓(121)上连接有风机管道(122),所述风机管道(122)连接有风机结构,通过风机结构使气嘴(5)向下吹气,并吹向附着带(31)与落料区域的带辊(32)的配合处的弧形面,将附着带(31)上的粉体材料吹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带(31)落料区域的下方设置有清洁刷(33),所述清洁刷(33)的刷毛与附着带(31)接触,所述附着带(31)运动时,通过清洁刷(33)将附着带(31)表面残留粉体材料进行清刷,所述预混合仓(12)中还设置有振动座(35),所述振动座(35)通过弹性件安装在预混合仓(12)中,所述振动座(35)上固定安装有振动器,所述振动座(35)上转动安装有振动辊,所述振动辊与附着带(31)背离输送区域的位置处接触,通过振动座(35)带动附着带(31)相应区域振动以将附着带(31)表面残留的粉体材料向下震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带(31)的下方区域设置有加湿仓(124),所述加湿仓(124)中该设置有雾化喷头(6),所述附着带(31)经过加湿仓(124)时通过雾化喷头(6)增加附着带(31)表面的湿度,所述均气仓(121)中安装有空气加热器(123),通过所述空气加热器(123)对气嘴(5)吹出前的气体进行加热,所述预混合仓(12)中设置过滤式抽气管(125),所述过滤式抽气管(125)与风机管道(122)所连接的风机结构对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湿仓(124)侧壁与附着带(31)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擦拭辊(7),所述擦拭辊(7)转动安装在加湿仓(124)侧壁的顶端,所述擦拭辊(7)的表面为海绵层结构,通过所述擦拭辊(7)与附着带(31)的滚动配合,对附着带(31)表面多余的水分进行刮除和吸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步骤一和步骤二中,在向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中添加完相应粉体材料后,再向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中投入多个研磨球(24),使研磨球(24)在自重的作用下下沉,并聚集在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处,所述附着带(31)的内侧设置有支撑垫板(34),通过附着带(31)的运动与对应的研磨球(24)配合使研磨球(24)产生相应的滚动和运动,对相应粉体材料形成搅拌和向下的挤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添加完研磨球(24)后,在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中均放置覆压袋(25),所述覆压袋(25)内部填充有多组金属颗粒,使覆压袋(25)平铺在相应的粉体材料上方。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延伸管(211)中的平压导向板(23)滑动安装在主延伸管(211)中,所述副延伸管(221)中的平压导向板(23)滑动安装在副延伸管(221)中,且所述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平压导向板(23)移动的距离调节器(26),其中,所述平压导向板(23)的滑动方向与附着带(31)输送区域的输送方向相对倾斜设置,通过距离调节器(26)控制相应的平压导向板(23)的位置,以调整对应主延伸管(211)或副延伸管(221)的截面大小和输出缝隙大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附着带(31)包括基底带(311)和薄壁弹性带(313),所述基底带(311)位于内圈,所述基底带(311)对应薄壁弹性带(313)处设置有多组填充条(312),所述薄壁弹性带(313)的弹性系数大于基底带(311)的弹性系数,当附着带(31)运动至落料区域的带辊(32)时,形成圆弧区域,并使薄壁弹性带(313)形成拉伸。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粉体材料混合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以sp²杂化连接的碳原子紧密堆积成单层二维蜂窝状晶格结构的新材料。石墨烯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材料学、微纳加工、能源、生物医学和药物传递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0003]石墨烯本质上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二维材料,但在实际应用中,为了便于储存、运输和加工,石墨烯主要制备成粉体形式,并且,为了提高和充分发挥石墨烯的优异性能(如导电性、导热性、机械增强等),并将其均匀分散到目标材料中,需要预先将石墨烯粉体材料与其他相关原料(粉体形式)进行混合,例如包括催化剂、导电剂、引发剂等材料。

[0004]其中,上述粉体材料的混合,主要是使用搅拌混合器进行操作,并预先根据材料比例,将各材料同时投入至搅拌混合器中(或者从料斗逐渐投入),对于大批量石墨烯粉体材料的生产而言,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会使用较大容量的搅拌混合器,并一次性投入大量的粉体材料,以加快混合速度。

[0005]但由于石墨烯粉体材料在投入时,直接进入混合器内腔时,混合器内腔空间相对较大,单次投入的石墨烯粉体材料相对较多,石墨烯粉体材料有足够的空间汇聚,一时间难以分散。

[0006]尤其是石墨烯粉料在干燥状态下仍存在较强的范德华力和静电力,导致片层之间容易相互吸引并堆叠,形成石墨烯粉料的团聚现象,进而导致每次投入的石墨烯粉体材料都会形成大小不一的团状材料,且单次投入的石墨烯粉体材料越多,投入的混合器空间越大,形成的团聚现象也就越多,不易与其他材料进行充分混合,即使在混合器中搅拌器的作用下,可以将大多数较大的团聚状粉体材料打散,但仍旧会有许多较小的微型团聚状石墨烯粉体材料存在,并由于石墨烯粉体对其他材料的吸附性,形成许多微小的其他材料包裹着团聚状石墨烯粉体材料的“小球”状材料,进而导致混合不够充分,不够均匀,进而极大地影响最终石墨烯材料的性能(比如在制作电极材料时,需要加入粘接剂、催化剂、导电剂,如果石墨烯不能与原料均匀混合,则极大地影响电极的均衡性,增大内阻,降低电极性能)。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是:现有的混合方案中由于石墨烯粉体材料在投入时,混合器内腔空间相对较大,石墨烯粉体材料有足够的空间汇聚,形成石墨烯粉料的团聚现象较多,进而影响不同材料的混合效果。

[0008]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使用二次混合设备对石墨烯粉体和辅助粉体进行混合,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石墨烯粉体投放至主上料斗中,使主上料斗中的粉体材料通过主延伸管与附着带接触,而后驱动附着带运动,通过主延伸管的输出缝隙,使多余的石墨烯粉体被阻挡在主延伸管中,并输出附着在附着带上的石墨烯粉体层;

步骤二、待石墨烯粉体层到达副延伸管底部后,将辅助粉体投放至副上料斗中,使副上料斗中的辅助粉体通过副延伸管接触附着带上已经形成的石墨烯粉体层,并持续驱动附着带输送,通过副延伸管的输出缝隙,使多余的辅助粉体被阻挡在副延伸管中,并输出附着在附着带上石墨烯粉体层上的辅助粉体层;

步骤三、控制附着带持续运动,使石墨烯粉体层和叠加在其上方的辅助粉体层一同向后输送,直至输送至落料区域处,石墨烯粉体材料和辅助粉体材料脱离附着带下落;

步骤四、脱离附着带的粉体材料落入至搅拌仓中收集,待主上料斗和副上料斗中所有的材料均输出完毕后,启动搅拌组件对搅拌仓中已经预混合的粉体材料进行二次搅拌混合;

步骤五、关闭搅拌组件,打开搅拌仓底部卸料口处的封闭门,将混合后的粉体材料取出。

[0009]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二次混合设备包括混合器和上料器,混合器包括搅拌仓和预混合仓,预混合仓设置在搅拌仓上,上料器包括主上料斗和副上料斗,主上料斗和副上料斗均安装在预混合仓上,搅拌仓中设置有搅拌组件,预混合仓中设置有分层式混合组件,分层式混合组件包括附着带和带辊,附着带为皮带式环形结构,附着带为橡胶材质,带辊至少设置两组,带辊支撑附着带形成输送结构,附着带上方形成输送区域,附着带输送区域的输送末端形成有落料区域,而主上料斗的底部设置有主延伸管,副上料斗的底部设置有副延伸管,主延伸管和副延伸管的底部端口均对应附着带的输送区域设置,主延伸管的两侧和副延伸管的两侧对应附着带的区域均分别形成有输入缝隙和输出缝隙,且输入缝隙和输出缝隙沿附着带运动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且沿附着带的输送方向,主延伸管和副延伸管的输出缝隙依次增大设置,主延伸管和副延伸管的输出缝隙处均设置有平压导向板。

[0010]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附着带的落料区域外侧设置有气嘴,气嘴设置有多组,预混合仓中设置有均气仓,均气仓上连接有风机管道,风机管道连接有风机结构,通过风机结构使气嘴向下吹气,并吹向附着带与落料区域的带辊的配合处的弧形面,将附着带上的粉体材料吹离。

[0011]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附着带落料区域的下方设置有清洁刷,清洁刷的刷毛与附着带接触,附着带运动时,通过清洁刷将附着带表面残留粉体材料进行清刷,预混合仓中还设置有振动座,振动座通过弹性件安装在预混合仓中,振动座上固定安装有振动器,振动座上转动安装有振动辊,振动辊与附着带背离输送区域的位置处接触,通过振动座带动附着带相应区域振动以将附着带表面残留的粉体材料向下震落。

[001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附着带的下方区域设置有加湿仓,加湿仓中该设置有雾化喷头,附着带经过加湿仓时通过雾化喷头增加附着带表面的湿度,均气仓中安装有空气加热器,通过空气加热器对气嘴吹出前的气体进行加热,预混合仓中设置过滤式抽气管,过滤式抽气管与风机管道所连接的风机结构对接。

[0013]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加湿仓侧壁与附着带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擦拭辊,擦拭辊转动安装在加湿仓侧壁的顶端,擦拭辊的表面为海绵层结构,通过擦拭辊与附着带的滚动配合,对附着带表面多余的水分进行刮除和吸收。

[0014]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在步骤一和步骤二中,在向主上料斗和副上料斗中添加完相应粉体材料后,再向主上料斗和副上料斗中投入多个研磨球,使研磨球在自重的作用下下沉,并聚集在主延伸管和副延伸管处,附着带的内侧设置有支撑垫板,通过附着带的运动与对应的研磨球配合使研磨球产生相应的滚动和运动,对相应粉体材料形成搅拌和向下的挤压。

[0015]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添加完研磨球后,在主上料斗和副上料斗中均放置覆压袋,覆压袋内部填充有多组金属颗粒,使覆压袋平铺在相应的粉体材料上方。

[0016]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主延伸管中的平压导向板滑动安装在主延伸管中,副延伸管中的平压导向板滑动安装在副延伸管中,且主延伸管和副延伸管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平压导向板移动的距离调节器,其中,平压导向板的滑动方向与附着带输送区域的输送方向相对倾斜设置,通过距离调节器控制相应的平压导向板的位置,以调整对应主延伸管或副延伸管的截面大小和输出缝隙大小。

[0017]在一个优选的实施方式中,附着带包括基底带和薄壁弹性带,基底带位于内圈,基底带对应薄壁弹性带处设置有多组填充条,薄壁弹性带的弹性系数大于基底带的弹性系数,当附着带运动至落料区域的带辊时,形成圆弧区域,并使薄壁弹性带形成拉伸。

[0018]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借助主延伸管的输出缝隙,使多余的石墨烯粉体被阻挡在主延伸管中,输出较薄的附着在附着带上的石墨烯粉体层,在通过副延伸管的输出缝隙的限制,使辅助粉体能够均匀的铺设在预先形成的石墨烯粉体层上,进而实现对不同粉体材料的预先均匀分配,从而在粉体材料离开附着带时,能够直接进行均匀混合,且由于输出缝隙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予石墨烯粉体发生团聚现象,因此能够有效的提高石墨烯粉体和辅助粉体之间的结合均匀性。

附图说明

[0019]图1为本发明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0020]图2为本发明制备方法中所使用到的二次混合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3为本发明二次混合设备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0022]图4为本发明主延伸管和副延伸管与附着带之间的配合示意图。

[0023]图5为本发明气嘴向附着带末端落料区域吹气以加速混合粉体脱离下落的状态图。

[0024]图6为本发明改进后分层式混合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7为本发明图6中的A部结构放大图。

[0026]图8为本发明对上料组件进行改进后的结构示意图。

[0027]图9为本发明图8中的B部结构放大图。

[0028]图10本发明附着带的详细结构示意图。

[0029]图11本发明图10中的C部结构放大图。

[0030]附图标记为:1、混合器;11、搅拌仓;12、预混合仓;121、均气仓;122、风机管道;123、空气加热器;124、加湿仓;125、过滤式抽气管;2、上料器;21、主上料斗;211、主延伸管;22、副上料斗;221、副延伸管;23、平压导向板;24、研磨球;25、覆压袋;26、距离调节器;3、分层式混合组件;31、附着带;311、基底带;312、填充条;313、薄壁弹性带;32、带辊;33、清洁刷;34、支撑垫板;35、振动座;36、束压辊;4、搅拌组件;41、搅拌轴;42、搅拌叶片;5、气嘴;6、雾化喷头;7、擦拭辊。

具体实施方式

[0031]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描述,有必要在此指出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只用于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的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该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述申请内容对本申请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0032]参照说明书附图1和2,一种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该制备方法采用二次混合设备对石墨烯粉体和其他所需添加的辅助粉体(例如粘接剂、催化剂、导电剂)进行混合,其中,所述二次混合设备包括混合器1和上料器2,所述混合器1包括搅拌仓11和预混合仓12,所述预混合仓12设置在搅拌仓11上,所述上料器2包括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所述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均安装在预混合仓12上,所述搅拌仓11中设置有搅拌组件4,所述预混合仓12中设置有分层式混合组件3,所述分层式混合组件3包括附着带31和带辊32,所述附着带31为皮带式环形结构,所述带辊32至少设置两组,两组所述带辊32支撑附着带31形成类似于输送皮带的输送结构,其中至少一组附着带31由驱动设备驱动转动,形成对附着带31的驱动动力,而在附着带31的支撑下,所述附着带31上方形成输送区域,而沿着附着带31输送区域输送方向的输送末端,即对应该位置处的带辊32处,形成有落料区域,该落料区域与搅拌仓11对应,而所述主上料斗21的底部设置有主延伸管211,所述副上料斗22的底部设置有副延伸管221,所述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的底部端口均对应附着带31的输送区域设置,并形成有相应的缝隙,即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并不直接与附着带31接触,所述主延伸管211的两侧和副延伸管221的两侧对应附着带31的区域均分别形成有输入缝隙和输出缝隙,且输入缝隙和输出缝隙沿附着带31运动输送方向(即对应附着带31的输送区域的输送方向依次设置),且沿附着带31的输送方向,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的输出缝隙依次增大设置(其中,主上料斗21主要用于投放石墨烯粉体,因此数量仅需设置一个,而副上料斗22用于投放其他辅助粉体,因此,可以设置一个,同时投放所有的辅助粉体,也可以设置多个,分别对应投放各相应的辅助粉体,所以,当副上料斗22的数量设置为多个时,各副上料斗22的输出缝隙沿附着带31的输出方向也逐渐增加设置),而所述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的输出缝隙处均设置有平压导向板23。

[0033]具体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将石墨烯粉体投放至主上料斗21中,使主上料斗21中的粉体材料通过主延伸管211与附着带31接触,而附着带31主要为橡胶材质,其表面有微小的孔隙,直接接触到附着带31的石墨烯粉体会形成附着层,而后驱动附着带31开始初步运动,使初始附着有石墨烯粉体的附着带31的区域向后运动,借助主延伸管211的输出缝隙,使多余的石墨烯粉体被阻挡在主延伸管211中(即使主延伸管211中的石墨烯粉体发生了团聚现象,但输出缝隙大小有限,输出的能够附着在附着带31上的石墨烯粉体形成一层薄薄的附着层),最终输出较薄的附着在附着带31上的石墨烯粉体层,且该层石墨烯粉体层跟随附着带31的输运向后输送至副延伸管221处;

步骤二、待初始形成的石墨烯粉体层完全到达副延伸管221底部后,将其他需要混合的辅助粉体投放至副上料斗22中(实际制备时可以根据需求,将所有的辅助粉体预先混合同时投放至一个副上料斗22中,也可以根据需求,设置相应数量的副上料斗22,并分别投放对应的附属粉体),使副上料斗22中的辅助粉体通过副延伸管221接触附着带31上已经形成的粉体层(即初始形成的石墨烯粉体层),并持续驱动附着带31输送,此时,由于副延伸管221的输出缝隙大于先前主延伸管211的输出缝隙,因此,辅助粉体能够均匀的平铺附着在石墨烯粉体层上,由于输出缝隙的限制,没有足够的空间给予石墨烯粉体发生团聚现象,因此能够有效的提高石墨烯粉体和辅助粉体之间的结合均匀性;

步骤三、控制附着带31持续运动,使石墨烯粉体层和叠加在其上方的辅助粉体层一同向后输送,在输送至落料区域处,由于此处附着带31与带辊32之间形成圆弧结构,因此,粉体在重力作用下开始形成下落,由于前面步骤中辅助分媒体与石墨烯粉体之间已经是相互叠加的层状状态,在此时脱离附着带31时也处于均匀的预混合状态;

步骤四、脱离附着带31的粉体材料落入至搅拌仓11中收集,待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中所有的材料均输出完毕后,驱动搅拌组件4开始运转,对搅拌仓11中已经预混合的粉体材料进行二次搅拌混合,进一步提高混合的均匀性;

步骤五、关闭搅拌组件4,打开搅拌仓11底部卸料口处的封闭门,将完全混合的粉体材料取出。

[0034]需要说明的是,所述平压导向板23为主体平行于附着带31的板类结构,输出缝隙实际是平压导向板23与附着带31之间形成的区域,且平压导向板23的两端均由上翘结构,从而在各粉体材料跟随附着带31运动并通过平压导向板23时,在保证多余粉料被阻挡的同时,也可以有效的挤压相应的粉体材料,确保不同层添加的粉体材料能够充分混合。

[0035]进一步的,参照说明书附图3,为了使粉料在附着带31的落料区域充分下落,本实施例还提供以下方法,具体的,在所述附着带31的落料区域外侧设置有气嘴5,所述气嘴5用于向下吹出气流,进而使气流吹向附着带31与落料区域的带辊32的配合处的弧形面上吹出气流,加速各层粉体材料的脱离,且脱离时,由于各层粉体材料原先已经均匀铺设,因此,在其脱离附着带31至空中时,会预先安装原先铺设的层次产生相互弥散和混合,加上气流的吹动,可以使粉料之间更加充分的融合,提高混合效率,并确保粉料在落料区域能够充分脱离下落。

[0036]其中,所述气嘴5设置有多组,所述预混合仓12中设置有均气仓121,所述均气仓121上连接有风机管道122,所述风机管道122连接有风机结构(也可以使用气泵提供强气流),进而在均气仓121的中和下,使得多个气嘴5同时向下吹气,形成均匀且覆盖区域较大的吹气气流,提高粉体材料向搅拌仓11中下落的效率。

[0037]同时,为避免附着带31上残留粉料再次跟随并回到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处,本实施例还在附着带31落料区域的下方设置有清洁刷33,所述清洁刷33固定安装在预混合仓12中,且所述清洁刷33的刷毛与附着带31位于下方区域的部分接触,进而在附着带31运动时,借助清洁刷33可以对附着带31表面残留粉体进行清刷,保证附着带31的后续使用效果。

[0038]此外,为了提高混合效果,本实施例还对分层式混合组件3进行了改进,例如,参照说明书附图6,为了进一步的避免粉料在附着带31经过落料区域后的残留,本实施例还在所述预混合仓12中设置有振动座35,所述振动座35通过弹性件(例如弹簧、橡胶块或者弹簧与滑杆的结合结构)安装在预混合仓12中,所述振动座35上固定安装有振动器,所述振动座35上转动安装有振动辊,所述振动辊与附着带31背离输送区域的位置处接触,通过振动座35带动附着带31相应区域振动以将附着带31表面残留的粉体材料向下震落,同时,所述预混合仓12中位于振动座35两侧的位置处还设置有束压辊36,所述束压辊36由上下两组限制转辊构成,两组限制转辊均与附着带31滚动配合,进而使附着带31能够穿过上下两组限制转辊,从而保证其他区域的附着带31不产生振动。

[0039]其中,由于附着带31处于持续运行状态,而附着带31主要为橡胶材质,在运行时,容易出现静电现象,对各类粉料形成过度吸附,且由于静电区域的不确定性,导致的吸附效果也难以确定,且后续静电不易消除,导致后续粉体也不易脱离,为此,本实施例还提供以下方案,具体的,在所述附着带31的下方区域设置雾化喷头6,所述预混合仓12中对应附着带31下方区域处设置有加湿仓124,所述雾化喷头6设置在加湿仓124中,所述雾化喷头6连接水泵系统,进而在附着带31运行时,通过雾化喷头6对加湿仓124区域进行加湿,增加附着带31表面的湿度(需注意,无需在附着带31表面形成较多水层,否则容易形成水滴,影响附着效果),进而可以有效的减少静电现象,同时,预先提高附着带31表面的湿度,在其经过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时,可以借助附着带31表面均匀分布的微小水膜加强对粉体材料的吸附效果,提高多种粉体材料混合的均匀性。

[0040]进一步的,为了控制附着带31表面水膜的效果,参照说明书附图7,还可以在加湿仓124侧壁与附着带31配合的位置处设置擦拭辊7,所述擦拭辊7转动安装在加湿仓124侧壁的顶端,且所述擦拭辊7与附着带31滚动配合,同时,所述擦拭辊7的表面为海绵层结构,进而在雾化喷头6对附着带31表面进行加湿后,在附着带31运动出加湿仓124时,可以充分的与附着带31接触,并借助擦拭辊7对附着带31表面多余的水分进行刮除、吸收,确保附着带31表面不会有过多的水分。

[0041]同时,在基于上述控制湿度来调整吸附效果的方法中,为了确保后续粉体材料的充分脱离,本实施例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具体的,所述均气仓121中安装有空气加热器123,所述空气加热器123用于对气嘴5吹出的气体进行预先加热,进而在气嘴5吹气的同时,也可以对附着带31落料区域的表面进行加热,加速水分蒸发,提高落料效率,且在附着带31内衬也可以设置相应的加热设备,在附着带31即将到达落料区域前对附着带31进行预先加热,使粉体材料相互混合。

[0042]由于气嘴5持续在预混合仓12内输出气体,为保证设备内部气压平衡,不会有过多空气从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处溢出,本实施例还提供以下方法,在所述预混合仓12中设置过滤式抽气管125,所述过滤式抽气管125与风机管道122所连接的风机结构对接,其中,所述风机管道122连接风机结构的输出端,所述过滤式抽气管125连接风机结构的输入端,所述过滤式抽气管125上设置有用于过滤粉体的过滤器,进而实现空气内部循环,避免粉体外溢。

[0043]进一步的,为了提高粉体材料对附着带31之间的贴合效果,本实施例还对上料器2进行进一步改进,具体的,参照说明书附图8,在向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中添加完相应粉体材料后,再向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中投入多个研磨球24,所述研磨球24在自重的作用下下沉,并聚集在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处,同时,所述附着带31的内侧设置有支撑垫板34,所述支撑垫板34与附着带31的内侧壁滑动接触,从而对附着带31提供平直的稳定支撑,而随着附着带31的运动,对应的研磨球24也会产生相应的滚动和运动,一来可以对靠近附着带31的粉体材料形成预先搅拌和打散,二来在形成平铺合租昂太的研磨球24的不断运动和挤压下可以增加粉体材料与附着带31的附着强度,从而提高不同层粉体材料之间的融合效果。

[0044]同时,在添加完研磨球24后,还可以在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中均放置覆压袋25,所述覆压袋25内部填充有多组金属颗粒,进而使覆压袋25能够平铺在相应的粉体材料上方,一来对粉体材料形成相对的密封,二来可以对粉体材料施加压力,进一步增加粉体材料与附着带31的附着效果。

[0045]需要说明的是,关于上述石墨烯粉体材料和其他的辅助粉体材料的相应比例关系,可以根据需求预先设定,并将对应量的粉体材料投入至相应的主上料斗21和副上料斗22中,而后通过控制主延伸管211以及副延伸管221输出粉体的速度来调整粉体之间的混合情况,例如,调整副延伸管221和主延伸管211出口大小的相对比例,或者调整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输出缝隙的厚度,即可调整预混合比例,对于持续生产的固定配比的混合步骤而言,可以预先设置固定的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的大小以及相应输出缝隙的大小,无需调整,但对于生产不同产品的设备而言,需要进行相应调整,调整方法可包括调整对应输出缝隙的厚度和控制同一类型副上料斗22的数量(即重复添加同一种辅助粉体材料以增加层数和厚度比例),其中,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调节输出缝隙的方法,参照说明书附图8和图9,所述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中的平压导向板23均活动安装,例如,所述主延伸管211中的平压导向板23滑动安装在主延伸管211中,所述副延伸管221中的平压导向板23滑动安装在副延伸管221中,且所述主延伸管211和副延伸管221上均设置有用于控制平压导向板23移动的距离调节器26,其中,所述平压导向板23的滑动方向与附着带31输送区域的输送方向相对倾斜设置(由于输出缝隙并不大,因此即使调节高度也不会太大,所以上述倾斜角度相对较小,趋近于平行,所以附图中难以看出),而本实施例中束压辊36可以采用螺纹杆结构,也可以采用其他直线驱动设备进行控制,进而在实际使用前,根据各粉体材料的比例需求,调节相应的平压导向板23的位置,即可调整对应主延伸管211或副延伸管221的截面大小和输出缝隙大小,以适配相应比例。

[0046]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仅通过分层式混合组件3对各粉体材料进行预混合,避免最终混合前石墨烯粉体的团聚现象,在预混合之后还需要借助搅拌组件4进行二次混合,因此,在分层式混合组件3处的比例问题无需提供过高精度,只需保证所有粉体材料最后均能够进入到搅拌仓11中即可,而所述搅拌组件4包括搅拌轴41和搅拌叶片42,所述搅拌轴41转动安装在搅拌仓11中,并由设置在搅拌仓11外部的驱动电机驱动转动,而所述搅拌叶片42固定安装在搅拌轴41上,从而有效的进行二次混合。

[0047]进一步的,参照说明书附图10和图11,本实施例还提供详细的附着带31的组成方案,具体的,所述附着带31包括基底带311和薄壁弹性带313,所述基底带311位于内圈,所述基底带311对应薄壁弹性带313处设置有多组填充条312(在形成一体的基底带311表面平行切割多组缝隙,即可形成连接在基底带311上的多个填充条312),所述薄壁弹性带313的弹性系数大于基底带311的弹性系数,即薄壁弹性带313的弹性变能力更高,在附着带31未接触到带辊32时,相应的基底带311和填充条312均处于平直状态,且各填充条312相互紧靠,对薄壁弹性带313形成有效支撑,此时基底带311表面处于初始收缩的平直状态,而当附着带31逐渐靠近落料区域的带辊32时,由于形成了圆弧区域,附着带31由内侧向外侧直径逐渐增大,因此最外侧的薄壁弹性带313形成了拉伸,而对应的填充条312形成相互张开状态,进而可以使先前平铺在附着带31表面的粉体材料在薄壁弹性带313形成拉伸时,更好的脱离薄壁弹性带313,提高落料效果。

[0048]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说明书附图(11)

声明:
“石墨烯粉体材料制备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上一个:没有了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2025第二届全国稀有金属特种材料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