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氨分解制氢不含COx、SOx、NOx等有害物质,是其他所有含碳资源制氢所不能比拟的。以水热法制备CuO载体,并掺杂金属元素Ce,通过浸渍法负载Ru,制备出Ru/CuCex催化剂。通过X射线衍射(XRD)、H2–程序升温还原(TPR)、CO2–程序升温脱附(TPD)、NH3–程序升温脱附(TPD)和原位漫反射红外傅里叶变换光谱(in Situ DRIFTS)进行表征。结果表明,Ce与Cu的摩尔比为12在450℃以上显示出更好的氨分解活性,在600℃时氨分解转化率为99%。该催化剂活性高的归因于部分还原的CeO2?x对Ru原子的供电子性能和催化剂低温下的高吸附量。各项表征表明,碱性位点数量不是影响氨分解活性的主要因素,而是活性组分与载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提高反应温度可以促进氨分解,减少中间产物amide (?NH2)的生成。
摘要: 本文总结了不同形貌氟化镁的合成方法,包括溶胶凝胶法、微波合成法、二氧化硅模板法等。以酒石酸钠盐、乙二胺四乙酸二钠盐、柠檬酸钠盐为螯合剂,采用水热法成功制备了高度均匀的三维花状,且具有较高分散性的氟化镁微米颗粒。利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材料进行了表征。同时调控溶液的PH值,以达到纯化氟化镁颗粒的效果。结果表明溶液的酸碱性对氟化镁的纯化起一定的作用。
摘要: 以硼氢化钠为还原剂,通过调控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采用固态还原法成功将白色锐钛矿二氧化钛还原为蓝色和黑色氢化二氧化钛,并对所得样品进行性质表征和性能测试。表征结果显示,氢化二氧化钛具有典型的核壳结构(TiO2/TiO2?x),包含锐钛矿晶型内层和无序结构外层;氢化反应在无序层中引入大量缺陷,其中Ti3+和氧空位缺陷在导带下方形成杂质能级,降低氢化二氧化钛材料的禁带宽度,扩宽了光谱吸收范围,增强可见光区的光吸收和利用能力。通过制备条件调控缺陷含量获得最佳光催化性能,光催化降解罗丹明B (RhB)结果显示,300℃和50 min反应条件下制备所得蓝色氢化二氧化钛材料的光催化性能最佳,可见光照射下降解效率相比于白色二氧化钛提高了六倍。
摘要: 以钛片为基底材料,采用阳极氧化法刻蚀纳米二氧化钛(TiO2)管阵列,并进行二次阳极氧化获得排列规整的管阵列。以葡萄糖为碳源通过高压水热反应掺碳获得TiO2-C/Ti,采用电镀法在其表面电沉积NiSn合金制得NiSn/TiO2-C/Ti电极。用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等进行表征,探究不同的反应条件对NiSn/TiO2-C/Ti电极催化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极表面的TiO2呈管状结构且排列规整,由金红石和锐钛矿混晶组成。当外加电压为5 V,甲基橙溶液的pH为3时,电极的光电催化性能最佳,在90 min内对10 mg/L甲基橙溶液的降解率达到97.4%。
摘要: 基于蒙特卡洛(MC)方法与快速傅里叶变换微磁学(FFTM)方法,研究了厚度不同钴纳米环的磁化特性。模拟结果表明,纳米环堆叠时,系统的磁化过程存在“双稳态”特征,在磁化翻转过程中出现局部涡旋态,随着厚度的变化,系统的自旋组态出现了更为丰富的过渡态,整体的磁化过程更加复杂。
摘要: 纳米二氧化钛广泛应用于化工、医药、食品、服装和水处理行业。在植物纳米生物学效应方面,部分学者研究了纳米二氧化钛的植物生物毒理试验和对植物种子发芽、幼苗生长的影响。目前的植物纳米生物学效应数据都是基于室内试验设计研究取得的,而且试验数据只能反映植物在室内生长发育某一个阶段的状况,缺少植物在野外自然生长状态下完整的试验数据。关于纳米二氧化钛对植物的一个完整生长周期和生物量的生物学效应问题,目前仍未见报道。本试验研究了在野外自然生长状态下纳米二氧化钛对芦苇整个生长周期的生物学效应问题。芦苇是分布极为广泛的水生和湿生植物,在去除水体污染物、净化水质和修复水生态系统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试验表明,纳米二氧化钛对芦苇生物学的正向效应极为显著,采用纳米二氧化钛材料处理的试验组芦苇生物量比对照组提高了97.5%、株径增加47.7%、株高增加23.3%、晴天光合速率提高了88.3%、阴天光合速率提高了72.5%,同时纳米二氧化钛可以显著降低芦苇试验田的杂草覆盖率,试验组的杂草覆盖率仅有6%,对照组为57%。本研究通过纳米二氧化钛的生物学效应增加芦苇生物量,达到高效率去除水体污染物的目的,为人工湿地和湖泊、水库等水源地水质净化保护提供了安全高效、简单易行的新模式。
摘要: 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MICP)是一种新型的绿色加固技术,在岩土工程领域中具有强大的应用潜力。然而,关于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积的加固工艺方面研究较少。为了确定MICP加固试验中的最佳加固工艺,通过不同加固工艺的MICP加固试验,研究了不同加固工艺下MICP加固砂土效果。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双相加固工艺能够使得MICP反应更充分,碳酸钙沉淀更均匀的填充于砂样孔隙间,显著提高砂样的结构强度,具有较好的适应性。该研究结果对于提升MICP加固效果和均匀性方面有较大的参考意义。
摘要本文采用循环搅拌高能球磨复合型陶瓷粉体制备工艺及固相反应法制备了高性能07CaTiO303NdAlO3介质陶瓷并分析了07CaTiO303NdAlO3介质陶瓷的物相组成和微观结构及其微波元器件的介电性能研究表明循环搅拌高能球磨复合型工艺制07CaTiO303NdAlO3介质陶瓷的物相结构为单相正交钙钛矿晶型07CaTiO303NdAlO3介质陶瓷微波谐振器及其组装的腔体滤波器的温漂指标均满足通讯基站用微波谐振元件和腔体滤波器的技术要求
摘要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Ba掺杂BiFeO3Bi09Ba01FeO3陶瓷样品对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与性能测试X射线衍射和Raman光谱测试表明Bi09Ba01FeO3陶瓷样品具有纯相结构磁滞回线和电滞回线测试结果证明了Bi09Ba01FeO3具有良好的铁磁性和铁电性其磁性增强源于Ba掺杂破坏了BiFeO3晶格原有的空间反演对称结构通过外加不同电场测试样品的磁滞回线发现电场会通过改变Bi09Ba01FeO3晶格畸变程度从而调制铁电畴极性铁电畴的转动会带动易磁化轴方向发生转动从而引起磁性变化证明了电场可以通过调控Bi09Ba01FeO3的电极化强度而改变磁特性为进一步磁电性能调控及多
摘要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材料光致变色特性来制造超高分辨率纳米结构技术这种方法可以大大简化目前复杂的超高分辨率加工配置同时通过理论模拟圆环光束的大小对聚焦区域光强分布的影响发现当环状聚焦光大小为60nm光致变色层厚度为01m时可以实现87nm的纳米刻针系统
摘要随着微电子工业的迅速发展多铁性材料成为了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众多铁电材料中铁酸秘BFO的应用前景是很广泛的铁酸秘不仅是个无含铅绿色环保的多铁性材料而且铁酸秘的制备温度低有大的剩余极化值但是它的制备非常困难且由于Fe3波动带来了大量氧空位因此纯相BFO薄膜样品的漏电流较大这也是一直以来困扰研究者的一个现实性问题在此我们使用了溶胶凝胶法和快速退火法分别制备了掺杂Ce2和Zn2的Bi09Ce01FeO3BCFO和BiFe09Zn01O3BFZO薄膜以及共掺杂得到Bi09Ce01Fe09Zn01O3BCFZO薄膜并使用XRD和SEM技术研究制备薄膜的微观形貌和晶体结构最后采用铁电测试仪在室温下对样品的电滞回线进行表征结果表示掺杂以后的铁酸铋基薄膜因为抑制了氧空位而且降低了漏电流所以铁电性能得到提升这项研究证明了掺杂以后的薄膜具有良好的铁电性本研究提供了提高铁电性的可行性方法以及铁酸秘薄膜为基础的多功能型应用器件的可用性
摘要: Al-Ti-B-RE细化剂能够提升细化剂的综合性能,是目前最有研发价值和最有潜力的铝用晶粒细化剂之一。采用常规搅拌工艺存在比重偏析,影响晶粒细化效果及铝合金的整体性能。本研究首先通过中国知网和爱思唯尔学术平台分析Al-Ti-B细化剂的研究现状,并进一步分析混合熔融法、氟盐反应法、超声搅拌法、电磁振动法等制备工艺的优缺点,以及不同稀土、不同配比、以及细化剂中毒的内在机理。结果表明,可以采取超声搅拌法、电磁振动法等动态合成技术,并考虑微量元素在Al-Ti-B细化剂中的配比,以获取更小晶粒和更好力学性能的Al-Ti-B-RE细化剂。
以海藻酸钠为原料,采用液滴聚合法将其与Al(Ⅲ)离子交联并引入甘氨酸和Fe3O4,制备出磁性氨基酸功能化海藻酸铝凝胶聚合物(Gly/Al/SA@Fe3O4),使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能谱仪(EDS)、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X射线衍射仪(XRD)和振动样品磁强计(VSM)等手段对其表征,研究了这种凝胶聚合物对偶氮染料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Gly/Al/SA@Fe3O4是一种表面具有花式褶皱结构的三维网状聚合物颗粒,其磁响应能力良好。Gly/Al/SA@Fe3O4对水体中直接黑19(DB 19)和直接棕2(DB 2)染料的吸附性能超强,吸附速率极高,吸附15 min和60 min达到动态平衡的吸附量分别为2500和3126 mg/L。吸附过程可用拟二级速率方程描述,等温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模型。吸附剂与染料分子间的相互作用通过静电吸附、氢键作用、配体交换和化学吸附协同实现。Gly/Al/SA@Fe3O4颗粒绿色环保,对高浓度偶氮染料废水有超强的净水性能,并可用磁场进行快速固液分离。
用Hummers法制备氧化石墨烯(GO),并用乙二胺对氧化石墨烯(GO)进行氨基化得到氨基化氧化石墨烯(NGO),将季戊四醇磷酸酯(PEPA)、三聚磷酸铝(ATP)与NGO三者复配并添加到水性环氧树脂中,制备出水性环氧防腐防火一体化涂料。使用IR、XRD、SEM等手段对GO和NGO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已经制备出GO并成功地对其表面实现了氨基化改性。电化学测试、盐雾试验、耐火极限测试、残炭形貌分析和热失重分析的结果表明,颜基比P/B=0.2的复合涂层具有最佳的防腐性能和防火性能。
以氧化铝、氢氧化铝、勃姆石为水不溶性金属源,用水热法合成了金属有机骨架MIL-53(Al)。使用SEM、XRD、氮气吸附和TGA表征了产物的形貌和结构,并与用传统水溶性硝酸铝合成的MIL-53(Al)对比。结果表明:使用三种水不溶性金属源都能合成典型的金属有机骨架材料MIL-53(Al)。用水热法制备的MIL-53(Al)产物的BET比表面积都在700~1000 m2/g。结果还表明,使用三种水不溶性金属源合成的MIL-53(Al)骨架的柔性(flexibility)与用常规铝硝酸盐合成的MIL-53(Al)不同。使用氧化铝合成的MIL-53(Al)常温下的孔道主要呈现大孔(lp)结构且骨架刚性较强。与使用其他铝源合成的MIL-53(Al)相比,用氧化铝合成的MIL-53(Al)对洛克沙胂有较好的吸附去除效果,吸附过程符合二级动力学模型。
使用扫描电镜、交流阻抗谱和扫描开尔文探针等手段研究了7A04铝合金在周期凝露和二氧化硫条件下的腐蚀行为和规律。结果表明,7A04铝合金在周期凝露和二氧化硫环境中的腐蚀主要是薄液膜下的大气腐蚀,随着时间的延长腐蚀产物不断增多,腐蚀失重的数值增大,腐蚀产物的形貌呈点状或团状,主要是氢氧化铝和硫酸铝水合物,腐蚀类型主要为点蚀,局部有轻微剥蚀,交流阻抗拟合数值显示,在试验的初期7A04铝合金的腐蚀速率急剧下降,后期逐渐趋于平缓,表面电位分布图谱显示,材料表面的腐蚀电位呈升高趋势,至240 h后趋于稳定,7A04铝合金的腐蚀溶解,与其组织和组成分布密切相关。
先使用铝溶胶对可膨胀石墨(EG)进行改性,然后用一步法制备纯半硬质聚氨酯泡沫(SRPUF)、掺杂未改性EG的SRPUF和掺杂改性EG的SRPUF。使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表征了铝溶胶改性的EG,结果表明:铝溶胶包覆已经在EG表面。用材料拉伸试验机和氧指数测试仪测试泡沫的拉伸性能和阻燃性能,确定了EG的用量为12%、掺杂改性EG的SRPUF的力学性能优于掺杂未改性EG的SRPUF。使用氧指数测试仪和水平垂直燃烧测定仪测试三种SRPUF的阻燃性能,结果表明:掺杂铝溶胶改性EG的SRPUF阻燃性能最好,极限氧指数为27.6%,水平燃烧等级达到HF-1级。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分析了阻燃机理,结果表明:EG表面的γ-AlOOH以脱水、晶型转变和释放不燃气体的三种形式提高了阻燃效果,同时起粘结蠕虫石墨的作用。
以MgAl-CO32–水滑石(LDH)焙烧产物(LDO)为重金属离子去除剂, 在单一Cu2+、Cr(VI)体系和Cu2+/Cr(VI)共存体系中探究了LDO对重金属离子的去除性能, 并结合对金属-LDO复合体的XRD、FT-IR和SEM表征阐明了双金属(Cr(VI)阴离子+Cu2+阳离子)在LDO上的去除机理。结果表明, Cr(VI)和Cu2+在LDO上的吸附表现为多重相互作用的协同吸附效应。除了Cu2+的“Jahn-Teller”效应和氢键协同多体效应外, Cu2+-CrO42–-LDO体系还发生静电作用、水合作用、配位作用以及共沉淀和继沉淀作用, 形成了Mg-Al-Cu三元复合体。
先用腰果酚和十二胺制备苯并噁嗪(Cd-D),然后用水热法和浸涂法依次将ZnO微/纳米结构和Cd-D负载在三聚氰胺甲醛海绵(MS)表面,制备出超疏水MS(PCd-D/ZnO/MS)。当水热反应中Zn(NO3)2浓度为0.03 mol/L、Zn(NO3)2与六次甲基四胺的摩尔比为1∶2、反应时间和温度分别为4 h和95℃时,制备出的改性MS水接触角(WCA)可达153.6°。PCd-D/ZnO/MS对有机溶剂和油类具有较高的吸附量(48.19~113.44 g/g)和极高的吸附速率。同时,聚苯并噁嗪、ZnO与MS之间产生的多种相互作用(氢键、配位键和化学键等)使表面改性结构牢固地粘附在MS骨架上,从而使PCd-D/ZnO/MS具有优异的重复使用性能。PCd-D/ZnO/MS循环使用30次后仍保持超疏水性和96.6%的吸附量,重复使用100次后其WCA可达147.3°、吸油量保持为92.6%。PCd-D/ZnO/MS在真空泵的辅助下可连续用于油水分离,分离效率高于90%。PCd-D/ZnO/MS还具有优异的耐酸、碱、盐性能,在强碱溶液中浸泡30 d后仍保持超疏水性。
制备铌酸钾钠-锆酸铋钠(1-x)K0.48Na0.52Nb0.96Sb0.04O3-x(Bi0.5Na0.5)ZrO3二元系无铅压电陶瓷并表征其结构和性能,研究了BNZ组分对其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这种系列压电陶瓷具有典型的钙钛矿结构。x =0.04的这种陶瓷最为致密,其相对密度为97.43%;压电性能最优:d33 = 463 pC/N、kp = 0.55、Qm = 37。这种陶瓷材料在室温下处于三方-四方(R-T)两相共存状态并具有纳米畴结构,使其压电性能优异。
以对苯二甲酸和钛酸异丙酯为原料制备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MIL125,然后用盐溶液后浸渍法制备出系列碱金属阳离子掺杂的M@MIL125-t(M: Li+,Na+,K+;t:6 h,9 h,12 h)。用傅立叶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和场发射扫描电镜等手段表征其微观结构和形貌,进行N2等温吸脱附和CO2吸附测出其比表面积及CO2吸附量,研究了不同碱金属盐浸渍液和浸渍时间对MIL125的比表面积和CO2吸附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MIL125经碱金属氯盐溶液浸渍后其结构和晶型没有明显改变,浸渍液的表面腐蚀和孔道堵塞的共同作用使MIL125晶粒的比表面积均先增大后减小;与MIL125相比,掺杂Na+且浸渍9 h的比表面积(最高为2497 m2/g),提高了81.5%,CO2吸附量(为1.41 mmol/g)提高了72.0%。
使用液相沉淀法和热聚合法制备Bi2O3/g-C3N4复合催化剂,用SEM、XRD、XPS、FT-IR和紫外可见漫反射等手段对其微观形貌、晶体结构和光催化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这种Bi2O3/g-C3N4复合光催化剂的形貌较好、分布均匀,具有较高的光催化性能;复合催化剂Bi2O3/g-C3N4-30%的光催化性能最好,用300 W模拟可见光氙灯照射2 h后对盐酸四环素(TCH)的去除率为70%;捕获实验的结果表明,光催化降解盐酸四环素(TCH)的主要活性物种为超氧自由基(·O2-)。
使用热膨胀仪等手段研究了稀土对Fe-C和Fe-C-Si-Mn低碳钢连续冷却过程奥氏体-铁素体相变温度和等温过程相变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微量的RE元素可显著降低连续冷却过程中先共析铁素体相变的开始点温度。同时,添加微量稀土还能改变等温过程中的铁素体相变动力学:RE元素通过抑制碳扩散减缓了Fe-C-(RE)合金整个相变过程的相变速率;而对于Fe-C-Si-Mn合金,RE通过抑制C元素扩散和改变晶界能的双重作用,使其相变孕育期延长和相变初始阶段速率降低,但是提高了相变中后期的速率。
使用石墨作为固体润滑剂、硅酸钠为粘结剂、二氧化硅为填料、去离子水为分散介质,用浆料法在Ti-6Al-4V钛合金表面制备石墨基粘结固体润滑涂层。用球盘式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这种涂层在500~800℃的摩擦学性能,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谱仪(EDS)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等手段分析其物相、显微组织结构、元素组成及其化学态,研究了这种涂层的润滑机理。结果表明:这种石墨基粘结固体润滑涂层在600~700℃的摩擦学性能优异,在660℃其摩擦系数(0.03)和磨损率(0.953×10-4 mm3/(N·m))最低。涂层中的熔融硅酸钠与SiO2的协同润滑作用降低了石墨的热损失,在摩擦界面上生成的易剪切的粘性成分减少了摩擦磨损;在摩擦过程中,石墨通过层间剪切和吸附气体产生了良好的润滑性能,SiO2增强了涂层的承载能力和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粘结强度,使涂层的耐磨性能提高。
进行环/块实验,研究了在脂润滑条件下稀土改性的GCr15轴承钢与胶木保持架材料间的滑动摩擦学行为,并与普通GCr15轴承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虽然稀土GCr15钢与胶木材料间的摩擦系数较大,但是其磨损体积却比普通GCr15钢的小。两种轴承钢材料的去除都以磨粒磨损为主,且随着转速的提高磨损体积减小。稀土GCr15钢的磨痕表面只出现犁沟,而普通GCr15钢除了出现磨粒磨损中塑性去除的犁沟,剥落也比较多。从碳化物、非金属夹杂物和残余奥氏体等方面,研究了GCr15钢经稀土改性后的组织改善对其使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稀土改性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轴承钢的硬度,但却有效地抑制了GCr15轴承钢在服役中出现的磨粒磨损中的断裂去除机制——材料剥落,从而提高了其在滑动摩擦条件下的耐磨损性能。
在芦荟叶皮中加入尿素用水热法制备炭前驱体,然后将其以不同的终温热解制备出N掺杂生物炭(NBC x )。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氮气吸附-脱附仪(BET)、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和动电位分析仪(Zeta)等手段进行表征,研究其对废水中Co2+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NBC x 的表面有明显的层块堆积。NBC x 具有分级多孔结构,芦荟叶皮与尿素的质量比为2∶1、热解终温为800℃时制备的NBC800其比表面积为32 m2·g-1,总孔体积为0.04 cm3·g-1,其中非微孔比例高达75%。NBC800表面含有丰富的含氧和含氮官能团,N含量和O含量(摩尔分数)分别高达3.89%和46.35%,可与Co2+发生离子交换、静电吸附、络合作用和共沉淀等反应。用Langmuir等温线模型能很好地描述NBC800对Co2+的吸附过程,为单分子层吸附,最大理论吸附量高达228.31 mg·g-1。拟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表明,吸附进行得较快。
将E51环氧树脂引入基于Diels-Alder反应的热可逆聚氨酯,制备出环氧树脂改性热可逆自修复聚氨酯材料。引入环氧树脂,可提高改性热可逆聚氨酯的拉伸强度、杨氏模量、冲击韧性和邵氏硬度且保持较高的断裂伸长率。添加20%的环氧树脂制备的环氧树脂改性热可逆聚氨酯材料兼具优异的强度、韧性、硬度等力学性能和良好自修复性能。当环氧树脂改性热可逆聚氨酯出现裂纹裂缝等损伤后,在130℃处理20 min及60℃处理24 h便可修复损伤,并可实现同一部位多次损伤的重复自修复。力学性能提高的原因,是刚性环氧树脂相与聚氨酯弹性相相互缠结形成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产生的“强迫互溶”和“协同效应”;而多次重复自修复则归因于热可逆Diels-Alder反应和分子链热运动的协同作用。
将高能球磨和等离子烧结(SPS)技术相结合制备出粗晶和细晶CuCr50电触头材料,对其成分、密度、显微硬度和电导率、放电过程中触头表面阴极斑点的分布、移动速度和触头表面侵蚀的形貌进行表征,研究了粗晶和细晶CuCr材料的电弧侵蚀特性。结果表明,细晶CuCr50触头的硬度(160.29HV)比粗晶CuCr50触头的硬度(104.15HV)高,在50 Hz工频条件下细晶触头阴极斑点的运动速度为16.9 m/s,比粗晶触头的17.78 m/s低4.9%。这表明,粗晶触头表面的阴极斑点运动到触头边缘的速度略比细晶触头的高。与粗晶触头相比,在燃弧过程中细晶触头表面产生的阴极斑点尺寸小、数量多、亮度低且更均匀;在电流幅值相同的条件下,细晶CuCr触头的电弧电压降比粗晶触头的低。电弧烧蚀后细晶CuCr触头的整体形貌平整,没有明显的大烧蚀坑和液滴喷溅。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细化第二相Cr相能显著提高CuCr50触头的整体电接触性能,细晶CuCr50触头的抗电弧烧蚀特性比粗晶触头的高。
以石墨和纯的TiO2为原料,采用球磨工艺制备了石墨/TiO2复合光催化剂。使用XRD、SEM、TEM、XPS和DRS等手段对其性能进行了表征。以甲基橙为模拟污染物,研究了石墨掺入量、球磨时间对复合光催化剂光催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石墨/TiO2复合光催化剂具有锐钛矿结构,球磨后TiO2(101)面的衍射峰宽化并右移,TiO2成为200 nm左右的不规则球状颗粒,在其表面均匀分布着石墨。TiO2晶粒的Ti-O键的结合能变高,且表面有缺陷产生,使其在可见光区具有显著的吸收。石墨掺入量为5%、球磨时间为12 h的石墨/TiO2样品对甲基橙具有优异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在70 min的降解时间内甲基橙的降解去除率可达95.08%。石墨/TiO2复合光催化剂的光催化反应速率常数k为0.043035 min-1,是纯TiO2的2.64倍。
使用层层自组装技术在软质聚氨酯泡沫(PUF)表面制备含埃洛石的层层自组装涂层,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和锥形量热仪等手段对涂层进行表征,研究了涂层对PUF的热稳定性、燃烧性能及烟气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埃洛石基涂层由埃洛石、海藻酸钠和聚乙烯亚胺组成,能均匀地附着在PUF表面;涂层能延缓PUF在高温条件下的热解且使残炭量明显增多;三层埃洛石基涂层PU-3的热释放速率峰值、烟气释放速率峰值以及总烟气释放量比纯PUF(PU-0)分别降低了57.3%、58.9%和80.7%。这表明,埃洛石涂层能提高材料的热稳定和火灾安全性。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有色金属功能材料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