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仿生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具有良好力学性能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为材料基础,通过液相氧化,制备出表面润湿性良好的短切碳纤维,通过层层刮涂的方法并结合相应的仿生结构设计,制备出了具有比常规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更高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的仿生复合材料,实现了复合材料的高力学性能,与纯环氧树脂基体和同含量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相比,仿生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和冲击韧性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本发明所制备的仿生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具有高力学性能,制造简单高效的优点,为设计和制备高性能的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新思路。
本发明适用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提供了一种负载锌离子的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一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并对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进行表面硝化处理;将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表面的硝基还原为氨基;将羧基化氧化石墨烯接枝到氨基改性的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表面;将锌离子负载到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表面接枝的羧基化氧化石墨烯上;用壳聚糖对载有锌离子的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进行覆盖,得到所述负载锌离子的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本发明将锌离子负载到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上并进行覆盖,可以显著增强其生物活性和成骨整合能力。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空镍‑氧化镍纳米粒子/多孔碳纳米片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属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得Ni‑NiO/PCNs复合材料,以Ni/C/NaCl或Ni/C粉末作为前驱体,经过退火、清洗干燥并最终得到Ni‑NiO/PCNs复合材料。将该材料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时,该复合材料与未加NaCl模板制备的Ni‑NiO/C复合材料相比表现出更加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放电电流密度为0.1Ag‑1时,该复合材料具有更高的放电容量446.5vs.131.1mAh g‑1;在放电电流密度为2Ag‑1时,高倍率性能显著提高266.8vs.18.9mAh g‑1。最重要的是,在电流密度为1A g‑1时,循环5000圈后,该复合材料容量仍保持在235.4mAh g‑1。本发明为进一步提高能量存储设备的电化学性能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发明属于热塑性树脂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磺化超支化聚芳醚酮改性的碳酸钙晶须/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材料的总质量按100份计,磺化超支化聚芳醚酮改性碳酸钙晶须的质量是X份(X=5~20),聚醚醚酮的质量为100-X份,其中磺化超支化聚芳醚酮与碳酸钙晶须的质量比为0.02~0.08:1。其先是制备磺化超支化聚芳醚酮,再制备磺化超支化聚芳醚酮改性碳酸钙晶须,最后将磺化超支化聚芳醚酮改性碳酸钙晶须和聚醚醚酮用高速搅拌器混合后,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共混,造粒后得到复合材料。实验结果表明,在碳酸钙晶须添加量相同的情况下,有磺化超支化聚芳醚酮改性碳酸钙添加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好于未添加改性剂的复合材料且在加工温度下比未添加改性剂的复合材料粘度降低。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多点可重构模具的复合材料曲面热压成型方法,属于机械工程领域。本发明能够解决复合材料曲面热压罐成型存在的“成型工序复杂、温度和压力响应迟缓、加压与加热的安全性差、设备成本高”等问题。本发明涉及的复合材料曲面热压成型方法,包括成形过程中不间断地变换多点可重构模具型面,使复合材料薄板渐进地一步连续成形为曲面的步骤;或者首先将复合材料片材分别预成形为复合材料曲面片,然后将成形的多层复合材料曲面片多点热压固结,从而间接地分步成形出复合材料中厚板复杂曲面的步骤。
本发明为高分子材料领域,公开了一种抗静电ABS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抗静电ABS复合材料包括以下组分及重量份含量:ABS粉料22‑25份、SAN树脂65‑75份、相容剂5‑10份、抗静电剂2‑5份、抗氧剂0.1‑0.3份。本发明以ABS为基体树脂、将碳纳米管作为抗静剂,同时引入离子液作为ABS树脂与碳纳米管的相容剂,使碳纳米管在ABS树脂内部能够良好分散并形成导电通路,使ABS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抗静电性,抗冲击性和流动性,其电阻率由1016降至105Ω。该复合材料可广泛应用于对材料抗静电性能要求较高的仪表设备、医疗器材等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AB5型储氢合金(HSAs)与纳米多孔镍(NPNi)复合材料(HSAs/NPNi)的制备方法及其作为镍氢电池负极材料的应用。通过水热法和随后的退火处理这样一种简单的方法制备了HSAs/NPNi复合材料。具体制备步骤如下:a、在氩气保护条件下,通过电弧炉熔炼稀土元素和其他金属元素,获得其铸锭;b、将铸锭在氩气保护气氛下退火并机械研磨得到合金粉末,其平均颗粒直径为50μm;c、用简单的水热方法制备Ni(OH)2粉末;d、将所制备的Ni(OH)2与HSAs集成,将混合物在电烘箱中干燥,然后在管式炉Ar/H2混合气气氛中退火使Ni(OH)2还原,制备HSAs/NPNi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作为镍氢电池的负极材料具有优良的高倍率放电性能,在放电电流密度为3000mAg-1时,其容量保留率高达43.11%,为单独储氢合金电极的3.2倍。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介孔结构的磷钨酸钛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结构为H3PW12O40‑Ti‑PMO,其中所述复合材料的结构为H3PW12O40‑Ti‑PMO,所述复合材料是以介孔硅基复合材料PMO为载体,所述载体上负载有磷钨酸和钛两种活性成分,所述介孔硅基杂化材料PMO由有机硅源和无机硅源制备而成,所述磷钨酸的负载量为12.56%‑17.77%,所述钛的负载量为0.215%‑0.315%。本发明的H3PW12O40‑Ti‑PMO复合材料制备工艺简单,用于催化油酸酯化反应转化率高,产品纯度高且反应过程清洁无污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保险杠横梁总成,其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包括复合材料横梁,所述复合材料横梁包括梁体和筋体;梁体设有容置腔,由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制成;筋体为网格状结构,设于所述容置腔内且与所述梁体连接,由非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制成。本发明提出的复合材料保险杠横梁总成,梁体作为复合材料横梁的主体,由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形成,在提高复合材料保险杠横梁总成的防撞性能的同时,有利于车身的轻量化设计;网格状的筋体由非连续纤维复合材料制成,设于容置腔内且与梁体连接,当梁体受到撞击后,网格状的筋体能够进一步起到缓冲冲击的作用,从而提高复合材料保险杠横梁总成的整体缓冲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的碰撞仿真模拟方法,属于有限元分析技术领域,通过样片级材料试验得到复合材料特性参数;根据所述复合材料特性参数,初始复合材料MAT54号材料卡中的参数作为复合材料的仿真分析的初始参数;开展样片级材料试验的仿真标定分析得到中间复合材料MAT54号材料卡;展开复合材料横梁三点弯高速冲击试验,得到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的仿真标定模型和最终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MAT54号材料卡。实现对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变形及断裂失效特性的准确仿真模拟,可快速实现对各种类型复合材料卡进行开发,显著降低材料卡的标定难度,缩短材料卡标定周期,提升材料卡整体标定精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内网格筋结构的复合材料产品二次固化成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一、制备用于所述内网格筋结构的复合材料产品的多个水溶性芯模;步骤二、在所述水溶性芯模上铺放预浸料得到所述复合材料初产品后,进行预成型固化处理;步骤三、对所述复合材料初产品进行加工修整处理后,进行表面处理;步骤四、在所述复合材料初产品上铺放预浸料后铺放蒙皮;步骤五、将所述复合材料初产品和蒙皮整体的侧面进行Z‑pin植入得到待成型复合材料;步骤六、将所述待成型复合材料进行合模、预压、固化和脱模操作后得到所述复合材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体式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的设计方法,属于轮毂设计技术领域,包括:使用PTC Creo仿真软件建模及评估铝合金轮毂的基准对比,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概念模型数据;根据铝合金轮毂造型以及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概念模型数据得到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结构模型;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结构模型利用ANSYS软件进行有限元分析得到预测结果;通过预测结果对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结构模型进行优化设计得到最终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结构模型。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整体式碳纤维复合材料轮毂的设计方法,重量减少50%以上,并且通过复合材料铺层可行性设计,提前预知整体式方案技术可行,最后经过样件试制来进行验证。
本发明涉及一种钴钼硫/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该复合材料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制备:a、根据改进的Hummers方法制备氧化石墨;b、通过化学沉淀法合成钴钼硫(CoMoS)前驱体;c、将GO置于CoMoS前驱体溶液中,在油浴条件下用水合肼(N2H4·H2O)还原,然后在N2气氛下退火处理;d、所得产物用盐酸浸泡,再用去离子水和乙醇清洗,制得CoMoS/RGO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作为析氢反应(HER)的催化剂,表现出优异的催化性能,起始电势仅为28mV,并且当电流密度达到10mA cm‑2时,电势仅为100mV。在相同的电流密度下,与同条件制得的CoMoS和大块MoS2相比,CoMoS/RGO复合材料具有明显的优势。本发明还可以拓展到其它催化剂体系的设计,为进一步发展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提供了新的思路。
本发明涉及一种表面具有多尺度耦合结构的立方氮化硼仿生耐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金属材料领域。所述的复合材料由NiCrBTi作为粘结合金和c-BN超硬材料单晶颗粒作为增强硬质相组成,NiCrBTi粘结合金成分配比按重量百分比计(Wt%):Ni:60-70,Cr:10-20,B:2-5,Ti:10-15。复合材料中的c-BN单晶颗粒所占体积百分含量为25-30%,颗粒平均粒度为200μm。其制备方法是将NiCrBTi粘结合金填充在c-BN单晶颗粒间,采用模具成型的方法,使试样表面具有一定规则分布的非光滑凸包单元体,通过放电等离子烧结技术在钢基体上制备表面具有多尺度耦合结构的c-BN仿生耐磨复合材料。
本发明适用于生物医用材料领域,提供了一种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及生物活性改善方法和应用,该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生物活性改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进行表面磺化处理,得到磺化处理后的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通过以聚多巴胺作为中间介质,将Ti3C2TX纳米片负载到磺化处理后的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表面上,得到改善后的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本发明通过以聚多巴胺作为中间介质将2D纳米材料,即Ti3C2TX纳米片负载到经过磺化处理的多孔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表面上,可以增强其生物活性和成骨整合能力。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结构有序的磷钨酸钛硅介孔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本发明的磷钨酸钛硅介孔复合材料是以介孔硅为载体,所述介孔硅是由正硅酸乙酯无机硅源前驱体制备而成,所述载体上负载有酸催化活性成分,所述酸催化活性组分为磷钨酸和钛,所述复合材料的结构为H3PW12O40‑Ti‑OMS。本发明采用一步合成法合成了结构骨架可控的结构有序的磷钨酸钛硅介孔复合材料,大大简化了生产工艺,且所制备的复合材料的介孔结构特征明显,是典型的二维六方结构,用于催化微晶纤维素水解,催化效果好,活化过程简便,易于循环使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水溶性钙钛矿的制备方法以及将其作为成像探针实现了Hella细胞的成像。本发明主要通过磷脂与油胺、油酸的亲疏水相互作用实现了磷脂胶束对CsPbBr3纳米晶的封装。所得的磷脂胶束封装的CsPbBr3纳米晶,能够溶于水,发射高效的绿色荧光,而且在水中展现了超高的稳定性。此外,此材料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成功的实现了高质量Hella细胞的成像。
本发明的介孔碳‑碳化钨复合材料载铂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属于无机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所述的制备方法有钨电极制备、充气、开启等离子体加热反应、收集产物、铂负载等步骤。本发明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制备时间短、制备过程绿色、产量大和制备成本低等优点,一步法制备介孔碳‑碳化钨纳米球复合结构,极大地减少了碳化钨纳米颗粒的团聚现象,制备的碳化钨纳米球颗粒细小,粒径分布窄,结晶性好,单分散性好,制备的复合催化剂的协同效应和结构效应进一步提升了催化性能和抗氧化性能。
本发明属于焊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焊接辅助试剂及其应用和一种碳化硅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激光填粉焊接方法。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焊接辅助试剂,以质量百分数计,包括以下组分:5~8%氟锆酸钾,1~3%Na2O·4SiO2,8~10%硅粉,3~5%铜粉,4~6%镁粉和余量的乙醇。将本发明所提供的焊接辅助试剂喷涂在待焊接工件焊接坡口表面,然后进行焊接,得到焊接工件的抗拉强度高达223.51MPa,相对于不喷涂所述焊接辅助试剂的焊接的抗拉强度提高了9.39~11.10%。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C3N4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该C3N4纳米复合材料以负载过渡金属元素的C3N4二维纳米片为载体,所述载体上负载有光敏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以负载过渡金属元素的C3N4二维纳米片为载体负载有光敏剂,其可被细胞有效的内吞进入癌细胞,过渡金属元素可将癌细胞内的过氧化氢催化分解产生氧气,在激光的照射下,光敏剂可将氧分子有效而迅速的转化为单线态氧,从而对癌细胞产生毒性,将癌细胞杀死,从而具有光动力治疗肿瘤的作用。
一种基于CNTs@a‑Fe2O3异质结复合材料的丙酮气体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属于气体传感器技术领域。由外表面带有2个彼此平行且分立的环状金电极的绝缘氧化铝陶瓷管衬底、涂覆在绝缘氧化铝陶瓷管衬底外表面和金电极上的半导体金属氧化物气体敏感材料和置于绝缘陶瓷管内的镍铬合金加热线圈组成,每个金电极上均带有铂丝导线;敏感材料为CNTs和α‑Fe2O3纳米棒复合的异质结分等级结构纳米材料。本发明所述传感器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体积较小、结实耐用和大批量生产的优点,并且气敏特性的测试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可对低浓度丙酮进行检测并且具有极佳的长期稳定性,使得其对工业生产中丙酮泄露的检测和报警方面及医疗检测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是关于原位聚合方法制备连续纤维增强 的热塑性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本发明用甲醇、乙醇、异丙醇、正丁醇、以及这些 醇间任意混合物作溶剂,得到连续纤维增强的热塑性 聚酰亚胺复合材料。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激光固化取代隧道窑加温固化的复合材料筋材制备方法,拉引装置13向着拉引方向14拉引,增强纤维束1被导入树脂液槽2中并被树脂液3浸润形成预浸带4,预浸带4经收束模5导出,在绕丝装置7的作用下,螺旋缠绕丝束6连续不断地缠绕在预浸带4的外面形成紧束状态的预浸带,紧束状态的预浸带随后进入挂砂装置8的作用范围,此时,得益于紧束状态的预浸带表面溢出的树脂液的粘附作用,砂砾粘附于紧束状态的预浸带的外表面,随后,粘附砂砾的紧束状态的预浸带进入激光输出器10发射的激光束11的照射区,在激光束11的加热作用下达到最终成型所需的固化温度,固化形成复合材料筋材12。
本发明提供的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对碳纤维表面进行氧化处理,采用硅烷偶联剂接枝法在所述碳纤维表面接枝碳化硅纳米粒子,使聚碳硅烷先驱体溶液在接枝碳化硅纳米粒子后的碳纤维表面浸渍、固化及高温裂解形成碳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上述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采用硅烷偶联剂接枝法制备了碳化硅纳米粒子接枝碳纤维,增强了纤维增强体与基体之间的润湿性,使纤维与基体之间具有合适的界面结合强度,保证了陶瓷基体与纤维增强体之间载荷的有效传递,同时一定程度上保护了纤维免受物理和化学的损伤。
本发明涉及一种La/Eu‑有序介孔氧化锌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模板法制备罐状有序介孔ZnO纳米材料;在制备的ZnO中掺杂La/Eu的磷酸盐,制备La/Eu‑有序介孔氧化锌复合材料。本材料在465纳米光的激发下,出现了Eu的跃迁发射;当用414纳米光激发时,出现了ZnO的发射,通过不同的激发光激发,得到不同颜色的发射光,实现光色可调。由于ZnO在469纳米有发射,而Eu在465纳米有吸收,两者刚好有叠加,所以ZnO可以有效地将能量传递给Eu,进而提高了Eu的发光效率。本发明在荧光粉,光催化,显示材料等方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复相混杂TiB2-TiC陶瓷颗粒梯度增强钢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涉及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具体工艺包括反应物压坯的制备和铸型型腔内的燃烧合成反应两个阶段:1)采用Cr、Ti和C粉作为反应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压制成坯;2)将经过预处理后的反应物压坯放置于铸型内铸件需要强化的特定位置或区域,浇铸高温金属钢液诱发压坯的燃烧合成反应,原位形成TiB2和TiC复相混杂陶瓷增强颗粒。从而既保证了金属基体本身的韧性,又提高了服役区域或位置的高硬度和耐磨损性能。由于陶瓷颗粒反应形成,其表面洁净,尺寸细小,形状规整;此外,添加的Cr还可以起到固溶强化作用。本发明工艺简单可靠,易于推广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铝合金板与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之间的拉铆装置,包括:凹模主体,其为圆柱体,并在中心处设置第一通孔;压边圈,其为圆柱体,压边圈中心具有第二通孔;抽芯铆钉芯棒,其为柱体;抽芯铆钉钻头,其为圆锥体,圆锥体底面一体连接所述抽芯铆钉芯棒,且圆锥体的底面直径大于所述抽芯铆钉芯棒直径;铆体,其中心具有钉孔,钉孔内径与所述抽芯铆钉芯棒直径相同,并提供了一种铝合金板与碳纤维复合材料板之间的拉铆铆接方法,提高了现有拉铆铆接工艺中铝合金板与碳纤维复合材料板铆接接头的力学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耐磨粉末冶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基础合金胎体粉末用机械球磨混料机均匀混合,形成均匀混合的合金粉末,得到基础合金胎体粉末;将制得的基础合金胎体粉末和碳纳米管按照体积比200:1~20:1的比例进行配料混合搅拌,使混合粉料在容器中呈可流动的糊状,用搅拌机搅拌形成包含碳纳米管的均匀胎体粉末;将制得的胎体粉末和金刚石颗粒按体积比19:1~3:2进行混合配料搅拌得到混合均匀的孕镶金刚石的粉末材料;将所得粉末材料装入石墨模具中,采用热压烧结法或无压浸渍烧结法制得碳纳米管纤维强化金刚石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的碳纳米管纤维强化金刚石复合材料,其综合性能良好,胎体硬度和整体强度明显提高,胎体对金刚石的包镶能力增强,耐磨性能增加。
本发明提供一种共掺杂的微米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微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方法先将高分子材料加入到MOFs溶液中搅拌,得到混合溶液;然后将混合溶液进行静电纺丝,将静电纺丝后的材料放入石英舟中,氮气保护下升温至700~900℃,热处理1~3小时,即得到共掺杂的微米球‑碳纤维复合材料。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共掺杂的微米球‑碳纤维复合材料。该制备方法简单、原料易得,该复合材料具有很好的电化学催化性质,可以广泛适用于氧还原、氧析出以及氢气析出等方面。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以重量份计,由包括以下成分的原料制备得到:100份的预聚体,所述预聚体由二异氰酸酯和二元醇聚合反应制备得到;4~41份的交联助剂;1~40份的功能性聚合物;A份的石墨烯,5<A≤30;3~30份碳纤维;2~25份偶联剂和/或硅油;2~50份的润滑纳米粒子。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高分子复合材料中同时引入功能性聚合物和石墨烯填料,在功能性聚合物、石墨烯与预聚体、交联助剂的综合作用下,使得到的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较好的耐摩擦磨损性能,在具有较高硬度和承载力的同时依然能够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高分子复合材料轴瓦。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吉林长春有色金属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