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公开了一种SiC纤维增强钛基复合材料本构模型建立及数值计算方法;本发明的模型既能获得用于SiCf/Ti复合材料结构件力学分析的均匀化本构方程,提高复合材料结构件力学分析效率,又能获得SiCf/Ti复合材料细观结构应力/应变场,保证复合材料力学分析精度,便于SiCf/Ti复合材料的多尺度力学分析。此外,均匀化本构方程中,SiCf/Ti复合材料的基体塑性和界面脱粘损伤均包含在切线模量矩阵内,不会在整体刚度方程出现附加项,形式简单易于编程实现。
本发明涉及玻璃钢复合材料制成的充电架,包括立柱(1)、横档(2)、支撑(3)、底脚(4),立柱(1)设置为方管和矩形管结构,横档(2)设置为槽钢及异形槽钢方管结构,支撑(3)选用SMC成型的角撑结构,支撑(3)通过不锈钢的螺栓及不锈钢铆钉将支撑(3)与立柱(1)、横档(2)连接组成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的底部设置有碗形及柱形底脚(4),所述的立柱(1)、横档(2)、支撑(3)、底脚(4)采用玻璃钢材质结构。该玻璃钢复合材料制成的充电架,采用玻璃钢复合材料替代钢材或不锈钢,满足电池厂耐酸性的要求,同时节约消耗不可再生资源量,实现经济性与电池质量改善、产量提高、节约能源、防治环境污染的多方面的共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纹路与图案的复合材料外观件及其制作方法,主要是在模具内同时放置复合材料叠构和装饰成型膜,在复合材料成型的同时将装饰成型膜与复合材料接合成一体,装饰成型膜在模具内受压后,其纹路层上的纹路能够传递至其产品表面UV材料层,使固化后的产品表面UV材料层具有与所述纹路层相同的纹路,开模后撕除装饰成型膜上的载体部分,制得具有纹路与图案的复合材料外观件,不仅简化了复合材料外观件表面处理的工艺,而且实现了传统复合材料不能达到的外观效果,同时可以通过表面纹路的触感将产品外观感受由视觉上升至触觉感受。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平衡阀的复合材料,包括:TiAl/Al2O3复合材料、VCp/Fe复合材料、Fe3Al/WS2复合材料、Si3N4/Al复合材料、SiCp/MoSi2复合材料、Mg2Si/Al复合材料和Al-TiO2-B2O3,其各组分的重量含量为:TiAl/Al2O3复合材料19~32份、VCp/Fe复合材料15~30份、Fe3Al/WS2复合材料45~60份、Si3N4/Al复合材料10~20份、SiCp/MoSi2复合材料13~28份、Mg2Si/Al复合材料21~32份和Al-TiO2-B2O3?8~18份。本发明稳定性能好,调节精度高,其流量不会随系统压力波动而变化。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抗冲低体积电阻的ABS阻燃复合材料,其原料由ABS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阻燃剂、抗静电剂、结构强度增强剂和适配改性剂组成,所述原料的质量份配比为ABS树脂100份、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20‑30份、阻燃剂3‑10份、抗静电剂1‑4份、结构强度增强剂0.5‑2份和适配改性剂1‑5份。本发明所述的高抗冲低体积电阻的ABS阻燃复合材料通过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的添加以提高复合材料中抗静电剂的抗静电性能,同时提高复合材料体系的韧性;通过添加结构强度增强剂来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抗拉伸等力学性能;而且本发明的抗静电剂和阻燃剂之间互不干扰,得到的ABS阻燃复合材料具有优良的抗冲击强度、较好/稳定的抗静电性能以及优良的阻燃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炭‑铝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利用廉价的炼铝废渣为铝源,木质废弃物为碳源,结合物理活化与化学活化的方法,在热解过程中,铝源和碳源形成共融物,得到安全绿色的炭‑铝复合材料,在炭‑铝复合材料形成过程中,提高炭‑铝复合材料中的芳烃聚合程度,改善炭‑铝复合材料物理化学微结构,提高廉价炭‑铝复合材料的吸附性能,实现木质废料的能源化、减量化与炼铝废渣的无害化、资源化利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二维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板的热模态对结构参数的灵敏度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求解考虑拉压、弯曲、剪切变形的二维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板线性刚度矩阵K0;(2)求解热结构的初应力刚度矩阵Kσ;(3)求解考虑热应力影响的结构有限元动力学方程的目标函数,即为转化为考虑结构热应力影响的广义特征值问题;(4)基于步骤(3)中的目标函数f,采用复变函数法求解二维正交各向异性复合材料板的热模态对结构参数的灵敏度。本发明考虑了热应力对结构刚度以及结构响应(热模态)分析的影响,能够利用复变函数法分析得到精度较高的热模态对结构参数的灵敏度矩阵。
本发明涉及陶瓷基纤维束复合材料横截面积和孔隙率测量装置及方法,装置包括浸润仓、负压筒、橡胶塞以及拉杆,浸润仓为一端具有开口的容器,浸润仓内填充有填充液,陶瓷基纤维束复合材料试样浸没于填充液中,负压筒的抽气端与浸润仓的开口密封对接,负压筒内密封滑动安装有橡胶塞,橡胶塞与拉杆连接,拉杆能向远离负压筒的抽气端的方向抽动橡胶塞,使橡胶塞滑动,致使负压筒对浸润仓抽负压,使陶瓷基纤维束复合材料试样孔隙中的空气析出,填充液填充在陶瓷基纤维束复合材料试样孔隙中。本发明的方法能利用装置测算出陶瓷基纤维束复合材料横截面积和孔隙率。本发明能实现陶瓷基纤维束复合材料横截面积和孔隙率高效、低成本和无损伤的测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设计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三维模型;(2)应用3D打印切片软件根据打印参数对基体三维模型进行切片处理,获得控制驱动光固化3D打印机数控编程语言代码;(3)应用光固化3D打印机逐层固化光固化树脂,制造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4)对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基体表面进行粗化、活化、解胶处理;(5)应用化学镀工艺在复合材料聚合物基体表面沉积金属层,获得所需的聚合物‑金属复合材料。本发明通过光固化3D打印技术逐层固化材料来制造产品实体,制造过程中不依赖昂贵的刀具或模具,工艺流程简单,制造成本较低,非常适合中小批量产品快速生产。
本申请公开一种增韧抗裂彩色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30‑80份A组分,10‑60份B组分和5‑20份C组分;A组分包括环氧树脂基材;环氧树脂基材包括甘油环氧树脂,双酚A型环氧树脂和聚氨酯改性环氧树脂;B组分包括彩色环氧树脂固化剂;C组分包括功能性复合材料;功能性复合材料包括环氧树脂专用调色剂,增韧性材料,互溶均匀性材料及反应辅助添加剂;环氧树脂专用调色剂包括主色剂,偶联剂KH‑792,硅藻土,丁基缩水甘油醚和三硬脂酸甘油酯。本申请采用三种树脂混合物作为复合材料的基材,提升复合材料的韧性,防止开裂。本申请的环氧树脂专用调色剂能够有效溶于环氧树脂,安全环保,色彩丰富且艳丽持久。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三维树脂复合材料及其应用,主要以热固性树脂体系、聚苯醚、固化剂及纤维布为原料,经热压固化处理得到一种具有原位三维编织结构的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弯曲强度及层间剪切性能,且明显优于未添加聚苯醚的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本发明技术有效解决了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层强度差的问题,所制备的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
本发明涉及一种提高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喷涂涂层结合强度的方法,包括:(1)对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喷砂,或者用砂纸手工打磨毛化;(2)清理干净后,在树脂基复合材料表面均匀涂刷一薄层树脂;(3)待树脂常温下溶剂挥发后,在树脂表面喷涂金属、合金材料或金属陶瓷涂层;(4)对步骤(3)带涂层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加热处理,使树脂基复合材料和喷涂材料结合,即可。本发明工艺简单,成本低,可以赋予树脂基复合材料工作表面耐磨、耐腐蚀、耐热、绝缘或者导电等多种功能,应用十分广泛。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合成硼碳化物颗粒增强钢基抗磨的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其成分及质量分数由以下组成:0.6-0.7%C, 0.5-0.6%B, ?1.0-1.2%V, 1.0-1.2%Nb, 1.5-1.6%Cr, 0.7-0.8%Zr, 0.8-0.9%Na, 0.4-0.5%Mg, 2.4-2.5%Si, 1.5-?1.6%Te, Mn< 0.5%, S< 0.03%, P< 0.04%, Fe余量。本发明的原位合成硼碳化物颗粒增强钢基抗磨复合材料,(V, Nb)(B, C)强化颗粒在钢基体中分布均匀,复合材料硬度高,大于60HRC,还具有较好的韧性,大于20J/cm2,通过普通电炉熔炼,工艺简便,便于规模化制备,且不含价格昂贵的铜、钼、镍等合金元素,生产成本低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尼龙/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尼龙/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以下组分重量份数的组分:尼龙树脂50-85份、石墨烯粉末10-30份、改性聚四氟乙烯5-18份、玻璃纤维1-6份、水镁石纤维2-10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2-5份、环氧树酯1-5份、丙烯酸树酯1-3份、聚苯颗粒2-6份、硝酸铅1-8份、硅烷偶联剂3-7份和助剂0.5-1份。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尼龙/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所制备的尼龙/石墨烯复合材料,不仅制备工艺简单,而且实验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尼龙/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导热性明显改善,因而可扩大尼龙/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
本发明公布了一种纤维素纳米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纤维素纳米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百分比的各组分:聚乳酸60~99wt%,纤维素纳米纤维1~40wt%,其它助剂0.1~40wt%,将纤维素纳米纤维原浆依次通过有机溶剂去水、甲苯溶剂置换丙酮、加入乙酸酐和吡啶反应、最后加入聚乳酸得到混合溶液并干燥即得到纤维素纳米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对纤维素纳米纤维预处理,提高其分散性,处理后纤维素纳米纤维与聚乳酸进行溶液共混,制备纤维素纳米纤维/聚乳酸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粉碎后可直接使用,或作增强母粒,通过熔融挤出法、注塑法等进一步与聚乳酸复合,制备纤维含量更低、力学强度更高、结晶速度更快的纤维素纳米纤维增强聚乳酸复合材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生产工艺,其中石墨烯复合材料包括基底以及交替沉积在基底表面的石墨烯层和金属纳米颗粒层。本发明基于超细化喷涂工艺设计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超高强度和优秀的表面润滑性且容易覆盖在任意基材表面,可以作为一种良好的界面材料,有效的防止因摩擦引起的材料及能量的损耗。相对于其它石墨烯复合材料制作工艺,喷涂不但工艺简单便捷,应用范围广,而且可以在有效的控制双组份占比的同时保证复合材料整体的均一性,因此该复合材料的实用价值很高。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效溴硅阻燃耐气候聚碳酸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计,所述聚碳酸酯复合材料的配方如下:聚碳酸酯70~90;溴系阻燃剂5~15;硅系阻燃剂1~5;抗氧剂0.2~2;紫外线吸收剂0.2~2;增韧剂1~10;润滑剂0.2~2。本发明的聚碳酸酯复合材料阻燃性能达到2.5mm5VA级别,力学性能与普通PC相近,耐候性能优异,流动性好容易加工,阻燃剂用量少,成本低,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碳化钛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以高强韧球墨铸铁为基体,以原位生成的亚微米碳化钛颗粒为增强颗粒,且碳化钛颗粒在球墨铸铁基体上均匀分布,获得高强高韧铁基复合材料;采用机械合金化方法,将铁粉、钛粉和碳粉充分混合形成复合粉,采用常规方法熔化和处理球墨铸铁,并在二次孕育过程中将复合粉按比例加入到铁水中,保温5~10min,随即浇注获得铸态复合材料,再对铸态复合材料进行等温淬火热处理,从而获得铁基复合材料。通过该方法制备的铁基复合材料中,原位碳化钛颗粒尺寸细小、在基体上分布均匀,保证了材料具有高强高韧特性。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碳化硼改性氟橡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包括通过向氟橡胶中加入碳化硼无机填料,利用颗粒‑橡胶之间的有机结合,采用机械熔融共混法制备复合材料,同时颗粒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胶料硫化反应的进行,提升了氟橡胶的加工流动性和制品可靠性;当含量介于10%~15%时,复合材料同时具有良好的粘弹性阻尼机制和结构振动阻尼机制。该碳化硼改性氟橡胶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因其通过加入能够有效提高FKM复合材料的热降解温度,减少体系的热重损失量,从而提升复合材料的热稳定,复合材料在机油中的吸油率均最低,体现出良好的耐油腐蚀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石墨烯/过渡金属磷化物/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负电极,所述石墨烯/过渡金属磷化物/碳复合材料中过渡金属铁、钴或镍与磷形成的化合物。在该复合材料中以石墨烯为基体,以具有良好纳米结构的过渡金属磷化物纳米颗粒为负载,构筑石墨烯/过渡金属磷化物复合材料;同时利用无定型碳对复合材料进行包覆、填充、连接等修饰,得到石墨烯/过渡金属磷化物/碳三元纳米复合材料。具有的高导电性、优异的多级结构。本发明所述的石墨烯/过渡金属磷化物/碳复合材料制备的动力锂离子电池负极时,由于将比容量较高、导电性好的过渡金属磷化物与石墨烯及碳材料结合在一起,使得其兼具高容量、高倍率、高循环稳定性的特点。
本发明涉及一种多性能协同匹配的轻量化复合材料板簧设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首先制备复合材料层合板与材料性能试验;其次对复合材料板簧总成结构进行初始设计;对板簧簧身初步铺层方案设计;对复合材料板簧总成三维建模与有限元建模,并进行复合材料板簧有限元仿真计算;采用遗传算法的铺层方案优化设计,并进行优化方案仿真验证分析;最后对复合材料板簧样件试制与性能试验。本发明可有效提高复合材料板簧的轻量化、可靠性能和减震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三维多孔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的气体传感器及其制备方法,将制备的三维多孔石墨烯和SnO2量子点混合,得到三维多孔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复合材料,将三维多孔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旋涂在电极片上,得到三维多孔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的气敏传感器。本发明通过将“准零维”材料量子点与三维多孔石墨烯组成复合材料,利用量子点小尺寸、大比表面积、高活性的优势和三维石墨烯超高的载流子迁移率,从而得到基于三维石墨烯@量子点复合材料的气敏传感器。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备的气敏传感器能在较低的工作温度下检测低浓度目标气体。此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并且可控,适合于气敏传感器的大量制备。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泵房检修孔复合材料盖板,包括芯材、复合材料面板、防滑层和金属拉环;所述芯材的上、下、前、后四个表面铺设纤维布,并与树脂固化形成复合材料面板基本层,芯材的左、右侧面搭接铺设纤维布,并与树脂固化形成复合材料面板搭接层,所述复合材料面板的上表面设有防滑层和金属拉环。本实用新型芯材所有表面均由复合材料铺设而成,充分利用了复合材料良好的耐疲劳性及耐腐蚀性,有效地解决了承重结构的承载力和延性,改善其受力性能,能适应泵房这种干湿循环频繁的环境。
本实用新型属于复合材料清洁技术领域,一种可循环四面弹复合材料洗涤装置,针对背景技术提出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清洁箱体,所述清洁箱体底部四角均焊接有支撑腿,且清洁箱体底部连通有排水管,所述清洁箱体顶部一侧内壁安装有支撑辊,且清洁箱体底部内壁安装有张紧辊。本实用新型通过利用支撑辊、张紧辊和定位辊实现对复合材料的固定定位作用,当复合材料浸湿后,首先利用存料盒内部存储的洗涤剂洒在复合材料表面,然后利用伺服电机驱动毛刷板进行旋转,实现对复合材料两面的清洁处理,可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清洁效果,并且利用洗涤剂清洗过后,利用喷淋头再进行喷水清洁处理,防止复合材料表面残留清洗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装置和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固‑液复合铸造制备双金属复合材料,在双金属复合材料铸造完成后通过压力系统对双金属复合材料进行加压并保压,有效的进一步提高了双金属复合材料的界面结合强度;采用多系统协同进行的铸造方式,使得双金属复合材料的制备更高效、更简便易操作,减少了材料制备过程中的安全隐患;采用可移动式压力模腔底座结构,与压力系统协同作用,实现了双金属复合材料快速脱模,提高了生产效率。
本发明涉及一种均匀改性的硅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硅基复合材料的通式为S i CxAyOz;0<x<20;0<y<10;0<z<10;其中,A为B、A l、Mg、Ca、Fe、Co、N i、Cu、Zn、Ge、Sn、L i中的一种或多种,C以原子尺度均匀弥散分布在硅基复合材料的颗粒内部,且无20nm以上的碳元素团聚;部分或所有碳原子与硅原子结合形成无序的S i‑C键;在硅基复合材料的聚焦离子束‑透射电镜F I B‑TEM测试中,颗粒切面的能谱面扫显示颗粒内部硅元素、碳元素、A元素、氧元素均匀分布;所述硅基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为多相弥散结构;所述硅基复合材料颗粒的平均粒径D50为1nm‑100μm,比表面积为0.5m2/g‑40m2/g;所述碳原子的质量占硅基复合材料质量的0.1%‑40%;所述A元素的质量占复合颗粒质量的3%‑40%。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见‑近红外光电致变色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该复合材料包括:第一结构层,包含可见光电致变色材料,并能在第一电压下工作而阻止可见光透过复合材料,与第一结构层结合的第二结构层,包含近红外光电致变色材料,并能在第二电压下工作而阻止近红外光透过复合材料;第一结构层和第二结构层中的至少一者内设置有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用以在将复合材料与电解液接触时,使电解液离子进入第一结构层及第二结构层。该复合材料能满足两种电致变色材料各自独立工作,通过选择合适电压,该复合材料能实现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独立调控,得到亮热、暗热、亮冷和暗冷四种模式,丰富的调制模式可以满足人们对舒适度的更高要求。
本发明涉及一种硅碳复合材料,其包括三层核壳结构,最内层为硅材料,中间层为金属化合物,最外层为碳材料;硅材料选自硅、硅氧化物和金属硅化物中的一种或几种。上述硅碳复合材料,在硅材料和碳材料之间还设有金属化合物的中间层,有效改善了硅材料和碳材料之间的界面接触性,使硅碳复合材料在使用过程中更加稳定。该硅碳复合材料的导电性提升,能量密度也有提升。该硅碳复合材料,在后续的配料使用过程中更易于与集流体粘结,不容易团聚或掉料,提高了硅碳复合材料循环性能。其制备方法,工艺难度低,设备简单,利于工业化生产。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上述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负极材料及电池。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铁动车地板用的多层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多层复合材料内层是厚度为10毫米?12毫米的酚醛复合材料,由热固性树脂和增强纤维经特殊工艺加工而成,酚醛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为10MPa?20MPa,隔声量为30dB?50dB,导热系数为0.02W/m·k?0.04W/m·k,可简单复合也可以3?D成型;外层是厚度为2毫米?3毫米的新型隔声复合材料,采用微层共挤出技术使发泡层和未发泡层交替排列而成,隔声复合材料单层厚度为1微米?1.5微米,层数为2000层?3000层,实现了层状界面对声波的有效反射。多层复合材料较目前高铁动车地板用的橡胶地板具有密度低(≤1300kg/m3)、隔声性能好(≥29dB)、使用寿命长、阻燃、环保等优点,可以适用于高速动车组、地铁、有轨电车、轻轨、探伤车等轨道交通车辆。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新型绝缘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新型绝缘硅复合材料,包含中间绝缘层;所述中间绝缘层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分别设置有单晶硅片;所述中间绝缘层,包含二氧化硅基多元无机复合材料层;所述二氧化硅基多元无机复合材料层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二氧化硅膜层;所述二氧化硅基多元无机复合材料层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二氧化硅膜层;本发明的新型绝缘硅复合材料能够保持有完整的单晶硅晶格结构,不需采用复杂昂贵设备,整体制备工艺简单、易行、低成本;所述新型绝缘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能调节所述中间绝缘层的各组分的厚度和深度分布,不需采用复杂昂贵设备,整体制备工艺简单、易行,且制成的产品的电学性能优良。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江苏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