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热塑性复合材料对接结构的激光填丝焊接方法与装备,步骤如下:热塑性复合材料对接结构的激光填丝焊接过程中选用的材料是碳纤维增强热塑复合材料(CFRTP),尺寸为50mm×25mm×3.0mm;调整CFRTP复合材料上表面的紧固压板,防止在焊接过程中热塑性复合材料发生拱曲变形;利用送丝机和填丝头将填充树脂放置于焊缝处,在焊接过程中激光作用于填充树脂,使得填充树脂处于熔融状态,对CFRTP复合材料对接结构的一端施加压力,熔融态的树脂材料在外部压力作用下流动、扩散、凝固,形成焊接接头。本发明针对CFRTP热塑性复合材料激光焊接对接结构设计专用的一套工装夹具设备,为今后CFRTP复合材料激光焊接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确定性参数多阶段识别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1,在有限元分析软件中建立复合材料的初始有限元模型,并计算其静力学位移响应;步骤2,根据复合材料结构静力学位移响应与复合材料弹性参数之间的力学关系,计算复合材料的独立弹性参数对于静力学位移响应的相对灵敏度;步骤3,在步骤1和2的基础上,根据相对灵敏度分析结果使用多阶段方法识别复合材料参数;步骤4,根据试验数据识别复合材料全部弹性参数。本发明使用三点弯位移数据,多阶段模型修正方法识别复合材料全部弹性参数。多阶段识别方法同时解决了识别灵敏度数量级相差较大的参数,导致修正过程中灵敏度矩阵病态的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体底泥重金属固定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1)芦苇生物炭制备:将收割的芦苇用15% H3PO4浸泡,浸泡后烘干,将处理后的芦苇置于管式马弗炉中,并以200 mL/min的速度通入氮气,炭化6h,凉至室温后水洗至中性。(2)椰壳生物炭制备:将洗涤、粉碎的椰壳用30% H3PO4浸泡,浸泡烘干后,将处理后的椰壳置于管式马弗炉中,并以200 mL/min的速度通入氮气,炭化6h,凉至室温后水洗至中性。(3)复合材料的制备:将过氧化钙粉末、椰壳生物炭、芦苇生物炭进行混合,获得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通过强化底泥中重金属活化,再通过生物炭固定,降低重金属迁移能力及其生物有效性。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石墨烯-氮化碳复合材料的应用。该复合材料由石墨烯及氮化碳组成,二者之间通过共价键作用复合。该石墨烯-氮化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100mAg-1时,其首次充放电可逆容量为1705mAhg-1,50次循环后,其容量可以维持在1525mAhg-1,并且具有非常好的倍率性能,当电流密度为1000mAg-1时,其可逆容量可以达到943mAhg-1,该复合材料有望作为汽车动力系统。
本发明一种低VOC、低气味木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原料由以下重量份的组分组成:聚丙烯40-70份,相容剂1-5份,木纤维5-40份,填充剂5-20份、气味吸收剂1-5份、润滑剂0.3-2份,抗氧剂0.2-1份,光稳定剂0.2-0.5份。通过使用适量气味吸收剂与聚丙烯材料降解产生的气味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并将其消耗掉,同时有效吸附残留的散发性VOC物质,降低聚丙烯/木纤维复合材料挤出、注塑过程中VOC物质含量;采用抗氧剂和光稳定剂终止木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在加工和使用过程中发生热和光作用下的降解,有效避免散发性小分子物质产生,最终获得具有轻量化、节能环保特征的低VOC、低气味木纤维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满足汽车内饰件散发性物质含量标准要求的同时保证了材料各项力学性能指标。
发明公开了一种改善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复合材料产品外观的方法,包括步骤:S1、在产品外观尺寸设计时,在复合材料热压后出现褶皱位置预留注塑填充部,使注塑填充部完全包覆褶皱;在复合材料热压后边缘至产品成品边缘间预留注塑填充部,使注塑填充部由复合材料横向延伸至产品成品边缘;S2、在复合材料成型的热压模具内开设与注塑填充部对应的注塑型腔;S3、取复合材料片材进行加热至软化并送入热压模具内;S4、由热压模具对复合材料片材进行热压成型,并同时在注塑型腔内注塑,使注塑料与复合材料片材粘结;S5、模压注塑完成后取出产品得到成品。本发明可改善材料拉伸产生的褶皱以及产品边缘毛刺问题,提高开发效率。
本发明公开了合金基复合材料技术领域的一种耐磨耐腐蚀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高熵合金基复合材料成分包括:Fe、Co、Cr、Ni;步骤一:按照等原子比的成分配比:步骤二:WC‑FeCoCrNi复合粉体的制备:步骤三:块体的制备:步骤四:对制备完成后的复合材料进行测试:对复合材料的硬度、力学性能、磨损性能、复合材料在模拟海洋环境中的腐蚀行为测试,所获得的WC‑HEA复合材料由于WC硬质颗粒与CrmCn相的共同强化作用,其耐磨性获得极大的提升,并且由于WC的加入,WC‑HEA复合材料可以获得良好耐全面腐蚀和耐点蚀性能,不仅可以继承FCC体系高熵合金的高塑性变形能力和良好的耐腐蚀性等特点,还可以利用增强相提高高熵合金的硬度、强度、耐磨性等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镁基粉末冶金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由以下重量百分比的物质组成:铁粉2%-5%、铜粉1%-3%、镍粉0.2%-0.8%、铬粉2%-3%、铝粉10%-15%、锌粉0.5%-1%、SiC颗粒16%-20%,余量为镁粉,其中SiC颗粒的粒度为5-15微米,纯度≥99.5%,镁粉的粒度为40-60微米,纯度≥99.9%。制备方法:a.于70-90℃下干燥5-8小时;b.于500-750℃条件下烧结1-3小时。本发明制备的镁基粉末冶金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好,能够满足实际应用中对镁基粉末冶金复合材料耐磨性能的要求。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利用无机物通过“溶胶凝胶法”制备含水溶性量子点的复合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将含水溶性量子点的复合材料固化在紫外光LED表面,制备光致发光含水溶性量子点的复合材料。本发明还公开了将三种含不同颜色量子点的复合材料固化在紫外光LED表面,制备发白光的含水溶性量子点的复合材料。本发明光致发光含水溶性量子点的复合材料的快速制备,开创了一种利用无机材料制备光致发光含水溶性量子点的复合材料的新方法。本发明光致发光含水溶性量子点的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对水溶性量子点的荧光性质损伤较小,方便塑形,可以长期保存,并可以通过调整红色、绿色、蓝色量子点新材料的比例混合出白光。
本发明公开一种层层自组装阻燃木塑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将纳米晶态纤维素、聚磷酸铵、纳米二氧化硅制成阴阳聚电解质水溶液,然后采用层层自组装依次将纳米晶态纤维素、聚磷酸铵、纳米二氧化硅聚电解质喷涂至植物纤维和塑料预混物的表面,然后将自组装后的预混物干燥、塑炼、成型和冷却,制备得到阻燃木塑复合材料。性能测试显示,木塑复合材料的氧指数为24.2~30.1%,平均热释放速率为85.3~105kW/m2。本发明所获得的木塑复合材料阻燃性能优异,制备方法简单。
一种银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微球载体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纳米材料和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以丙烯腈和苯乙烯分别为第一、二单体,以苯乙烯封端的聚酰胺类亲水性大分子单体为分散稳定剂,通过分散共聚法合成表面具有特殊形态的聚酰胺类大分子单体接枝丙烯腈/苯乙烯微球;以所得微球为载体,在醇或醇水介质中,采用醇为还原剂,可溶性银盐为银源,银离子与微球表面的大分子链侧基上的酰胺基团进行配位,被原位还原成银原子,并不断生长形成稳定的银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微球载体的复合材料,银纳米颗粒粒径为2-50NM,分布均一,制备方法简单易行,反应条件温和。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拉曼光谱增强性和抗菌性,可作为感光材料、抗菌材料和催化材料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表面修饰的蒙脱土、聚氨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蒙脱土是采用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对有机化蒙脱土表面修饰得到;制备方法:反应瓶中加入有机化蒙脱土和甲苯,搅拌成悬浮液;向反应瓶中通入惰性气体,加入过量的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进行修饰反应;反应产物过滤,用甲苯抽提,干燥,研磨,过筛即得。聚氨酯/表面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组分和配比(重量)是:聚氨酯90~98%、表面修饰的蒙脱土2~10%;制备方法:将聚氨酯溶解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加入表面修饰的蒙脱土,搅拌下进行插层,然后用超声波分散,倒入模具,干燥后即得。与聚氨酯/有机化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相比,聚氨酯/表面修饰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表现出更高的拉伸强度和撕裂强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铜合金基硅藻土海泡石氧化铁钴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吸波性能高,并且具有优越的阻尼性能。该制备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该复合材料以铜合金为基体,在基体上分布着硅藻土海泡石氧化铁钴复合物;硅藻土海泡石氧化铁钴复合物占复合材料的体积百分比为45-50%。该铜合金基体的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Al为3%~5%,Ti为0.01%~0.05%,Sn为0.5%-1%,Nd为0.005%-0.01%,其余为Cu。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塑料复合材料结构的优化方法,先确定影响复合材料性能的主要结构参数;通过有限元分析得出若干组相关结构参数值及与之对应的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值;再用上步以得出的数据对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进行训练并建立各相关结构参数输入与复合材料性能输出之间的全局映射关系,获得复合材料性能的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模型;最后以复合材料性能作为目标利用遗传算法对相关结构参数值进行复制、交叉和变异操作,最终得出与复合材料最优性能对应的各个结构参数值。本发明用有限元的方法得到结构参数及其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值并借助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遗传算法进行优化,既保证了精度,又提高了效率。
本实用新型属于复合材料成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一种用于复合材料轴管成型的工装,包括成型模具和用于将复合材料轴管与成型模具分离的脱模组件;成型模具包括圆柱形的芯模大端和同轴可拆卸插装在芯模大端左端的芯模小端,芯模小端设有第一凸台或第一凹槽,芯模小端设有沿轴向的第一内螺纹通孔,芯模大端的右端设有第二凸台;脱模组件包括底座、设置在底座右侧的定位卡环和螺纹杆,螺纹杆设有与第一内螺纹通孔螺纹配合的外螺纹,旋转螺纹杆时可将芯模小端从左端退出复合材料轴管,定位卡环用于从有端轴向定位复合材料轴管,便于芯模大端在推力作用下从右端退出复合材料轴管,该工装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成型脱模效率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纺织复合材料加工用加热装置,包括外壳和操作器,所述外壳上端安装有所述操作器和报警器,所述操作器上端安装有指纹识别器,所述操作器内部安装有80C51单片机和电源,所述外壳一侧设置有出料口,所述出料口一侧安装有出料口密封门。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四个滚轮,能够实现装置的随意移动,减少人工劳动量,通过设置报警器和温度传感器,能够实现装置在对复合材料加热时温度的时刻监控,防止温度因过高或过低影响复合材料的加热效果,通过设置伸缩杆和直线电机,能够实现当复合材料加热好后共同作用将复合材料放置板推起,使得加热完的复合材料很容易的导出装置之外,使用简单,适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树脂基复合材料建筑模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层连续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和至少一层长纤维增强热塑性树脂基复合材料层。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建筑模板,采用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得,吸水性差,抗腐蚀能力强,重复使用次数远超过木质建筑模板的重复使用次数,延长了建筑模板的使用寿命,降低了生产成本。采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树脂基复合材料建筑模板代替的木质模板,可大大节省木材的用量,减少对树木的砍伐,对生态环境起到保护作用。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自浮式桥墩防撞设施,包括浮筒,所述浮筒设置为若干节段,所述浮筒节段外壁为复合材料壳体,内部填充闭孔消能材料并且两端设置法兰盘,所述浮筒节段通过法兰盘相互连接,所述复合材料壳体内部两法兰盘之间沿边壁设置若干加强肋筋管,所述加强肋筋管外壁包裹有复合材料并且与复合材料壳体为一体,所述节段朝向桥墩一侧水平方向设置有缓冲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桥墩防撞设施重量轻,可通过水位起伏自我调节并且在运输、安装过程便捷高效,并且设计性强,可根据不同形状的桥墩制作复合材料壳体的节段,复合材料具有强耐腐蚀的特性,无需做防腐涂装,内部填充柔性闭孔消能材料,船只在撞击时还可以保护船只不受损伤。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新型的真空导入制备超厚复合材料板材装置,目的在于解决真空导入较难制备超厚复合材料板材的难题,本实用新型所指的复合材料板材的厚度超过8mm,其方案是在预成型体的上下表面均铺覆一层导流介质,当灌注树脂之后,预成型体上表面的树脂通过重力和表面作用力向下渗透纤维,预成型体下表面的树脂通过表面作用力向上渗透纤维,缩短树脂浸润增强体的距离,缩短树脂注入的时间,减小复合材料板材的缺陷,提高复合材料板材的成功率。本实用新型不仅解决了真空导入法较难实现超厚复合材料板材或制品制备的技术难题,扩大了真空导入法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为超厚复合材料板材或制品的低成本化制造提供了一条思路。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柔性自动卷曲复合材料装置,属于卷曲装置领域,旨在提供一种使碳纤维材料不易发生变形,提高碳纤维材料的绕卷质量的柔性自动卷曲复合材料装置,其技术方案要点如下,一种柔性自动卷曲复合材料装置,柔性自动卷曲复合材料装置与工作台配合使用,柔性复合材料平铺于工作台上,包括支撑结构、行走机构、卷曲机构、提升机构以及加热机构;行走机构安装于支撑结构下端,行走机构可在工作台的两端之间往复移动;卷曲机构安装于提升机构的下端且位于工作台上方;提升机构在卷曲机构绕卷柔性复合材料的同时提升卷曲机构;加热机构对工作台上的柔性复合材料进行加热软化。本实用新型适用于柔性复合材料的绕卷。
复合材料窨井盖,属于一种城市公共设施,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马路上的窨井盖。按照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设计方案,窨井盖至少有两层复合材料层与位于两层复合材料层之间的一层金属网。所述窨井盖的底部呈球面形,并且在球面形的底部内衬有金属骨架。由橡胶与塑料的聚合物共混物及高强力纤维构成的复合材料层有3~10层,在每相邻两层复合材料层之间衬钢丝网片。在球面形的底部与复合材料层之间衬复合材料。这种窨井盖利用橡塑复合材料与金属材料制作窨井盖,在保证窨井盖具有足够强度的前提下,又可杜绝窨井盖被盗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的生产设备,复合材料的生产设备包括:挤出装置,渐压管道,挤出装置包括挤出模头,挤出模头内设置有内部中空的挤出口模,挤出口模的端面呈矩形;定型装置,定型装置设置于挤出模头的出料侧。由此,通过在挤出模头的进料侧设置渐压管道,可以使挤出模头中的压力远大于挤出机中的压力,同时将挤出口模的端面设置成矩形,可以使制备出来的PET泡沫复合材料在各个方向上同性,这样不仅可以降低PET泡沫复合材料的加工难度,无需后段热合与切割便可以直接使用PET泡沫复合材料,可以降低PET泡沫复合材料的加工成本,而且还可以增加PET泡沫复合材料的密度稳定性。
本发明涉及金属基复合材料,具体涉及一种金属基复合材料的设计与性能预测方法。本发明采用基于模型复合材料物性和结构参数的有限元方法,在模型建立过程中充分考虑界面基体强化微区对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而且有效反映真实的界面性能与脱粘行为对复合材料服役失效的影响,真实还原复合材料内部情况,实现对金属基复合材料的性能导向设计与性能预测,具有真实还原复合材料特性、性能预测准的特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聚酰亚胺‑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高分子纳米复合材料技术领域。首先将聚酰胺酸涂覆在一种载体材料上,对其进行热亚胺化处理可获得聚酰亚胺/载体复合材料,然后通过原子层沉积方法将金属单原子负载在聚酰亚胺/载体复合材料上,最终获得负载在载体材料上的聚酰亚胺‑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与以往的聚酰亚胺‑金属纳米颗粒复合材料相比,使用该方法制备所得的聚酰亚胺‑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可实现金属成分的原子级分散,使金属利用率得到了极大的提升。此外,该制备工艺简便易操作,且所制备得到的聚酰亚胺‑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的综合性能良好,具有极其广阔的应用潜力。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金属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所述复合材料包括以下组分:Al‑Cu混合金属粉、TiO2粉体、SiO2粉体、玻璃纤维、黏土、凹凸棒;其质量配比为:10‑25wt%的Cu‑Al混合金属粉末、30‑45wt%的TiO2和SiO2粉末、20‑25wt%的玻璃纤维、15‑20wt%的黏土或凹凸棒;本发明采用低熔点金属合金粉作为增韧剂,制备金属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通过其在烧结时形成的液相可以大大降低其孔隙率,提高陶瓷基体材料与其他添加剂材料之间的界面结合作用,进而获得所需要的金属增韧陶瓷基复合材料。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熵合金颗粒增强的深冷处理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通过优选设计高熵合金成分,然后真空球磨制备高熵合金,高熵合金粉末与微合金化的铝基体粉末按比例混合均匀干燥后得到混合粉体;利用冷等静压压制成型,得到复合材料坯锭;采用微波烧结工艺得到高熵合金颗粒增强的铝基复合材料;最后将铝基复合材料进行深冷处理。本发明在高熵合金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实现铝基复合材料强度和塑性提高的同时,能够使铝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磁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高长径比纳米纤维素增强的聚乳酸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一种用高长径比纳米纤维素增强的聚乳酸复合材料,其原料组分包括:高长径比纳米纤维素30-50份,离子聚合物3-5份和聚乳酸45-67份,所述份数为质量份数,高长径比纳米纤维素的长径比大于100。本发明用高长径比纳米纤维素增强的聚乳酸复合材料,不采用任何化学试剂,无毒无污染,是一种绿色环保的预处理法;纤维以三维网状细丝结构穿刺于聚乳酸基体中,所得复合材料的断裂模式为韧性断裂,显著提高了现有聚乳酸材料的力学强度,尤其是抗冲击韧性,同时还显著地提高了聚乳酸材料的热稳定性能。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内法兰的复合材料预制体的制作方法,具体如下步骤:a、制作主模具和内法兰模具,主模具与待制作的复合材料预制体的内腔相吻合,内法兰模具与凸出复合材料预制体的内腔上的内法兰部分的尺寸一致;b、将内法兰模具安装在主模具的法兰缺口部位,组装成制作模具,以该制作模具为基础制作复合材料预制体的主体部分,另外根据内法兰尺寸制作复合材料预制体的内法兰部分;c、将制作模具上的内法兰模具拆卸来下,然后将内法兰部分埋入主模具的法兰缺口部位处;d、采用缝合方式将复合材料预制体的主体部分和内法兰部分缝合为一体,得到带内法兰的复合材料预制体。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制作方法简单,通过本发明制作的带内法兰的复合材料预制体结构均匀性好,尺寸稳定。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形状记忆环氧大豆油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在保持形状记忆性能时,韧性较好。该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如下:将蓖麻油加入反应容器中,加入催化剂和二异氰酸酯,搅拌均匀后缓慢升温至60-80℃,N2保护下搅拌3h,得到蓖麻油基聚氨酯预聚物;先将固化剂和催化剂在80-100℃的加热套中混合均匀,然后加入环氧大豆油搅拌,环氧基与固化剂的摩尔比在1∶0.5~1∶0.9,得到环氧大豆油基聚合物;将蓖麻油基聚氨酯预聚物加入到环氧大豆油基聚合物中,混合均匀脱泡后,先于100~110℃下固化2h,再于120~130℃下后固化3h或以上,冷却至室温脱模,得到形状记忆环氧大豆油基复合材料。
本发明提供一种铜合金基硅藻土浮石氧化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吸波性能高,并且具有优越的阻尼性能。该制备方法工艺简单,生产成本低,适于工业化生产。该复合材料以铜合金为基体,在基体上分布着硅藻土浮石氧化铁复合物;硅藻土浮石氧化铁复合物占复合材料的体积百分比为45-50%;该铜合金基体的化学成分的重量百分含量:Al为3%~5%,Ti为0.01%~0.05%,Sn为0.5%-1%,Nd为0.005%-0.01%,其余为Cu。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江苏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