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材料,一代装备,引领一代产业高质量发展。中国先进材料产业博览会由中国和平利用军工技术协会、武汉理工大学、全联科技装备业商会、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等共同主办,武汉理工大学青岛研究院、军工资源网联合承办,以“先进材料引领高端装备发展”为主题,打造中国高端装备制造行业的材料及制品对接交流平台。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节点协同的多层复合薄膜材料制备方法及装置,涉及材料制备技术领域,该方法包括:将多层复合薄膜制备工艺流程作为图节点构建工艺图结构,以工艺流程间物理参数联系为边,按时序关系设约束条件并拟合至边中,约束节点到下游节点延迟时间。依时序约束确定工艺顺序,各节点通过边传递上游特征信息并聚合,结合自身特征生成新节点特征,再根据新特征解析获得节点制备参数。解决了现有多层复合薄膜制备中各工艺流程节点独立、缺乏时序约束,降低了制备均匀性、产品质量稳定性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属于气体传感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正丁醇气体传感器复合材料及其制备和使用方法。现有技术中单一的In2O3和CoSnO3对正丁醇的响应效果并不理想。本发明用硫酸钴和锡酸钠的水溶液制备前驱体CoSn(OH)6,硝酸铟的水溶液经过水热反应制备前驱体In(OH)3,将CoSn(OH)6与In(OH)3混合研磨后煅烧,得到CoSnO3‑In2O3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制备的传感器在250℃下对正丁醇具有高灵敏度、良好选择性和重复性,并且检测限低至20 ppb,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舱段斜面粘结连接承载量化评估方法;步骤为制备复合材料测试件和金属测试件,复合材料测试件和金属测试件粘接后获得待测组件,获取待测组件斜面的单位面积承载能力,制备实际的复合材料舱段和金属连接件,获得实际的复合材料舱段和金属连接件粘结面的单位面积承载能力,比值运算,获得校正系数,根据待测组件斜面的单位面积承载能力和校正系数,获得产品复合材料舱段粘接面的承载能力,产品复合材料舱段粘接面的承载能力与指标要求进行比较,完成复合材料舱段斜面粘结连接承载量化评估;
本发明提供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板损伤区的激光去除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激光加工技术领域。所述方法最外层的去除形状是倒圆角的正八边形,逐层呈阶梯状向下去除。所述方法可以减少每层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去除面积,缩短损伤区的去除时间;另外,所述方法可以减小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去除体积,避免过多的无损伤材料被加工去除,提高挖补结构的修复强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硬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电池。该硬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步骤:S1、将废弃酚醛树脂加热以进行预碳化,得到第一前驱体;所述加热的升温速率为1~4℃/min;S2、在加热条件下,将所述第一前驱体进行碱活化,得到第二前驱体;所述加热的升温速率为1~4℃/min;S3、将所述第二前驱体进行碳化,得到第三前驱体;S4、对所述第三前驱体进行碳包覆,得到硬碳复合材料。由该硬碳复合材料组装的电池可以兼顾优异的储钠容量和首周效率的同时,实现了低成本回收高值化循环利用废弃酚醛树脂,推动了大规模化的生产制备。
一种复合金属结构及制备方法,其中金属复合结构的制备方法,在由机械加工方法加工成不同结构形状的主金属基材中,通过3D打印在主金属基材熔接与所述主金属基材相同材质的复合过渡层,然后通过压铸工艺将辅金属的熔融液加入至固态的所述主金属与复合过渡层复合的主金属过渡层复合结构的上表面,最终得到所述金属复合结构。本发明通过3D打印能够根据快速、准确地制造出任意复杂形状的复合过渡层,而压铸工艺又能高效地将辅金属填充到复合过渡层中,形成最终金属复合结构。
本发明涉及氧化铝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注射成型用氧化铝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复合材料包括粉体和粘结剂,粘结剂与粉体的质量比为(15‑19):(81‑85);粉体包括重量份如下的组分:氧化铝96.0‑99.9份、氧化纳0.5‑2.0份、氧化铁0.2‑1.0份和氧化钙/氧化镁0.3‑1.0份;粉体的比表面积为6‑8m2/g;松装密度为0.8‑1.1g/cm3;粘度值为150Pa·s‑350Pa·s,流动值为100g/10min‑250g/10min。本发明提供的注射成型用氧化铝复合材料可以直接注塑成型产品进行热脱酯、产品大小及结构可以不受到限制,且部分尺寸可不用加工。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铜铝复合带材制备方法,属于金属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本发明通过先将铜箔和铝箔卷成圆柱状,再实成铜铝复合片,真空退火后,通过多道次的冷轧,得到铜铝复合带材。采用铜箔和铝箔相互缠绕成圆柱,然后通过冷轧制备成带材,这种方法大大提高了铜铝之间的结合面积,解决了铜铝层间滑动的问题,同时避免使用焊接、预处理等复杂的工艺步骤,为开发高性能铜铝复合带材提供了新的路径。本发明采用的方法通过一次轧制就可以获得超过40层的交替分布铜铝复合带材,而不需要多次叠合,相比现有的方法更加便捷,更加简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航空发动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零件贴补修复方法,包括:使用CMC‑SiC补片作为贴补修复零件裂纹、腐蚀坑或纤维裂的结构,用脉冲激光在CMC‑SiC补片与零件的接触面上制备表面纹理,将钎料涂在CMC‑SiC补片与零件接触面上,将CMC‑SiC补片与零件表面压紧,经过真空钎焊、打磨、清洗烘干、环境障涂层恢复、退火后完成航空发动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零件的贴补修复。本发明采用贴补技术,重建裂纹、腐蚀坑或纤维断裂处的传力路径,恢复零件强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钎料及钎焊连接Ag与Ni‑Cr合金的方法,属于钎焊技术领域。复合钎料由银40‑45%、铜25‑30%、锌20‑25%、锡2‑3%、钛1‑5%按照质量百分比组成。复合钎料钎焊连接Ag与Ni‑Cr合金的方法,包括:将复合钎料均匀地铺设在Ni‑Cr合金片表面,将Ag片铺到复合钎料上,得到钎焊结构件;将钎焊结构件放入真空钎焊炉中加热,经过升温‑保温‑降温之后取出,冷却至室温。通过控制复合钎料中各金属元素的配比,得到具有良好的润湿性和填缝能力的复合钎料。
本发明涉及一种金属接头复合材料连杆及飞机,连杆包括:第一金属接头、内筒、外筒和第二金属接头,内筒和外筒同圆心设置形成筒段,所述第一金属接头设置在筒段的第一端,第二金属接头设置在筒段的第二端;内筒和外筒均为空心,且由复合材料制成;内筒承受拉伸载荷,外筒承受压缩载荷,本发明的连杆可实现金属接头复材连杆的整体无损检测;由于采用复合材料纤维模量大,中间留有空心结构,有利于提高连杆的稳定性,同时提高连杆的结构效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形三氧化钼的制备工艺,包括:以钼酸铵溶液为原料和空压气进行充分混合,喷雾煅烧后得到球形三氧化钼,煅烧设备的顶部温度为420~560℃、中部温度为400~500℃、底部出口温度为400~500℃。本发明以钼酸铵溶液为原料,采用喷雾结晶一步法直接由溶液制取三氧化钼产品。由于喷雾结晶原理是先将原液分散成球形小液滴,再瞬间进行烘干并煅烧分解,故产品的形貌仍然保持球形状态,通过控制进料溶液的浓度,喷雾速度、喷嘴的大小、干燥温度等参数可以获得粒度D50在1~20μm小粒径产品。
一种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结构模拟脱粘缺陷热阻等效试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碳纤维编织布、热阻材料及固化树脂;前述碳纤维编织布为多块并整体叠放为一体,中间层的其中一块碳纤维编织布中部预留出设定形状的缺陷空间;所述的热阻材料填充于该缺陷空间并与碳纤维编织布上、下表面保持齐平,前述的固化树脂均匀浸入于碳纤维编织布的碳纤维丝中。本发明还公开了该热阻等效试件的制备方法。模拟脱粘缺陷热阻等效试件从结构上看更加接近真实脱粘缺陷,因此试验效果更加接近真实值。
尽管采用原位反应合成法可以制备出陶瓷颗粒增强铝锂基复合材料,但遗憾的是,原位生成TiB2颗粒反应温度过高(大于800ºC)、过程难以控制,通常TiB2颗粒为亚微米级,同时会造成吸气、氧化严重,且颗粒团聚严重、多聚集于晶界,从而导致所制的复合材料强韧化效果并不好,特别是塑性极差。基于上述原因,有必要提供一种可操作性更高、在完成纳米颗粒快速添加的同时能有效抑制铝锂合金因长时间与空气接触所导致吸氢、氧化严重问题,并确保纳米颗粒在合金中均匀分布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硅基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旨在解决如何对硅碳复合材料进行结构优化以实现能降低硅碳复合材料体积膨胀并同时提高电池循环性能和首次循环库伦效率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铜/石墨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本发明方法制备的铜/石墨烯复合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室温导电率和高温(150℃)导电率优异,可广泛用于电子电气等工业领域中。
锰广泛应用于钢铁、化工、轻工和建材等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其中 90%的锰消耗于钢铁工业,有“无锰不成钢”之说。锰在炼钢过程中既是合金元素,也是主要的脱氧剂和脱硫剂,对钢的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生产高性能优质钢所需的锰主要来自于电解金属锰和锰系铁合金,其中电解金属锰占 41.6%,锰系铁合金占 50.7%。
随着现代电子设备向小型化、轻量化和高性能化方向发展,对能源存储系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特别是在移动设备、电动汽车和智能穿戴等领域,对电池性能的需求不断增长。传统的液态电解质锂离子电池虽然已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但存在泄漏、易燃和热稳定性差等问题,限制了其在更广泛高温或极端环境下的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表面镀金的复合金属粉体及其制备方法,通过气雾化制粉和液相化学镀覆技术相结合的工艺制备得到一种粒径为15~50μm,金涂层厚度不到1μm的复合金属粉体材料,该复合金属粉体材料球形度和分散性好,且表面金包覆层均匀、致密,可广泛应用于制备半导体封装、柔性电路、传感器、厚膜混合电路等所用的导电填料,进一步降低高端电子浆料的生产成本。
粘结剂喷射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增材制造技术,其核心原理融合了喷墨打印与粉末床铺粉打印的精髓。该技术通过精准控制粘结剂的喷射,直接作用于预先铺设的粉末材料层上(如金属、陶瓷、聚合物等),利用粘结剂的选择性固化作用,将粉末颗粒逐层粘结并堆叠起来,形成初步的打印坯体。这一过程在室温环境下进行,避免了固液相转变及其伴随的热量转移问题,从而有效消除了残余应力与热应力累积的可能性,显著提升了产品的尺寸稳定性和加工精度。
理论上,氮化铝的热导率为320W/(m·K),但是氮化铝粉体易在空气中发生水解,氧杂质在烧结过程中扩散进入氮化铝晶格,造成氮化铝陶瓷导热性能的降低,实际生产出的氮化铝陶瓷热导率一般在180W/(m·K)以下。氮化铝陶瓷的抗弯强度仅在300~390MPa之间,不能满足微电子封装产业的需求,限制了氮化铝陶瓷的应用范围。目前,开发新的方法制备高导热、高抗弯强度氮化铝陶瓷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降低硅碳材料的膨胀及其提升功率性能,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低膨胀、高功率锂-银共掺杂纳米硅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应用。
在众多金属基体中,镁-过渡金属-稀土合金被认为是一种可用于制备高强韧镁基复合材料的基体,然而,目前通常采用传统铸造方法制备镁基复合材料,得到的复合材料晶界上容易分布网状的块体LPSO析出相,阻碍界面上载荷的传递,影响复合材料的韧性;晶内针状LPSO相平行排列,具有明显的择优取向,使复合材料的织构取向明显,影响复合材料的实际应用。
]近年来,电动汽车续航和电网储能需求的稳步增长不断挑战着锂离子电池的能量极限。其中,用高容量材料代替传统石墨负极是实现更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最有前途的方法。硅负极因其高理论容量(Li4.4Si为4200 mAh g-1,比石墨高10倍)、适中的电压平台(0.4 VvsLi+/Li)、储量丰富和环境友好等优势,被认为是极具竞争力的候选材料。然而,由于(脱)锂化过程中的巨大体积波动,使得硅负极遭受严重的结构退化和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不稳定。
轻质高强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在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国家战略中展现出重要的研究价值,提高复合材料界面结合强度是重点和难点问题。针对碳纤维表面浸润性差和力学性能转化率低的问题,简述了CFRP界面增强理论和碳纤维表面处理方法,重点阐述了氧化法、化学接枝和涂层法,用物理或化学手段提高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此外,从热固性树脂和热塑性树脂两种基体材料的各自性能特点分析了碳纤维与树脂基体适配性的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电解质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其中,一种复合电解质材料包括:高熵无机电解质材料、聚合物材料以及金属盐,其中高熵无机电解质材料的化学式为AxD1?xE,其中,0<x<1,A选自I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元素,或选自IA和/或IIA中的至少一种金属元素;D选自Mg、Co、Ni、Cu和Zn五种元素,或D选自IIIB、IVB、VB、VIB、VIIB、VIII、IB或IIB族中的至少五种金属元素;高熵无机电解质材料的质量含量为30%至80%;本发明的复合电解质材料,兼具高离子电导率和柔性的复合电解质材料,特别地,该复合电解质材料能够作为固态电解质膜用于固态电池中,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固态电池领域具有巨大的商业实用价值。
由于泡沫铝材料质轻、强度高、减震吸能性好,可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建筑机械、冶金化工、电子通讯、航天航空和军事工业等多个领域。
发明兼具强韧与耐磨的陶瓷颗粒增强钢铁基表层复合结构设计以及复合材料复合层蜂巢状结构设计,实现了破碎机破碎壁、衬板、磨辊等典型大型耐磨构件(单重0.5-10 吨)钢铁基复合材料产品的制备。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