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导热耐磨填料及其制备方法,导热耐磨填料由2~15份碳纳米管与100份立方氮化硼经混合、超声分散处理、球磨、烧结、粉碎制备而成。同时还提供了含有该导热耐磨填料的导热耐磨塑料基复合材料。本发明将碳纳米管与立方氮化硼复合制备出导热耐磨填料-碳纳米管-立方氮化硼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于塑料中,能显著提高导热耐磨塑料基复合材料的导热、耐磨性能。使制备的导热耐磨塑料基复合材料能广泛应用于电子电气、汽车、航空、国防等领域。
本发明提供一种银/石墨烯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a)提供还原型氧化石墨烯-聚苯乙烯硫酸钠复合物的水溶液;b)向所述步骤a)的复合物的水溶液加热至50℃~70℃;c)向步骤b)加热后的复合物的水溶液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反应后得到银/石墨烯抗菌复合材料。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银/石墨烯抗菌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中采用还原型氧化石墨烯片层为还原剂,在中性pH条件下还原银离子生成银纳米颗粒。由于本发明提供的方法不使用硼氢化钠作为还原剂,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也不使用氢氧化钾作,因此本发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在后期应用时不会引起较大的生物刺激性。此外,抗菌实验表明,本发明提供的银/石墨烯复合材料具有更好的抗菌效果。
一种电子封装用Cu/Ag(Invar)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主盐为AgNO3,还原剂为KNaC4H4O6的化学镀溶液体系对平均粒径为25‑50 um的Invar粉体进行化学镀Ag,制备出化学镀Ag(Invar)复合粉体,以Ag(Invar)复合粉体与平均粒径为25‑50 um的Cu粉为原料,按照30‑50 wt%Cu的成分配料后,加入原料粉体总量0.5wt%的硬脂酸锌作为润滑剂,双轴滚筒混料,300‑600 MPa单向压制,高纯H2气氛保护,650‑800 ℃保温1‑3 h常压烧结制备Cu/Ag(Invar)复合材料,并采用多道次冷轧+退火的形变热处理工艺实现复合材料的近完全致密化。采用上述工艺制备的40 wt%Cu/Ag(Invar)复合材料可达致密度99%,硬度为HV256,热膨胀系数11.2×10‑6 K‑1,热导率53.7 W·(m·K)‑1,综合性能优异,可用作高性能电子封装热沉材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耐磨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由如下重量份数的组分制成:塑料树脂100份、填料5~30份、偶联剂0.1~2份、加工助剂0.1~2份。本发明的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耐磨特性,拓展了B4C的应用领域,将其与聚四氟乙烯粉复配使用,制得耐磨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其耐磨性能比B4C或聚四氟乙烯单独使用的效果更佳,且应用领域广阔,适用于汽车、电子电气、航空航天、武器装备等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PS‑P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复合材料按重量份由以下组分组成:PS为80份‑100份;PC为20份‑40份;钛酸钾晶须为4份‑8份;相容剂为0.1份‑0.3份;导热填料为8份‑12份;导电填料为6份‑10份;抗氧剂为0.1份‑0.5份。碳化硅的加入提升了PS‑PC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碳纳米管的加入提升PS‑PC复合材料的导电性能;钛酸钾晶须在PS‑PC复合材料中相互搭接,形成有效的三维立体的导电、导热网络结构,这种结构会对PS‑PC复合材料的导热、导电性能有进一步的提升作用;PC的加入,有效地提高了PS复合材料的韧性。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内嵌碳量子点的g‑C3N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提供的内嵌碳量子点的g‑C3N复合材料包括单层二维材料g‑C3N和通过范德华力结合到所述单层二维材料g‑C3N一侧的碳量子点。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材料在太阳能的紫外、可见及部分近红外光范围内具有良好的光吸收能力,可高效的收集太阳能量,因此该复合材料适用于光催化领域。另一方面,利用g‑C3N高效的选择穿透性,本发明提供的复合材料允许质子穿透g‑C3N参与反应产生氢气,而产生的氢气不能穿透g‑C3N逃逸,同时g‑C3N阻隔了OH和O2等进入体系,抑制了逆反应发生,可实现氢气的有效提纯和安全存储,因此该复合材料也适用于储氢领域。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耐磨的耐高温尼龙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复合材料由65-95份耐高温尼龙、5-35份尼龙66、1-15份耐磨剂、0.1-1.0份抗氧剂、0.2-1.0份润滑剂,经混合后经双螺杆熔融共混挤出工艺制备而成的。本发明先将尼龙66与耐磨剂进行预混合,从而大大提高耐磨剂在复合材料中的分散性,并调节了复合材料的粘度,从而提高复合材料的耐磨性能,与耐热性能,使其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并拓宽了使用领域,可广泛应用在电子电器、汽车、军工等领域。并促进挤出机的顺畅加工。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提高炭/炭复合材料强度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在炭纤维和炭基体之间添加粘土/炭过渡层并一步热压,粘土/炭在热压过程中转变为陶瓷/炭,最终获得多相、多尺度的炭/炭-陶瓷/炭复合材料。本发明采用水热法,将生物质碳源碳化成纳米碳负载于粘土表面,形成粘土/炭纳米复合材料,再将此复合材料引入炭/炭复合材料中,以此达到在补强剂粘土和炭纤维及炭基体之间增加一炭过渡层的目的,从而改善炭/炭复合材料内的界面结合,提高了材料的强度。
本发明涉及阴离子开环法制备凹凸棒土/尼龙6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该复合材料的原料包括己内酰胺、凹凸棒土、活化剂、催化剂等,首先将己内酰胺、催化剂加热到140℃真空除水,然后加入干燥的凹凸棒土,密封下于80℃水浴中超声2h,直至凹凸棒土在己内酰胺熔体中形成均匀的溶液,后加入活化剂,充分搅拌均匀后倒入180℃预热的模具内,冷却脱模,得到凹凸棒土/尼龙6原位纳米复合材料。本方法制备的凹凸棒土/尼龙6原位纳米复合材料,凹凸棒土能以纳米尺度均一的分散于尼龙6基体中,该复合材料的熔融温度、结晶温度和热稳定性均有所提高。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卤阻燃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按所占复合材料总质量的百分比将50.5-81.5%的热塑性聚酯弹性体、15-30%的无卤阻燃剂、1-10%的成炭剂、1-5%的反应性相容剂、1-3%的成核剂、0.1-0.5%的热稳定剂、0.1-1%的抗氧剂和0.3-1%的润滑剂混合均匀,加热至210-225℃,经熔融共混,再经挤出、拉条、冷却、切粒和烘干,即得到本发明的无卤阻燃热塑性聚酯弹性体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的纳米复合材料兼备优良的阻燃性能和物理性能,克服了现有复合材料改性技术存在的含卤阻燃剂环境危害性大、无机阻燃剂添加量高、材料物理性能差等缺点,具有很强的应用前景。
一种还原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铁/CdSeTe@ZnS@SiO2纳米复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下列步骤:将60~150mg氧化石墨烯加入到乙二醇中,超声15~60min得到分散均匀的悬浮液;加入0.5~1g氯化铁,搅拌10~30min使其溶解;再加入1.50~2.00g醋酸钠,搅拌30~90min使其溶解;将上述混合物转移到聚四氟乙烯反应釜中在160~180℃反应6~24h,用去离子水和乙醇各洗涤三次,60℃真空干燥,获得还原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物。将上述产物分散到0.1~0.5%聚二烯丙基二甲基氯化铵溶液中,超声30~60min,用去离子水洗三次后,再加入去离子水配成0.5mg/mL的溶液。将还原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铁纳米复合物溶液与CdSeTe@ZnS@SiO2量子点按体积比1∶2~1∶5混合,振荡5~30min,再静置6~24h,获得还原氧化石墨烯/四氧化三铁/CdSeTe@ZnS@SiO2复合物溶液。
本发明涉及一种PET‑PC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按重量份由以下组分组成:PET为80份‑100份;PC为20份‑30份;导电填料为6份‑10份;增韧剂为8份‑12份;相容剂为0.1份‑0.3份;抗氧剂为0.1份‑0.5份。本发明制得的由淀粉包覆的富勒烯,形成了交联结构,其与传统抗静电剂相比,具有更好的抗静电效果,可有效降低聚合物材料表面电阻率;PC的加入改善了PET的缺口冲击强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银‑硫共价键增强银线和巯基壳聚糖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均匀分散在去离子水中的银线与巯基壳聚糖溶液通过震荡均匀混合,利用喷涂自组装构筑成自支撑银线‑巯基壳聚糖复合膜。本发明提供一种简单的成膜方法,复合膜利用共价键界面反应策略构筑一种高强度,高模量的复合膜,其拉伸应力和杨氏模量分别为248MPa和32GPa是纯的巯基壳聚糖膜3.9和11.7倍,同时其拉伸应力远远大于银线‑壳聚糖膜的165MPa,块状的金属银的170MPa,其他大部分纳米晶体增强壳聚糖和银线有机物复合膜。此外,银线‑巯基壳聚糖复合膜拥有良好的抗疲劳性。在将来,银‑硫共价键增强银线‑巯基壳聚糖复合膜可以帮助制造其他高性能的复合膜。
本发明公开一种导电聚合物‑碳包覆氧化亚硅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含有导电聚合物、硅烷偶联剂、碳和氧化亚硅,其中碳直接包覆在氧化亚硅粒子的表面,硅烷偶联剂吸附在碳表面,导电聚合物一方面内嵌在碳孔隙中,一方面通过硅烷偶联剂的桥链作用均匀地包覆在碳的表面。其制备方法包括氧化亚硅与碳源高混、高温烧结(固化及碳化)、聚合物包覆三步。制备的复合材料包覆结构非常均匀,具有较低的体积膨胀效应,电化学性能优异,首次充放电效率得到明显提升,尤其是改善了氧化亚硅负极材料循环性能较差的缺点。
本发明公开一种锂离子电池用氧化钇石墨烯修饰镍钴锰酸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是基于现有的三元正极材料高温高电压电性能较差的技术问题提出的,本发明采用原位包覆工艺和高温后处理工艺,在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内核上进行包覆形成表面改性层。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制备方法制得的氧化钇石墨烯修饰镍钴锰酸锂复合材料。本发明采用含氧化石墨烯的醇溶液和含钇离子的水溶液与三元正极材料进行混合,再通过热处理的方式使得氧化石墨烯的醇溶液和钇水溶液包覆在三元正极材料表面,进而制备出氧化钇/石墨烯包覆镍钴锰酸锂形成的球形核壳结构颗粒,形成整体包覆层,改善了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的高温高电压电性能,进而提高了安全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热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包括以下组分及重量份数: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30-50,导热剂20-40,阻燃剂12-15,阻燃协效剂6-8,增韧剂5-10,偶联剂0.5-2,抗氧剂0.3-0.5,加工助剂0.5-1。通过本发明的方法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在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和阻燃性能的同时还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可广泛用作对散热要求较高的电子、电器部件,拓宽了PET在电子电气、汽车、家用电器等领域的应用范围。
本发明公开一种复合材料传动轴的制作方法及其复合材料传动轴,包括在缠绕芯轴上采用纤维缠绕的方式制作传动轴主体,在所述传动轴主体的端部预留纤维回纱段;将缠绕完成的所述传动轴主体利用树脂进行固化;切除所述预留纤维回纱段,并在切除后的所述传动轴主体端部加工出连接部;在所述连接部上粘接连接金属接头,在所述连接部和所述金属接头之间插入并粘接有金属内套;本发明设置有金属内套,且将金属内套分别插入并粘接在传动轴主体内径侧和金属接头内径侧,同时传动轴主体和金属接头粘接连接,从而利用金属内套作为中间结构实现传动轴主体和金属接头之间的有效连接,能够提高传动轴主体和金属接头二者之间的界面剪切强度承载能力。
一种Ag3PO4/α‑Fe2O3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应用,涉及光催化材料制备技术领域。首先利用AgNO3和Na2HPO4制备Ag3PO4纳米颗粒,然后利用FeCl3·6H2O进行水热反应制备片状α‑Fe2O3,最后通过水热反应将Ag3PO4纳米颗粒均匀分散在片状α‑Fe2O3微晶的表面。在160℃,10h水热反应条件下,可使Ag3PO4颗粒与α‑Fe2O3片紧密结合,形成异质结结构,提高光生电子与空穴在两者之间的迁移,从而提高了催化剂的光催化活性。当Ag3PO4与α‑Fe2O3的摩尔比为1∶2时对罗丹明B溶液的催化降解能力最好,10min的催化降解效率可以达到95%。
本发明提供一种制备硅碳复合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将由四氯化硅气体与还原载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通入其中放置有碳材料的反应室中,其中所述还原载气包含还原性气体;加热所述混合气体,使得所述还原性气体将所述四氯化硅气体还原为单质硅,并且形成其中所述单质硅沉积在所述碳材料上的硅碳复合材料。该方法原料廉价,工艺简单,产品性能优良。本发明还提供硅碳复合材料和包含其的用于锂离子电池的负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采用复合材料外壳的机器人,包括车体和传动设置于所述车体底端的移动轮,所述车体包括底盘和固定于所述底盘顶端的外壳,所述外壳包括依次固定的电池腔防爆外壳、电池保护板放置腔防爆外壳、接线腔防爆外壳和主控外壳,所述电池腔防爆外壳、所述电池保护板放置腔防爆外壳、所述接线腔防爆外壳和所述底盘均由复合材料一体铺设成型。本发明采用上述结构的采用复合材料外壳的机器人,通过采用一体成型制成的机器人外壳,较传统的焊接钢结构外壳,具有一致性好,质量轻,强度高,可设计性好,而且耐热冲击,耐腐蚀,吸震性好等优点,从而适用于不同结构和形状产品的外壳制作。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型塑料基增强发泡复合材料,其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制成:热塑性树脂100份,连续纤维20~50份,填料5~10份,发泡剂2~8份,相容剂2~8份,加工助剂0.1~1份;本发明还公开了该新型塑料基增强发泡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在制备台球杆、乒乓球拍中的用途。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的新型塑料基增强发泡复合材料可直接注塑成型,所得产品具有较高的强度、模量,韧性好,耐磨性好,成型简单等优点。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聚乳酸/Zn+耐热复合材料,包括聚乳酸和0.2%~1%Zn+,Zn+为氯化锌、硬脂酸锌或乙酸锌中的一种;聚乳酸/Zn+耐热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聚乳酸和Zn+原材料在真空干燥箱中40℃下干燥12h;将聚乳酸与Zn+熔融共混,在转矩流变仪中190℃下密炼10min;将密炼获得的混合物在真空压膜机中180℃下模压成型。本发明的有益之处在于:加入少量Zn+就能够同时提高聚乳酸的结晶度和维卡软化温度,提高了材料的使用温度,拓宽了聚乳酸材料的应用范围;Zn+作为聚乳酸改性剂,价格低廉,经济实用;材料加工工艺简单,在加工过程中不会产生有毒物质,原材料绿色可降解,制成的聚乳酸复合材料是生物基环保材料。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的硅‑碳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其包括:将化学气相沉积设备抽真空后,将硅源气体和氩气通入化学气相沉积设备中制得硅颗粒;再通入碳源气体和氩气,在硅颗粒表面生成碳包覆层,制得硅碳复合颗粒;将石墨分散到分散剂中制得石墨分散液。向石墨分散液中加入硅碳复合颗粒,将硅碳复合颗粒与石墨混合均匀,分散剂蒸发后,制得硅‑碳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的硅颗粒尺寸较小且颗粒较分散,硅碳复合颗粒分布较均匀,分散的硅颗粒有利于增大硅与碳包覆层的接触面积,提高硅的导电性。此外,利用复合材料中的碳包覆层和石墨缓解硅在充放电过程中的体积变化,提高硅碳复合材料的循环放电稳定性。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金钌纳米复合材料,所述金钌纳米复合材料以金纳米颗粒为核,表面复合有金属钌。本发明提供的金钌纳米复合材料,以金纳米颗粒为核,表面复合有金属钌,并且还能进一步的通过调节表面的形貌控制催化性能。本发明利用金属纳米材料的等离激元效应,其中金纳米颗粒作为吸光中心有效吸收可见光,并产生电磁近场增强和热电子效应来驱动化学反应;钌纳米结构作为活性位点起到吸附活化氮气分子的作用,进行实现了常压常温和全谱光照射下的太阳能向化学能高效转化,有效地提升反应效率,避免了传统工业过程中对能量的大量消耗。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MOF基非贵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这是一种快速、简便且普适的微波辅助合成方法,利用MOFs金属簇单元上的多重‑O/OHx基团作为修饰位点,通过微波法快速引入高载量且呈单原子状态分散的非贵金属位点,从而得到了具有特定结构的MOF基非贵金属单原子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单原子载量,而且该微波辅助合成方法相对于传统溶剂热方法而言具有较高的效率,可以在三十分钟内实现单原子的修饰。而且获得的Ni1‑S/UiO‑66‑NH2对于光催化水分解制氢,表现出了优异的光催化活性,相对于目前已报道的MOF基非贵金属光催化剂有较高的光解水制氢活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硬碳‑金属氧化物‑软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首先碳氢化合物在反应釜中通过水热法制备硬碳前驱体,再将硬碳前驱体和钛盐进行预包覆,将沥青置于马弗炉中进行低温热解反应得到软碳前驱体;最后将预包覆硬碳前驱体和软碳前驱体充分混合,并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高温热解反应,得到产物为硬碳‑金属氧化物‑软碳复合材料,该材料可作为钠离子电池的负极活性材料。本发明使用的原料来源广泛,成本低廉;制备的硬碳‑金属氧化物‑软碳复合材料在钠离子电池中具有可逆容量大、首次充放电库伦效率高、循环性能好等优势。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玻璃纤维缠绕复合材料锥形电杆,包括根部和稍部,所述根部的外径大于所述稍部的外径,所述根部的壁厚大于所述稍部的壁厚;还包括位于内侧的等厚度层和位于外侧的厚度渐变层,所述等厚度层为无碱玻璃纤维直接纱、无碱玻璃纤维轴向织物和无碱玻璃纤维多向织物中的一种缠绕而成,所述厚度渐变层为无碱玻璃纤维轴向织物或无碱玻璃纤维多向织物缠绕而成,且所述厚度渐变层的无碱玻璃纤维轴向织物或无碱玻璃纤维多向织物的铺层长度由所述稍部向所述根部逐层收缩。能够提高玻璃纤维力学性能的利用率和复合材料杆塔的生产效率,降低复合材料输电杆塔的制造成本。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玻璃纤维缠绕复合材料锥形电杆的制备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纳米花球状二硫化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S1)将有机酸钴盐、有机硫源与二醇类溶剂混合,水热反应后,得到中间产物;所述有机硫源含有氨基;S2)将所述中间产物与硫粉混合,并在保护气氛中退火处理,得到纳米花球状二硫化钴复合材料。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周期短,效率高,且褶皱的二硫化钴纳米片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钠离子与电子的交换与转移,也有利于电解液的浸润,增强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同时表面氮掺杂的碳层可增强二硫化钴的电导率,还可在二硫化钴发生电化学反应时提供一个保护层,缓冲了二硫化钴体积变化产生的内部应力,有利于其结构稳定,增强了复合材料的结构强度。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碳化硅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高温钎料制备方法及钎焊工艺,其中用于碳化硅陶瓷及其复合材料的高温钎焊钎料的原料及配比为:高纯钛20‑30wt%,高纯硅70‑80wt%,碳化硼或碳化硅添加质量为高纯钛和高纯硅总质量的0‑10wt%。本发明利用真空钎焊工艺(钎焊温度:1350~1430℃;保温时间:5~45min;钎缝厚度:10~200μm)制备碳化硅钎焊接头。在焊接温度为1380℃,保温时间为20min,钎缝厚度为30μm,B4C添加量为5wt%时,获得了最佳的钎焊接头,接头的最大室温剪切强度达到114MPa,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LaB6?ZrB2共晶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首先将ZrB2粉末和LaB6粉末混合并在放电等离子烧结炉中烧结,获得LaB6/ZrB2共晶预制体;然后通过光学区熔炉对预制体进行定向凝固,即得产品。本发明采用四个高功率氙灯聚焦加热,具有较高的温度梯度;制备过程高纯石英管通入氩气并通过气流带走杂质及挥发物保证了样品的纯度;样品自下而上实现良好的定向凝固,从而获得ZrB2纤维分布均匀的LaB6?ZrB2共晶复合材料,提高了材料的性能。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安徽合肥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