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一种原位TiB2-Ti5Si3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中原位TiB2的质量百分比为1≤TiB2≤20,其余为Ti5Si3金属间化合物。制备步骤:1)将B粉、Si粉和Ti粉作为反应物,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并压制成坯料;2)将反应物压坯在氩气氛围中进行加热预热;随后继续加热,直至其发生燃烧合成反应,或采用反应物压坯底端用钨极产生的电弧热进行点燃,引发燃烧合成反应;3)反应结束后,进行加压,使之致密化,形成原位TiB2-Ti5Si3复合材料。其优点是该材料具有高强度、高硬度等优异性能;增强体与基体之间为冶金结合,增强效果显著。制备工艺简便、设备简单、能耗低,易于推广应用。
本发明涉及采用Ni、Ti、B4C和BN粉末,通过燃烧合成与压力辅助相结合的方法合成一种组分按重量百分比为TiCxNy?37~17、TiB2?53~23、Ni?10~60具有高硬度和高耐磨性的(TiCxNy-TiB2)/Ni陶瓷-金属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目的在于利用Ni,Ti,B4C和BN粉末间的燃烧反应与热压相结合一步合成(TiCxNy-TiB2)/Ni陶瓷-金属复合材料,以克服传统粉末冶金法对设备及制备工艺要求高的缺点;同时,由于Ni与TiCxNy和TiB2均具有较好的润湿性,采用Ni作为粘结剂能有效的提高TiCxNy-TiB2陶瓷基复合材料的材料的致密度及材料的高温力学性能。
本发明涉及一种聚合物基麻纤维复合材料制备汽车门板插件的成型工艺。本发明所涉及的加工工艺包括如下步骤:第一步,将麻纤维,丙纶纤维,涤纶纤维通过混料机混匀;第二步,通过空气铺设机将上述混合料铺设于一层麻毡和一层丙纶毡之间,针刺形成三明治结构的复合材料毡;第三部,在麻纤维复合材料毡上铺好表皮,热压成型。本发明为一次热压成型工艺,减少了麻纤维毛毡热压成板料,麻纤维板料再加热与表皮复合成型,涂胶以及填充海棉体的过程,这大大简化了麻纤维汽车内饰件的生产工艺。麻纤维与聚合物纤维形成的三明治结构提高了产品的强度,韧性以及耐冲击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减少地震给人们带来损失的一种抗震复合材料及其制造方法。该材料是一种同时具备高刚度,高强度和高弹塑性的材料,其特征在于:由间隔接触排布的钢构件(1)和具有减振性能的构件(2)组成,两种构件之间的数量关系可以是相同,也可是钢构件(1)的数量比构件(2)的数量多1;两种构件界面牢固结合,受力变形时无相对滑动。发明还提供了生产该抗震复合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钢构件(1)预先处理;焊接钢构件(1)成箱形模型;用铸造法将熔解的具有减振性能的材料液浇入箱形模型中并在空气中冷却成型。抗震复合材料还可用于行走机械的减振,皆利用材料的阻尼性能吸收地震能量或者汽车碰撞中产生的能量而减少破坏。
利用混配催化剂制备宽峰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采用催化剂A和催化剂B按照(1∶9-9∶1)的比例制备混配催化剂,利用混配催化剂制备宽峰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该纳米复合材料的聚合产物堆积密度大于0.37g/cm3,抗张强度大于35MPa,维卡耐热温度大于130℃,分子量分布S值在8-16之间。本发明提供的混配催化剂适用于淤浆聚合工艺制备宽峰聚乙烯/蒙脱土纳米复合材料。该纳米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强度和耐热性及良好的加工性能,使其可在薄膜、建材、管道、吹塑成型用料、注射成型用料、电线电缆等领域有广泛的用途。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固性聚苯醚树脂基复合材料、制备方法和应用。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是以改性的聚苯醚、双环戊二烯环氧树脂和六缩水甘油环三磷腈为主要原料,再加入导热填料和反应促进剂,采用热交联反应获得热固性聚苯醚树脂基复合材料,本发明获得的复合材料比现有热塑性树脂材料或环氧树脂具有更优良的物理化学稳定性,复合材料具有较低的介电常数、较高的抗剥离性、阻燃性以及导热性。本发明获得的热固性聚苯醚树脂基复合材料有效解决了传统覆铜板基材树脂的介电常数不够低,散热性、粘结力和阻燃性差等问题。
本公开提供一种钯或铂和杂多酸共负载锆基微孔配位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所述钯或铂和杂多酸共负载锆基微孔配位聚合物复合材料由钯或铂、杂多酸以及锆基微孔配位聚合物构成;其中,杂多酸负载于锆基微孔配位聚合物的内部,形成杂多酸负载锆基微孔配位聚合物复合材料;钯或铂负载于所述杂多酸负载锆基微孔配位聚合物复合材料的内部,形成钯或铂和杂多酸共负载锆基微孔配位聚合物复合材料。本公开的钯或铂和杂多酸共负载锆基微孔配位聚合物复合材料,作为一种多功能催化剂,同时具有酸强度高、稳定性高、催化活性高、催化择形性好等优点。
本发明提供一种自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解决现有的自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制备工艺要求严格的技术问题。该方法是将聚乙烯纤维放入Co-60源或电子束中,在真空或氮气氛围下,对聚乙烯纤维进行辐照交联,得到交联后的聚乙烯;然后得到的交联后的聚乙烯与聚乙烯进行混炼,得到自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本发明还提供上述制备方法得到的自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本发明的制备方法简单,不受制备工艺的局限,制备得到的三维体型结构不溶不熔的特点使得增强纤维在热加工时,可以保持自身聚集态结构和物理性能基本不变,并最终获得宏观均相、微观分相,且不存在明显界面的复合材料。
一种具有介孔结构的基于磷钨酸及磺酸功能化的有机硅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属于化工领域,具有以下化学组成:H3PW12O40/SO3H-C3H6-Si(OH)3-m(SiO)m-(HO)3-n(SiO)nSi-C2H4-Si(OSi)n(OH)3-n,即:pr-SO3H-PMO/H3PW12O40。本发明产品采用Keggin结构多酸(H3PW12O40)作为活性组分;桥联有机硅烷试剂(1, ?2-双(三乙氧基硅基)乙烷-BTSE)为有机硅前驱体;非离子表面活性剂(P123,M=5800)作为结构导向剂;3-巯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MPTMS)为硅烷化试剂,采用一步水解共缩合结合水热处理技术设计制备一种具有介孔结构的基于磷钨酸及磺酸基功能化的有机硅复合材料。本发明的复合材料pr-SO3H-PMO/H3PW12O40制备工艺简单,反应专属性好,用于对二苯甲醇和α-硝基二硫缩烯酮进行的碳碳偶联反应转化率高,产品纯度高和反应过程清洁。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位纳米TiC陶瓷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燃烧合成化学反应法与热压技术,制备原位纳米TiC陶瓷颗粒增强铁或铁合金基复合材料,原位反应合成的TiC陶瓷颗粒的尺寸在100纳米以下,重量百分比含量在5-20。其制备方法:将反应物粉料混合制坯;先后在滚筒式球磨机和研钵中混合均匀;在室温下压制反应预制块;将装有预制块的石墨模具放入燃烧反应炉中引发燃烧反应,并对预制块施加轴向压力、保压、随炉冷却至室温,即合成纳米TiC陶瓷颗粒增强纯铁或铁合金基复合材料。其主要特点是:纳米TiC原位生成;陶瓷颗粒表面纯净,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高;纳米TiC陶瓷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等。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SMC复合材料,以重量份计,所述SMC复合材料的制备原料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80‑120份;低收缩剂30‑60份;引发剂1‑3份;增稠剂2‑5份;内脱模剂5‑8份;复合填料160‑240份;短切玻璃纤维140‑190份;所述复合填料包括质量比为(2‑3):(6‑9)的轻质填料与碳酸钙,所述轻质填料的密度为1.15‑1.3g/cm2。本发明提供的SMC复合材料中密度较低的轻质填料取代了部分碳酸钙,可以降低SMC复合材料的密度,同时保持SMC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及弯曲强度,SMC复合材料的比强度和比刚度有所提高,符合轻量化的需求。
本发明涉及一种碳化钛陶瓷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如下:对TiC陶瓷颗粒表面进行化学镀铜;然后将镀铜后的TiC陶瓷颗粒与铜粉放入球磨机中混合均匀,其中TiC陶瓷颗粒的质量分数为0.5wt.%?3.0wt.%,且平均直径为1.5μm的球形;最后将混合均匀的粉料压制成型并放入带有液压装置的氩气气氛保护的燃烧反应炉中加热至900℃?1000℃,施加45Mpa以上压力,保压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得到碳化钛陶瓷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采用本发明制备出的碳化钛陶瓷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陶瓷颗粒与铜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高,在导电性微小下降的同时硬度和强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本发明涉及一种原位纳米TiC陶瓷颗粒增强铜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采用燃烧合成化学反应法与热压技术,制备原位纳米TiC陶瓷颗粒增强铜或铜合金基复合材料,原位反应合成的TiC陶瓷颗粒的尺寸在100纳米以下,重量百分比含量在3-30。其制备方法为:将反应物粉料按比例混合制坯;先后将配料在滚筒式球磨机研钵中混合均匀;在室温下压制成反应预制块;将预制块加热引发燃烧反应后立即对预制块施加轴向压力,保压后随炉冷却至室温,即合成纳米TiC陶瓷颗粒增强纯铜或铜合金基复合材料。本发明主要特点是:纳米TiC原位生成;陶瓷颗粒表面纯净,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高;纳米TiC陶瓷颗粒在基体中分布均匀;基体杂质含量少等。
本发明属于原位聚合制备聚烯烃/无机组分纳米复合材料的方法。该方法是首先将粘土进行有机化改性,其次通过sol-gel方法将二氧化硅或二氧化钛纳米粒子组装在粘土晶片层间,最后将茂金属催化剂负载在上述材料上得到最终催化剂。采用上述催化剂催化乙烯或丙烯聚合‘就地’得到聚烯烃/粘土的纳米复合材料,催化剂制备方法简单,所得纳米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高。纳米复合物杨氏模量为700-2600MPa,拉伸强度为20-55MPa。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由式(I)所示的有机硅化合物与MCM-41分子筛组成的光学氧传感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由有机硅化合物与MCM-41分子筛(10mg/g)组成的该复合材料不含重金属元素,在纯氮气和纯氧气中的发光强度比[I(N2)/I(O2)=6.3]已经达到与现有技术中含重金属元素的PtTPyP/MCM-41(40mg/g)复合材料[I(N2)/I(O2)≈7.0]相近的水平。
本发明属于酚醛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本发明采用酚醛树脂,丁腈橡胶,聚乙烯醇丁醛 组成聚合物混合体系,由玻璃纤维,棉纤维碳酸钙,二 硫化钼与聚合物体系组成复合材料体系,由六次甲基 四胺,硬脂酸锌和油黑组成固化体系,得到各种性能 良好的酚醛树脂复合材料。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卤阻燃复合助剂、其制备方法及聚丙烯复合材料,该阻燃复合助剂包括以下组分:10~40重量份的具有式I结构的苯膦酚酞环状齐聚物;40~60重量份的无卤无机阻燃剂;1~3重量份的无卤偶联剂。本发明提供的阻燃复合助剂包括苯膦酚酞环状齐聚物和无卤无机阻燃剂,使得阻燃复合助剂在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应用中,能够提高复合材料的阻燃性和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的极限氧指数(LOI)大于22%,阻燃等级≥V-2;拉伸强度为5.3~6.7GPa;弯曲强度为7.2~8.5GPa;缺口冲击强度为9.1~14KJ/m2。
本发明适用于生物医用材料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负载迷迭香酸的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和应用,该负载迷迭香酸的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取一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并对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进行表面磺化处理;通过硼氢化钠将磺化处理后的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表面的羰基还原为羟基;将多聚赖氨酸接枝到羟基改性的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表面;将羧甲基纤维素钠溶液和载有迷迭香酸的壳聚糖溶液交替沉积到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表面,得到负载迷迭香酸的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本发明将迷迭香酸负载到碳纤维增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上,能够显著增强其生物活性和成骨整合能力。
聚醚砜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聚醚砜韧性差、表面亲水性差、水润滑状态下摩擦系数高、断水摩擦温升快、材料高温熔融产生热塑性变形等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由100重量份的聚醚砜和21.6~75.5重量份的颗粒混合物组成,其中,颗粒混合物由10~30重量份的热塑性聚氨酯、2~10重量份的2,4-己二烯、5~10重量份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2~10重量份的聚四氟乙烯、2~10重量份的二硫化钼、0.5~5重量份的聚氧乙烯月桂醇醚和0.1~0.5重量份的交联剂组成。该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亲水性、耐磨性、韧性、尺寸稳定性、干摩擦温升可控性和承载能力。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曲面多点热压成型设备,涉及复合材料曲面成形技术。本发明主要由成形室壁板、隔膜、多点可重构模具、加热装置及真空泵组成;所述的成形室壁板与隔膜或上部壁板围成密闭的复合材料成型室;所述的多点可重构模具由冲头、单元体、调形机构组成,固定在底部成形室壁板上方;所述的加热装置倒置固定于隔膜上方或倒置固定在上部壁板内侧;所述的真空泵位于复合材料成型室外部,其通过侧向成形室壁板上的抽真空口与复合材料成型室连接。本发明实现复合材料曲面多点热压成型,并降低成型时间50%,节省设备成本80%。此外,本发明不仅适合成形1-10米小尺寸复合材料曲面,还适合成形10米以上大尺寸复合材料曲面。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汽车复合材料板弹簧总成,包括复合材料板弹簧簧身、下金属夹板、上金属夹板、U型螺栓金属夹板,下金属夹板、复合材料板弹簧簧身、上金属夹板、U型螺栓金属夹板由下至上依次叠放后通过两个U型螺栓夹紧固定,复合材料板弹簧簧身两端分别螺栓连接有金属接头。复合材料板弹簧簧身采用E玻璃纤维/聚氨酯复合材料制作,经过高压RTM工艺一体成型,复合材料板弹簧簧身的纤维铺层均为0度,纤维体积含量为58%。本发明提高复合材料板弹簧的轻量化水平,同时提高汽车板弹簧的使用寿命,且成本低,易于装配和维护。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汽车复合材料板弹簧总成的装配方法。
一种轨道车辆复合材料侧墙线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复合材料线槽断面形状为匚字形,沿车体侧墙高度方向设置,线缆从空腔区域穿过,线槽开口端与复合材料侧墙外蒙皮连接,线槽封闭端与复合材料侧墙内蒙皮连接,内外蒙皮之间且线槽周围铺设有泡沫芯材,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复合材料侧墙线槽结构,采用碳纤维预浸料连续铺贴、高温加压固化成型,适合与碳纤维复合材料车体连接,成型过程中结构变形量小;能够有效的降低线槽结构重量,较之传统的金属车体线槽结构的减重效果明显,契合目前轨道车辆关于车体结构轻量化的设计需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氮化硼‑羧基化聚芳醚‑聚酰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导热复合材料技术领域。本发明利用氮化硼与羧基化聚芳醚上的羧基产生氢键的相互作用力,将氮化硼分散在羧基化聚芳醚中富集形成导热相,为声子导热过程传输提供通道,降低声子在界面处的散射,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本发明利用聚酰亚胺织物作为力学支撑网络,有效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克服复合材料在填料添加量较大时力学性能遭到破坏的问题,赋予复合材料良好的力学性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自动切料设备及切割方法,该设备由切割称重工作台、进料车身和后台架三部分组成。所述切割称重工作台位于整个设备的前侧,后台架位于切割称重工作台的后侧,所述进料车身设置在后台架上,待加工的复合材料从设备的后台架进入设备,经进料车身预处理并进行单向切割后,进入切割称重工作台实现多角度、多方向的精确切割及称重。本发明所述的复合材料自动切料设备,能满足不同尺寸复合材料的高精度、多角度裁剪需求;其在复合材料切割过程无需人工处理,能够大幅度提高复合材料切割精度,减少材料成本20‑30%,降低人工生产成本60‑70%。
环氧树脂基中子和γ射线屏蔽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屏蔽材料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屏蔽材料的屏蔽性能与其它物理力学性能难以兼顾、不能满足应用灵活性和施工多样性的要求,且制备工艺复杂的技术问题。该复合材料由5-15重量份的环氧树脂、2-9重量份的固化剂、1-10重量份的快中子慢化剂、2-20重量份的热中子吸收剂、65-85重量份的γ射线屏蔽剂、0-3重量份的惰性稀释剂、0-3重量份的活性稀释剂、0-2重量份的促进剂和0.5-5重量份助剂组成。该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中子及γ射线混合场屏蔽性能,且材料低毒、无气味、制备工艺简单、施工方便,可广泛应用于严格要求防辐射的各个领域中。
本发明属于复合材料制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层间增韧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的含磷聚芳醚酮及其增韧膜。本发明针对RTM成型工艺用双马树脂体系制备复合材料层合板的特定工艺要求,设计了一种与双马树脂RTM成型工艺相匹配的层间增韧用含磷聚芳醚酮薄膜。其特征是在双马树脂注射阶段薄膜基本不溶于树脂体系,保持完整的膜结构,可以有效避免注射过程中薄膜溶解使树脂体系粘度突增,造成树脂流动困难等问题,但在完成树脂注射后的升温、固化工艺阶段,增韧膜与树脂基体发生溶解、分相产生增韧效果,形成层间增韧结构提高复合材料的损伤容限,使复合材料的层间韧性得以大幅提升。同时,含磷聚芳醚酮具有优异的耐热性能,不会影响复合材料的耐热性。
一种通过亚胺键共价连接的聚亚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其是分别用脂肪族二醛与脂肪族二胺反应制备硬度90~100HRR的聚亚胺材料PI-S和用芳香族二醛与脂肪族二胺反应制备硬度115~125HRR的聚亚胺材料PI-H;然后将两种聚亚胺材料PI-S和PI-H分别粉碎成粉末,过80~120目筛;再用球磨机混合30~60min使进一步混合均匀;最后将混合的聚亚胺材料粉末热压成型,即可得到通过亚胺键共价连接的聚亚胺复合材料。本发明产物的高分子链通过碳氮双键连接,可在70~80℃发生动态共价化学的亚胺复分解反应,具有低温塑性,本发明可在低温热压条件下得到机械性质优良的聚亚胺复合材料。
本发明的高介电性能聚芳醚酮/聚苯胺-碳纳米管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聚合物基纳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的技术领域。复合材料的组成成分包括磺化聚醚醚酮酮和聚苯胺包覆的碳纳米管,按质量计聚苯胺包覆的碳纳米管占10~50%,其余为磺化聚醚醚酮酮。制备方法是利用聚苯胺-碳纳米管作为改性填充材料,磺化聚醚醚酮酮作为基体材料,N-甲基吡咯烷酮作为溶剂,溶液共混搅拌均化;再浇铸成模。本发明由于填充材料的有机包覆层不仅可以使粒子均匀分散,而且可以降低渗流电流产生的可能,在保证介电常数的同时,降低其介电损耗;由本发明得到的具有良好加工性能和优良介电性能的高介电复合材料,可以在嵌入式电容中获得应用。
一种不同结晶度的轻质聚醚醚酮或其复合材料板材及制备方法,属于高分子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是将聚醚醚酮或其复合材料板材置于近临界或超临界CO2流体中,在320~360℃的饱和温度和5~30MPa的饱和压力下进行溶胀和渗透,饱和时间为30min~3h,然后快速卸压至常压,并冷却至室温;重复上述操作1~3次,最后退火处理,即可得到具有不同结晶度、不同泡孔尺寸和高发泡倍率的轻质聚醚醚酮或其复合材料。本发明克服了以往在制备结晶性聚醚醚酮或其复合材料泡沫膨胀倍率小、泡孔尺寸单一、气体饱和困难等缺点,拓宽了聚醚醚酮的应用领域,改善现有结晶性聚醚醚酮或其复合材料发泡技术上的瓶颈。
本发明涉及一种高韧性抗冲击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属于复合材料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复合材料抗冲击性差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复合材料,由100重量份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5‑8重量份成核剂、2‑3重量份偶联剂、10‑15重量份聚苯乙烯空心微球、5‑8重量份硅溶胶、1‑2重量份马来酸酐接枝线性低密度聚乙烯、2‑4重量份环氧大豆油、1‑1.5重量份热稳定剂和0.5‑1重量份抗氧剂组成。该复合料材的抗冲击性好,经试验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达到38‑45KJ/m2。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吉林长春有色金属材料制备及加工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