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汽车摩擦复合材料领域,用本发明的产品可取代原来的石棉产品,是一种新型环保型的纺织摩擦复合材料。传统的汽车用摩擦材料是采用石棉纤维做主要原料。石棉纤维对人体的危害很大,可长期滞留在人体内,导致癌变。石棉刹车片和离合器片在汽车操纵时产生的灰尘含有石棉粉末,在生产这些产品的过程中也有大量粉尘产生,很容易被人体吸入,造成肺和气管的严重疾病。同时石棉摩擦材料已不能满足现代汽车高速、高强度的摩擦性能要求。我国已开始着手制定禁止生产和使用石棉材料的法规,预计在2004年实施。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已明令禁止生产和使用石棉材料制作的汽车用摩擦材料。目前迫切需要能满足耐温、摩擦系数好、磨损率低的一种石棉取代品。本发明的目的是选用了摩擦性能良好、耐温性能优越、价格低廉的玻璃纤维作为主要原料;同时辅以可纺性好、耐温性能良好的特种化学纤维,使车用摩擦材料的高温摩擦系数更好、磨损率更低、高速条件下的强力更高。用专用摩擦纺纱机生产的特殊包芯结构的非石棉摩擦材料同时解决了环保及现代汽车工业的需要。
一种氧化石墨烯基光热转化纳米复合材料,由下法制得:将氧化石墨烯超声分散在去离子水中,配成氧化石墨烯分散液;通过还原法得到金纳米粒子溶胶;金溶胶和氧化石墨烯分散液机械混合得到氧化石墨烯/金纳米复合物。光热分析数据表明,在一个大气压,室温条件下,微量金溶胶的加入能够显著增强氧化石墨烯分散液制备太阳能蒸汽。相比单纯的氧化石墨烯分散液以及金溶胶而言,加入金溶胶以后,纳米流体光热转化效率得到很大提升。本发明所用制备方法工艺简单,原料无毒无害,无需额外添加任何表面活性剂即可制得在氧化石墨上单分散的纳米金颗粒,氧化石墨烯/金纳米复合材料展现了高效制备太阳能蒸汽的性能,可用于海水淡化,污水处理等。
本发明公开一种油茶果壳基生物质复合材料及聚乙烯木塑装饰板材的制备方法,该油茶果壳基生物质复合材料包括如下成分:改性油茶果壳粉和聚丙烯,其中,所述改性油茶果壳粉为油茶果壳经过碱液处理得到,且所占的质量百分比为45%‑55%。
本发明涉及一种铜‑纳米碳化硅‑铝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其技术方案的步骤依次是:纳米碳化硅粉末的预处理;待加工铜材和铝材的表面毛化处理;铜‑纳米碳化硅‑铝的三明治结构组装;铜‑纳米碳化硅‑铝三明治结构材料复合轧制;铜‑纳米碳化硅‑铝三明治结构轧制材料稳定化处理;制得铜‑纳米碳化硅‑铝三明治结构复合材料。本发明具有工艺简单、生产周期短和制备成本低的特点,所制制品强度大、热膨胀系数低、导热性高、耐腐蚀性能优良、表面机械啮合水平高、塑性变形能力强和结合强度好。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3D打印用丝状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装置,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一次塑形机构和二次塑形机构,一次塑形机构包括第一加热器和第一塑形喷嘴,第一加热器内部充填有树脂材料,第一加热器的侧壁上设置有第一走丝孔,二次塑形机构包括第二加热器和第二塑形喷嘴,第二加热器上设置有第二走丝孔,当丝状碳纤维穿过第一加热器时外层会裹附一层树脂材料,从第一塑形喷嘴穿出会被第一塑形喷嘴的直径限制,完成第一次塑形,紧接着丝状碳纤维穿过第二加热器并从第二塑形喷嘴穿出时会被第二塑形喷嘴的直径再次限制,除去第一次塑形时残余的毛刺,能提高树脂材料的表面光洁度和质量,并且更换喷嘴可以获得不同直径的丝状碳纤维复合材料。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杆塔插接节点连接结构及其组装方法,其连接结构包括外套管与内套管,外套管底部插接在内套管的顶部,外套管与内套管通过长螺栓实现防扭连接,外套管底部对称的设置有两个腰圆孔,每个腰圆孔内部设置有垫圈,所述垫圈嵌设在腰圆孔内,垫圈比腰圆孔小,内套管顶部对称的设置有两个圆孔,长螺栓分别穿过两个腰圆孔、两个内孔及两个圆孔通过锁紧装置固定;所述长螺栓与垫圈之间设置有大垫片,锁紧装置与垫圈之间设置有大垫片。本发明复合材料杆塔插接节点连接结构稳定性强,使用寿命长,降低了制造和维护成本。
本实用新型涉及模具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使用方便经济适用的复合材料口盖成型模,包括底面板,所述底面板的顶部设置有顶面板,所述底面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凹模,所述顶面板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凸模,所述凹模的左侧设置有锁模扣,所述锁模扣的左侧设置有两个第一固定螺钉,两个所述第一固定螺钉右侧的一端分别依次贯穿锁模扣与凹模和锁模扣与凸模。该使用方便经济适用的复合材料口盖成型模,通过设置第二固定螺钉,方便将底面板和凹模与顶面板和凸模之间的拆卸连接,且通过设置第一固定螺钉,方便凹模与凸模之间的拆卸连接,整个装置拆装非常简单,通过设置耐磨片,可减少凹模与凸模之间的磨损,提高凹模与凸模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复合材料的放卷装置,属于动力电池加工设备技术领域。该放卷装置包括底座和放卷机构。底座上具有第一立式支架和第二立式支架,放卷机构包括旋转支架、第一导向辊、第二导向辊、第一驱动卷筒、第一夹持卷筒、第二驱动卷筒、第二夹持卷筒、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和第三驱动机构,旋转支架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二连接板和主转轴。采用该放卷装置,结构简单,能够同时装夹定位两个复合材料卷,可以根据工况调整两个材料卷的相对位置并分别进行旋转驱动,实现在换卷的同时无缝进行放卷工序,无需频繁停机来进行换卷,提高动力电池的整体生产效率。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Pickering?乳滴为模板制备核壳型无机/无机复合材料的方法。先利用纳米氧化物粉体作为颗粒稳定剂制备油包水型的pickering乳液,其中的水相为金属盐和尿素的混合溶液。将该pickering乳液水浴加热,尿素会水解从而在水核中与金属硝酸盐反应产生沉淀,该沉淀锻烧后会形成金属氧化物实心核。该实心核与外面包裹的作为颗粒稳定剂存在的纳米氧化物粉体形成一种核壳结构。该结构可很大程度的表现出其表面氧化物的性质,可广泛应用于填料、涂料、光催化等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相催化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自缓冲系统Co@MOOH/MxOy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金属盐溶解在尿素与结构导向剂的水溶液中进行水热反应后,加入钴源,旋蒸、干燥、煅烧,得到自缓冲系统Co@MOOH/MxOy纳米复合材料。本发明制备方法简单、效率高,且表现出高活性、极低的钴溶出(0.001mg/L)。
本发明公开了含蜘蛛丝的复合材料,包括以下重量份原料:蜘蛛丝25‑35份、改性碳纳米管5‑10份、聚乳酸15‑20份、纳米氧化锌复合石墨烯改进剂3‑8份、壳聚糖1‑5份、海藻多酚1‑4份、乙醇溶剂30‑35份。本发明含蜘蛛丝的复合材料采用蜘蛛丝、聚乳酸和乙醇溶剂配合,通过静电纺丝形成纤维纱结构,通过加入改性碳纳米管、纳米氧化锌复合石墨烯改进剂作为协配增强剂,增强产品的抗菌、强度和韧性性能,通过壳聚糖、海藻多酚的添加配合,增强原料之间的相容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综合性能。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RTP管热熔连接用碳纤维复合材料套管,适用于大口径高内压RTP管的热熔连接,包括内衬层、增强层、外保护层以及导电装置,其中导电装置包括四个接线柱。每一层的基体均为热塑性树脂,增强层是由连续的碳纤维缠绕而成,外保护层是在外管挤出机内挤出包裹在增强层上而成,导电装置位于连接套管的两端。本发明碳纤维复合材料套管一方面利用碳纤维强度高,提高了套管的强度,降低了套管的厚度;另一方面利用碳纤维高导电、低电阻特性,起到电阻丝的作用,通电碳纤维发热使套管的内表面塑料及RTP管材的外表面分别被熔化,冷却到要求的时间后达到熔接。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强高导耐磨铝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首先将所有的原材料在烘干箱中烘干,去除水分;然后将石墨烯和铝钎剂在混料机中充分混合;之后将铝块和硅块在700‑800℃温度下进行熔化;之后在熔融物料中加入银块和镁块,并搅拌分散一段时间;之后进行精炼和除渣;之后通入惰性气体进行保护;降温至650‑680℃,加入石墨烯和铝钎剂的混合物,并搅拌5‑10分钟;再次进行扒渣,之后得到精炼溶液;对所炼的精炼溶液进行浇铸成型,空冷至室温,即得高强高导耐磨铝基复合材料。本发明利用铝钎剂和铝合金用铝液的交互作用,对石墨烯进行改性,有效改善了石墨烯和铝液润湿性差的问题,本发明成分简单,成本低,产率高,产品各项性能优异。
本发明涉及一种MOFs?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以氧化石墨为原料,以THF为反应介质,以NaBH4为还原剂,制备石墨烯;2)将石墨烯与金属盐、H2BDC、DABCO加入到THF/H2O/CH3OH混合溶液中,超声搅拌,80~180℃下反应12~72h,提纯,得MOFs?石墨烯材料。本发明步骤1)制备石墨烯前驱体的实验条件温和,时间短,制得的石墨烯的层数少,用THF作溶剂,减少还原剂的用量,且无需高温,省去了复杂的水洗烘干过程,对环境污染小;步骤2)利用THF做金属有机框架合成的有机溶剂,增大原料的利用率,THF溶剂沸点低、对设备使用要求低、后处理过程简单易行。本发明方法制得的MOFs?石墨烯材料可以广泛应用到能源器件如燃料电池催化剂、超级电容器、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和吸附材料。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一维掺铋碳纳米线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制备得到的一维Bi/C纳米线复合材料,结构均一、铋粒子规则统一且完全嵌入在碳纳米线内部,制备方法具有原料简单易得、价格低廉、合成方法简单、环境友好的优点;该材料用作锂离子、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循环稳定性好、比容量高、能有效抑制循环过程中合金化的体积膨胀,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100mA?g?1、500圈循环之后具有高达300mAh?g?1的容量;用于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时,100mA?g?1、500圈循环之后具有高达290mAh?g?1的容量。
本发明涉及一种RGD多肽接枝聚(马来酸酐-己二胺-DL-乳酸)/改性羟基磷灰石多孔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首先在聚乳酸侧链上引入马来酸酐和己二胺,然后再接枝黏附性RGD多肽;2)然后将生成的RGD多肽接枝聚(马来酸酐-己二胺-DL-乳酸)溶于二氯甲烷中,并将改性的纳米改性羟基磷灰石加入其中,超声分散,充分搅拌混合均匀;称取过分子筛的氯化钠颗粒,加入到上述混合溶液中,搅拌;3)待溶剂挥发,再采用干燥的方式,挥发,将材料浸泡在蒸馏水中,析出氯化钠颗粒,最后获得RGD多肽接枝聚(马来酸酐-己二胺-DL-乳酸)/改性羟基磷灰石多孔复合材料。本发明的优点是制作工艺简单,可控。
本发明公开了用于锂离子电池热管理的相变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将六水硝酸钴和2‑甲基咪唑分别分散在甲醇中,随后混合通过超声分散均匀,得到蓝色澄清液;将六水硝酸锌分散在甲醇中,加入所得澄清液通过超声分散均匀,仍然得到蓝色澄清混合液;所得混合液静置得到蓝色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得到biMOF粉末;所得biMOF粉末分散在DMF中,超声得到澄清溶液;将聚丙烯腈溶于所得溶液,连续搅拌得到澄清溶液;所得溶液注入注射器中进行静电纺丝;高温碳化所得产物,得到黑色粉末载体;将月桂酸与所得黑色粉末载体混合均匀;置于真空干燥箱中进行真空浸渍,即得到月桂酸/双层MOFs基碳化物@碳纤维相变复合材料。
本发明涉及硅藻土复合材料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改性硅藻土负载BiVO4‑BiOCl异质结的复合材料,在硅藻土表面引入丰富的氨基和亚氨基,大量的氨基和亚氨基的可以作为活性吸附位点,使改性硅藻土可以通过氢键缔合和静电作用等作用,对四环素等污染物进行有效吸附,实现对硅藻土的功能化改性,BiOCl纳米花和Zn掺杂介孔状BiVO4形成p‑n异质结,促进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分离,进一步与水反应生成羟基自由基和超氧自由基等活性物质,首先改性硅藻土对四环素进行氢键缔合和静电作用进行有效吸附,然后将其光催化降解为无毒的小分子,从而实现对四环素的高效吸附和光催化降解过程。
本发明提出一种船舶舷外复合材料结构振动传感器安装装置及方法,包括环氧树脂底座、传感器金属底座和预紧螺栓,环氧树脂底座外套于传感器金属底座,传感器金属底座为开有中心螺孔的圆柱体,其外周面上设有卡接凸圈,环氧树脂底座中心设有内径上大下小的卡接通孔,卡接通孔与传感器金属底座相匹配,预紧螺栓与中心螺孔相匹配螺接,本发明可高效完成船舶舷外复合材料结构航行振动噪声测量传感器的安装固定,满足船舶航行结构噪声测量要求,为船舶振动噪声测试和声学质量评估提供重要支撑。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纳米碳纤维水泥基增韧增强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该复合材料包括硅酸盐水泥30.0~40.0wt%,粉煤灰10.5~23.0wt%,硅灰8.5~14.5wt%,复合膨胀剂6.2~15.0wt%,细骨料30.0~40.0wt%,改性螺旋纳米碳纤维0.8~2.0wt%,减水剂0.1~0.5wt%。本发明使用甲基纤维素、聚乙烯吡咯烷酮和硅烷偶联剂对螺旋纳米碳纤维进行改性,使其在水泥基材料中具有更好的分散性,有效增强水泥基韧性并控制早期的塑性收缩、干缩等非结构性裂缝的产生和发展。
本发明涉及一种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橡胶梯度复合材料,其特征在于它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层、过渡层和橡胶层构成;过渡层位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层与橡胶层之间,层与层之间经热压交联结合;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层的材料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橡胶层的材料为橡胶;过渡层为N层,N为5~50,每一过渡层的材料由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和橡胶原料组成,各原料所占质量百分数为:超高分子量聚乙烯99~1%、橡胶1~99%;与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层直接结合的过渡层定义为第一过渡层,然后是第二过渡层,第三过渡层……,最后,与橡胶层直接结合的过渡层为第N过渡层;从第一过渡层至第N过渡层,每一过渡层的橡胶含量渐次升高。本发明具有结合紧密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属于船舶工程船体结构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复合材料舷墙,所述舷墙由复合材料制作,所述舷墙包括多个依次连接的舷墙分片,相邻舷墙分片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舷墙分片的左右两侧均向内设有侧翻边构件,所述侧翻边构件上设有侧螺栓孔群,相邻舷墙分片之间通过设置于侧螺栓孔群内的侧连接螺栓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采用分片建造,且舷墙分片的左右两侧向内设有侧翻边构件,并在侧翻边构件上开设侧螺栓孔群,相邻舷墙分片之间通过穿设于螺栓孔群内的螺栓进行可拆卸连接,可以实现舷墙分片间的无缝机械连接,维修时只需要更换损坏的某个舷墙分片即可。
本发明涉及一种石墨烯@M(OH)2/C‑N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及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带羧酸基团的聚苯乙烯微球分散在溶剂中,得到PS分散液,向PS分散液中加入金属盐和咪唑类化合物,制备PS/ZIF;(2)将PS/ZIF碳化,得到M@C‑N材料;(3)M@C‑N材料、石墨烯和含硫化合物进行溶剂热反应,得到石墨烯@MSO4/C‑N材料;(4)将石墨烯@MSO4/C‑N材料浸泡在碱性溶液中,得到石墨烯@M(OH)2/C‑N超级电容器复合材料。本发明可以提高电极材料的电容性和稳定性,在2A/g电流密度下的比电容量可达295.2~985.4F/g。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具有核壳结构的二氧化锡/氮掺杂石墨/硫化镉复合材料,利用多巴胺在弱碱性条件在二氧化锡表面聚合形成聚多巴胺纳米薄膜,并通过聚多巴胺的氨基与羟基有效配位吸附镉离子,实现核壳结构的构建,再进行高温焙烧得到。本发明将硫化镉与二氧化锡配合使用将光响应范围拓宽到可见光范围,并结合形成的核壳结构,在太阳光激发下促进产生光生电子与空穴,且氮掺杂石墨的二氧化锡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可有效传递从硫化镉注入的光生电子,进一步提升对可见光的利用率;本发明所得复合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催化性能,适用于可见光催化等领域,且涉及的制备方法简单、产物结构易控,适合推广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铜钴双金属/多孔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通过静电纺丝的方法制备含有铜盐/钴盐/生物质焦油/聚合物复合纳米纤维;然后将复合纳米纤维高温碳化,制备出铜钴双金属/多孔碳纳米纤维复合材料;最后将该材料用于污水中偶氮染料的降解。该材料不仅能对酸性红1(阴离子偶氮染料)和亚甲基蓝(阳离子偶氮染料)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而且对酸性红1(阴离子偶氮染料)和亚甲基蓝(阳离子偶氮染料)混合溶液也有具有很好的催化效果。该材料在常温常压下就能催化降解偶氮染料,具有制备过程简单、工艺成本低、催化剂用量少、反应速率快、脱色率高、回收方便等优点,能够用于工业废水中偶氮染料的快速降解。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粒度级配二硼化钛和钛梯度复合材料的空心管件成型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不同粒度的TiB2陶瓷粉和Ti金属粉进行混合;将粒度级配得到的陶瓷粉、金属粉与溶剂及分散剂混合,形成均匀料浆;将料浆装入喷浆机,将喷头伸入到离心机内的基板上,调整喷浆机压力,并自上而下及自下而上的往返方式移动喷头的位置,使料浆能够均匀喷涂在基板的内壁上;改变TiB2陶瓷粉体和Ti金属粉体的相对重量百分比,重新制备料浆,利用喷浆机将料浆再次进行喷涂,形成第二层复合材料层;重复步骤形成多层喷涂,累积形成坯体;烧结坯体,将坯体从基板中取出,即得到所述空心管件。本发明工艺简单,极大的提高了梯度薄壁管件的制备效率,而且坯体致密均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多孔ZnO‑C超级电容器复合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首先采用溶剂热法合成香兰素合锌配合物MOF材料,然后将其作为前驱体材料在高温绝氧环境下煅烧得到多孔ZnO‑C复合材料。采用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制得的多孔ZnO‑C的比表面积为450~500m2/g,将其作为电极材料,在电流密度为5A g‑1时最大的比电容可达550F g‑1,在大电流密度下进行3000次循环充放电后,可保持初始比容量的92~97%,可表现出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良好的循环稳定性能,适用作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等。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硬度高导电性铜碳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将石墨粉均匀夹在经完全退火以及去氧化膜、脱脂处理的纯铜铜板中间,然后对其进行连续多次累积轧制。在轧制力的作用下,石墨颗粒被压碎细化,石墨内部层与层也被逐渐分离,形成起显著强化作用的石墨烯结构。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碳(包括石墨与石墨烯)除了随着轧制过程中样品的延长而在平行于轧制方向的面内分散外,在样品厚度方向也加速分散开。累积轧制过程对铜基体也产生应变强化作用,最终获得均匀且高硬度高导电性的铜碳复合材料。该材料具有良好的硬度和导电性综合性能,硬度最高可达纯铜的3.3倍,电导率高于90%IACS,该方法制备过程简单,成本低,有利于大规模工业应用。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纸基离子印迹复合材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属于新材料领域。利用可逆加成链转移聚合技术和纸材料可随意裁剪/折叠的优势,在纸材料表面修饰出链转移试剂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钠。随后,以醋酸镉为模板,甲基丙烯酸和4‑乙烯吡啶为功能单体,在紫外灯照射下在纸材料表面可控制备离子印迹聚合物,实现对镉离子的高选择性识别。纸基离子印迹复合材料具有成本低廉、绿色环保、操作简单、容易回收的特性,特别是其具备了良好的透光性和保水/亲水特性,可以直接作为光学检测池,实现重金属离子的快速、高通量检测。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其主要组成成分包括:可聚合或可交联的硅倍半氧烷‑聚氨酯及其衍生物、可聚合或可交联的单体或齐聚体、固化辅助剂和/或添加剂。本发明的将改进的溶胶‑凝胶技术和聚氨酯合成化学相结合,在分子水平上,将无机部分和有机部分用共价键杂化在一起,形成有机‑无机杂化的可聚合或可交联的硅倍半氧烷‑聚氨酯及其衍生物,进而与可聚合或可交联的单体或齐聚体、固化辅助剂和/或添加剂经聚合和/或交联固化,得到有机‑无机杂化高分子复合材料,合成步骤简单,稳定可控,并明显缩短反应时间,所得产品具有高光学透明性,高热稳定性,高机械强度,高耐候性等。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湖北武汉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