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
1.一种金属
锂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负极包括含锂层,所述含锂层表面设置有界面稳定层;所述界面稳定层包括微纳米级的氟化碳材料、纳米碳材料和界面稳定剂,所述氟化碳材料与含锂层接触位置原位生成氟化锂;
所述氟化碳材料和纳米碳材料中至少有一种为线状、管状或片状材料,所述界面稳定剂包括苯乙烯结构单元,
其中所述氟化碳材料包括氟化石墨、氟化活性碳、氟化炭黑、氟化
碳纳米管、氟化纳米
碳纤维、氟化
石墨烯或氟化氧化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纳米碳材料包括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乙炔黑、Super P炭黑或科琴黑中的至少一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含锂层包括
金属锂和/或锂合金,所述锂合金中的合金元素包括
锡、金、钡、铋、钙、锗、铂、
铅、锑、银、硼、碳、镁、铟、镓、
铝或
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锂合金中金属锂的含量为50%以上;
所述含锂层的厚度为1-100μ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氟化碳材料中碳和氟的原子比大于0小于1.25;
所述氟化碳材料的尺寸为1nm-50μ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
所述碳纳米管和石墨烯的层数独立地小于等于15层;
所述碳纳米管的外径小于30nm;
所述碳纳米管的长度为0.5μm~100μm;
所述石墨烯的片径为1-2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稳定剂包括苯乙烯和烯烃的共聚物,所述苯乙烯和烯烃的共聚物为丁苯橡胶、聚苯乙烯、苯乙烯-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或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界面稳定层中氟化碳材料与纳米碳材料的质量比为1:(0.1-10);
所述界面稳定层中纳米碳材料与界面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0.1-10);
所述界面稳定层中氟化碳材料、纳米碳材料和界面稳定剂的质量比为(0.1-10):1:(0.1-10);
所述界面稳定层的厚度为1-20μm;
所述界面稳定层与含锂层的厚度比为1:(0.1-10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界面稳定层嵌入含锂层中,嵌入深度为0.1-5μm。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负极,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负极还包括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包括
铜箔、涂碳铜箔、毛化铜箔、
镍箔、不锈钢箔、铜锡复合箔或铜镍复合箔中的至少一种。
8.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负极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氟化碳材料、纳米碳材料、界面稳定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混合物;
(2)将步骤(1)中的混合物设置在含锂层表面,得到所述的复合负极,
其中步骤(1)中有机溶剂包括碳原子为5-20的液态烷烃、苯、对二甲苯、溶剂油D40、溶剂油D60、溶剂油D80、N-甲基吡咯烷酮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还包括以下操作:将混合物设置在含锂层表面后,进行辊压。
10.一种金属
锂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锂
电池包括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复合负极。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锂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金属锂电池。
背景技术
[0002]金属锂因其比容量高(3860mAh/g)、密度低(0.534g/cm3)和延展性好等优点,受到广泛的研究。但是金属锂在循环过程中存在产生体积膨胀、锂枝晶和死锂等问题,尤其是锂枝晶的不断生长可能进一步引发安全问题(如起火,爆炸等),这些因素都大大地限制了金属锂负极的商业化应用。
[0003]目前,表面修饰是金属锂负极的主要研究方面之一。其中,在金属锂表面进行表面修饰,可提高金属锂负极与
电解液的界面稳定性,解决锂枝晶的问题。CN108448058B公开一种表面富含氟化锂的金属锂负极,所述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在干燥的保护气体气氛中,将金属锂负极浸渍在含氟离子液体中,或者将含氟离子液体涂抹在金属锂负极的表面,经氟化作用后,取出,在金属锂负极的表面形成一层富含氟化锂的保护层,得到氟化锂包覆的金属锂负极。但是随着循环的进行,金属锂负极表面的氟化锂保护层易破裂现象,界面稳定性差,进而影响循环性能。
[0004]CN110957492A公开了一种锂金属界面保护,主要由氟化碳材料、基体材料和功能性添加材料组成。该锂金属界面保护中没有稳定组分,结构不稳定,各组分易于脱落,劣化负极的性能。
[0005]基于此,如何设计一种保护层结构稳定、界面稳定性好的金属锂复合负极,克服充放电过程中保护层易破裂、结构稳定性差等上述缺点,成为现阶段急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0006]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金属锂电池,所述复合负极在含锂层表面设置有界面稳定层,界面稳定层的结构稳定,可调控金属锂的均匀沉积,抑制锂枝晶的产生和生长,所述复合负极的界面稳定性好,具有优异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0007]为达此目的,本申请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8]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金属锂复合负极,所述负极包括含锂层,所述含锂层表面设置有界面稳定层;所述界面稳定层包括微纳米级的氟化碳材料、纳米碳材料和界面稳定剂,所述氟化碳材料与含锂层接触位置原位生成氟化锂;所述氟化碳材料和纳米碳材料中至少有一种为线状或、管状或片状材料,界面稳定剂包括苯乙烯结构单元。
[0009]本申请中,界面稳定层中氟化碳材料、纳米碳材料和界面稳定剂基本上均匀地分布,其中在界面稳定层与含锂层接触的部分,氟化碳材料与金属锂反应生成氟化锂和碳,氟化锂是固体电解质界面(SEI)膜的组成成分之一,起到稳定界面的作用,碳起到保液和调控电子均匀分布的作用;界面稳定层中未与含锂层接触的氟化碳材料导电性弱于金属锂,可调控锂离子向含锂层传输并沉积,抑制复合负极表面生长锂枝晶。纳米碳材料调控界面层电子和锂离子均匀分布、促进氟化碳材料发挥性能,提升复合负极的倍率性能。氟化碳材料和纳米碳材料中至少有一种为线状、管状或片状材料,这种结构可连接界面稳定层中各组分,协同界面稳定剂可增强界面稳定层的结构稳定,同时可增强含锂层表面的力学性能,减缓含锂层的粉化,提高复合负极的循环性能。
[0010]本申请中,所述界面稳定剂的特定选择,利用苯乙烯结构单元硬而强的特性,在起到连接各组分的作用下,能增强界面稳定层的力学性能,提高复合负极的稳定性,循环过程中不易脱落。界面稳定层中各组分相互配合、协同作用,具有稳定的结构,同时调控金属锂均匀沉积。所述金属锂复合负极与电解液接触界面稳定,可实现大倍率充放电,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0011]可选地,含锂层包括金属锂和/或锂合金,所述锂合金中的合金元素包括锡、金、钡、铋、钙、锗、铂、铅、锑、银、硼、碳、镁、铟、镓、铝或锌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锂合金中金属锂的含量为50%以上,优选80%以上,更优选90%以上。
[0012]可选地,所述含锂层的厚度为1-100μm,优选为5-50μm。
[0013]可选地,所述氟化碳材料包括氟化石墨、氟化活性碳、氟化炭黑、氟化石墨烯或氟化氧化石墨烯中的至少一种;
[0014]可选地,所述氟化碳材料中碳和氟的原子比大于0小于1.25,例如可以是0.1、0.25、0.4、0.5、0.6、0.7、0.8、0.9、1、1.1、1.2或1.25等,包括但不限于所列点值,所述原子比可兼顾原位构建完整的SEI和调控电子的传输,优选为0.5-1。
[0015]可选地,所述氟化碳材料的尺寸为1nm-50μm,优选为纳米级的氟化碳材料,尺寸为3nm-500nm,进一步优选为5-300nm。需要说明的是纳米级的氟化碳材料中的纳米级,只要满足三维方向上至少一个方向的尺寸为纳米级即可。
[0016]可选地,所述纳米碳材料包括碳纳米纤维、碳纳米管、石墨烯、乙炔黑、Super P炭黑或科琴黑中的至少一种。
[0017]可选地,所述碳纳米管的层数小于等于15层,优选为1-10层。
[0018]可选地,所述碳纳米管的外径小于30nm,优选为1-20nm。
[0019]可选地,所述碳纳米管的长度为0.5μm~50μm,优选为1-30μm。
[0020]可选地,所述界面稳定剂包括苯乙烯和烯烃的共聚物,优选为丁苯橡胶、聚苯乙烯、苯乙烯-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嵌段共聚物或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中的至少一种。优选的界面稳定剂中包括硬而强的苯乙烯结构单元,还有烯烃单元软而弹的单元,形成网络结构,使得界面稳定层具有弹性,能适应含锂层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进一步提高所述复合负极的循环性能。
[0021]可选地,所述界面稳定层中氟化碳材料与纳米碳材料的质量比为1:(0.1-10),所述质量比过小,氟化碳材料过少,界面稳定层的稳定效果较弱;所述质量比过大,纳米碳材料的过少,界面稳定层的结构稳定性较差、界面电阻较高,优选为1:(0.5-5)。
[0022]可选地,所述纳米碳材料与界面稳定剂的质量比为1:(0.1-10),优选为1:(0.5-5)。
[0023]可选地,所述界面稳定层中氟化碳材料、纳米碳材料和界面稳定剂的质量比为(0.1-10):1:(0.1-10),所述比例的界面稳定层结构稳定,界面接触好,使得复合负极的性能优异,优选为(0.5-5):1:(0.5-5)。
[0024]可选地,所述界面稳定层的厚度为1-20μm,所述厚度过大,增加锂离子的传输路径,界面电阻较大,不利于大倍率充放电,所述厚度过小,起不到保护含锂层的效果,优选为2-10μm。
[0025]可选地,所述界面稳定层与含锂层的厚度比为1:(0.1-100),优选为1:(1-50),进一步优选为1:(5-20)。所述厚度比较为合适,使得所述复合负极兼具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
[0026]优选地,所述界面稳定层嵌入含锂层中,嵌入深度为0.1-5μm。所述界面稳定层嵌入含锂层,显著提升复合负极的结构稳定性。
[0027]可选地,所述复合负极还包括集流体,所述集流体包括铜箔、涂碳铜箔、毛化铜箔、镍箔、不锈钢箔、铜锡复合箔或铜镍复合箔中的至少一种。
[0028]第二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制备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复合负极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9](1)将氟化碳材料、纳米碳材料、界面稳定剂和有机溶剂混合,得到混合物;
[0030](2)将步骤(1)中的混合物设置在含锂层表面,得到所述的复合负极。
[0031]可选地,所述有机溶剂包括但不限于碳原子为5-20的液态烷烃、苯、对二甲苯、溶剂油D40、溶剂油D60、溶剂油D80、N-甲基吡咯烷酮或N,N-二甲基甲酰胺中的至少一种,只要能够将氟化碳材料、纳米碳材料、界面稳定剂分散均匀,作为溶剂使用,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32]可选地,步骤(2)中混合物设置在含锂层表面的方式包括涂布、丝网印刷或转印中的至少一种。
[0033]可选地,步骤(2)还包括以下操作:将混合物设置在含锂层表面后,进行辊压。辊压可使得界面稳定层嵌入含锂层部分,复合负极结构更稳定。
[0034]第三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金属锂电池,所述金属锂电池包括如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复合负极。
[003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之一:
[0036](1)本申请提供的复合负极,界面稳定层中与含锂层接触的氟化碳材料可原位生成氟化锂,起到稳定含锂层表面的作用;未与含锂层接触的氟化碳材料因其导电性弱于金属锂,调控锂离子向含锂层传输并沉积,抑制复合负极产生并生长锂枝晶;
[0037](2)本申请提供的复合负极,界面稳定层中的纳米碳材料均匀化锂离子和电子,并促进氟化碳材料发挥性能;氟化碳材料和纳米碳材料中至少有一种为线状、管状或片状材料,对界面稳定层中各组分起到连接作用,协同界面稳定剂,显著提升界面稳定层的结构稳定,同时可增强含锂层表面的力学性能,减缓含锂层的粉化,提高复合负极的循环性能;
[0038](3)本申请提供的复合负极,界面稳定层中界面稳定剂的特定选择,使得所述界面稳定层的结构稳定、力学性能好,增强含锂层表面的力学性能,减缓含锂层的粉化,显著提升复合负极的循环性能;
[0039](4)本申请提供的复合负极,设计特定含锂层和界面稳定层的厚度比,界面稳定层中氟化碳材料、纳米碳材料和界面稳定剂的比例等参数,进一步稳定复合负极的结构、提升
电化学性能;
[0040](5)本申请提供的制备方法,工艺流程短,生产效率高,具有普适性。
附图说明
[0041]图1为实施例2中复合负极的实物照片;
[0042]图2为实施例2和实施例4的循环测试曲线;
[0043]图3为实施例2和实施例10的循环测试曲线;
[0044]图4为实施例2、对比例1、对比例3和对比例5的循环测试曲线。
具体实施方式
[0045]为便于理解本申请,本申请列举实施例如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了,所述实施例仅仅是帮助理解本申请,不应视为对本申请的具体限制。
[0046]实施例1
[004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负极,所述复合负极包括100μm的金属锂带和1μm的界面稳定层,所述界面稳定层包括氟化炭黑,多壁碳纳米管和丁苯橡胶。
[0048]所述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49](1)将0.1g多壁碳纳米管(江苏先丰
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XFM67,长度10-20μm、外径4-6nm)、1g氟化炭黑(上海氟睿精细化学有限公司,氟碳比1.0,粒径50-100nm)和0.01g丁苯橡胶(购买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正己烷中混合,在转速为6000rpm下混合6h,得到混合物;
[0050](2)在露点为-60℃的洁净间中,将混合物通过丝网印刷设置在金属锂带表面,在100℃下除去正己烷,得到所述的复合负极。
[0051]实施例2
[005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负极,所述复合负极包括100μm的锂锡(锡的质量分数为20%)合金带和2μm的界面稳定层,所述界面稳定层包括氟化石墨烯,单壁碳纳米管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0053]所述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4](1)将1g单壁碳纳米管(奥科希艾尔贸易(深圳)有限公司,直径为1nm、长度为5μm,3wt%)、0.1g氟化石墨烯(山东重山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氟碳比1.2,片径8-10μm)和10g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购买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溶剂油D40中混合,在转速为8000rpm下混合10h,得到混合物;
[0055](2)在露点为-60℃的洁净间中,将混合物涂布在PET离型膜上,在80℃下除去溶剂油D40,然后通过转移的方式将混合物辊压在锂锡合金带表面,得到所述的复合负极。所述复合负极的实物如图1所示。图1中显示了界面稳定层以及紧邻界面稳定层的锂锡合金带。
[0056]实施例3
[0057]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复合负极,所述复合负极包括锂铜复合带(铜箔表面蒸镀有1μm的金属锂)和10μm的界面稳定层,所述界面稳定层包括氟化碳纳米管,科琴黑和苯乙烯-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0058]所述复合负极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59](1)将0.5g石墨烯(片径:0.5~5μm,厚度:0.8-1.2nm,购买自江苏先丰纳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1g氟化石墨(购买自上海氟睿精细化学有限公司,平均粒径5-10μm,氟碳比:1.15)和0.25g苯乙烯-乙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购买自上海阿拉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对二甲苯中混合,在转速为1000rpm下混合8h,得到混合物;
[0060](2)在露点为-60℃的洁净间中,将混合物直接涂布在锂铜复合带上,在100℃下除去对二甲苯,得到所述的复合负极。
[0061]实施例4
[0062]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锂锡合金带的厚度替换为2μm,此时界面稳定层与锂锡合金的厚度比1:1,其余条件均相同。
[0063]实施例5
[0064]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界面稳定层的厚度替换为5μm,此时界面稳定层与锂锡合金的厚度比1:20,其余条件均相同。
[0065]实施例6
[0066]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界面稳定层的厚度替换为20μm,此时界面稳定层与锂锡合金的厚度比1:5,其余条件均相同。
[0067]实施例7
[0068]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界面稳定层的厚度替换为10μm,此时界面稳定层与锂锡合金的厚度比1:10,其余条件均相同。
[0069]实施例8
[0070]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锂锡合金带替换为锂硼铟合金带(硼的质量分数为1%、铟的质量分数为9%)。
[0071]实施例9
[0072]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锂锡合金带替换为锂锡镁合金带颗粒(锡的质量分数为8%,镁的质量分数为2%)。
[0073]实施例10
[0074]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单壁碳纳米管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质量分别替换为0.5g和0.25g,此时单壁碳纳米管、氟化石墨烯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的质量比为5:1:2.5。
[0075]实施例11
[0076]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界面稳定层嵌入锂锡合金带中,嵌入厚度为0.5μm,嵌入方式为辊压。
[0077]对比例1
[0078]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界面稳定层替换为氟化碳材料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其余条件均与实施例2相同。
[0079]对比例2
[0080]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界面稳定层替换为单壁碳纳米管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其余条件与实施例2相同。
[0081]对比例3
[0082]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界面稳定层中仅含有单壁碳纳米管,不含有氟化石墨烯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0083]对比例4
[0084]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界面稳定层中仅含有氟化石墨烯,不含有单壁碳纳米管和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0085]对比例5
[0086]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单壁碳纳米管和氟化石墨烯分别替换为科琴黑(购买自东莞市科路得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EC-600JD)和氟化石墨,两者均为颗粒状材料。
[0087]对比例6
[0088]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界面稳定层采用CN110957492A中实施例3公开的保护层。
[0089]对比例7
[0090]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不设置界面稳定层,仅为锂锡合金带。
[0091]对比例8
[0092]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替换为聚偏二氟乙烯,其余条件均相同。
[0093]对比例9
[0094]与实施例2相比,区别仅在于,将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替换为聚氧化乙烯,其余条件均相同。
[0095]测试数据:
[0096]将实施例1-11和对比例1-9中负极与NCM811正极组装软包电池进行测试,电解液为醚类电解液(购买自深圳市科晶智达科技有限公司),在25℃,0.5C/1C充放电条件下测试循环性能,放电容量达到首圈放电容量的80%或出现短路、过充现象,停止测试。循环数据如表1所示。
[0097]表1 负极的测试数据
[0098]
[0099]通过表1可知:
[0100](1)综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4-7可知,实施例4-7的软包电池循环性能较实施例2优,这是因为实施例4-7中界面稳定层与含锂层的厚度比在本申请的优选范围内,较为合适,两者相互配合,使得复合负极结构稳定、界面稳定性好,兼具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结合图2可知,实施例4的复合负极循环稳定性较实施例2好;
[0101](2)综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8-9可知,实施例8-9的循环性能较实施例2好,这是因为实施例8-9中采用的含锂层为三元合金,合金元素相互配合,调控金属锂的均匀沉积,显著提升复合负极的循环性能和倍率性能;
[0102](3)综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10可知,实施例10的循环性能较实施例2好,这是因为实施例10中界面稳定层中各组分含量比在本申请的优选范围内,较为合适,各组分相互配合,构建更为稳定的界面稳定层,有效提升复合负极的性能;结合图3可知,实施例10的复合负极循环稳定性较实施例2好;
[0103](4)综合实施例2和实施例11可知,实施例11的循环性能较实施例2好,这是因为实施例11的复合负极中含锂功能层嵌入含锂层中,使得复合负极结构更为稳定;
[0104](5)综合实施例2和对比例1-4可知,实施例2的循环性能较对比例1-4好,这是因为实施例2中界面稳定层的组分的选择优于对比例1-4,具体地,实施例2中界面稳定层的各组分协同作用(可循环213次),对比例1可循环109次,对比例3可循环87次,两者的循环次数或者相加的循环次数均低于实施例2;同样地,对比例2可循环95次、对比例4可循环98次,两者的循环次数或者相加的循环次数均低于实施例2,因此,对比例1-4中界面稳定层的组分不同于实施例2,起不到本申请中界面稳定层的效果;结合图4可知,对比例1和对比例3的循环稳定性较实施例2差,循环过程容量衰减较为迅速;
[0105](6)综合实施例2和对比例5可知,实施例2的循环性能较对比例5好,这是因为对比例5中界面稳定层中采用的是颗粒状的纳米碳材料和氟化碳材料,在形成界面稳定层时是点接触,无法形成有效连接,且各组分连接紧靠界面稳定剂,连接效果较实施例2差,实施例2中单壁碳纳米管和氟化石墨烯非颗粒状材料,可起到连接各组分的效果;结合图4可知,对比例5的循环稳定性较实施例2差,循环过程容量衰减较为迅速;
[0106](7)综合实施例2和对比例6可知,实施例2的循环性能较对比例6好,这是因为对比例6中没有界面稳定剂,保护层的结构不稳定,易脱落或破损;
[0107](8)综合实施例2和对比例7可知,实施例2的循环性能较对比例7好,这是因为对比例7中不含有界面稳定层,含锂层与电解液的副反应较大;
[0108](9)综合实施例2和对比例8-9可知,实施例2的软包电池循环性能较对比例8优,这是因为实施例2中的界面稳定剂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包括硬而强的苯乙烯结构单元以及软而弹的烯烃单元,形成网络结构,使得界面稳定层具有弹性,能适应含锂层在循环过程中的体积变化,而对比例8-9中的聚偏二氟乙烯和聚氧化乙烯没有硬而强的苯乙烯结构单元,不具有增强界面力学的特性,随着循环的进行效果不及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
[0109]申请人声明,本申请通过上述实施例来说明本申请的详细结构特征,但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详细结构特征,即不意味着本申请必须依赖上述详细结构特征才能实施。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了,对本申请的任何改进,对本申请所选用部件的等效替换以及辅助部件的增加、具体方式的选择等,均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和公开范围之内。
说明书附图(4)
声明:
“金属锂复合负极及其制备方法和金属锂电池”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