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锂离子电池,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新型电解液及含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该电池使用包括石墨化炭的阳极和包括含锂的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阴极。本发明提供一种式1所示的既含有环状碳酸酯结构,又含有线性碳酸酯结构的化合物(4-甲氧甲酰基甲基-1,3-二氧戊环-2-酮或4-乙氧甲酰基甲基-1,3-二氧戊环-2-酮),一种包括式1化合物的含锂电解液,和一种包括该电解液的锂离子电池,该电池使用包括石墨化炭的阳极和包括含锂过渡金属氧化物的阴极。采用新型化合物制得的本发明的锂离子电池,由于石墨化炭而具有较高的电容量,优异的充放电循环寿命特性和低温性能。
提供一种可以通过降低电极内的界面电阻来实现室温下的混合电容器的运转的锂复合负极及具备该复合负极的混合电容器以及它们的制造方法。通过作为锂离子传导性固体电解质(23)和海藻酸凝胶电解质(22)和锂掺杂碳(21)的层叠电极的锂复合负极(12)解决了上述课题。另外,通过使混合电容器(1)至少具备:具有碳材料及金属氧化物中的一者或二者的正极(11);锂复合负极(12);和,填充在前述正极(11)与前述锂复合负极(12)之间的中性水系电解液(13),前述锂复合负极(12)为锂离子传导性固体电解质(23)和海藻酸凝胶电解质(22)和锂掺杂碳(21)的层叠电极,解决了上述课题。
电极,如阳极和阴极,可包括预锂化或在引入电解质到电池内时发生锂化的基质材料。基质材料的锂化可通过以下发生:搅拌锂金属和基质材料,在大于室温的温度下搅拌锂金属粉末和基质材料,施加压力到锂金属和基质材料混合物上,使基质材料与熔融锂金属接触,层压锂箔或锂网到包含基质材料的电极上,或在高温下层压锂金属或网到电极上。
提出了一种制造具有尖晶石结构的锂锰氧化物的方法。该方法包括通过使氧化锰与氢氧化锂或锂盐反应使其预锂化的步骤,然后在第二步中使预锂化的氧化锰在较高的温度下反应形成锂锰氧化物尖晶石。在一个特定的实施方案中,二氧化锰粉末与氢氧化锂反应使二氧化锰预锂化,并把预锂化的二氧化锰从反应混合物中分离出来并加热并与碳酸锂在较高的温度下反应使其转变为锂锰氧化物尖晶石。所说的尖晶石产品可以很好地用于二次电池(可充电的)中。
本文公开的技术涉及包含分散在有机介质中的LiOH和/或LiOH·H2O 微粒的分散体,所述有机介质包含至少一种油和至少一种表面活性剂,分 散体中LiOH和/或LiOH·H2O微粒的浓度大于10wt%,LiOH和/或 LiOH·H2O微粒具有至多约10微米的平均粒度,其中至少约99wt%的 LiOH微粒具有至多约20微米的粒度。公开了制备所述分散体的方法。公 开了使用所述分散体制成的润滑脂组合物。
本发明涉及铝合金制得的锻制品,所述铝合金具有以重量%计的以下组成:Mg:4.0‑5.0、Li:1.0‑1.8、Mn:0.3‑0.5、Zr:0.05‑0.15、Ag:≤0.5、Fe:≤0.1、Ti:<0.15、Si:≤0.05、其他元素各自≤0.05以及总和≤0.15,其余为铝。本发明进一步涉及所述锻制品的制备方法,其中浇铸未加工形式的铝合金,所述铝合金具有以重量%计的以下组成:Mg:4.0‑5.0、Li:1.0‑1.8、Mn:0.3‑0.5、Zr:0.05‑0.15、Ag:≤0.5、Fe:≤0.1、Ti:<0.15、Si:≤0.05、其他元素各自≤0.05以及总和≤0.15,其余为铝;任选地,将所述未加工形式均质化;将所述未加工形式热变形以获得热变形产品;任选地,将所述热变形产品在360℃至460℃,优选380℃至420℃的温度下在溶液中放置15分钟至8小时;将所述热变形产品淬火;任选地,将所述变形和淬火的产品矫直;任选地,在受控条件下将变形的产品冷变形,以获得1至10%、优选2至6%、最优选3至5%的永久冷变形;将所述变形和淬火的产品回火。本发明还涉及使用所述锻制品来生产航空器结构元件。
本发明的二次电池用添加剂的特征在于,其含有化合物(A),所述化合物(A)具有原子团(X)和三键(b),所述原子团(X)由3~5个原子构成、具有2~4个电负性为3以上的原子、且具有至少1个双键。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解铜箔,其在常温下的拉伸强度为650MPa以上,以300℃进行1小时的热处理后在常温下测定的拉伸强度为450MPa以上,并且导电率在60%以上。该电解铜箔的特征在于,含有在pH4以下的酸性溶液中作为氧化物存在的金属,并含有0.005~0.04wt%的氯。所述电解铜箔在箔中摄入Ti、Mo、V、Bi、Te中的至少一种,在常温下的拉伸强度为650MPa以上,以300℃进行1小时的热处理后在常温下测定的拉伸强度为450MPa以上,并且导电率为60%IACS以上。本发明的电解铜箔能够适用于电池用集电体。
一种粘接剂组合物,其含有改性聚丙烯系树脂(A),该改性聚丙烯系树脂(A)具有酸性基团和/或酸酐基团、以及(甲基)丙烯酰基(a),上述(甲基)丙烯酰基(a)是通过具有酸性基团和/或酸酐基团的聚丙烯系树脂(b)的该酸性基团和/或该酸酐基团的改性反应而被引入的。
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具有复合颗粒,所述复合颗粒包含维氏硬度为150Hv以上的硅酸钠相、及分散于硅酸钠相中的硅颗粒。
一种电化学元件用隔膜,其特征在于,其介于一对电极之间,且包含用于保持电解液的对位芳纶纤维,纤维直径为0.03~0.50μm的纤维含量为90质量%以上,纤维长度为0.05mm以上且小于0.20mm的纤维根数的比例为20%~30%,且纤维长度为0.20mm以上且小于5.00mm的纤维根数的比例为70%~80%。
本发明为一种负极活性物质,其包含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其特征在于:所述负极活性物质颗粒含有SiOx所表示的硅化合物,其中,0.5≤x≤1.6,在由所述负极活性物质颗粒的XANES测定得到的XANES波谱中,在539~541eV的范围内具有峰。由此,提供一种负极活性物质,将其用作二次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时,可增加电池容量,并可提升循环特性。
一种在有机光发射元件的光发射层上制备电极的方法,包括将有机光发射元件送入有用于汽化材料的接受器的真空室中。将接受器加热使置于接受器中的材料汽化,并使其沉积到光发射层上形成电极,并有一挡板,当其开启时,允许汽化的材料从加热的接受器沉积到光发射层上。本方法还包括当要形成电极时,将由待汽化材料制成的细长件送入加热的接受器中,当不需形成电极时,将该材料从加热的接受器中移出。
本发明提供一种高容量且循环特性优异的活性物质。其特征在于,是具有层状的结晶结构并且由下述组成式(1)表示的活性物质,LiyNiaCobMncMdOx?(1),上述式(1)中,元素M为选自Al、Si、Zr、Ti、Fe、Mg、Nb、Ba和V中的至少一种元素,1.9≤(a+b+c+d+y)≤2.1,1.05≤y≤1.35,0<a≤0.3,0<b≤0.25,0.3≤c≤0.7,0≤d≤0.1,1.9≤x≤2.1,在将活性物质的一次颗粒的中心部的Ni组成量记为Niα并且将表面附近的Ni组成量记为Niβ的情况下,0.69≤Niβ/Niα≤0.85。
本发明涉及镍-钴-锰类化合物颗粒粉末,其二次颗粒的体积基准的平均粒径(D50)为3.0~25.0μm,上述平均粒径(D50)和二次颗粒的体积基准的粒度分布中的半峰宽(W)满足W≤0.4×D50,该镍-钴-锰类化合物颗粒粉末能够通过在碱溶液中同时滴加、中和含有金属盐的溶液和碱溶液,进行沉淀反应而得到。本发明的镍-钴-锰类化合物颗粒粉末,粒度均匀、微粉少、高结晶性且一次颗粒大,因此可用作非水电解质二次电池中所使用的正极活性物质的前体。
一种含有式(1)所示的化合物的电池用非水电解液〔A表示P或P=O;R表示H、卤素、烷基、芳基、烷氧基或芳基氧基;X表示H、烷基、芳基、碱金属或式(2);Y表示H、卤素、烷基、芳基、烷氧基、芳基氧基或式(3);Z表示H、烷基、芳基或OZ1;Z1表示H、烷基、芳基、碱金属、式(2)或式(4);M表示碱金属;n为1以上;m为1以上;l为1以上;一分子中的n、m和l的合计为1~200;*表示结合位置〕。
在负极集电体(11)上涂布含有硅系活性物质的涂布液(L),形成由含有相互隔离的多条线的条纹状活性物质图案(121)所构成的线与间隙结构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在如此形成的负极电极中,不仅能够控制充电时的活性物质的膨胀方向,而且还通过条纹状活性物质图案(121)间的空隙来吸收活性物质的膨胀,因此能够抑制因图案的损坏和剥落引起的容量降低。
本发明涉及一种正极活性物质,该正极活性物质包括由多个初级颗粒的聚集体组成的次级颗粒,包括设置在所述次级颗粒的表面的初级颗粒中的至少一部分为具有彼此面对的一对第一晶面的薄片形式的第一初级颗粒,所述第一初级颗粒的所述第一晶面向放射形方向排列,所述一对第一晶面的一端设置有与第一晶面不同的多个晶面以连接一对第一晶面的一端,所述第一初级颗粒的纵剖面包括彼此间隔开的一对第一晶面以及将所述一对第一晶面的一端彼此连接起来的第二晶面和第三晶面,所述第二晶面和第三晶面设置在所述次级颗粒的最外面且连接成具有角度。
本发明提供一种负极浆料组合物,其包含粘结树脂、水溶性聚合物及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粘结树脂包含(A)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胶乳及(B)聚合物胶乳,所述(A)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胶乳的凝胶量为70~98%、且在-30℃~60℃具有单一峰的动态粘弹性测定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所述(B)聚合物胶乳由异相结构形成,其在-100℃~10℃具有至少一个峰的动态粘弹性测定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且在10℃~100℃具有至少一个峰的动态粘弹性测定中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所述负极活性物质包含碳系活性物质和硅系活性物质。
碳素纤维,具有切头圆锥筒形碳素网层的同轴层叠结构,各个该切头圆锥筒形碳素网层,含有碳素六边网层,并在轴向的两端具有大直径环端和小直径环端。从大直径环端的至少一部分处,露出碳素六边网层的边缘。该碳素六边网层的一部分碳原子被硼原子置换,形成以该硼原子为顶点的突起。使用这种碳素纤维的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具有优异的寿命性能,电能密度大,容量也可提高,具有优异的导电性和电极增强效果。
电化学装置的微孔膜或基底在聚合物多孔膜的至少一侧上具有金属和/或金属氧化物层,其中,所述层使用如气相沉积的沉积方法或技术施加,所述层包含活性金属氧化物的一个或多个相。
电极包括畴材料,该畴材料的存在量基于电极的总重量为约90至约95重量%。畴材料包括具有以下分子式的组分:xLi2MnO3·(1‑x)LiNiaMnbCo(1‑a‑b)O2,其中x大于0且小于1,并且a和b各自独立地为约0.1至约0.9且该组分的存在量为基于该畴材料的总重量的约50至约90重量%。畴材料还包括具有分子式LiFe1‑yMnyPO4的添加剂组分,其中y大于0且小于1,其中添加剂组分的存在量为基于该畴材料的总重量的约10至约50重量%。电极本身还包括碳质材料和粘合剂。
本发明提供了具有由碳骨架和孔隙形成的共连续多孔结构、并且具有大表面积,从而导电性、导热性等优异的电极材料。一种由多孔质碳材料形成电极材料,所述多孔质碳材料在具有碳骨架和孔隙分别呈连续结构的共连续结构部分的同时,由BET法计测的比表面积为1~4500m2/g、由BJH法计测的细孔容积为0.01~2.0cm3/g。
适当地估计电池单元的极化被消除的时间。通过使用扩散方程式,计算电池单元的活性物质内的浓度分布,并且计算在假定为未进行电池单元的充放电时,直至活性物质内的浓度分布收敛于容许范围内为止的第1极化消除时间。通过使用扩散方程式,计算电池单元的电解质内的浓度分布,并且计算在假定为未进行电池单元的充放电时,直至电解质内的浓度分布收敛于容许范围内为止的第2极化消除时间。在未进行电池单元的充放电的时间比第1极化消除时间以及第2极化消除时间中的长的一方的极化消除时间还长时,判别为电池单元的极化被消除。
描述了电池组电极的制造方法,其中由包含由至少一种电化学活性材料制备的颗粒、粘合剂和溶剂和/或分散剂的混合物通过电化学沉积形成电极,以及可根据该方法制备的电极和具有这种电极的电池和电池组。
一种用于制造正极活性物质的方法,包括:通过使正极活性物质经受氟处理而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表面上形成氟基涂覆膜;以及通过在氧气氛下烧成所述氟基涂覆膜而在所述正极活性物质的所述表面上形成含有氟和氧的含氟-氧活性物质层。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提供一种能够用于二次电池的硅‑石墨复合电极活性材料。本发明的一实施例的二次电池用硅‑石墨复合电极活性材料可以将石墨材料与硅混合的硅‑石墨复合物作为单位粉末而成,硅‑石墨复合物可以形成为使得硅位于石墨材料内部且硅不露出在石墨材料的外表面上。
揭示了玻璃制品的强化方法和通过该方法形成的强化的玻璃制品。方法包括使玻璃制品与离子交换溶液接触约4‑8小时。离子交换溶液的温度约为370‑410℃。离子交换溶液包括约65‑75摩尔%KNO3和约25‑35摩尔%NaNO3。在接触之前,玻璃制品的组成是:约55摩尔%至约75摩尔%SiO2、约8摩尔%至约15摩尔%Al2O3、约5摩尔%至约12摩尔%Na2O、约8摩尔%至约14摩尔%Li2O;0摩尔%至约1摩尔%K2O、0摩尔%至约2摩尔%MgO、0摩尔%至约2摩尔%CaO、和0摩尔%至约2摩尔%ZrO2。
本发明涉及用于在衬底上形成颗粒膜的过程。优选地,交错以优化膜厚度均匀性的一系列电晕枪被定向在缓慢平移的接地衬底的两侧(分别用于阳极或阴极的铜或铝)上。优选地,稍微加热衬底以引起粘合剂流动,并且通过进一步引起熔融并改善膜均匀性的一组热辊。片材被收集在辊上或可以原位组合并卷成单体电池。本发明还涉及通过本发明的过程所形成的产品,并且特别是电池。
本发明涉及一种由铝基合金制成的0.5至8mm厚的板材,其包含2.6至3.0重量%的Cu,0.5至0.8重量%的Li,0.1至0.4重量%的Ag,0.2至0.7重量%的Mg,0.06至0.20重量%的Zr,0.01至0.15重量%的Ti,任选的至少一种选自Mn、V、Cr、Se和Hf的元素,如果已被选择,则该元素的量为0.01至0.8重量%的Mn,0.05至0.2重量%的V,0.05至0.3重量%的Cr,0.02至0.3重量%的Se,0.05至0.5重量%的Hf,小于0.2重量%的量的Zn,各自均小于或等于0.1重量%的量的Fe和Si,以及各自含量均小于或等于0.05重量%且总量小于或等于0.15重量%的不可避免的杂质,所述板材通过包括铸造、均质化、热轧和任选的冷轧、固溶热处理、淬火以及时效的方法得到,组成和时效的结合方式为使在纵向方向上的屈服应力Rp0.2(L)在395和435MPa之间。根据本发明的板材对于制造飞机机身面板是特别有利的。
中冶有色为您提供最新的其他其他有色金属加工技术理论与应用信息,涵盖发明专利、权利要求、说明书、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实用新型内容及具体实施方式等有色技术内容。打造最具专业性的有色金属技术理论与应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