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取得重要突破,其在硫化物全固态电池领域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该所成功研发出一种新型的硫化锂正极材料,这种材料被应用于全固态锂硫电池中,其能量密度超过了600瓦时/千克。这一成果不仅比目前已商业化的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高出一倍以上,而且由于不使用稀有金属,使得电池的制造成本也得到了显著降低。
电镀废水是指在电镀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含有重金属离子的废水。这类废水的成分非常复杂,除了含氰(CN-)废水和酸碱废水外,重金属废水是电镀潜在危害性极大的废水类别。根据重金属废水中所含重金属元素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含铬(Cr)废水、含镍(Ni)废水、含镉(Cd)废水、含铜(Cu)废水、含锌(Zn)废水、含金(Au)废水、含银(Ag)废水等。
清华大学材料学院董岩皓助理教授与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李江涛研究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碳化硅气凝胶自蔓延制备方法,利用原料硅粉与聚四氟乙烯反应剂之间快速的自蔓延燃烧合成反应,实现了升量级碳化硅气凝胶的闪速合成。该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展示了在数秒内制备大尺寸碳化硅气凝胶的可行性,生产速率约为16升/分钟,大幅缩短了陶瓷气凝胶的制备周期。
随着新能源汽车、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的普及,锂电池作为其主要动力来源之一,市场需求不断增长。然而,现有的锂电池隔膜在高温环境下容易损坏,导致电池性能下降。因此,研发具有高耐热性能的锂电池隔膜成为了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湖南工业大学材料与先进制造学院席柳江博士团队针对这一问题,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实验,终于成功研制出了具有高耐热性能的锂电池隔膜黏合剂。这种黏合剂能够使锂电池隔膜在高温环境下保持良好的稳定性和性能,有效提高了锂电池的使用寿命和安全性能。
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开发,淄博德源金属材料有限公司取得一项名为“超长规格镁合金牺牲阳极及其制造方法“,授权公告号CN118441185B,申请日期为2024年7月。这种阳极是由高质量的镁合金制成,具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和耐腐蚀性。
11月6日,由中科海钠创始人兼董事长胡勇胜研究员主导撰写的钠离子电池论文《Rational design of layered oxide materials for sodium-ion batteries》在世界顶级学术刊物《Science》上发表。该研究提出了一种简单的预测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构型的方法,并在实验上证实了该方法的有效性,为低成本、高性能钠离子电池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设计和制备提供了理论指导。据悉,这是《Science》创刊百余年来首次刊登钠离子电池领域相关文章,不仅表明了国际主流科学界对该技术突破的重视,也佐证了我国钠离子电池前沿技术已比肩国际最顶尖水平。
近日,全球领先的化学公司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公司宣布在固态电池正极材料领域取得了重要的突破性进展。该公司成功推出了全固态电池正极活性材料,并已在位于长沙的生产基地中试规模生产。全固态电池正极活性材料的研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它需要在保持电化学性能的同时,提高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巴斯夫杉杉电池材料公司在克服这些挑战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这将为固态电池的发展打开新的大门。
随着科技的发展,锂电池已经成为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随着锂电池的大量使用,废弃锂电池的处理问题也日益严重。废弃的锂电池中含有大量的不可再生且经济价值高的重金属资源,如钴、镍、锰等。因此,有效地回收处理废弃或不合格的锂电池显得尤为重要。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杨上峰团队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他们成功地将传统(n-i-p)结构的单结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高到了26.1%,第三方机构认证效率更是高达25.8%。这一成果在目前的n-i-p结构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堪称最高效率之一,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期,总部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新能源材料公司 Paraclete Energy 宣布,推出一种名为 SILO Silicon™ 的革命性硅负极材料,有望改变锂离子电池市场,尤其是电动汽车电池领域。
湘潭高瑞电源材料有限公司,以其先进的科技和创新的思维,在全球电源材料行业中独树一帜。该公司由创始人席柳江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最近取得了一项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研制出一种锂电池高耐热隔膜黏合剂,这种黏合剂的耐热温度首次超过了200摄氏度,且保持了稳定的性能。
研究表明,微应变是由紊乱结构引起的(如位错和层错),这会极大地影响太阳能电池、催化剂材料、和电池能源材料的机械强度。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微应变在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Li+,Na+,K+等)的降解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碱金属离子的反复嵌入和脱出会导致不可避免的晶格畸变,从而使正极颗粒内部微应变逐渐积累。微应变的积累导致了传统的表面向内的疲劳概念,如晶间裂纹,这加剧了循环过程中容量的退化,因此需要通过形态学工程、成分调整、表面涂层和元素掺杂等改性策略来控制微应变。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我们的生活已经变得越来越依赖于微型设备。从智能手机到医疗设备,从汽车到工业机器人,这些设备正在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然而,这些设备的运行离不开电源,而电池作为最常见的电源来源,其大小和性能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便携性和效率。近年来,随着机器人设备逐渐缩小,对微米尺度电池的需求日益迫切。某学院工程师设计出一款新的微型电池,可为体内胶体机器人、传感器等微米级设备供电。这些设备未来或能用于人体内药物输送、天然气管道泄漏定位等领域。
湿法铜工艺,又称溶剂萃取-电积法(SX-EW),是一种现代化的铜提取技术,主要用于处理低品位的铜矿石或尾矿。与传统的火法冶炼相比,湿法工艺具有能耗低、环境污染小、投资成本相对较低等优点,尤其适合于那些难以通过传统火法冶炼处理的矿石。
近年来,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和可再生能源需求的增长,太阳能电池的研究成为了科学家们的重点。其中,锡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因其高效转化太阳能为电能的能力而备受关注。然而,其效率和寿命的限制也制约了其广泛应用。近期,某研究团队成功地通过使用一种新型添加剂——4PTSC,显著提高了锡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和寿命。
几十年来,单晶硅太阳能电池一直主导着光伏(PV)市场,近年来金属卤化物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s)的认证功率转换效率(PCE)超过26%(单结)和33%(钙钛矿—硅串联),已成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有力的竞争者和串联对象。先前研究者们致力于提高PSCs 的效率。最近,随着采用低能耗和低成本工艺制造的 PSCs的效率开始赶超硅光伏电池,研究者们开始致力于提高其稳定性。随着钙钛矿光伏迈向商业化,必须与照明电池电流匹配的遮光电池中的反向偏压退化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8月19日,燕山大学发布新闻稿表示,该校与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合作,在钠离子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在《科学》杂志上。
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能源材料与器件制造研究部胡林华研究员团队在水系锌离子电池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团队提出一种全新的策略,可以极大地提升电池充放电可逆性和循环稳定性能。相关研究发表在国际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上。
黄铅矿是一种含铅的次生矿物,它作为氧化铅矿物的特殊形态和混合物,在电子、化工、医疗等多个领域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因此,业内对这类矿石的浮选极为重视。然而,黄铅矿的浮选过程也常常让人感到头疼。这是因为黄铅矿具有一定的难选性,其中含有大量的杂质和脉石,这些都会影响到浮选的效果。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措施来提高浮选效率和质量。
硫化物固态电解质通常以晶体结构划分为玻璃态、玻璃陶瓷态和晶态,其中,Li3.25Ge0.25P0.7S4 属 于 thio-LISICON 型硫化物固态电解质,Li6PS5X(X=Cl, Br, I)属于 Li-argyrodite 型固态电解质, Li10GeP2S12属于 LGPS 型固态电解质。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科研人员与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的相关团队取得了一项重要科研成果。他们成功地利用离子径迹技术,研制出一种面向无枝晶锂金属阳极的离子管理膜,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先进能源材料》期刊上发表。
热载流子晶体管是一类利用载流子过剩动能的器件。与依赖稳态载流子传输的普通晶体管不同,热载流子晶体管将载流子调制到高能态,从而提高器件的速度和功能。这些特性对于需要快速切换和高频操作的应用至关重要,例如先进的电信和尖端计算技术。然而,传统的热载流子产生机制是载流子注入或加速,这限制了器件在功耗和负微分电阻方面的性能。混合维器件结合了块体材料和低维材料,可以通过利用能带组合形成的不同势垒为热载流子产生提供不同的机制。
近日,某研究团队基于高通量理论计算和锌离子交换策略,开发出适用于水系锌碘电池的莫来石基固态电解质。这种电解质具有高能量密度、高循环稳定性和良好的安全性,为水系锌碘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8月15日,科学网发布博文,报道称孟颖带领其团队,历时 8 年、历经 100 多次实验失败后,终于成功研发出全球首个无负极钠固态电池。这个消息在全球科学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烈的讨论。据悉,这项研究不仅为固态电池技术开辟了新的可能性,更有可能对未来的能源科技产生深远影响。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在国家提出“制造业是强国之本、立国之基”的宏伟战略下,汽车、航空、航天、电子、轻工业、机械等行业的发展将迎来科技水平加速提升、逐步迈入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机遇期。与此同时,电镀行业因其特有属性,能够为工业产品提供良好的外观装饰、防腐耐磨、导电耐用等属性,在工业生产中拥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电镀表面处理行业拥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和提升空间"。
金银铜矿是一种富含金属的矿产资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然而,这些矿物中的金和银通常与其他杂质共生,难以直接分离。为了从这些复杂的金银铜矿中提取出纯净的金和银,浮选技术应运而生。尽管浮选技术在工业生产中取得了显著的成果,但仍然存在许多技术难题。
《自然-催化》是施普林格·自然出版集团旗下的一本专业学术期刊,专注于环境科学、化学、物理等领域的研究。近日,该期刊发表了一篇关于电化学方法将含硝酸盐废水转化为氨和净化水的最新研究论文。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种电化学装置,能够将含硝酸盐的废水转化为氨和净化水。这种方法具有高效、环保、可持续等优点,有望在处理含硝酸盐废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各行各业对材料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特别是在航空航天、汽车、消费电子等领域,对材料的轻量化、高强度、高韧性等性能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发展新型轻质高强度材料成为了这些领域的迫切需求。
离子管理膜是一种在电池中起到离子传导作用的薄膜,可以有效地控制离子在电池内部的传输。然而,传统的离子管理膜在面对无枝晶锂金属阳极时,容易出现枝晶生长、短路等问题,影响电池的安全性和性能。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与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的科研团队共同攻关,利用离子径迹技术,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离子管理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