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碱土金属过氧化物(MO2)的合成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合成路线,旨在解决传统合成方法中存在的原料运输危险、生产成本高以及产物纯度低等问题。
上海前沿新能源电源技术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汤卫平就固态锂电池电解质材料的研究进展发表了深入见解。当前,固态电池技术正受到业内外人士的广泛关注,其发展阶段、产业链进展以及市场商用规模等问题成为热议话题。汤卫平教授指出,元素周期表上方的元素因具有高能量密度,成为电能源发展的重要方向。其中,锂作为当下主流能源,而氢则被视为下一代能源。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的王立平研究员和毛飞雄研究员领导的研究团队,近期在深海牺牲阳极的实海监测评价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此次试验不仅验证了牺牲阳极监测设备在深海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更重要的是,它评估了新型铝基、镁基等四种牺牲阳极在深海环境下的防护性能。这为后续深海牺牲阳极材料的设计与优化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近日,包钢矿研院传来喜讯,白云鄂博铌资源的工业化综合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研究团队发现,易解石是白云鄂博矿床中极具工业开发利用潜力的主要铌矿物,这一发现将对白云鄂博铌资源的选矿工艺及相关药剂开发产生深远影响,对高效推动该地区铌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快速发展,锂离子电池的需求量急剧增加,而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回收处理也日益受到重视。其中,锂电正极材料的回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商业化进展,但废旧石墨负极材料的回收处理却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针对这一问题,博邦山河公司在连续石墨化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成功应用于废旧石墨负极的高质再生。
有色冶金渣,作为有色矿物冶炼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其种类繁多,成分复杂,且排放量巨大。这些废渣,如赤泥、镍铁渣、铜渣和铅锌渣等,不仅占用了大量土地资源,还可能通过风化浸出污染地下水、河流和土壤,对环境和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因此,有色冶金渣的减量化、安全化和资源化利用已成为有色金属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基金委)正式揭晓了2024年度专项项目申请指南,该指南将焦点锁定在“粉末冶金法制备低成本大体积高均质钛合金构件的基础研究”上。这一项目的推出,旨在深度挖掘粉末冶金技术在钛合金制备领域的潜力,为制备出既经济又高效的钛合金构件提供科学支持。
韩国能源研究所光州清洁能源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多年的努力,成功研发出一种既经济又环保的技术,可直接回收和修复废旧锂离子电池中的阴极材料。这一突破性技术不仅有助于减少废旧锂离子电池对环境的污染,还能降低废旧锂离子电池的处理成本。该技术发布于最新一期《先进能源材料》杂志。
11月15日,国家知识产权局披露,华为公开了硅基负极材料的专利,名称为《硅基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电池和终端》。该专利主要解决了硅基材料因膨胀效应过大导致电池循环性能低的问题,提高负极的循环稳定性。
据报道,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金属氢化物储氢新技术。该技术使用钛铁合金作为储氢材料,在反复吸放氢数千次后效率仅降低5%—10%,成本为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一。该技术的创新,不仅推动了氢能的商业化进程,还将可能改变能源市场的格局。
近日,姜玉敬教授发明的“一种改进铝用预焙炭阳极性能的生产方法”成功获得国家发明专利,这一创新成果一举攻克了长期以来困扰铝用预焙阳极性能提升的全球性难题。铝用预焙炭阳极作为铝电解槽生产电解铝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关系到电解铝的生产效率和能耗。
河南中瑞有色金属材料有限公司近期在环保技术领域取得重要成果,成功获得“一种废气处理装置”的专利(CN 221999281 U),该专利的申请日期为2024年2月。该专利装置通过巧妙设计,实现了过滤板的不停机便捷清理。装置内部设有废气输送管,转动套管和环形板等组件,其中过滤板固定连接在环形板内部。利用弹簧弹力保持卡块与卡槽的紧密配合,当正向旋转转轴时,锥齿轮和锥齿圈驱动环形板单独旋转,刷板随之清扫过滤板上的杂质,杂质通过排污口落入收集壳。
近日,包钢(集团)公司首席技术专家崔建国及其团队负责的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混合稀土精矿酸碱浆化分解工艺及烟气资源化利用技术集成示范”取得了关键性突破。其中,课题的核心技术环节“混合稀土精矿酸碱浆化分解工艺”已经完成了中试阶段的验证。
近日,金钼集团冶炼分公司迎来了一个重要里程碑——钼焙烧低浓度烟气制酸升级改造项目首次点火升温取得圆满成功。这一成就标志着该项目的设备与系统已经初步具备热态运行条件,为后续的生产调试奠定了坚实基础。
虽然我国在地质钻探技术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只有了解我国地质钻探技术的发展现状,明确地质钻探技术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阻碍,才能够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满足实际地质钻探工作的需求,促进地质钻探技术的创新与发展。
2024年11月13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信息显示,中铝材料应用研究院有限公司已于2024年9月成功申请了一项名为“铝合金板材及其高效制备方法”的专利,其公开号为CN 118932262 A。该专利详细披露了一种创新的铝合金板材制备方法,具体步骤涵盖了从铝合金铸锭开始的多个关键环节。
2024年11月13日,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最新发布,中国北方稀土(集团)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成功提交并公开了一项名为“氢氧化钍富集物的制备方法”的专利申请,公开号为CN 118929729 A。这项专利的申请工作早在2024年8月就已启动。
近日,中国科学院长春光机所的杨建军团队在金属防腐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通过结合飞秒激光元素掺杂微纳结构(FLEM)与循环低温退火(RLA)技术,成功在金属铝合金表面构建了一种以次晶相态为主导的仿生蚁穴状结构(BAT),实现了高效稳定的自启动超疏水效果。这一研究成果不仅为金属防腐提供了新的思路,也为高性能材料表面的设计与开发开辟了新的道路。
北京科技大学谢建新院士团队近期在合金设计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他们提出了一种结合了物理化学因素筛选、SHAP(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解释方法和元素敏感性分析的新型策略。这一策略成功构建了合金成分与性能的“白盒”模型,为以丰富元素替代稀缺元素提供了科学依据,推动了金属材料的可持续和绿色发展。
近日,东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张滨教授团队携手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及太行实验室,在激光粉末床熔融(LPBF)成形Inconel718高温合金薄壁构件的高温疲劳性能厚度效应研究方面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研究成果对于优化增材制造薄壁构件的服役可靠性和设计准则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材料研究中心科研团队与兰州大学、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相关团队合作,依托大科学装置兰州重离子加速器,开展了离子径迹技术研究。研究团队发现,聚酰亚胺是一种具有优异耐高温性能的高分子材料,可以作为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的隔膜材料。通过对聚酰亚胺的表面改性,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耐高温聚酰亚胺隔膜制备新工艺,有助于提升锂电池及其充电的安全性。
近日,记者从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获悉,该院华一新教授团队在低共熔溶剂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不仅为废旧电池的有效回收提供了新思路,也为全球锂离子电池市场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e科学》上。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先锋、研究员郑琼团队和燕山大学唐永福教授合作,在钠离子电池电解液及界面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团队基于阴阳离子交叉配位的电解液重构策略,开发出高首效和储钠容量的钠离子电池,相关成果发表在《德国应用化学》上。
近日,华北电力大学与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等高校科研人员合作,成功突破钙钛矿材料光热稳定性不足的难题,有效提升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寿命。他们成功解决了钙钛矿材料光热稳定性不足的问题,有效提升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寿命。相关成果11月1日在国际学术期刊《科学》发表。
据塔斯社最新报道,俄罗斯托木斯克理工大学研究人员研制出一种金属氢化物储氢新技术。这项创新技术将有助于解决当前储能领域的挑战,为氢能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高效、经济的解决方案。
近日,一项关于锂电池破碎热解设备及废旧锂电池中铜铝分选工艺的创新技术,为这一难题带来了全新的解决方案,为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创新技术的出现,不仅解决了废旧锂电池处理难题,还为绿色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通过废旧锂电池的有效回收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还可以节约有限的自然资源,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黄金作为一种重要的贵金属,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氧化铜矿是提取黄金的重要矿石之一,然而,氧化铜矿中的金浮选过程却面临着诸多困难。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氧化铜矿中金浮选难度的原因。
近日,榆能研究院组织实施的大型电热釜镁冶炼技术中试项目成功出镁,主要指标达到预期目标。该项目的成功标志着榆能集团在金属镁冶炼工艺上取得了关键技术突破,为我国镁产业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