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部矿业集团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协同多家科研单位,在青海省重点研发与转化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成功开发出新型铅金银捕收剂与锌抑制剂。此项技术突破大幅提高了铅精矿贵金属的综合回收率,为我国类似复杂多金属矿资源的优化利用提供了可复制的技术创新方案。
184
0
近日,大连理工大学博士研究生赵圆圆在二维过渡金属硫族化合物半导体(以下简称“二维半导体”)生长机理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突破,该研究与南京大学及苏州实验室王欣然、丁峰团队合作,通过稀土原子对蓝宝石衬底表面修饰,在国际上率先突破6英寸二维半导体单晶量产化制备技术。相关成果以“镧钝化蓝宝石衬底上过渡金属二硫属化物单晶的稳健外延生长”(Robust epitaxy of single-crystal transition-metal dichalcogenides on lanthanum-passivated sapphire)为题,在线发表于国际权威期刊《科学》(Science)。
189
0
攀钢技术团队近期获得突破性成果。研究人员在实验室中利用含钒钢渣协同钛白废酸浸出,打通低成本钒回收利用工艺流程。实验数据显示,该方法钒金属回收效率突破50%临界点,最终产出的钒氧化物完全满足行业标准质量要求。
188
0
近日,中国铝业集团自主研发的大型气态悬浮焙烧炉技在印度尼西亚曼帕瓦氧化铝厂正式投入运行,这一重大技术输出项目不仅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还实现了较好的环保效果,对当地铝产业链升级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此次技术出口标志着我国铝工业核心装备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同时为中印尼产业协作树立了新典范。
404
0
传统稀土开采往往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为此,研究人员一直在探索更环保、可持续的稀土资源获取途径。据最新消息,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朱建喜研究员团队在植物领域取得重大发现。他们从一种常见的乌毛蕨植物中检测出异常高浓度的稀土元素,并首次在生物体内观察到稀土元素自然形成的矿物结构——一种称为"镧独居石"的结晶体。这一发现为绿色稀土开采提供了全新的研究方向。
266
0
当前,电动汽车面临着充电速度慢、低温性能衰减、安全风险高等痛点问题。被视为“下一代电池技术”的固态电池,虽然具备突破这些瓶颈的潜力,但商业化进程仍存在挑战,其中兼顾快充能力与长循环寿命是实现实用化的核心难点。针对这一难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康飞宇教授、贺艳兵教授团队与天津大学杨全红教授团队展开合作研究,成功设计出一种具有“刚柔并济”特性的梯度结构材料。该创新方案通过在锂金属负极表面构建特殊保护层,形成类似“塑性盔甲”的界面体系,为解决固态电池长期存在的电极界面稳定性问题提供了新思路。
264
0
铅酸电池(LABS)凭借出色安全性能与深度循环特性,在汽车启停系统、牵引设备及固定储能领域地位关键,其中管式铅酸电池因结构优势,在固定储能与动力电池应用中表现突出。
538
0
某研究团队在太阳能技术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他们找到一种稳定的有机材料,可在硅太阳能电池中实现“单线态裂分”效应。这项可将阳光“一分为二”的新技术,有望显著提升光电转换效率。研究人员利用超高速先进设备,探测光和其他能量的行为。
234
0
芜湖耐得胶管阀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8年,是一家专注重型、智能调节性的管夹阀企业,公司自研“三层复合装甲”管夹阀套,攻破矿山防腐耐磨新科技!
1008
0
水系锌离子电池(AZIBs)的Zn阳极在沉积/剥离过程中的副反应及枝晶生长,导致活性Zn2+耗损、短路风险增加及循环性能退化。可以通过在锌表面引入石墨烯等二维纳米碳材料涂层来稳定界面、抑制枝晶并减少副反应。然而,传统浆料涂覆和转移法存在附着力差、结构缺陷及电阻增大的问题。直接在锌基底上生长二维纳米碳层虽能提升界面结合与结晶质量,但受限于锌低熔点及高结晶碳层的疏水性与低离子渗透性。为此,将晶态与非晶态结构结合以优化离子动力学成为提高AZIB性能的关键方向。
425
0
在追求高能量密度电池的竞赛中,硅碳负极已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然而,当聚光灯都打在“硅”身上时,真正决定其成败的,或许并非硅本身,而是那个常常被视为“配角”的材料——多孔碳。是时候重新认识它的价值了:多孔碳不是配角,而是为硅精心建造的“房子”。一座结构精良的房子,不仅能提供容身之所,更能保障居住者的安全、舒适与长久发展。
555
0
“双碳”目标是我国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发展清洁低成本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是实现这一战略目标的重要途径与技术保障。通过串联宽/窄带隙钙钛矿子电池构筑的全钙钛矿叠层太阳能电池,兼备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点,是下一代光伏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511
0
在锂电池的拆解过程中,我们常常会观察到极片表面出现黑色的物质。这种现象的产生,究竟是何原因?接下来,我们将深入剖析这一问题的可能成因。
300
0
近日,Nature在线发表了上海交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赵一新教授团队题为“A matrix-confined molecular layer for perovskite photovoltaic modules”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创新性地提出一种“基质限域分子层”型空穴传输层构型新概念,通过与宁德时代21C创新实验室合作,该研究成功实现光电转换效率超过20%的1 m × 2 m大尺寸钙钛矿光伏模组,创造了当前该领域的世界纪录。
287
0
近日,包钢集团矿山研究院在战略性资源开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围绕白云鄂博矿床多金属共生特性带来的开发瓶颈,科研团队在国家重点专项支持下,攻克铌资源全流程高效开发技术体系,形成“快速检测、精准定位、质量预报”三重创新成果,为国家战略资源供应链安全提供技术支撑。
273
0
锂金属负极因其超高理论比容量(3860 mAh·g-1)和最低电化学电位(−3.04 V vs. SHE),被公认为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体系的理想核心材料。然而,其无宿主特性导致锂在沉积过程中易形成枝晶或苔藓状结构,引发剧烈体积膨胀、界面失稳及电解液持续分解等问题,严重制约实际应用。尽管当前多种策略(如人工SEI构建、合金化宿主设计及三维集流体调控)通过调节表面化学或电流分布可部分抑制枝晶生长,但这些方法多依赖经验性设计,缺乏从原子尺度出发协同优化界面电场、离子浓度分布与反应动力学的普适性理论框架。
596
0
随着全球能源需求持续上升,下一代高性能二次电池研发亟待发展。锂硫(Li-S)电池因其高能量密度(2600 Wh kg−1)以及正极硫价位低廉成为电化学储能研究的热点。然而,Li-S电池实用化存在诸多挑战:正极硫及其放电产物(Li2S2/Li2S)电导率低,电极动力学缓慢;多硫化锂(LiPSs)引发穿梭效应造成硫活性物质流失,引发容量衰减和电池过充;充放电过程硫电极体积效应明显(~80%)导致正极结构坍塌等问题。
362
0
在近期举办的一些高端技术峰会上,全球领先的镁合金半固态注射成型工艺惊艳亮相,为汽车产业轻量化发展带来革命性突破。这项创新技术将显著提升汽车零部件的性能表现,同时大幅减轻车身重量。
514
0
在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加速发展的今天,精准高效的流体测量设备已成为企业优化生产流程、提升质量控制的核心工具。作为国内超声波流量计领域的企业,潍坊金水华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凭借十余年的技术积淀和创新实力,打造出兼具高精度、便携性与智能化的产品矩阵,为水利、环保、化工等行业提供全场景解决方案。
1114
0
近日,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团队与上海交通大学ITEWA团队在顶级期刊《Matter》上发表前瞻性研究论文,题为《Photothermal superhydrophobic anti-icing surfaces necessitate dynamic thermal regulation》。论文第一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罗洁与孙文,通讯作者为褚福强教授与王如竹教授。
538
0
近日,宁波东方理工大学孙学良院士、李晓娜副教授与有研(广东)新材料研究院梁剑文研究员联合开展研究,通过引入 “固相解离(solid dissociation)”设计方法,突破了固态电解质工程的限制。相关研究成果以题为“Universal superionic conduction via solid dissociation of salts in van der Waals materials”发表在《Nature Energy》期刊上。
569
0
近日,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与化学学院吕查德教授团队在电化学硝酸根还原合成氨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团队提出并验证了基于欧姆接触界面工程的新策略,通过构筑稳定Cu0–Cuδ+活性位,实现了安培级电流密度下的高效硝酸盐电还原制氨。相关成果以《欧姆接触界面工程稳固Cu0–Cuδ+活性位,实现安培级高效硝酸盐电还原制氨》(Stabilizing Cu0–Cuδ+ sites viaohmic contact interface engineering for ampere-level nitrate electroreductionto ammonia)为题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327
0
它被称为“水下幽灵”,它通体透明,隐藏在水中肉眼几乎无法分辨,就连游经的鱼儿也对它视而不见。但它却“五脏俱全”,具有实时监测的功能,对水下的蛛丝马迹了如指掌。这款神奇的高仿生机器人,就是西北工业大学机电学院陶凯教授团队自主研制的——仿生水母机器人。
450
0
近日,《湖南省工业领域鼓励发展的绿色低碳先进适用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版)》正式发布,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铜镍钴复杂物料绿色高效综合利用"技术成功入选。这是该院第10项被纳入国家级或省级绿色低碳技术推广目录的创新成果。
329
0
近日,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技术团队成功将自主研发的AI超脑技术应用于精炼厂成品工序,有效解决了困扰生产的1号至6号烧锅堵料问题。该技术实现了智能监测、自动预警和精准干预,使设备停机时间大幅缩短,生产效率提升显著。
531
0
锂金属电池的商业化应用深受锂枝晶问题的制约。现有研究多聚焦于调控锂离子在界面的传输,却普遍忽视了另一个关键速率限制步骤:锂离子在抵达电极表面前的“脱溶剂化”过程。这种离子传输动力学与电化学反应动力学之间的失配,是导致高倍率下电池失效的根本原因之一。因此,本研究旨在突破传统界面设计的局限,构建一种能够协同促进脱溶剂化与离子快速传输的新型多功能界面。
422
0
镁合金熔炼过程易于产生氧化物等夹杂,需要采用真空熔炼或惰性气体保护以避免氧化和降低危害,而完全避免氧化物夹杂也是难以实现。钢铁冶金领域成功发展氧化物冶金技术,通过氧化物夹杂诱发形核以细化晶内铁素体,可抑制大线能量焊接过程奥氏体组织粗化,提高钢材强韧性,实现变“废”为“利”。在铝合金领域,也可利用氧化物夹杂诱发晶粒形核。挖掘氧化物夹杂在镁合金中的有益化利用,可为镁合金组织细化提供新的思路。
370
0
纳米氧化锌是一种新型的功能精细无机化工材料,由于其粒子尺寸小、比表面积大,在化学、光学、生物和电学等方面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能,广泛应用于抗菌添加剂、催化剂、橡胶、染料、油墨、涂料、玻璃、压电陶瓷、光电子以及日用化工等领域,开发利用前景广阔。
486
0
石英脉型金矿作为黄金资源的重要赋存形式,其浮选工艺在实际应用中面临诸多技术难题,这些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52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