钴产业洞察报告
推广

位置:中冶有色 >

> 技术资讯

分类:
全部
技术资讯
产品资讯
新闻资讯

有色金属技术资讯

北京理工大学姚长江/梅仕林Angew:氢键助力实现-40℃低温有机钾离子全电池稳定运行

北京理工大学姚长江/梅仕林Angew:氢键助力实现-40℃低温有机钾离子全电池稳定运行

钾离子电池(PIBs)凭借资源储量丰富、成本低廉及与锂电相似的电化学特性,被广泛认为是后锂电时代的重要候选体系。然而,其低温运行性能仍受到严重制约,尤其是缺乏能够在极端条件下稳定工作的高性能正极材料。相比于刚性晶格结构的无机正极,有机分子正极因其柔性骨架、可逆性强和分子结构可设计性高,在理论上更适合缓解K+大半径带来的体积效应,并具备实现可逆储能的潜力。但其固有缺陷同样显著:电子导电性差、易在电解液中溶解、循环寿命有限,这些问题在低温下进一步放大,导致容量快速衰减和倍率性能下降。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522        0
比亚迪混动技术走进清华课堂,中国制造树立全球混动新标杆

比亚迪混动技术走进清华课堂,中国制造树立全球混动新标杆

清华教材再选比亚迪DM技术做封面,不是广告,是投票。2008年F3DM起步,四代破43%热效率,五代飙到46%,油耗压到2.6升,续航2100公里,把日系标杆挤下讲台。销量跟着技术涨:秦PLUS夺年度轿车冠军,秦L七个月改写中级车格局,中国插混市占96%,全球每四辆插混三辆中国造。以前教材翻丰田,现在学生抄比亚迪,自主技术成了标准答案。

来源:天极车讯 362        0
我国突破8英寸硅基氮化镓MicroLED混合集成关键技术

我国突破8英寸硅基氮化镓MicroLED混合集成关键技术

近日,杭州的烟山科技在半导体制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实现8英寸硅基氮化镓与CMOS芯片的Hybrid Bonding(混合键合)微互连工艺。这一技术突破为MicroLED与驱动芯片的集成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向MicroLED的AR应用产业化迈出了坚实一步。

来源:CBC金属网 207        0
华南理工大学刘军团队最新综述AM:锌空气电池中的高熵电催化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

华南理工大学刘军团队最新综述AM:锌空气电池中的高熵电催化材料:从基础研究到实际应用

近期研究表明,高熵材料(HEMs),即由四种及以上等摩尔或近等摩尔比主元素构成的多组分体系,凭借其独特的晶体结构、可调变的电子特性及丰富的活性位点,在双功能催化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多元素协同效应不仅有助于形成高效的吸附与反应中心,也为设计适用于锌空气电池的高性能双功能催化剂提供了新思路。为进一步提升HEMs在电催化过程中的性能表现,亟需对其元素间的相互作用机制、活性位点的精确识别以及催化反应路径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523        0
破局续航焦虑!一道新能与合作伙伴重磅发布硅基碳纳米管电池

破局续航焦虑!一道新能与合作伙伴重磅发布硅基碳纳米管电池

近日,一道新能与河北大学联手,把碳纳米管“卷”成电池:用CNT:PSS做空穴传输层,室温涂一涂,单晶硅片立马变身CNT:PSS/Si电池,效率已破23.3%,理论可冲29%。材料便宜、工艺简单,还能直接套在钙钛矿叠层上。成果登刊ACS Energy Letters,产学研一起“卷”,为中国光伏续命,也给全球同行递了新梯子。

来源:一道新能 396        1
高容量、可逆低温储氢登上Science!

高容量、可逆低温储氢登上Science!

氢气因其高丰度和低分子量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能量载体。然而,在高压气罐中储存液态氢气带来了许多挑战,例如安全问题。目前储氢合金已被广泛探索,以使用热力学或电化学手段在固态下安全储存氢气。其中,热力学储氢是最具代表性的方法,但它受到能够在合理低温下有效储存或释放氢气的高容量材料的可用性的限制。

来源:材料人 506        0
韩国能源研发出新技术,或打破电池材料进口依赖

韩国能源研发出新技术,或打破电池材料进口依赖

韩国能源研究所(KIER)近期宣布取得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可将工业石墨副产品转化为高纯度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该研究由Yu-Jin Han博士和Sang-Hoon Park博士共同主导,若实现产业化,有望显著降低韩国在电池原材料领域对进口石墨的依赖。

来源:盖世汽车 418        0
石墨烯,又有重要突破!

石墨烯,又有重要突破!

本文介绍了一种通过化学气相沉积(CVD)方法在抗共振空心光纤(ARF)中垂直堆叠的六方氮化硼/石墨烯(hBN/Gr)异质结构,用于调节光纤的光学共振,从而增强石墨烯的非线性光学性能。通过控制hBN的厚度,实现了从4%到10%的非线性光学调制深度的显著增加,并将全光调制性能提高了75%。该方法为通过直接生长功能性二维材料基异质结构实现可调谐光学波导提供了可能,为高度集成的光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稳健的平台。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423        0
昆明理工大学易健宏/李才巨团队在铝基复合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昆明理工大学易健宏/李才巨团队在铝基复合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近日,昆明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易健宏/李才巨团队在颗粒增强铝基复合材料方向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相关成果发表在材料塑性和复合材料领域国际顶级期刊上。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号:52474390)和云南省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号:202202AG050011)等科技项目的支持。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460        1
浮选工艺 | 有色金属氧化矿石和混合矿石的浮选

浮选工艺 | 有色金属氧化矿石和混合矿石的浮选

西安矿源有色冶金研究院以选矿工艺、选厂设计、选矿新技术研发为优势,形成了以选厂设备配套、土建设备安装、生产调试、技术管理承包全方位服务体系;倡导选矿环保药剂、选矿自动化的现代化绿色矿山技术传播与践行者。

来源:西安矿源有色冶金研究院 301        0
成都理工胡安俊/龙剑平Angew:单分子双锚定策略实现极端条件下锂金属电池双界面稳定

成都理工胡安俊/龙剑平Angew:单分子双锚定策略实现极端条件下锂金属电池双界面稳定

锂金属电池因其超高理论比容量和最低还原电位而被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储能系统的重要候选。然而,在极端运行环境(高电压、高温、大电流)下,传统碳酸盐电解液无法同时稳定锂金属负极和高镍三元NCM811正极界面。在负极侧,碳酸酯类溶剂易在锂表面发生还原分解,形成厚而不稳定的SEI层,易导致锂枝晶生长;在正极侧,高电压/高温下的深度脱锂引发过渡金属(TM)溶解,进一步加速电解液氧化降解与正极结构崩塌。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621        0
石墨烯助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突破: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80%

石墨烯助力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突破:效率提升30%,成本降低80%

澳大利亚材料科技企业First Graphene最新研究表明,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PSC)中集成其专利产品PureGRAPH石墨烯材料,可实现"双降双升"效应——光电转换效率最高提升30%,生产成本锐减80%。

来源:CBC金属网 275        0
中国科大在电化学催化不对成合成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科大在电化学催化不对成合成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有机电合成是一种利用电能驱动化学反应的绿色合成技术,通过反应物在电极上得失电子实现化学反应中的氧化还原转化,在过去几年迅速发展成为有机合成化学新的前沿领域。在有机电合成反应中,立体化学的选择性控制一直是难点问题。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郭昌教授研究团队实现了电化学催化不对称自由基型烯烃双官能团化、烯基化和烯丙基官能团化反应。

来源:中国科大 267        0
李国兴教授团队ESM.观点:自扩张离子通道协同电动效应,超分子负极助力锂离子电池实现极速充电

李国兴教授团队ESM.观点:自扩张离子通道协同电动效应,超分子负极助力锂离子电池实现极速充电

随着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等对锂离子电池(LIBs)快速充电需求的激增,电池在高倍率下因传质动力学迟缓导致的容量衰减、功率下降及锂金属沉积等安全问题成为技术瓶颈。尽管先进碳材料、钛酸锂等传统快充负极材料被广泛研究,却难以兼顾高容量、快传输与长寿命。有机电极具有结构可裁剪、分子量轻、氧化还原可逆等优势,但本征电子电导低、离子通道无序、界面SEI脆弱等问题长期被诟病。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450        0
南南铝业携手战略伙伴,攻克高精度电池壳技术难关

南南铝业携手战略伙伴,攻克高精度电池壳技术难关

南南铝啃下“硬骨头”:拉着几家头部电池厂,死磕半年,把高精度电池壳从图纸变成现货。模具改了十几版,挤压参数调到小数点后两位,终于让大芯头、薄壁厚、高强度同时过关。首批样品送测,数据全绿,客户直接拍板加单。简单说,南南铝凭这套壳子,拿到了新能源船票。

来源:南南铝集团 457        0
昆明理工大学梁风教授团队在等离子体改性能源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昆明理工大学梁风教授团队在等离子体改性能源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日,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真空冶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梁风教授团队在等离子体改性能源材料领域取得新进展,成功实现低温等离子体对磷酸钒钠正极片在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的协同改性,并揭示了其协同改性机制。该项研究为低温等离子体多尺度改性能源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相关成果以“Sodium vanadium phosphate electrode achieving rapid Na+ migration kinetics through DBD plasma multiscale modification”为题发表在国际能源与材料领域顶级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 》上。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739        0
金属矿山巷道掘进爆破设计方案

金属矿山巷道掘进爆破设计方案

掘进工作面为直墙半圆拱形断面,巷道宽度、高度,其断面积约为5.015m2; 工程地质条件条件:细砂岩:灰白色细砂岩,粒度均匀,局部夹薄层粘土岩,无层理,硬度较大;岩石坚固性系数 f 为6~8;

来源:采矿工程 266        0
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获重大突破 当升科技引领行业新方向

硫化物固态电池技术获重大突破 当升科技引领行业新方向

作为当前最受瞩目的新能源技术领域,固态锂电池凭借其高能量密度和卓越的安全性优势,正成为全球锂电池产业发展的战略制高点。其中,硫化物固态电池因其优异的离子电导率表现,被业界公认为最具产业化前景的技术路线之一。然而,电解质材料界面兼容性和规模化制备等关键技术瓶颈,长期制约着该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进程。

来源:电池中国CBEA 557        0
柔性生产专利池助推铝电解行业技术升级

柔性生产专利池助推铝电解行业技术升级

在"双碳"战略目标引领和能源结构深度转型背景下,电解铝行业正面临着绿色低碳与高效运行的双重压力测试。行业亟需攻克的核心命题是:如何在确保产能稳定的同时,实现与波动性可再生能源的高效协同。这一战略性课题直接关系到电解铝行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来源:中国有色金属报 311        0
中国五矿长沙矿冶院突破性技术:新型稀土捕收剂助力资源高效开发

中国五矿长沙矿冶院突破性技术:新型稀土捕收剂助力资源高效开发

近日,中国五矿旗下长沙矿冶院自主研发的新型稀土高效捕收剂及配套技术,在包钢集团宝山选厂完成工业验证,关键指标显著优于传统药剂,为我国战略性稀土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来源:中冶有色金属报 604        0
光通信技术,重大突破

光通信技术,重大突破

近日,由微软支持的Lumenisity研究团队宣布,其研发的新型空芯光纤实现了有史以来最低的信号衰减水平。这一成果于9月1日发表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光子学》(Nature Photonics)上,标志着光通信技术迎来重大突破。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323        0
电容型锂离子电池的球头压痕对其安全性研究

电容型锂离子电池的球头压痕对其安全性研究

电池受局部挤压是造成汽车碰撞引发热失控的主要原因之一。为揭示电容型锂离子电池在受到局部压痕时的失效机理,本工作以正极为镍钴锰酸锂@活性炭复合材料、负极为软碳/石墨复合材料体系的电容型18650锂离子电池进行球头压痕实验,探究电池失效过程及温度演变规律,并讨论SOC、压痕位置对电池安全的影响以及受损电池的安全隐患。结果表明,峰值载荷数据随着SOC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内短路变形量随SOC增大而逐渐降低;靠近电池正极一端受到损伤时更易引发热失控现象,且损伤的面积增加,温度也随之更高。

来源:储能科学与技术 850        0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碳纳米管在锂电中的研究进展

清华大学魏飞教授:碳纳米管在锂电中的研究进展

储能技术是全球能源转型、未来能源革命的核心,而碳纳米管作为“纳米级改变者”,其独特性质(如高导电性、高比表面积)为储能技术带来变革。碳纳米管具有本征sp2共价结构所带来的优异导电、力学性能和化学稳定性,在锂离子电池等储能领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碳纳米管目前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领域包括导电网络、集流体、干法电极,方法具有普适性。碳纳米管以“跨尺度”、“跨领域”的思维,从原子级调控到宏观系统集成,从材料科学到数字化智能设计,为储能系统带来全新的可能性。

来源:石墨邦 626        0
南昌航空大学/井冈山大学罗旭彪教授团队ESM:退役锂电池Ni/Co一步法精准分离:揭示水在深共晶溶剂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南昌航空大学/井冈山大学罗旭彪教授团队ESM:退役锂电池Ni/Co一步法精准分离:揭示水在深共晶溶剂体系中的关键作用

近日,南昌航空大学/井冈山大学罗旭彪教授团队在国际知名期刊《Energy Storage Materials》发表题为“Precise Ni/Co Separation from Spent Li-Ion Batteries: Revealing the Pivotal Role of H2O in Deep Eutectic Solvents”的研究文章。首次提出以“H2O介导的深共晶溶剂(DES)”一步法实现Ni/Co精准分离的新思路。该文章通过精确控制DES体系水含量,巧妙放大Ni²⁺与Co²⁺在配位化学与溶解度上的细微差异,达到Ni/Co的高选择性分离因子(125)。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428        0
西湖大学张彪彪Nature Communications:镧掺杂晶格锚定策略实现低铱高效稳定电解水制氢

西湖大学张彪彪Nature Communications:镧掺杂晶格锚定策略实现低铱高效稳定电解水制氢

近日,西湖大学人工光合作用与太阳能燃料中心张彪彪团队提出了一种创新的“镧掺杂诱导晶格锚定”策略,成功将铱原子稳定嵌入Co3O4晶格内部,显著提升了催化剂的催化效率与耐久性。该研究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在仅使用0.2 mgIr/cm2(商用水平的10%)的条件下,实现了工业级电流密度(1 A/cm2)下的高效稳定运行超过1000小时,为降低绿氢生产成本提供了关键技术突破。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523        0
AM废旧锂电池重焕新生:低频声子调控实现正极材料稳定再生

AM废旧锂电池重焕新生:低频声子调控实现正极材料稳定再生

层状正极材料由TMO6和LiO6八面体(TM 包括 Ni、Co和Mn元素)交替排列而成。在充放电过程中,正极中TM─O共价键会发生拉伸振动(z 方向,平面外)和弯曲振动(x、y方向,平面内),其振动频率会影响正极材料的晶格稳定性。其高频拉伸振动会导致TM原子从TM层迁移到Li层,形成尖晶石/岩盐相,从而阻碍循环过程中Li+的传输,影响正极的循环寿命。循环过程中的高频弯曲振动会导致过多的TM原子向平面内迁移,形成旋转堆叠断层,从而促进微裂纹的成核/扩展,最终形成裂纹。因此,为了提高正极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低振动频率是有利的。

来源:能源学人 409        0
南京工业大学,Nature Energy!

南京工业大学,Nature Energy!

南京工业大学大秦天石,中山大学黄维院士等人表明,在黑暗/光照交替条件下,锂迁移诱导α相钙钛矿的快速降解。这种退化在现场测试器件常用的仅光照或仅黑暗的连续条件下观察不到。为了解决暗/光循环下的不稳定性,作者将锂掺杂剂替换为甲胺掺杂剂,发现在空穴传输层薄膜中没有未反应的甲胺掺杂剂,这与锂掺杂剂不同,暗示了更好的器件稳定性。在与实际运行相关的条件下,实现了26.1 % ( 25.6 %认证)的效率和超过1200 h的连续光-暗循环(经ISOS-LC-1认证)和3000次电压开/关循环的T95寿命。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中 680        0
榆林新材料集团攻克高品质大规格7系铝合金扁锭制备技术难关

榆林新材料集团攻克高品质大规格7系铝合金扁锭制备技术难关

团队聚焦半连续铸造过程中冷却速度与温度梯度的动态平衡难题,通过建立数值模拟模型,优化结晶器结构与冷却系统设计,实现了铸锭凝固过程的精准控制。同时,针对7系铝合金中锌、镁、铜等合金元素的偏析倾向,研发团队创新性地引入电磁搅拌与超声处理复合工艺,有效细化了晶粒组织,将铸锭心部致密度提升至99.2%以上。

来源:榆林新材料集团 760        0
沈阳铝镁院牵头国家新材料专项 推动铝铜镍冶金绿色低碳技术升级

沈阳铝镁院牵头国家新材料专项 推动铝铜镍冶金绿色低碳技术升级

沈阳铝镁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中铝股份、金川集团、北京科技大学、中南大学等21家产学研单位,成功获批承担2025年度国家新材料重大专项“有色金属铝/铜/镍绿色低碳冶金与合金制备”项目。

来源:沈阳铝镁院 751        0
3D打印钛合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3发Science子刊!

3D打印钛合金,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3发Science子刊!

3D打印,又名增材制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AM),凭借在复杂金属构件上得天独厚的自由成形能力,极大地满足了新一代航空装备对轻量化、高集成度的重大需求,有望替代传统制造方法实现高端装备关键构件的智能制造。不过,这一巨大的应用前景长期以来受制于增材制造材料及构件普遍较差的疲劳性能。为解决3D打印材料抗疲劳的国际难题,2024年2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材料疲劳与断裂团队与钛合金团队合作提出了组织与缺陷耦合调控的NAMP工艺,成功制备出具有超高拉-拉疲劳性能的近无微孔3D打印Ti-6Al-4V合金材料(Nature,2024)

标签:
3D打印 增材制造 分类:技术资讯
来源: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409        0
上一页 1 2 3 4 5 ... 61 下一页
共61页    到第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设备推荐
展开更多 +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浙江艾领创矿业科技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