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铜业旗下迪庆有色普朗铜矿北部矿段新增溜破系统技改工程已正式开工。该工程将建设3600破碎硐室等设施,建成后可实现双系统运行,有效提升矿山在特殊天气条件下的产能稳定性。项目预计30个月内完工,采用智能化、环保型设计理念。
江西省首座"光储充放检调"一体化超级充电站近日在南昌投入运营。该充电站整合光伏发电、储能系统与智能充电技术,配备36个充放电车位,采用先进锂电储能设备,可同时提供充放电与电池检测服务。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功研发新型自由基自组装分子材料,攻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的技术瓶颈。该成果已获得美国权威实验室效率认证,相关论文于6月27日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发表。
该技术已在中铝贵州猫场铝土矿、山西华兴奥家湾铝土矿等示范矿山成功应用。项目实施以来,矿山生产运行稳定,回收率显著提升,平均每年多采出近10万吨铝土矿,新增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为铝土矿行业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有力支撑。
晋能科技在光伏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其异质结电池经新型镜面化处理后,转换效率提升0.25%,这不仅增强了电池性能,还降低了长期使用中的性能衰减风险。该技术优化了清洗工艺和微晶硅薄膜结构,提升了光吸收效率和电池性能指标。尽管0.25%的提升看似微小,但对光伏行业意义重大,能降低度电成本。这一成果将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巩固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未来晋能科技还将加大研发,推动技术规模化量产并探索新方向。
英联股份近日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发锂金属/复合集流体负极一体化材料。该技术基于公司成熟的蒸镀工艺,将复合集流体应用扩展至固态电池领域。目前公司复合铝箔、复合铜箔产品已获小批量订单,并与头部电池企业展开合作。
金川集团旗下实验室成功研发500kg级核电用Inconel 617合金锭,各项指标均达工艺要求。该镍基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和耐腐蚀性,将助力我国第四代核能系统发展,突破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
江西科研团队在低品位锂云母开发利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成功研发短流程浮选分离新技术,并建成年处理3300万吨示范工程,显著提升锂资源综合回收率。
通过这一技术,将材料的发光量子产率提高到了99.92%。测试数据表明,新型材料的雨雾穿透距离提升了130%,并且实现了100%无铅化,完全契合绿色环保制造的理念。这两项技术的突破,
湖南锂电产业近日展示多项创新成果,包括全固态电池、高镍正极材料等关键技术突破。这些进展将助推当地锂电产业链升级,同时带动锂、镍、钴等关键金属材料需求增长。
6月10日,西城园管委会(区科委)依据《北京市西城区科技专项项目管理办法》组织了科技专项结题评价专家评审会。6月13日,该委员会发布公告,在全区11个项目里,中国能建中电工程华北院的“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氢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顺利通过评审。该项目结合风能、太阳能发电等多场景全流程生产模拟与技术经济评价模型,创新运用启发式算法优化方案,开发出数字仿真平台,实现可再生能源制氢全流程系统构建与优化配置。
中南大学林高用教授团队在《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发表了一项关于6063铝型材挤压工艺多目标优化的研究成果。该研究由刘鹏程、彭炳锋、刘寒龙等人共同完成,其英文版亦发表于《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Science and Technology)》。
研究团队收集了我国26家工厂的数据,覆盖了2023年我国80%的碳酸锂和28%的氢氧化锂理论产能。基于自建和整理的碳足迹背景数据,系统分析了盐湖、锂辉石、锂云母三类生产路线下电池级锂的碳足迹特征。
河南长兴实业研发的微波煅烧微晶α-氧化铝粉体材料技术近日通过科技成果评价,被认定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技术采用微波煅烧工艺,突破传统高能耗生产模式,实现低耗能、零排放,已在5G通信、航空航天等领域实现应用。
中仑新材研发的固态电池专用BOPA膜材取得重要进展,该产品作为铝塑膜核心基材已进入市场推广阶段。公司锂电膜产品率先实现国产化替代,稳定供应国内主流铝塑膜厂商。
中材科技在半固态锂电池隔膜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已完成专用配方开发并通过上机试验验证。公司正持续跟踪固态电池技术发展,推进相关技术的产业化准备工作。
在湖南锂资源创新应用大会上,湖南大中赫锂矿有限责任公司发布的锂渣无害化综合提锂技术备受关注。这项技术从锂云母矿中提取锂,通过硫酸反应、低温焙烧、水浸及净化处理等步骤,将锂转化为碳酸锂等产品。它不仅提升了资源利用率,还在环保性能上取得突破,将冶炼渣毒性降至一类固废标准以下,使其可商品化,同时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从传统工艺的6万到8万元/吨降至4万元/吨以内。该技术历经多年研发,攻克了设备腐蚀等难题,成功产业化后,为企业注入动力,增强了产品竞争力和盈利能力,还为构建完整锂电产业链奠定了基础。
在实验成果方面,利用该技术制备的各种全固态锂硫电池(ASSLSBs)表现卓越。在商业水平的面积容量下,这些电池展现出了接近100%的硫利用率和非凡的循环稳定性。
在制备过程中,研究团队采用半连续铸造法,并经过一系列精细的热处理步骤,包括均匀化、热挤压、固溶和人工时效,以消除成分偏析、细化晶粒并促进析出相的形成。
团队首创烟气资源化高效提锂技术,将电池焙烧产生的尾气(主要成分为CO₂)直接通入正极材料的浸出液中进行碳化水浸。这一创新之举使锂的选择性浸出率超过97%,相较于传统工艺,提锂成本降低了约20%,真正实现了锂的高效低成本回收。
苏州大学科研团队近日在钙钛矿太阳能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发的0.1平方厘米和1平方厘米单结电池分别实现27.3%和26.9%的认证稳态效率,双双打破世界纪录。该成果涉及锡铅合金电极优化、氧化镍空穴传输层改良等关键技术突破。
研究团队采用了原位同步辐射成像技术,利用上海同步辐射光源(SSRF)进行原位X射线断层扫描(CT)和衍射(SXRD),实现了对损伤萌生与扩展过程的实时追踪,空间分辨率高达3.25μm。
合盛硅业旗下研发团队近日成功制备出12英寸导电型碳化硅单晶,并完成配套加工技术开发。该突破实现了从原料提纯到衬底加工的全流程自主可控,为我国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材料保障。
中核科研团队创新提出"渗出砂岩铀成矿理论",突破传统找矿局限,成功在鄂尔多斯等盆地深部红层发现工业铀矿体。该理论为拓展砂岩型铀矿勘探空间提供了新方向,已在国内多个盆地取得实际应用成效。
金利集团与中国恩菲强强联合,成功研发出新型高效火法炼锌技术——富氧侧吹氧化熔炼 - 熔融直接还原炼锌技术。此技术属国际首创,优势显著。它具备工艺流程短、投资成本低、能耗低、无危废渣污染、产品质量高以及智能化程度高等特点。与传统锌冶炼工艺相比,能耗可降低约30%,污染物排放量更是能减少40%以上。
6月5日,艾氢技术发布了国内首个模块化镁基固块供氢系统——“艾氢技术01号自动化镁基模块供氢系统”(简称AQ No.1)。该系统以镁基固态储氢材料为核心,融合自动化、模块化、兼容性的创新设计,具有作业高效率,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推动我国氢能产业化进程。
中色股份(000758.SZ)传来喜讯,其控股子公司赤峰中色锌业全球首创的浸出渣资源化项目实现全线贯通。该项目具备强大的处理能力,年处理湿法炼锌浸出渣达22.5万吨,能够将银、铟、铅、锌等战略金属“吃干榨净”。
通过“直接还原法”实现了低碳冶炼。在1300°C的高温条件下,每100克锡石精矿仅需消耗3克氢气,就能产出纯度超过99%的金属锡。与传统的碳基还原工艺相比,新技术的碳排放量降低了90%以上。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氧化铝载体技术,通过优化制备工艺,显著提升载体性能,为化工催化剂领域提供更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