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铜铅锌冶炼领域,工艺革新与资源循环利用始终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今年一季度,西部矿业湘和有色传来捷报,通过自产氧化锌成功替代锌焙砂,替代量累计达4836吨,实现了100%的替代率。这一成果不仅使浸出工序与中和除铁工序稳定运行,更保障了铅、锌冶炼单位含锌物料的内部循环利用,标志着湘和有色在环保与高效生产领域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为深度挖掘西部矿业集团铜铅锌冶炼系统的协同潜力,构建起有价金属综合回收循环体系,进而推动利润增长极战略规划落地,湘和有色将高质量发展作为核心主线。2024年11月,湘和有色正式启动自产氧化锌替代焙砂作中和剂的实践项目。
湘和有色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刘文生介绍:“依据前期试验研究结论,我们联合西矿科发公司组建了氧化锌替代焙砂专项技术攻关小组。小组深入研究行业先进工艺指标,开展多层次技术研讨与系统性实验验证,为项目推进筑牢根基。”
湘和有色湿法系统的中和除铁工序分为中和与除铁两段。在中和段,传统上焙砂作为中和剂,中和氧压浸液中的酸性物质;除铁段则通过添加焙砂并通入氧气,去除中和后液中的铁、砷、锑等杂质。采用氧化锌替代焙砂后,需先对氧化锌进行碱洗、水洗,去除氟氯离子,随后将氧化锌矿浆泵送至中和反应槽,替代焙砂作为中和剂。
项目启动后,湘和有色组织人员分批次前往丹霞冶炼厂、南方有色、驰宏锌锗等标杆企业,学习氧化锌替代焙砂的工艺流程。通过交流与对标分析,深入钻研氧化锌碱洗工艺,精准把控碱用量、液固比、温度、反应时间、碱种类等关键因素,以及碱洗液循环次数与氟氯脱除效率的对应关系。
为加快自产氧化锌替代焙砂生产工艺的落地,湘和有色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深入剖析并改进工艺流程,着力攻克制约生产的难题。通过现场验证试验,优化工艺参数,确定最佳碱洗条件,及时调整碳酸钠碱洗工艺剂参数;增设缓冲罐,将溢流碱洗矿浆泵送至中和剂储槽,降低氧化锌结块堵塞管道的风险;依据中和除铁需求量调整氧化锌矿浆浓度,严格把控并固化操作时的中和pH值,使中和浓密机上清液pH值稳定在3.5 - 4.0之间;改造中和底流返除铁首槽及除铁底流管道,优化除铁工序氧化锌替代焙砂时的铁渣循环量。同时,强化现场管理,加强员工技能培训,更新操作规程,确保中和除铁工序稳定运行。
科技创新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探索之旅。湘和有色历经百余日的攻坚克难,通过构建创新工艺体系并动态优化参数,成功攻克氧化锌作中和剂时氟氯杂质富集的技术难题,实现了对锌焙砂的完全替代。这一技术革新不仅使每吨矿产锌成本降低750元,还提升了砷锑锗等杂质的开路效率,使系统杂质达到动态平衡。此外,还实现了除铁尾渣零返釜处理工艺的突破,释放了二段氧压釜31%的产能,为提高锌精矿处理量创造了有利条件。
自产氧化锌完全替代焙砂的技术突破,为湘和有色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也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未来,湘和有色将持续深化产学研融合,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加大技术研发投入,高效回收氧化锌中的有价金属,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为西矿集团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