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仑新材旗下长塑实业成功研发出固态电池专用BOPA(双向拉伸尼龙薄膜)。这款材料在柔韧性、抗穿刺、抗冲击等力学性能方面表现出色,能够满足固态电池对封装材料的严格标准,被誉为固态电池的“硬核铠甲”。该产品的研发历时两年,成功研发将为固态电池的大规模产业化提供稳定可靠的材料供应保障,推动新能源汽车和储能系统等领域的发展。
浙江大学氢能研究院陈禹博老师在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槽(PEMWE)的高效低铱催化剂研发中取得重大进展,成果发表于《Nature Communications》。该研究通过金属氧化物分子自组装策略,成功制备出具有分级多孔结构的无载体氢氧化铱催化剂,显著提高了PEMWE的性能和稳定性。在1.75 V电压下实现4 A/cm²的高效制氢,铱负载量仅0.375 mg/cm²。该技术有望降低PEMWE成本,加速绿氢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团队已申请PCT专利。
2025年3月24日,长沙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在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材料回收领域取得重要技术突破。该公司开发了一种从废旧三元锂离子电池材料提锂渣中回收分离镍、钴、锰的方法,这一创新技术为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保处理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有望推动废旧电池材料回收行业的技术进步。
近日,纤纳光电宣布,其自主研发的钙钛矿电池在实验室中的转化率已经成功达到了27%,这一数据已经非常接近当前晶硅电池所能达到的效率上限,标志着纤纳光电在钙钛矿电池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
比亚迪已成功研发出低成本且长寿命的钠离子电池,其电芯容量高达200Ah,循环性能更是突破了10000次,这一数据远超当前市场上的锂离子电池水平。比亚迪不仅成功打通了钠离子电池的生产工艺,还成功实现了MWh级储能系统的实际应用,为公司钠离子电池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人员进一步发现,不同中心金属原子间存在非键合作用的长程相互作用,这种作用在亚纳米距离内尤为显著。这种长程相互作用会影响中心金属原子的d电子占据状态,进而导致非典型价态的出现。熵的增加则进一步促进了中心金属原子中d电子和基底碳原子中π电子的重排,从而提升了催化性能。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偏远地区的分布式光伏优化方法、设备、介质及程序”的专利,公开号CN 119696061 A,申请于2024年12月。该专利涉及电网优化技术领域,通过获取变压器和连接线的承载数据、电压数据等,确定分布式光伏的数量和配置,从而提升偏远地区的光伏接纳能力和利用率。广东电网成立于2001年,位于广州,注册资本超66亿,拥有众多专利和行政许可,是一家在电力行业颇具规模和实力的企业。
天合光能近期获得一项名为“封装胶膜及光伏组件”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该专利通过特殊的封装胶膜设计,利用黑色透光层和反射层,提升了光伏组件的反射率和外观效果,还能将光线反射回电池串内,增加输出功率。今年以来,公司已获132项专利授权,较去年同期增长32%。2024年上半年,天合光能在研发方面投入8.44亿元,同比增长3.2%,显示出其在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上的持续发力。
团队成功合成了HBCP与三价铜、银、金阳离子的金属配合物HBCP-M,并通过单晶结构分析,揭示了配位金属后,分子骨架从弯曲构型向近似平面的转变,同时金属化后体系的反芳香性也有所减弱。
李箐教授团队采用了一种创新的电化学锂化策略,将锂嵌入直径小于2纳米的Ru-Sn合金纳米线中。通过精确调控锂离子电池组装过程中的电压和电流密度,实现了锂含量的精准控制。在电化学测试过程中,纳米线中的锂部分溶解,进一步提升了析氢反应性能。
在核电领域,湖南湘投金天研发的高品质钛材已被广泛应用于“华龙一号”核电机组,成为发电机组关键部件的重要支撑。这类核电用钛材对耐腐蚀性、强度和成型工艺有着极高的要求。通过持续的技术攻关,该企业成功建立了完整的材料性能调控体系,使得产品得以通过行业鉴定并实现批量生产。
龙蟠科技旗下铂源催化在龙蟠首届全球新技术发布会上宣布二代铂钴合金催化剂量产上市。该产品采用铂钴超晶格技术和纳米自组装技术,突破量产瓶颈,具备低铂载量、高活性和高稳定性等优点。二代催化剂可将膜电极铂载量降低33%,活性提高20%,3万圈性能测试后衰减率仅3%,显著降低生产成本,已向多家下游企业完成首批次出货,满足2025年降本需求。
3月24日,株洲升华科技有限公司申请了一项名为“超高压实的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锂离子电池”的专利,公开号CN 119660704 A,申请日期为2025年2月。该专利涉及磷酸铁锂正极材料技术领域,采用溶剂热法,以七水硫酸亚铁和磷酸锂中空微球为模板,合成中空磷酸铁锂微球,并在反应中生成纳米级磷酸铁锂颗粒,同时原位复合石墨烯,再利用蔗糖进行表面碳包覆修饰,构建了石墨烯掺杂和碳包覆协同作用的高效导电网络,有效改善了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山东志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6月申请的一项名为“一种铝合金内延板”的专利,最近获得了授权。这个内延板是建筑用铝件,采用铝合金材质,通过一次性挤压成型技术制成,包括长边框、水平板、短边框和加筋板。它结构简单、设计合理,加工成本低,承载力高,重量轻且不易生锈,方便安装拆卸,使用寿命长,还能重复利用。这家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潍坊市,注册资本1亿人民币,实缴资本也是1亿,有30条专利信息,还参与了一些投资项目和招投标。
湖南中创空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于2025年2月申请了一项名为“一种6061铝合金环件晶粒细化的工艺”的专利。该工艺通过加热铝合金扁锭后进行四墩四拔,再经过冲孔、扩孔、环轧,最后进行固溶淬火和时效处理,成功解决了大型环件晶粒粗大的问题,使晶粒更细小且均匀。工艺简单易行,适合工业化规模生产。湖南中创空天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位于岳阳市,主要从事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注册资本超11亿人民币,实缴资本近9.5亿人民币。公司还拥有众多商标、专利及行政许可,投资多家企业并参与大量招投标项目。
ENNOVI推出了一种无胶层压技术,用于电池互连系统(CCS)组件,适用于方形、圆柱形和软包电池等多种形态。该技术通过特殊工艺将电芯连接组件置于两层绝缘薄膜之间,形成紧密口袋型结构,增强稳定性并提供绝缘,延长电池寿命。与传统热压工艺相比,其绝缘材料成本减半,能耗降低至5%以下,加工时间缩短80%。此外,该技术还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助力全球OEM厂商和一级供应商提高生产效率和灵活性。
无锡华玉铝业有限公司在2024年6月申请的“铝片自动布料机构”专利,于2025年3月22日获得授权(公告号CN 222647176 U)。该专利涉及一种铝片自动布料机构,通过活动块和限位杆的设置,使铝片平铺在输送机上,便于均匀输送和后续加工。无锡华玉铝业成立于1998年,注册资本800万元,位于无锡市,主要从事金属制品业。公司拥有93条专利信息、1条商标信息和32个行政许可,还参与了5次招投标项目。
无锡市儒兴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于2024年12月申请了一项名为“光伏太阳能电池金属化复合结构及其制备方法”的专利,公开号为CN119653921A。该专利涉及一种光伏太阳能电池金属化复合结构,由基板、传输层、反射层、收集层和接触层组成,通过使用银浆和铝浆混合浆料代替纯银浆,在保证电池性能的同时降低了成本,减少了对银的依赖,降低了环境影响,提升了光伏产业的可持续性。该公司成立于2006年,注册资本5600万人民币,主要从事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拥有丰富的专利和项目经验。
索尼曝光了一项“操作装置”专利,显示未来PlayStation手柄将集成太阳能充电功能。手柄外壳嵌入光伏组件,可将光能转化为电能,覆盖握持区及侧面,最大化光照采集面积。内置储能单元可存储富余电力,保障夜间或弱光续航,同时保留传统充电接口。该设计旨在解决传统手柄依赖电池或有线充电的局限性,减少电池消耗与电子垃圾,提升用户体验,推动行业向低碳化转型。
曲靖华益兴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高性能金属材料后处理项目于3月16日正式开工。该项目涵盖材料切割、表面处理和质量检测等多个环节,专注于高性能微细球形铝粉材料的研发与生产,旨在提升金属材料加工技术水平。
恒星集团在能源革命中,凭借冰蓄冷技术开启智慧节能新篇。该技术通过夜间低谷电价制冷制冰,白天高温时融冰供冷,实现“移峰填谷”,能源利用率提升超30%。其应用广泛,如工业领域助力汽车制造厂提高良品率,商业建筑降低电费并减少碳排放,区域供冷与光伏联动提升清洁能源利用率。此外,恒星集团还致力于技术创新,研发相变蓄冰材料,拓展冰蓄冷技术在能源互联、氢储能等新兴领域的应用,构建更智慧的能源生态系统。
钛合金因其高强度、轻量化以及出色的耐腐蚀性,在航空航天、生物医疗和精密电子等领域一直备受青睐。然而,高昂的成本和加工过程中的高能耗限制了其广泛应用。最新的技术突破通过创新的成分设计和制备工艺,将钛合金的屈服强度提升至前所未有的1300兆帕,相当于每平方厘米的面积能承受约13吨的压力,这无疑是传统钛合金性能的一次飞跃。
这一工艺包实现了电力和化工的深度融合,涵盖了单一电源和混合电源两种形式,可根据不同的项目边界条件提供定制化的柔性制氢工艺。它与电解水制氢、电源设备以及单槽和群槽集群调控策略共同构成了成套技术,能够覆盖目前主流的电解水制氢运行模式。
一项关于70MPa车用储氢气瓶的火灾爆炸试验在大连氢能检测中心取得了圆满成功。这项试验由大连检验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旗下的锅炉压力容器检验检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携手浙江大学与大连理工大学共同完成,标志着中国在氢能安全检测技术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填补了国际技术空白。
浙江嘉力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于2024年5月申请的一项“光伏面板清洗装置”专利,于3月18日获得授权。该装置通过固定架上的驱动机构,驱使转动辊沿光伏面板移动,实现清洁功能,能保证光伏面板的清洁度和发电效率,延长使用寿命。公司成立于2022年,位于嘉兴市,注册资本2088万人民币,主营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目前有2条专利信息,对外投资了6家企业。
2025年3月18日,双澳储能科技(西安)有限公司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的“一种注换液构件以及锂离子电池”专利(CN 222620086 U)。该专利通过优化注换液构件,简化了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更换流程,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和使用寿命。双澳储能科技成立于2023年,位于西安,专注于储能技术研发,拥有174条专利信息,展现了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此次专利突破为储能行业提供了新的技术解决方案,助力全球能源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3月18日,英联股份子公司江苏英联复合集流体有限公司与某知名汽车公司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开发下一代电池技术复合集流体一体化新型材料。江苏英联专注于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电池复合铝箔、复合铜箔的研发、生产和销售,计划在合同签订后1年内向该研究院供应相关材料。双方将充分发挥技术和产业优势,深化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推动复合集流体和新生代际电池开发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近日,东华大学宣为民教授联合格拉斯哥大学Leroy Cronin教授团队成功报道了两种巨型钼蓝轮状簇合物{Mo85}和{Mo172},填补了高核钼氧簇家族中八聚体结构长期缺失的空白。该研究通过引入新型构建单元,实现了轮状结构的进一步收缩和扭曲,突破了巨型钼蓝簇合物的结构限制,为高核金属氧簇的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近日,全球领先的工业解决方案提供商美卓公司(Metso)宣布推出了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硫化铜加压氧化浸出(Cu-POX)工艺。这一创新成果不仅将铜的回收率提升至前所未有的99%,还在减少环境影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为铜提取行业的绿色升级树立了新的标杆。
常州市明通金属复合材料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铜包铝线切削加工锁定机构,通过锁定组件和吸附组件的协同作用,确保铝线在切削过程中保持稳定,避免晃动和偏移。该机构设计灵活,操作便捷,显著提升了铜包铝线加工的效率和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