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大利亚莫纳什大学团队正在推进一项颠覆性技术——利用无害酸液从燃煤灰烬中提炼稀土金属。若成功商业化,每年可回收4.5万吨稀土,相当于澳洲现有年产量的两倍,且无需开新矿即可实现稀土库存翻倍。本文梳理技术原理、环保优势、经济可行性及产业化前景,并探讨其对中澳稀土贸易与全球能源转型的潜在冲击。
491
0
该工艺通过“磁选提铁-高温酸浸提铝-深度净化除铁”三步协同,实现了高效转化。磁选工艺可提取煤灰中34.4%的铁元素,产出可直接用于冶金的铁精矿;高温酸浸环节在特定温度下,用混合溶液提取78%的铝元素,同时将硅转化为惰性残渣;最后通过离子交换树脂深度净化,确保铝原料纯度。
647
0
全固态锂电池以固态电解质取代液态电解质,被视为下一代高安全、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核心方向,但界面复杂、循环寿命短、工艺苛刻等瓶颈仍阻碍产业化。蔡司InCycle Pro原位FIB系统借助FIB-SEM、EDS与宽温压控制,可在-100~100 ℃、0~125 MPa环境下,实时观测充放电中固固界面裂纹、元素迁移、阻抗演变及失效机理,将硅负极膨胀、电解质剥离等“黑箱”过程变为可视数据,为材料配方、工艺优化提供精准依据,显著缩短研发周期,加速固态电池从实验室走向量产。
563
0
8月22日,万瑞冷电自主研制的低温精制脱氖装置在陕西天然气提氦项目通过验收,首次产出99.99997%超纯氦,氖杂质低于0.3ppm,填补国内低丰度天然气提氦空白。团队6年攻关,创新“前脱氢+多级膜+变压吸附+低温精制”联合工艺,发明超低温吸附分离技术,攻克氖氦难分难题;装置双塔结构,年运行8000小时,体积减四成,效率升五成。至此我国高纯氦进口依赖有望缓解,战略资源安全获强支撑。
605
0
该技术已形成完整的工艺控制体系,建立了涵盖原料配比、雾化压力、冷却速率等20余项参数的标准化操作规程。研发中心正与多家航空航天、汽车制造领域的头部企业开展联合测试,验证粉末材料在典型构件打印中的工艺适应性。
777
0
近日,苏州大学材料与化学化工学部严锋教授课题组在《自然-材料》(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Flexible fibre-shaped fuel cells with gel-mediated internal pressure encapsulation”的研究论文。论文以苏州大学第一及通讯署名单位发表,第一作者为苏州大学博士生袁永江、刘子央,通讯作者为苏州大学严锋教授、孙哲副研究员,以及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
485
0
华晟新能源在晶硅异质结/钙钛矿叠层电池实现双突破:实验室1cm²电池效率达34.02%,产线级210HP大尺寸电池效率29.01%,领先全球。团队以双钝化、大绒面沉积等原创技术攻克均匀性与稳定性难题,打通实验室到量产路径,印证叠层电池突破晶硅极限、推动绿电成本低于一美分/瓦的可行性,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614
0
以特殊应用场景为目标的电池技术,需要较宽的工作温度范围,特别是在高温应用中,如深地探测、地下热源开发设备等,可靠的高温电源对于提高工业效率和操作安全性至关重要。锂金属电池(LMBs)因其极高的理论容量和能量密度而备受关注,被认为是有潜力的高温应用电池体系。然而,锂金属在高温下化学性质不稳定,容易导致锂枝晶快速生长以及与电解液发生严重的副反应,从而引发容量衰减和安全风险。此外,传统液体电解液在高温下容易分解,导致在电极表面形成的固体电解质界面(SEI)和正极电解质界面(CEI)不稳定。
629
0
吉林启翔铝业凭“竖高横窄”异形截面+一体化螺栓预埋,拿下汽车平衡架铝型材实用新型专利,实现减重10%、降本6%、装配简化的三重突破。已在一汽解放新能源重卡小批验证,单车年省电费120元,并获吉林省示范项目背书。该专利不仅填补了东北汽车结构铝设计空白,也标志着东北铝业从幕墙型材向底盘轻量化的战略跃迁。
392
0
钙钛矿材料因其轻质、可弯曲特性被视为颠覆性光伏技术,但柔性基板制备的器件长期存在缺陷密度高、效率衰减快等问题。传统工艺采用刚性玻璃基板时,光电转化效率已突破33%,但柔性塑料基板因热膨胀系数差异大,薄膜结晶过程中易产生微裂纹,导致效率不足20%。
662
0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在柔性钙钛矿光伏电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创新性"气体淬火辅助原位涂层技术",大幅提升了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该技术突破为柔性光伏产品的商业化应用奠定了基础,其中金属电极材料的优化发挥了关键作用。
368
0
每年便可提取出4.5万吨稀土金属,这一数字是澳大利亚2021年稀土产量的两倍多,占全球稀土产量的近30%,足以支持1500万辆电动汽车的生产。
1229
0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的袁浩然研究员团队与过程工程研究所的杨军研究员携手合作,成功研发出一种针对退役LiMn2O4电池阴极材料(S-LMO)和浸出渣磷酸铁(S-FP)的协同处置技术。
720
0
公司在钙钛矿技术领域已取得显著成果。其钙钛矿大面积组件的光电转换效率已达到行业领先水平,并且顺利通过了德国TÜV的IEC61215、61730全套序列测试认证,这标志着公司具备了量产供货的能力。
723
0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合作,利用中子深度剖面分析技术成功识别全固态锂电池正极材料的关键缺陷。该技术首次实现电极纵向锂浓度梯度的精准观测,为改进电极设计提供了重要实验依据。
324
0
西宁特钢通过优化转炉炉底渣工艺,成功提升钒锰元素回收效率,实现钢中钒锰含量显著提升。新工艺使吨钢成本明显降低,同时促进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为钢铁行业绿色生产提供实践案例。
500
0
公司注册资本达15亿元,业务覆盖铝板带箔生产、精密加工及装备制造等多个环节。通过天眼查大数据分析可见,该企业保持着活跃的技术创新态势,累计参与各类招投标项目271次,持有有效专利211项,同时获得145项行政许可认证。
675
0
阿联酋全球铝业(EGA)自主研发的第十代电解铝技术EX在阿布扎比中试项目成功完成全部电解槽启动,标志着规模化应用迈出关键一步。该技术以更少的能耗和排放实现更高产铝量,巩固EGA全球技术领先地位,并计划输出至美国奥克拉荷马项目,为行业树立绿色高效新标杆。
652
0
本文研究了基于Li10GeP12S2(LGPS)全固态电池关键材料的热稳定性。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和同步热分析-质谱联用(STA-MS)技术,分析了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正极、负极及其混合物的产热产气特性。研究发现,当温度升高至200℃时,NCM92正极发生相变,释放大量氧气,与LGPS电解质发生轻微反应,生成P2Sx和微量SO2。当温度升高至310℃时,LGPS和正极混合样品发生剧烈放热反应,生成金属氧化物、金属硫化物和磷酸盐等。本研究为全固态锂电池的材料选择和安全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持。
722
0
本文通过原位测量手段,对锂电池石墨复合电极在电化学循环过程中的力-电耦合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锂化过程的进行,石墨电极的弹性模量逐渐增大,表现出硬化趋势,偏摩尔体积随锂浓度呈阶段性变化。不同厚度的集流体对电极内部的应力、应变有显著影响,较厚的集流体在抑制活性层应变方面效果更显著。本研究为深入理解石墨负极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的力学响应特征及其力学性能的演变规律提供了重要参考。
423
0
层状氧化物正极(钴酸锂材料,LiCoO2;三元材料,LiNi1-x-yMnxCoyO2等)是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从晶体结构角度,这类材料中锂离子和过渡金属离子交替占据在由氧离子立方密堆积形成的骨架中,具有很高的能量储存密度。但另一方面,当结构中锂离子大量脱出后,氧离子由于缺乏锂离子电荷屏蔽导致层间滑移产生不可逆相变或失氧,材料性能快速衰减。因此,层状氧化物正极材料的储锂能力难以被完全利用。钴酸锂材料通过掺杂可提升充电电压,但高含量惰性元素掺杂又会降低能量密度,而且更高电压下电池体系也面临电
615
0
采用纳米级TiB2颗粒与改性碳基体的复合工艺,突破了传统TiB2-C复合陶瓷阴极存在的润湿性差、界面电阻高等技术瓶颈。实验室检测数据显示,新型阴极材料的接触角从125°降至38°,表面电阻率降低至8.5μΩ·cm,较商用材料提升42%。
771
0
中国铜业矿山研究院近日在昆明正式成立,该研究院将重点突破深地开采和绿色高效选矿等关键技术。通过整合集团技术资源,打造国际一流的矿山研发平台,为铜矿资源的高效开发和利用提供技术支撑。
558
0
中国铜业旗下迪庆有色普朗铜矿北部矿段新增溜破系统技改工程已正式开工。该工程将建设3600破碎硐室等设施,建成后可实现双系统运行,有效提升矿山在特殊天气条件下的产能稳定性。项目预计30个月内完工,采用智能化、环保型设计理念。
435
0
江西省首座"光储充放检调"一体化超级充电站近日在南昌投入运营。该充电站整合光伏发电、储能系统与智能充电技术,配备36个充放电车位,采用先进锂电储能设备,可同时提供充放电与电池检测服务。
523
0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成功研发新型自由基自组装分子材料,攻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空穴传输层的技术瓶颈。该成果已获得美国权威实验室效率认证,相关论文于6月27日在国际顶尖期刊《科学》发表。
339
0
该技术已在中铝贵州猫场铝土矿、山西华兴奥家湾铝土矿等示范矿山成功应用。项目实施以来,矿山生产运行稳定,回收率显著提升,平均每年多采出近10万吨铝土矿,新增销售收入约6000万元,为铝土矿行业的安全高效开采提供了有力支撑。
804
0
晋能科技在光伏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其异质结电池经新型镜面化处理后,转换效率提升0.25%,这不仅增强了电池性能,还降低了长期使用中的性能衰减风险。该技术优化了清洗工艺和微晶硅薄膜结构,提升了光吸收效率和电池性能指标。尽管0.25%的提升看似微小,但对光伏行业意义重大,能降低度电成本。这一成果将推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巩固中国光伏企业的全球竞争力,未来晋能科技还将加大研发,推动技术规模化量产并探索新方向。
602
0
英联股份近日在固态电池材料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研发锂金属/复合集流体负极一体化材料。该技术基于公司成熟的蒸镀工艺,将复合集流体应用扩展至固态电池领域。目前公司复合铝箔、复合铜箔产品已获小批量订单,并与头部电池企业展开合作。
848
0
金川集团旗下实验室成功研发500kg级核电用Inconel 617合金锭,各项指标均达工艺要求。该镍基合金具有优异的高温强度和耐腐蚀性,将助力我国第四代核能系统发展,突破关键材料"卡脖子"问题。
488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