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泰昊铝业有限公司近日推出创新型幕墙铝单板安装系统,该技术突破传统固定式安装限制,实现铝单板位置灵活调节,为现代建筑外立面设计提供更高自由度。
福建省金龙稀土股份有限公司研发新型稀土铝中间合金制备装置,通过优化浇注系统与冷却工艺,成功实现铝钪合金成分均匀分布,偏析率稳定控制在±0.1%范围内。
福建领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新型动力电池铝壳结构,通过橡胶台阶框与加长螺栓的协同设计,有效提升电池顶盖密封性能与安装稳固性。
日前,南都电源联合太蓝新能源宣布突破轻型电动车锂电池快充与热管理难题,共同研发的超充电池支持6C超快充,9分钟即可将电量充至80%。该款超充电池基于太蓝新能源新一代大圆柱技术——冷芯电池,通过“结构 + 材料 + 工艺”三位一体的协同创新体系,有效改善了大圆柱电芯的热管理问题,提升了电池充放电速率。
在《自然综述:材料》期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无机固态电解质膜在锂萃中的应用》的评述论文。该论文首次系统性地揭示了无机固态电解质(ISSEs)的离子分离特性,为高效海水提锂技术开辟了全新的设计思路。这一技术突破,有望让全球海洋中蕴藏的2300亿吨锂资源迎来商业化的曙光。
北方稀土瑞泓公司成功开发出新型稀土热稳定剂,该产品在PVC碳晶板生产中表现优异,已实现超百吨销售,为稀土资源高值化利用开辟新途径。
中国科学院青海盐湖研究所溶液化学课题组成功统一了锂离子电池的高、低温性能增强机制,显著提升了电池的宽温域性能。研究团队受自然界中动物精子鞭毛摆动的启发,设计了“烷基链摇曳”结构,促进界面电解液流动,加速正极固态电解质界面膜的形成。实验表明,该设计使电池在60℃下稳定充放电1000圈以上,在-5℃和-15℃下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这一成果为锂离子电池的商业化应用和新能源技术的拓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相关研究发表于《先进材料》。
梧州市鸿图精密压铸有限公司开发了一种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再生铝熔炼方法及其生产线。该技术通过优化再生铝的熔炼流程,提高铝液品质,确保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高性能和高可靠性。这一创新技术不仅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还为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制造提供了更环保、高效的解决方案。
中铝国际给出了详细且积极的回应。公司表示,其自主研发的超细液滴脱硫技术具有显著的优势,能够实现超净排放,并且与传统的脱硫技术相比,能耗同比降低了35%。
搭载智能柴油加热系统的阳极运输车在极寒环境下的冷启动成功率高达99.8%,作业效率提升了15%,设备故障率同比下降了40%。这一系列数据直观地展现了贵州铝厂在技术研发上的实力和成果。
东兴铝业在铝电解领域取得了关键性的技术进展——铝电解网络化母线磁流体稳定性原位升级技术成功落地,并取得了阶段性显著成果。这一技术的突破,使得公司年节电量达到了162.4kWh/t·Al,铝液硅含量更是大幅下降34%。
项目电解系统4#多极槽于2月6日正式启动运行,电流稳定保持在170kA。截至4月30日,4#电解槽已平稳运行80天,共计生产镁液292.705吨,日平均产量稳定在4吨左右。镁液纯度始终保持在99.95%以上,最高甚至达到了99.97%,吨镁直流电耗最低降至10402.6kWh。此外,累计浇铸镁锭265吨,成功攻克了镍含量超标这一难题。
南丹县南方有色金属有限责任公司研发新型电炉电极冷却装置,通过优化水冷结构设计,显著提升电极抱夹冷却效果,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更稳定高效的技术支持。
甘肃厂坝有色金属与白银有色集团联合研发新型矿石破碎机构,通过逐级破碎技术提升矿石加工效率与均匀性,为有色金属开采提供新方案。
河南创启铝业有限公司近期在铝复合板制造领域取得重要进展,其研发的新型制备工艺显著提升了中空骨架铝复合板的复合强度,为建筑装饰材料行业带来技术革新。
武汉雅美特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研发的新型铝单板连接技术,通过创新性的密拼结构设计,实现了铝单板快速精准拼接,显著提升建筑幕墙施工效率。
法国IB2公司投入了长达十年的研发精力,成功开发出一项能够中和硅和硫的独特工艺。这一创新工艺的诞生,为高硅低品位铝土矿的利用带来了新的曙光。通过该工艺,原本难以用传统拜耳法处理的含硅量高的铝土矿,也能够顺利地用拜耳法提炼出氧化铝,大大拓展了铝土矿的可利用范围。
该技术由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携手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陕西中环碳能科技有限公司,历经三年艰苦攻关研发而成。它首次实现了镁冶炼全流程氮氧化物(NOx)的超低排放,年减排量高达1万吨,且脱硝成本控制在每吨镁80 - 90元,为全球镁产业的绿色转型贡献了“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TUM研究团队独辟蹊径,以锂锑化合物(Li₃Sb)作为基础框架,并将部分锂原子替换为钪金属(Sc)。通过这种巧妙的原子替换操作,在晶体结构中人为地制造出了“空位通道”。得益于这种原子级的结构调控,锂离子能够在三维贯通的空位网络中自由穿梭,极大地降低了离子迁移的阻力,从而显著提升了传导速率。
据测算,若全面推广这一工艺,氢燃料电池系统的全生命周期成本可下降30%,同时能减少90%的PFAS环境泄漏风险。双方已启动试点项目,计划在2026年前建成首条千吨级回收产线,目标覆盖欧洲50%的退役燃料电池处理需求。
为进一步优化工艺,项目组广泛收集信息、深入研究,最终与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达成合作。借助其LTE低温热法浓缩工艺的专利技术,开展高盐废水低温蒸发浓缩段试验。试验成果令人瞩目,目标产水率高达90%,产水电导均值仅为66.18μs/cm,产出的水可直接回用于循环水补充等环节。
中国科学院海西研究院厦门稀土材料研究中心成功开发新型稀土钽酸盐选择性发射体材料,显著提升同位素热光伏系统的能量转换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