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技术属于锂离子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分容的方法。
背景技术:
2.锂离子电池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无记忆效应、循环寿命长、自发放电少等优点,是移动电话、摄像机等小型电子装置的理想电源,也是电动车、军用机械的理想轻型高能动力源,锂电池生产工艺复杂,不同的生产工艺决定着锂离子电池的性能特点。
3.在锂离子电池首次充放电过程中作为锂离子电池的极性非质子溶剂不可避免地都要在电极与电解液界面上反应,形成覆盖在电极表面上的钝化薄膜,称为电子绝缘膜或固体电解质相界膜即sei膜,钝化膜是多层结构,靠近电解液的一面是多孔的,靠近电极的一面是致密的。sei膜的形成对电极材料的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方面,sei膜的形成消耗了部分锂离子,使得首次充放电不可逆容量增加,降低了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效率;另一方面,sei膜具有有机溶剂不溶性,在有机电解质溶液中能稳定存在,并且溶剂分子不能通过该层钝化膜,从而能有效防止溶剂分子的共嵌入,避免了因溶剂分子共嵌入对电极材料造成的破坏,因而大大提高了电极的循环性能和使用寿命。化成的质量决定了sei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池的循环寿命、稳定性、自放电性、安全性等电化学性能。当完成化成工艺之后,需要对电池进行分容处理,分容的目的是分选出电池容量。
4.目前,锂离子电池的化成工艺主要是以大电流进行长时间的激活保证sei膜的质量,而分容工艺是采用一次放电进行处理,整个工艺需要较长时间,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分容的方法,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锂离子电池化成分容工艺时间较长、效率较低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申请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7.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锂离子电池化成分容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8.提供待化成处理的锂离子电池;
9.以40ma~200ma的电流对所述锂离子电池进行阶梯式恒流充电,再以1a~1.6a的电流进行恒流补电,得到化成的锂离子电池;
10.以1a~1.6a的电流对所述化成的锂离子电池进行恒流充电,再以2.5a~3.0a的电流进行恒流放电,然后以1a~1.1a的电流进行补偿放电,完成所述锂离子电池的化成分容。
11.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的锂离子电池化成分容的方法,该方法通过采用小电流对电池进行阶梯式恒流充电,形成并固化电池的sei膜;再采
声明:
“锂离子电池化成分容的方法与流程”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