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该装置安装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固定连接的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下端向轧辊方向延伸,在斜拉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基础框架,所述基础框架内安装有螺旋式喷嘴,所述螺旋式喷嘴连接进水主管,所述进水主管上安装电磁开关阀,所述电磁开关阀连接电子开关阀开启或关闭的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用于检测粉尘的粉尘仪,所述电磁开关阀的进水口连接水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开关阀进水端安装有压力调节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源为连铸浊环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斜拉杆与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之间安装有斜支撑。
说明书: 一种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除尘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背景技术[0002] 中厚板轧制过程中,热材与空气接触,会在钢板上产生大量二次、三次氧化铁皮,在轧制受力后脱离钢板,造成轧机附近产生大量粉尘,严重污染了现场生产环境,也会给职工身体带来一定伤害。现行技术一般在中厚板轧机前后加装防尘罩,将弥散在空气中的粉尘吸入,进行除尘,但该装置较为复杂且前期投入较大,后期使用也需要消耗电力,同时由于其工作原理,需要装置离轧线较近才可发挥较好作用,因钢板轧制过程中经常出现“翘头”等现象,容易将除尘设备撞坏,从而影响生产。实用新型内容
[0003]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够实时监控和抑尘的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0004]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一种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该装置安装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上,其特征在于:包括与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固定连接的斜拉杆,所述斜拉杆的下端向轧辊方向延伸,在斜拉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基础框架,所述基础框架内安装有螺旋式喷嘴,所述螺旋式喷嘴连接进水主管,所述进水主管上安装电磁开关阀,所述电磁开关阀连接电子开关阀开启或关闭的PLC控制器,所述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用于检测粉尘的粉尘仪,所述电磁开关阀的进水口连接水源。[0005] 所述电磁开关阀进水端安装有压力调节阀。[0006] 所述水源为连铸浊环水。[0007] 所述斜拉杆与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之间安装有斜支撑。[0008]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技术效果:该装置安装在轧机机架横梁上,无需进行其它基础施工,装置距辊道较远,避免钢板碰撞;同时装置利用已有的浊环水进行抑尘,浊环水可有效利用,无需其它消耗,抑尘效果显著;再者通过PLC设置可以实现粉尘的实时控制。附图说明[0009]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0010] 图中、1、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2、基础框架;3、进水主管;4、压力调节阀;5、粉尘仪;6、PLC控制器;7、电磁开关阀;8、斜拉杆;9、螺旋式喷嘴;10、斜支撑。具体实施方式[0011]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0012] 请参阅图1,一种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该装置安装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上,包括与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1固定连接的斜拉杆8,所述斜拉杆的下端向轧辊方向延伸,在斜拉杆的下端固定连接有基础框架2,所述基础框架内安装有螺旋式喷嘴9,所述螺旋式喷嘴连接进水主管3,所述进水主管上安装电磁开关阀7,所述电磁开关阀连接电子开关阀开启或关闭的PLC控制器6,所述PLC控制器电性连接用于检测粉尘的粉尘仪5,所述电磁开关阀的进水口连接水源。上述粉尘仪安装在进水主管一侧,粉尘仪连接PLC控制器,PLC控制器通3
过控制触发组件动作以开启电磁开关阀。粉尘仪测量粉尘浓度达到3mg/m ,PLC控制器开启电磁开关阀,浊环水进入,通过设置螺旋式喷嘴使得水呈雾状喷洒,覆盖轧机处正在轧制的
3
钢板,从而抑制粉尘的扩散。当粉尘浓度低于3mg/m时,PLC控制器关闭电磁开关阀,停止喷洒操作。
[0013] 优选的,所述电磁开关阀进水端安装有压力调节阀4,通过压力调节阀保证水压在6?7kg。
[0014] 优选的,所述斜拉杆与中厚板轧机机架横梁之间安装有斜支撑10,保证斜拉杆的承载强度。[0015]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的除尘方式相比,该装置安装在轧机机架横梁上,无需进行其它基础施工,装置距辊道较远,避免钢板碰撞;同时装置利用已有的浊环水进行抑尘,浊环水可有效利用,无需其它消耗,抑尘效果显著;再者通过PLC设置可以实现粉尘的实时控制。[0016]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中厚板轧机用抑尘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