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短应力线轧机端盖,包括端盖主体,所述端盖主体设有沉孔和卡环,其特征在于:所述端盖主体上还设有凸环和本体拆卸孔,所述凸环位于所述沉孔与所述卡环之间,所述凸环的内圆倒钝成斜面,所述本体拆卸孔内设有螺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短应力线轧机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斜面与水平线的夹角A为45°。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短应力线轧机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拆卸孔为两个。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短应力线轧机端盖,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本体拆卸孔分别位于所述端盖主体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4所述的短应力线轧机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环开设有内圈拆卸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短应力线轧机端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圈拆卸孔为三个。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短应力线轧机端盖,其特征在于:三个所述内圈拆卸孔等间隔分布在所述卡环上。
说明书: 短应力线轧机端盖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轧机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短应力线轧机密封的端盖。背景技术[0002] 轧机是实现钢铁轧制过程的设备,其主要由轧辊、轧辊轴承、机架、轨座、轧辊调节装置、换辊装置等组成。其中轧辊轴承套设在轧辊的两端,主要起支撑轧辊和保持轧辊位置的作用,在轧辊轴承外部还设置有圆柱状的轴承箱,该轴承箱的两端设置有端盖。[0003] 在钢铁轧制过程中,红钢需要穿过轧机,轧辊不停旋转,导致轧机温度快速上升,若不及时冷却和润滑,可导致轧机端盖内轴承,甚至损坏轧机等严重后果的发生,故需在轧制过程中对轧机进行冷却和润滑。目前主要采用的冷却方式是水冷和油气润滑。现有的端盖主要包括设有沉孔和卡环的端盖本体,所述端盖本体通过所述沉孔固定安装在轴承箱上,密封圈安装在所述卡环内,这种端盖在使用时,渣和水易进去轴承导致滚珠锈蚀,降低轴承使用寿命,铁渣进去易造成轴承卡阻,引起轴承发热烧损。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短应力线轧机端盖,以解决现有轧机端盖使用时容易进水、进渣导致轴承卡阻损坏的问题。[0005]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端盖主体,所述端盖主体设有沉孔和卡环,所述端盖本体通过所述沉孔固定安装在轴承箱上,内密封圈可嵌装在所述卡环内,所述端盖主体上还设有凸环和本体拆卸孔,外密封圈可套装在所述凸环外,所述凸环位于所述沉孔与所述卡环之间,所述凸环的内圆倒钝成斜面,所述斜面可避免与轴扁头端面摩擦,所述本体拆卸孔内设有螺纹,通过使用螺杆一直拧入所述本体拆卸孔内,可将所述端盖本体拆卸下来。[0006] 上述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斜面与水平线的夹角A为45°。[0007] 进一步的:所述本体拆卸孔为两个。[0008] 进一步的:两个所述本体拆卸孔分别位于所述端盖主体的两端。[0009] 进一步的:所述卡环开设有内圈拆卸孔,通过使用直杆伸入所述内圈拆卸孔内,可将所述内密封圈顶出便于拆卸。[0010] 进一步的:所述内圈拆卸孔为三个。[0011] 进一步的:三个所述内圈拆卸孔等间隔分布在所述卡环上。[0012]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在卡环嵌装有内密封圈和在凸环套装有外密封圈,形成内外双密封的结构,增加了端盖的密封性,有效防止了轴承内的油液往外泄漏,减少油品消耗,降低了生产成本,还可防止生产水、氧化铁皮细末等污物进入到轴承内,保证轴承洁净有效提高轴承使用寿命。凸环的内圆处倒钝成斜面有效避免凸环与轴扁头端面摩擦,减少轧机轴承烧损。附图说明[0013]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4] 图2是图1的左视图。[0015] 图3是本实用新型装配内密封圈和外密封圈的结构示意图。[0016] 图4是图3的左视图,[0017] 图中:1、端盖主体;11、本体拆卸孔;2、安装孔;3、卡环;31、内圈拆卸孔;4、凸环;41、斜面;5、内密封圈;6、外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0018] 下面结合附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0019] 如图1至图4所示的短应力线轧机端盖,包括端盖主体1,端盖主体1设有沉孔和卡环3,端盖本体通过沉孔固定安装在轴承箱上,内密封圈5可嵌装在卡环3内,端盖主体1上还设有凸环4和本体拆卸孔11,外密封圈6可套装在凸环4外,凸环4位于沉孔与卡环3之间,凸环4的内圆倒钝成斜面41,斜面41可避免与轴扁头端面摩擦,本体拆卸孔11内设有螺纹,通过使用螺杆一直拧入本体拆卸孔11内,可将端盖本体拆卸下来。斜面41与水平线的夹角A为45°。本体拆卸孔11为两个。两个本体拆卸孔11分别位于端盖主体1的两端。卡环3开设有内圈拆卸孔31,通过使用直杆伸入内圈拆卸孔31内,可将内密封圈5顶出便于拆卸。内圈拆卸孔31为三个。三个内圈拆卸孔31等间隔分布在卡环3上。
声明:
“短应力线轧机端盖”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