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冷却塔相关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效节能冷却塔。
背景技术:
2.冷却塔的作用是将携带余热的循环水在塔内与空气进行热交换,把水的热量传输给空气并散入大气,对循环水进行降温,传统的冷却塔的散热扇通常都是通过电机驱动,需要消耗大量的电能来实现,而且热交换片大多数为水平的片体,谁在片体上留下的速度较快,不能很好的达到水的降温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节能冷却塔,用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出现的技术问题。
4.高效节能冷却塔,包括塔身、喷淋管、散热扇、增速传动机构、输入管、热交换片、接水盆,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设置在塔身内部上部,所述散热上为与塔身顶部内侧,输入管通过增速传动机构与喷淋管连接,热交换片设置在塔身内部的中部,塔身在热交换片对应处设有进风窗,接水盆设置在塔身的内部底端,所述增速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转动设有涡轮,涡轮外部为涡轮罩,涡轮罩的输入端与输入管连接,涡轮罩的输出端与喷淋管连接,增速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散热扇,所述热交换片为弯折状态排列设置在塔身的两端内部。
5.优选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的涡轮罩输入端管的直径小于输入管的直径,并且连接处的管子为同心异径管。
6.优选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为分支排列状态设置,喷淋管的下部配列设置有喷淋头。
7.优选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的下方设有支撑梁,支撑梁通过连接柱支撑连接喷淋管,连接柱位于喷淋管相邻的两个喷淋头之间。
8.优选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片的片体的弯折状态为波浪弯折,弯折角度为75
°?
90
°
之间。
9.优选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速传动机构的涡轮驱动的齿轮直径要大于散热扇同轴转动的齿轮直径,涡轮与齿轮之间设有密封轴承。
10.优选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的输入端设有增压泵,增压泵位于塔身外端面。
11.优选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身的底端设有输出管,输出管与接水盆连通。
12.有益效果:本方案通过水驱动来作为散热扇的动力,而且主需要单个增压泵来实现喷淋和散热扇驱动的双向输出动力,而且热交换片为弯折状态,可以增加水落下的扩散面积,和在热交换片上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水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13.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剖析图;
14.图2为本实用新型增速传动机构示意图;
15.图3为本实用新型喷淋管结构示意图;
16.图4为本实用新型热交换片结构示意图;
17.图5为本实用新型外部示意图;
18.图中:塔身1、喷淋管2、散热扇3、增速传动机构4、输入管5、热交换片6、接水盆7、涡轮8、涡轮罩9、同心异径管10、支撑梁11、密封轴承12、增压泵13、输出管14。
具体实施方式
19.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过程进行详细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可以是螺栓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21.如图1-5所示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包括塔身1、喷淋管2、散热扇 3、增速传动机构4、输入管5、热交换片6、接水盆7,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2设置在塔身1内部上部,所述散热上为与塔身1顶部内侧,输入管5通过增速传动机构4与喷淋管2连接,热交换片6设置在塔身1内部的中部,塔身1在热交换片6对应处设有进风窗15,接水盆7设置在塔身1的内部底端,所述增速传动机构4的输入端转动设有涡轮8,涡轮8 外部为涡轮罩9,涡轮罩9的输入端与输入管5连接,涡轮罩9的输出端与喷淋管2连接,增速传动机构4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散热扇3,所述热交换片6为弯折状态排列设置在塔身1的两端内部。
22.进一步的,涡轮8的涡轮罩9输入端管的直径小于输入管5的直径,并且连接处的管子为同心异径管10。
23.进一步的,喷淋管2为分支排列状态设置,喷淋管2的下部配列设置有喷淋头。
24.进一步的,喷淋管2的下方设有支撑梁11,支撑梁11通过连接柱支撑连接喷淋管2,连接柱位于喷淋管2相邻的两个喷淋头之间。
25.进一步的,热交换片6的片体的弯折状态为波浪弯折,弯折角度为 75
°?
90
°
之间。
26.进一步的,增速传动机构4的涡轮8驱动的齿轮直径要大于散热扇3 同轴转动的齿轮直径,涡轮8与齿轮之间设有密封轴承12。
27.进一步的,输入管5的输入端设有增压泵13,增压泵13位于塔身1 外端面。
28.进一步的,塔身1的底端设有输出管14,输出管14与接水盆7连通。
29.喷淋管2设置在塔身1内部上部,所述散热上为与塔身1顶部内侧,输入管5通过增速传动机构4与喷淋管2连接,热交换片6设置在塔身1 内部的中部,塔身1在热交换片6对应处设有进风窗15,接水盆7设置在塔身1的内部底端,所述增速传动机构4的输入端转动设有涡轮8,涡轮8外部为涡轮罩9,涡轮罩9的输入端与输入管5连接,涡轮8的涡轮罩9输入端管
的直径小于输入管5的直径,并且连接处的管子为同心异径管10,涡轮罩9的输出端与喷淋管2连接,增速传动机构4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散热扇3,所述热交换片6为弯折状态排列设置在塔身1的两端内部,热交换片6的片体的弯折状态为波浪弯折,弯折角度为75
°?
90
°
之间,喷淋管2为分支排列状态设置,喷淋管2的下部配列设置有喷淋头,喷淋管2的下方设有支撑梁11,支撑梁11通过连接柱支撑连接喷淋管 2,连接柱位于喷淋管2相邻的两个喷淋头之间,增速传动机构4的涡轮 8驱动的齿轮直径要大于散热扇3同轴转动的齿轮直径,涡轮8与齿轮之间设有密封轴承12,输入管5的输入端设有增压泵13,增压泵13位于塔身1外端面,塔身1的底端设有输出管14,输出管14与接水盆7连通,谁通过输入管5进入到涡轮罩9内通过涡轮罩9和同心异径管10的原理可以对水进行加速流通,涡轮8驱动大直径齿轮驱动小直径齿轮,从而可以在少做功的情况下得到更多的动能输出,热交换片6为弯折状态,水落下时会反复拍打,可以增加水落下的扩散面积,和在热交换片6上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水冷却效果。
30.以上所述的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任何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之内。技术特征:
1.高效节能冷却塔,包括塔身(1)、喷淋管(2)、散热扇(3)、增速传动机构(4)、输入管(5)、热交换片(6)、接水盆(7),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2)设置在塔身(1)内部上部,所述散热上为与塔身(1)顶部内侧,输入管(5)通过增速传动机构(4)与喷淋管(2)连接,热交换片(6)设置在塔身(1)内部的中部,塔身(1)在热交换片(6)对应处设有进风窗(15),接水盆(7)设置在塔身(1)的内部底端,所述增速传动机构(4)的输入端转动设有涡轮(8),涡轮(8)外部为涡轮罩(9),涡轮罩(9)的输入端与输入管(5)连接,涡轮罩(9)的输出端与喷淋管(2)连接,增速传动机构(4)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散热扇(3),所述热交换片(6)为弯折状态排列设置在塔身(1)的两端内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涡轮(8)的涡轮罩(9)输入端管的直径小于输入管(5)的直径,并且连接处的管子为同心异径管(10)。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2)为分支排列状态设置,喷淋管(2)的下部配列设置有喷淋头。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管(2)的下方设有支撑梁(11),支撑梁(11)通过连接柱支撑连接喷淋管(2),连接柱位于喷淋管(2)相邻的两个喷淋头之间。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片(6)的片体的弯折状态为波浪弯折,弯折角度为75
°?
90
°
之间。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速传动机构(4)的涡轮(8)驱动的齿轮直径要大于散热扇(3)同轴转动的齿轮直径,涡轮(8)与齿轮之间设有密封轴承(12)。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管(5)的输入端设有增压泵(13),增压泵(13)位于塔身(1)外端面。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效节能冷却塔,其特征在于所述塔身(1)的底端设有输出管(14),输出管(14)与接水盆(7)连通。
技术总结
高效节能冷却塔,喷淋管设置在塔身内部上部,所述散热上为与塔身顶部内侧,输入管通过增速传动机构与喷淋管连接,热交换片设置在塔身内部的中部,接水盆设置在塔身的内部底端,所述增速传动机构的输入端转动设有涡轮,涡轮外部为涡轮罩,涡轮罩的输入端与输入管连接,涡轮罩的输出端与喷淋管连接,增速传动机构的输出端转动连接散热扇,所述热交换片为弯折状态排列设置在塔身的两端内部,本方案通过水驱动来作为散热扇的动力,而且主需要单个增压泵来实现喷淋和散热扇驱动的双向输出动力,而且热交换片为弯折状态,可以增加水落下的扩散面积,和在热交换片上的停留时间从而增加水冷却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研发人员:孙东斌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山东兴恒环境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11.22
技术公布日:2022/6/7
声明:
“高效节能冷却塔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