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筛料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
背景技术:
2.现代生产中,常常会使用到滚筒筛,滚筒筛是分选技术中应用非常广泛的一种机械设备,主要通过对颗粒粒径大小来控制垃圾分选,然而,滚筒筛往往应用在工程基建领域,对泥沙等材料进行筛选处理,在农业中较少使用到,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各类谷物的形状大小不同,同样可以使用到滚筒筛进行过滤。
技术实现要素:
3.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实用新型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其能够根据谷物的形状大小进行分级筛选。
4.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5.一种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包括上料单元、筛选单元、下料单元,所述上料单元、下料单元分别安装于筛选单元的相邻两侧,所述筛选单元包括缓冲滚筒、一级过滤筒、二级过滤筒、三级过滤筒,所述一级过滤筒、二级过滤筒、三级过滤筒的表面依次设有第一过滤筛选孔、第二过滤筛选孔、第三过滤筛选孔,所述第一过滤筛选孔、第二过滤筛选孔为条状结构,所述第三过滤筛选孔为圆形结构,所述第一过滤筛选孔、第二过滤筛选孔、第三过滤筛选孔的宽度依次增大,所述上料单元安装于缓冲滚筒的一侧,所述筛选单元的底部设有筛选底座,所述下料单元安装于筛选底座底端的一侧,所述上料单元包括转盘、料斗、上料滑道、上料螺杆,所述料斗固定连接于转盘的外侧,且三组料斗等距间隔,所述上料螺杆、上料滑道固定安装于转盘、缓冲滚筒之间的内部,且上料螺杆安装于上料滑道的顶部。
6.进一步地,所述下料单元包括第一收捡出口、第二收捡出口、接料箱,所述第一收捡出口的顶端连通于一级过滤筒底部,所述第二收捡出口的顶端连通于三级过滤筒底部,所述接料箱设于二级过滤筒底部,所述筛选底座的底部安装有丝杆,所述接料箱的底部安装在丝杆外侧。
7.进一步地,所述筛选底座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机架,所述缓冲滚筒、一级过滤筒、二级过滤筒、三级过滤筒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两端与机架连接安装,所述第一收捡出口、第二收捡出口设于机架顶部。
8.进一步地,所述转盘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所述第一转动杆、第二转动杆、上料螺杆之间安装有齿轮传动组。
9.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0.装置能够过滤筛选不同种类大小的谷物,通过三级过滤筒,将需要分级的谷物进行分类过滤储存;
11.装置能够实现全自动上料,三组等距间隔的料斗稳定上料,料斗运输至上方时,料斗内的谷物自然落下,并由上料螺杆稳定运输至过滤筒内;
12.装置整体能够实现稳定运行工作,持续进行上料、过滤筛选、下料的过程,工作效率高。
附图说明
13.此处所说明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斜视图;
15.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16.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侧视图。
17.图中,1、缓冲滚筒;2、一级过滤筒;3、二级过滤筒;4、三级过滤筒;5、第一过滤筛选孔;6、第二过滤筛选孔;7、第三过滤筛选孔;8、转盘;9、料斗;10、上料滑道; 11、上料螺杆;12、第一收捡出口;13、第二收捡出口;14、接料箱;15、丝杆;16、机架;17、第一转动杆;18、第二转动杆;19、齿轮传动组。
具体实施方式
18.有关本实用新型的前述及其他技术内容、特点与功效,在以下配合参考附图1至附图 3对实施例的详细说明中,将可清楚的呈现。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结构内容,均是以说明书附图为参考。
19.下面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示例性的实施例。
20.实施例1:一种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如图1所示,包括上料单元、筛选单元、下料单元,上料单元、下料单元分别安装于筛选单元的相邻两侧。
21.如图1、图2所示,筛选单元包括缓冲滚筒1、一级过滤筒2、二级过滤筒3、三级过滤筒4,一级过滤筒2、二级过滤筒3、三级过滤筒4的表面依次设有第一过滤筛选孔5、第二过滤筛选孔6、第三过滤筛选孔7,第一过滤筛选孔5、第二过滤筛选孔6为条状结构,第三过滤筛选孔7为圆形结构,第一过滤筛选孔5、第二过滤筛选孔6、第三过滤筛选孔7的宽度依次增大,上料单元安装于缓冲滚筒1的一侧,筛选单元的底部设有筛选底座,下料单元安装于筛选底座底端的一侧。
22.如图1、图2所示,上料单元包括转盘8、料斗9、上料滑道10、上料螺杆11,料斗 9固定连接于转盘8的外侧,且三组料斗9等距间隔,上料螺杆11、上料滑道10固定安装于转盘8、缓冲滚筒1之间的内部,且上料螺杆11安装于上料滑道10的顶部。
23.如图1、图2所示,下料单元包括第一收捡出口12、第二收捡出口13、接料箱14,第一收捡出口12的顶端连通于一级过滤筒2底部,第二收捡出口13的顶端连通于三级过滤筒4底部,接料箱14设于二级过滤筒3底部,筛选底座的底部安装有丝杆15,接料箱14 与丝杆15安装。
24.如图1、图2所示,筛选底座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机架16,缓冲滚筒1、一级过滤筒 2、二级过滤筒3、三级过滤筒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转动杆17,第一转动杆17的两端与机架16连接安装,第一收捡出口12、第二收捡出口13设于机架16顶部。
25.如图1、图3所示,转盘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8,第一转动杆17、第二转动杆18与上料螺杆11之间安装有齿轮传动组19,三者保持同步运转。
2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中,料斗9将谷物铲至内部的空间中,随后,料斗9跟随转盘8上升,料斗9上升时,料斗9内的谷物逐渐落下并积攒在上料滑道10上,上料螺杆11 跟随转盘8进行转动,转动的同时将谷物向前送出,谷物离开上料滑道10后,落入到缓冲滚筒1上,在缓冲滚筒1的滚动作用下,待筛选的谷物材料逐渐分散开。
27.整个滚筒不断旋转转动,一级过滤筒2完成第一次过滤,一级过滤筒2将大小偏小的材料从滚筒中筛选出,落入到第一收捡出口12处;二级过滤筒3完成第二次过滤,二级过滤筒3将大小中等的材料从滚筒中筛选出来,落入到接料箱14中,待接料箱14中的谷物堆积满后,丝杠将接料箱14送出;三级过滤筒4完成第三次过滤,三级过滤筒4将大小偏大的的材料从滚筒中筛选出来,并落入到第二收捡出口13处。
28.以上所述是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仅局限于此;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及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基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思路前提下,所作的拓展以及操作方法、数据的替换,都应当落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之内。
技术特征:
1.一种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包括上料单元、筛选单元、下料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单元、下料单元分别安装于筛选单元的相邻两侧,所述筛选单元包括缓冲滚筒(1)、一级过滤筒(2)、二级过滤筒(3)、三级过滤筒(4),所述一级过滤筒(2)、二级过滤筒(3)、三级过滤筒(4)的表面依次设有第一过滤筛选孔(5)、第二过滤筛选孔(6)、第三过滤筛选孔(7),所述第一过滤筛选孔(5)、第二过滤筛选孔(6)为条状结构,所述第三过滤筛选孔(7)为圆形结构,所述第一过滤筛选孔(5)、第二过滤筛选孔(6)、第三过滤筛选孔(7)的宽度依次增大,所述上料单元安装于缓冲滚筒(1)的一侧,所述筛选单元的底部设有筛选底座,所述下料单元安装于筛选底座底端的一侧,所述上料单元包括转盘(8)、料斗(9)、上料滑道(10)、上料螺杆(11),所述料斗(9)固定连接于转盘(8)的外侧,且三组料斗(9)等距间隔,所述上料螺杆(11)、上料滑道(10)固定安装于转盘(8)、缓冲滚筒(1)之间的内部,且上料螺杆(11)安装于上料滑道(10)的顶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料单元包括第一收捡出口(12)、第二收捡出口(13)、接料箱(14),所述第一收捡出口(12)的顶端连通于一级过滤筒(2)底部,所述第二收捡出口(13)的顶端连通于三级过滤筒(4)底部,所述接料箱(14)设于二级过滤筒(3)底部,所述筛选底座的底部安装有丝杆(15),所述接料箱(14)的底部安装在丝杆(15)外侧。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其特征在于:所述筛选底座的两侧固定连接有机架(16),所述缓冲滚筒(1)、一级过滤筒(2)、二级过滤筒(3)、三级过滤筒(4)的内部固定安装有第一转动杆(17),所述第一转动杆(17)的两端与机架(16)连接安装,所述第一收捡出口(12)、第二收捡出口(13)设于机架(16)顶部。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其特征在于:所述转盘(8)的内部固定连接有第二转动杆(18),所述第一转动杆(17)、第二转动杆(18)与上料螺杆(11)之间安装有齿轮传动组(19)。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过滤筛料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它包括上料单元、筛选单元、下料单元,所述上料单元、下料单元分别安装于筛选单元的相邻两侧,所述筛选单元包括缓冲滚筒、一级过滤筒、二级过滤筒、三级过滤筒,所述一级过滤筒、二级过滤筒、三级过滤筒的表面依次设有第一过滤筛选孔、第二过滤筛选孔、第三过滤筛选孔,所述第一过滤筛选孔、第二过滤筛选孔为条状结构,所述第三过滤筛选孔为圆形结构,所述第一过滤筛选孔、第二过滤筛选孔、第三过滤筛选孔的宽度依次增大,所述上料单元安装于缓冲滚筒的一侧,所述筛选单元的底部设有筛选底座,所述下料单元安装于筛选底座底端的一侧。装于筛选底座底端的一侧。装于筛选底座底端的一侧。
技术研发人员:项亚南 陆敏智 沈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技术研发日:2021.03.26
技术公布日:2021/12/14
声明:
“新型自动上下料多级滚筒筛”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