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向钢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背景技术:连铸,即连续铸钢,是不断地将精炼后的钢水加入到结晶器中,并凝固成型后从结晶器下方拉出的钢水成型技术。相对传统模铸工艺,连铸工艺是一项重大的技术进步。适量稀土加入到钢中主要有三大作用:净化钢液、变质夹杂、微合金化,可提高钢的韧塑性特别是横向冲击韧性,改善钢材的各向异性;例如稀土可使高硬度的氧化铝夹杂转变成球状硫氧化物和铝酸稀土,显著提高钢的抗疲劳性能;稀土在晶界的偏聚能抑制磷硫和低熔点杂质铅、锡、砷、锑、铋在晶界的偏析或与这些杂质形成熔点较高的化合物,净化和强化晶界,消除低熔点杂质的有害作用,有利于改善塑性尤其是高温塑性等。钢中应用稀土后,可以起到细化夹杂、深度净化钢液和强烈微合金化作用,显著提高钢的韧、塑性和疲劳寿命,使钢更加强韧、耐热、耐磨、耐蚀。稀土在钢中工业化应用时,有两大瓶颈问题一直没有解决:一是稀土加入钢水中堵塞浇注系统,连铸过程被迫中断,严重影响工艺顺行;二是稀土加入后,容易形成大尺寸、高密度的稀土夹杂物,导致钢的性能时好时坏,不稳定。主要原因是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稀土加入方法。目前,国内外进行了多项稀土加入工艺的试验研究,在各自历史条件下均实现了规模生产,主要有:大包投入法、大包压入法、包内喷吹稀土粉法、模注中注管喂丝法、模内吊挂稀土金属棒法、钢包喂丝法、中间包喂丝法、结晶器喂丝法等八种方法。目前通行的方法主要集中在:钢包喂丝法、结晶器喂丝法这两种方法上。即使是在气体保护情况下,稀土丝与保护渣也都会接触,低温的稀土丝在穿过高温的保护渣层时,接触点区域保护渣可能粘结在金属丝表面,随丝进入熔池,产生夹渣等缺陷。即使在稀土丝周围附加套筒时,套筒内部区域不断地有稀土丝喂入,造成套筒内温度过低,保护渣易凝固,不利于稀土丝加入和保护浇注;另一方面,结晶器喂丝法容易造成连铸结晶器保护渣性能恶化,导致铸坯表面缺陷。为此,钢铁连铸生产时,亟需一种低成本、简易有效的稀土加入方法。技术实现要素:针对现有技术稀土丝的加入容易夹渣、氧化以及保护渣容易凝固恶化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向钢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该方法成本低,简易有效。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向钢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从稀土的加入量、稀土加入的钢水条件、稀土的形状和稀土的加入方式,四个方面进行控制。本发明的向钢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
声明:
“向钢水中加入稀土的方法与流程”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