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
1.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包括炉体(1)、电极本体(2)、点火器(3)、夹持组件(4)和转动组件(5),所述炉体(1)竖直设置,所述炉体(1)上开设有进气孔(12),且连通有出烟管(13);所述电极本体(2)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炉体(1)内;所述点火器(3)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1)内,且位于所述电极本体(2)的下方;所述夹持组件(4)设置在所述炉体(1)上,且用于夹持所述电极本体(2);所述转动组件(5)包括驱动部(51)和从动部(52),所述驱动部(51)和所述从动部(52)均设置在所述炉体(1)上,所述驱动部(51)用于驱使所述从动部(52)移动,所述从动部(52)用于驱使所述电极本体(2)转动,以确保所述电极本体(2)受热均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4)包括支撑杆(41)、第一夹盘(42)、螺纹杆(43)和第二夹盘(44),所述支撑杆(4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1)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夹盘(42)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杆(41)远离所述炉体(1)内壁的一端上;所述螺纹杆(43)转动连接在所述炉体(1)上,且与所述支撑杆(41)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夹盘(44)连接在所述螺纹杆(43)靠近所述第一夹盘(42)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夹盘(42)正对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部(51)包括水箱(511)、连接管(512)和叶轮(513),所述水箱(511)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1)内,且内部流动有水,所述连接管(512)的一端与所述水箱(511)远离地面的一端连通,所述叶轮(513)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1)的顶端上,所述连接管(512)远离所述水箱(5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1)的顶端,且端口位于所述叶轮(513)扇叶的一侧,所述连接管(512)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叶轮(513)的轴线方向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从动部(52)包括连接杆(521)、滑杆(522)和直齿条(523),所述连接杆(521)转动连接在所述叶轮(513)的端面上,所述滑杆(522)滑动穿设在所述炉体(1)上,且滑动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滑杆(522)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521)远离所述叶轮(513)的一端转动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直齿条(523)固定连接,所述直齿条(523)的轴线方向与所述滑杆(522)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直齿条(523)啮合有齿套(524),所述齿套(524)转动连接在所述螺纹杆(43)上,且套设在所述螺纹杆(43)上,所述齿套(524)与所述第二夹盘(44)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组件(6),所述冷却组件(6)包括冷却罩(61)、冷却管(62)、传动部(63)和冷却部(64),所述冷却罩(61)罩设在所述叶轮(513)上,且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1)的顶端;所述连接管(512)穿设在所述冷却罩(61)上;所述冷却管(62)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罩(61)连通,且另一端位于所述出烟管(13)的上方;所述传动部(63)和所述冷却部(64)均设置在所述冷却罩(61)上,所述传动部(63)用于驱使所述冷却部(64)对所述冷却管(62)进行冷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部(63)包括通杆(631)、同步轮一(632)和同步轮二(633),所述通杆(631)与所述叶轮(513)同轴固定连接,且转动穿设在所述冷却罩(61)上;所述同步轮一(632)同轴固定连接在所述通杆(631)远离所述叶轮(513)的一端上;所述同步轮二(633)转动连接在所述冷却罩(61)的顶端上,所述同步轮一(632)与所述同步轮二(633)共同套设有同步带(63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部(64)包括多个同步轮三(641)和多个冷却扇(642),多个所述同步轮三(641)沿所述冷却管(62)的轴线方向均匀排布,且共同套设有传动带(6411),其中一个所述同步轮三(641)与所述同步轮二(633)同轴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冷却罩(61)转动连接;多个所述冷却扇(642)与多个所述同步轮三(641)一一对应,所述冷却扇(642)与所述同步轮三(641)同轴固定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清理组件(7),所述清理组件(7)包括缠绕管(71)和收集箱(72),所述出烟管(13)朝竖直向下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缠绕管(71)呈螺旋状,且固定套设在所述出烟管(13)上,所述缠绕管(71)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62)连通,且另一端呈密闭状态;所述缠绕管(71)与所述出烟管(13)位于同一侧的抵接处均连通有清洗管(711);所述收集箱(72)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1)上,且位于所述出烟管(13)管口的下方,所述收集箱(72)靠近所述出烟管(13)的一端呈开口状。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夹持组件(4)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夹持组件(4)沿所述炉体(1)的一侧排布;所述转动组件(5)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转动组件(5)与两组所述夹持组件(4)一一对应;所述传动部(63)和所述冷却部(64)均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传动部(63)和两个所述冷却部(64)均沿所述冷却管(62)的轴线方向对称设置。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62)上固定套设有冷凝管(621),所述冷凝管(621)内流动有冷凝液。
说明书
技术领域
[0001]本申请涉及焙烧炉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
背景技术
[0002]石墨电极是经过原料煅烧、破碎磨粉、焙烧、浸渍、石墨化和机械加工而制成的一种耐高温石墨质导电材料,石墨电极的焙烧是在初次煅烧后对电极进行进一步处理的过程,目的是进一步提高电极的物理性能和化学性能,由于二次焙烧的石墨电极通常为已成型的柱体,因而通常需要借助焙烧炉对已成型的柱体进行加工。
[0003]目前,一般的焙烧炉是在焙烧炉内放置载物盘,将石墨电极放置于载物盘上,通过对载物盘加热,经过热传导对石墨电极进行加热焙烧,从而提高了石墨电极的结晶度,进而提高了电导效果。
[0004]然而,在焙烧的过程中,由于石墨电极始终处于静置状态,导致石墨电极仅能单侧受热,使得石墨电极受热不均匀,从而降低了石墨电极的生产质量。
发明内容
[0005]为了便于提高石墨电极的生产质量,本申请提供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
[000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包括炉体、电极本体、点火器、夹持组件和转动组件,所述炉体竖直设置,所述炉体上开设有进气孔,且连通有出烟管;所述电极本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炉体内;所述点火器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内,且位于所述电极本体的下方;所述夹持组件设置在所述炉体上,且用于夹持所述电极本体;所述转动组件包括驱动部和从动部,所述驱动部和所述从动部均设置在所述炉体上,所述驱动部用于驱使所述从动部移动,所述从动部用于驱使所述电极本体转动,以确保所述电极本体受热均匀。
[000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夹持组件将电极本体进行稳定夹持,点火器对电极本体加热,炉体内部空气传递热量,通过热能转化为动能,并且将动能传递至驱动部,驱动部驱使从动部移动,从动部驱使电极本体转动,从而使得电极本体易于受热均匀,进而易于提高石墨电极的生产质量。
[0008]可选的,所述夹持组件包括支撑杆、第一夹盘、螺纹杆和第二夹盘,所述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的内壁上;所述第一夹盘转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杆远离所述炉体内壁的一端上;所述螺纹杆转动连接在所述炉体上,且与所述支撑杆正对设置;所述第二夹盘连接在所述螺纹杆靠近所述第一夹盘的一端,且与所述第一夹盘正对设置。
[000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电极本体放置于第一夹盘和第二夹盘之间,旋拧螺纹杆,使得第一夹盘和第二夹盘将电极本体夹紧,从而使得电极本体不易晃动,进而易于提高电极本体的稳定性。
[0010]可选的,所述驱动部包括水箱、连接管和叶轮,所述水箱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内,且内部流动有水,所述连接管的一端与所述水箱远离地面的一端连通,所述叶轮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的顶端上,所述连接管远离所述水箱的一端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的顶端,且端口位于所述叶轮扇叶的一侧,所述连接管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叶轮的轴线方向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
[00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点火器对电极本体进行加热焙烧,炉体内部温度升高,并且对水箱进行加热,水箱内的水受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沿连接管流动至叶轮位置,水蒸气推动叶轮转动,叶轮传递动力至从动部,使得从动部易于驱使电极本体转动,通过热能传递,减少了驱动源的个数,从而降低了成本,进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0012]可选的,所述从动部包括连接杆、滑杆和直齿条,所述连接杆转动连接在所述叶轮的端面上,所述滑杆滑动穿设在所述炉体上,且滑动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滑杆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叶轮的一端转动连接,且另一端与所述直齿条固定连接,所述直齿条的轴线方向与所述滑杆的轴线方向相同;所述直齿条啮合有齿套,所述齿套转动连接在所述螺纹杆上,且套设在所述螺纹杆上,所述齿套与所述第二夹盘固定连接。
[00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轮带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杆带动滑杆移动,滑杆带动直齿条移动,直齿条驱使齿套转动,齿套带动第二夹盘转动,在静摩擦力的作用下,第一夹盘和第二夹盘带动电极本体进行转动,使得电极本体易于受热均匀,从而易于提高电极本体的生产质量。
[0014]可选的,还包括冷却组件,所述冷却组件包括冷却罩、冷却管、传动部和冷却部,所述冷却罩罩设在所述叶轮上,且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的顶端;所述连接管穿设在所述冷却罩上;所述冷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罩连通,且另一端位于所述出烟管的上方;所述传动部和所述冷却部均设置在所述冷却罩上,所述传动部用于驱使所述冷却部对所述冷却管进行冷却。
[00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水箱内的水受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沿连接管进入冷却罩,冷却罩内的水蒸气持续积蓄,水蒸气在冷却管中流动,由于外侧温度远低于炉内温度,水蒸气开始冷凝,叶轮传递动力至传动部,传动部驱使冷却部对冷却管进行冷却,从而提高了水蒸气的冷凝速度,进而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0016]可选的,所述传动部包括通杆、同步轮一和同步轮二,所述通杆与所述叶轮同轴固定连接,且转动穿设在所述冷却罩上;所述同步轮一同轴固定连接在所述通杆远离所述叶轮的一端上;所述同步轮二转动连接在所述冷却罩的顶端上,所述同步轮一与所述同步轮二共同套设有同步带。
[00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叶轮带动通杆转动,通杆带动同步轮一转动,在同步带的作用下,同步轮一带动同步轮二转动,同步轮二传递动力至冷却部,通过共用叶轮的动力源,从而减少了动力源的数量,进而节约了能源。
[0018]可选的,所述冷却部包括多个同步轮三和多个冷却扇,多个所述同步轮三沿所述冷却管的轴线方向均匀排布,且共同套设有传动带,其中一个所述同步轮三与所述同步轮二同轴固定连接,且与所述冷却罩转动连接;多个所述冷却扇与多个所述同步轮三一一对应,所述冷却扇与所述同步轮三同轴固定连接。
[00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同步轮一带动同步轮二转动,在传动带的作用下,同步轮二带动同步轮三转动,同步轮三带动冷却扇转动,冷却扇转动时,空气流动速度加快,在冷却扇两侧产生压强差,冷风吹在冷却管上,从而易于对冷却管内的水蒸气降温冷凝,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水蒸气的冷凝效率。
[0020]可选的,还包括清理组件,所述清理组件包括缠绕管和收集箱,所述出烟管朝竖直向下的方向倾斜设置,所述缠绕管呈螺旋状,且固定套设在所述出烟管上,所述缠绕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管连通,且另一端呈密闭状态;所述缠绕管与所述出烟管位于同一侧的抵接处均连通有清洗管;所述收集箱固定连接在所述炉体上,且位于所述出烟管管口的下方,所述收集箱靠近所述出烟管的一端呈开口状。
[00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电极本体在焙烧过程中会产生烟气,烟气从出烟管排出炉体外,烟气中混合有固体杂质,固体杂质易于附着在出烟管的管壁上,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后,沿着冷却管流入缠绕管,水从清洗管进入出烟管,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出烟管的管壁进行清洗,水附带固体杂质流入收集箱内,从而易于对出烟管中的固体杂质进行处理,进而降低了烟气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0022]可选的,所述夹持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夹持组件沿所述炉体的一侧排布;所述转动组件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转动组件与两组所述夹持组件一一对应;所述传动部和所述冷却部均设置有两组,两组所述传动部和两个所述冷却部均沿所述冷却管的轴线方向对称设置。
[00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增加夹持组件和转动组件的数量,使得炉体能够同时对多个电极本体进行焙烧,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率;通过增加传动部和冷却部的数量,使得冷却管的多个方向能够受到冷风影响,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冷凝效率,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石墨电极的生产效率。
[0024]可选的,所述冷却管上固定套设有冷凝管,所述冷凝管内流动有冷凝液。
[002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冷凝管,使得冷凝液易于对冷却管内的热量进行吸收,在冷却扇和冷凝液的配合作用下,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效果,进而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0026]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通过设置支撑杆、第一夹盘、螺纹杆和第二夹盘,从而使得电极本体不易晃动,进而易于提高电极本体的稳定性;
通过设置驱动部和从动部,从而使得电极本体易于受热均匀,进而易于提高电极本体的生产质量;
通过设置冷却罩、冷却管、传动部和冷却部,从而易于对冷却管内的水蒸气降温冷凝,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水蒸气的冷凝效率;
通过设置缠绕管、清洗管和收集箱,从而易于对出烟管中的固体杂质进行处理,进而降低了烟气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附图说明
[00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说明夹持组件的剖面视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说明从动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说明冷却组件的局部剖面视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旨在说明清理组件的局部剖面视图。
[0028]附图标记说明:
1、炉体;11、炉门;12、进气孔;13、出烟管;2、电极本体;3、点火器;4、夹持组件;41、支撑杆;42、第一夹盘;43、螺纹杆;431、手柄;44、第二夹盘;5、转动组件;51、驱动部;511、水箱;512、连接管;513、叶轮;52、从动部;521、连接杆;522、滑杆;523、直齿条;524、齿套;6、冷却组件;61、冷却罩;62、冷却管;621、冷凝管;63、传动部;631、通杆;632、同步轮一;633、同步轮二;634、同步带;64、冷却部;641、同步轮三;6411、传动带;642、冷却扇;7、清理组件;71、缠绕管;711、清洗管;72、收集箱。
具体实施方式
[0029]以下结合附图1-5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0030]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参照图1和图2,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包括炉体1、电极本体2、点火器3、夹持组件4、转动组件5、冷却组件6和清理组件7,电极本体2可拆卸连接在炉体1内;点火器3固定连接在炉体1内,且位于电极本体2的下方;夹持组件4、转动组件5、冷却组件6和清理组件7均设置在炉体1上,夹持组件4用于夹持电极本体2;转动组件5用于驱使电极本体2转动,以确保电极本体2受热均匀;冷却组件6用于对转动组件5进行冷却;清理组件7用于清理炉体1焙烧产生的烟气。
[0031]使用时,夹持组件4将电极本体2安装在炉体1内,启动点火器3,点火器3对电极本体2进行焙烧,转动组件5驱使电极本体2转动,使得电极本体2受热均匀,冷却组件6对转动组件5进行冷却,在焙烧的过程中,清理组件7清理炉体1焙烧产生的烟气,从而易于提高石墨电极的生产质量,进而易于提高石墨电极的生产效率。
[0032]参照图1,炉体1呈矩形箱状,且竖直设置。炉体1一侧的底部呈开口状,且开口端铰接有两个炉门11,两个炉门11正对设置,且两个铰接处朝相互远离的方向设置,炉门11呈矩形板状,且竖直设置。
[0033]参照图1,炉门11上靠近地面的一侧开设有三个进气孔12,三个进气孔12沿炉门11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炉体1顶部的一侧上连通有出烟管13,出烟管13呈圆形管状,且朝竖直向下的方向倾斜设置。
[0034]参照图2,点火器3设置有两组,两组点火器3沿炉体1的宽度方向均匀排布,每组点火器3设置有三个,三个点火器3沿炉体1的长度方向均匀排布。
[0035]参照图2,夹持组件4设置有两组,两组夹持组件4沿炉体1的宽度方向排布。夹持组件4包括支撑杆41、第一夹盘42、螺纹杆43和第二夹盘44,支撑杆41呈圆形杆状,且水平设置,支撑杆41的轴线方向与炉体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支撑杆4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炉体1的内壁上。
[0036]参照图2,第一夹盘42转动连接在支撑杆41远离炉体1内壁的一端上,第一夹盘42远离支撑杆41的一侧呈扩口状,第一夹盘42的轴线方向与支撑杆41的轴线方向相同。螺纹杆43水平设置,且与支撑杆41正对设置,螺纹杆43穿设在炉体1上,且与炉体1转动连接。
[0037]参照图2,螺纹杆43位于炉体1外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柄431,手柄431呈圆形块状,且轴线方向与螺纹杆43的轴线方向相同。第二夹盘44连接在螺纹杆43靠近第一夹盘42的一端,且与第一夹盘42正对设置,第二夹盘44远离螺纹杆43的一侧呈扩口状,第二夹盘44的轴线方向与螺纹杆43的轴线方向相同。
[0038]使用时,将电极本体2放置于第一夹盘42和第二夹盘44之间,转动手柄431,通过手柄431旋拧螺纹杆43,第一夹盘42和第二夹盘44将电极本体2夹紧,从而使得电极本体2不易晃动,进而易于提高电极本体2的稳定性。
[0039]参照图2,转动组件5设置有两组,两组转动组件5与两组夹持组件4一一对应。转动组件5包括驱动部51和从动部52,驱动部51包括水箱511、连接管512和叶轮513。两个水箱511沿炉体1的长度方向排布,且正对设置。
[0040]参照图2,水箱511呈矩形箱状,且内部流动有水,水箱511固定连接在炉体1内,且位于两个支撑杆41之间。连接管512的一端与水箱511远离地面的一端连通。
[0041]参照图2,两个叶轮513沿炉体1的宽度方向排布,且轴线方向相同设置。叶轮513固定连接在炉体1的顶端上。连接管512远离水箱511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炉体1的顶端上,且端口位于叶轮513扇叶的一侧,连接管512的轴线方向与叶轮513的轴线方向在竖直方向上错位设置。
[0042]参照图2和图3,从动部52包括连接杆521、滑杆522和直齿条523,连接杆521转动连接在叶轮513的端面上,且位于两个叶轮513相互靠近的一侧。滑杆522滑动穿设在炉体1上,且滑动方向为竖直方向。
[0043]参照图2和图3,滑杆522的一端与连接杆521远离叶轮513的一端转动连接,且另一端与直齿条523固定连接,直齿条523的轴线方向与滑杆522的轴线方向相同。直齿条523啮合有齿套524,齿套524与螺纹杆43转动连接,且套设在螺纹杆43上,齿套524远离炉体1内壁的一端与第二夹盘44固定连接。
[0044]使用时,点火器3对电极本体2进行加热焙烧,经过空气的热传导,炉体1内部温度升高,并且对水箱511进行加热,水箱511内的水受热形成水蒸气,水蒸气沿连接管512流动至叶轮513位置,水蒸气推动叶轮513转动,叶轮513带动连接杆521转动,连接杆521带动滑杆522移动,滑杆522带动直齿条523移动,直齿条523驱使齿套524转动,齿套524带动第二夹盘44转动,第一夹盘42和第二夹盘44带动电极本体2进行转动,从而使得电极本体2易于受热均匀,进而易于提高电极本体2的生产质量。
[0045]参照图1和图4,冷却组件6包括冷却罩61、冷却管62、传动部63和冷却部64,冷却罩61罩呈矩形箱状,且竖直设置,冷却罩61罩设在叶轮513上,且与炉体1顶端固定连接。连接管512穿设在冷却罩61上。
[0046]参照图2,冷却管62呈U形管状,且开口朝竖直向下的方向设置,冷却管62位于冷却罩61的顶端,冷却管62的轴线方向与冷却罩61的长度方向平行设置。
[0047]参照图2,冷却管62的一端与冷却罩61连通,冷却管62与冷却罩61的连通处位于冷却罩61远离连接管512的一侧,冷却管62的另一端位于出烟管13的上方。
[0048]参照图2,冷却管62上固定套设有冷凝管621,冷凝管621呈螺旋管状,且两端均呈密封状态,冷凝管621内流动有冷凝液。
[0049]参照图1和图2,传动部63设置有两组,两组传动部63与两组驱动部51一一对应,且沿冷却管62的轴线方向对称设置。
[0050]参照图1和图4,传动部63包括通杆631、同步轮一632和同步轮二633,通杆631与叶轮513同轴固定连接,且位于叶轮513远离连接杆521的一侧,通杆631穿设在冷却罩61上,且与冷却罩61转动连接。
[0051]参照图4,同步轮一632同轴固定连接在通杆631远离叶轮513的一端上,同步轮二633转动连接在冷却罩61的顶端上,同步轮一632与同步轮二633共同套设有同步带634。
[0052]参照图1和图2,冷却部64设置有两组,两组传动部63与两组冷却部64一一对应,且沿冷却管62的轴线方向对称设置。冷却部64包括多个同步轮三641和多个冷却扇642,多个同步轮三641沿冷却管62的轴线方向均匀排布,且共同套设有传动带6411。
[0053]参照图1和图4,其中靠近出烟管13的同步轮三641与同步轮二633同轴固定连接,且与冷却罩61转动连接。多个冷却扇642与多个同步轮三641一一对应,冷却扇642与同步轮三641同轴固定连接。
[0054]使用时,叶轮513带动通杆631转动,通杆631带动同步轮一632转动,同步轮一632带动同步带634转动,同步带634带动同步轮二633转动,同步轮二633带动同步轮三641转动,同步轮三641带动冷却扇642转动,冷却扇642将冷风吹在冷却管62上,从而易于对冷却管62内的水蒸气降温冷凝,进而进一步提高了水蒸气的冷凝效率。
[0055]参照图1和图5,清理组件7包括缠绕管71和收集箱72,缠绕管71呈螺旋状,且固定套设在出烟管13上,缠绕管71的一端与冷却管62远离冷却罩61的一端连通,且另一端呈密闭状态。
[0056]参照图1和图5,缠绕管71与出烟管13位于同一侧的抵接处均连通有清洗管711,清洗管711位于出烟管13远离地面的一侧。收集箱72呈矩形箱状,且水平设置,收集箱72固定连接在炉体1上,且位于出烟管13管口的正下方,收集箱72靠近出烟管13的一端呈开口状。
[0057]使用时,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后,沿着冷却管62流入缠绕管71,水从清洗管711进入出烟管13,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出烟管13的管壁进行清洗,水附带固体杂质流入收集箱72内,从而易于对出烟管13中的固体杂质进行处理,进而降低了烟气对空气污染的影响。
[0058]本申请实施例一种石墨电极焙烧炉的实施原理为:将电极本体2放置于第一夹盘42和第二夹盘44之间,通过手柄431旋拧螺纹杆43,第一夹盘42和第二夹盘44将电极本体2夹紧;
点火器3对电极本体2进行加热焙烧,经过空气的热传导,炉体1内部温度升高,并且对水箱511进行加热,水箱511内的水受热蒸发,水蒸气沿连接管512流动至叶轮513位置,水蒸气推动叶轮513转动,叶轮513带动连接杆521转动,连接杆521带动滑杆522移动,滑杆522带动直齿条523移动,直齿条523驱使齿套524转动,齿套524带动第二夹盘44转动,第一夹盘42和第二夹盘44带动电极本体2进行转动,使得电极本体2易于受热均匀;
同时,叶轮513带动通杆631转动,通杆631带动同步轮一632转动,通过齿轮传动,同步轮二633带动同步轮三641转动,同步轮三641带动冷却扇642转动,冷却扇642将冷风吹在冷却管62上,对冷却管62内的水蒸气降温冷凝;
水蒸气冷凝成液态水后,沿着冷却管62流入缠绕管71,水从清洗管711进入出烟管13,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出烟管13的管壁进行清洗,水附带固体杂质流入收集箱72内,降低了烟气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从而提高了生产效益。
[0059]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说明书附图(5)
声明:
“石墨电极焙烧炉”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