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单机架炉卷轧机钢板生产的坯料料型设计、计划编排、加热和轧制工艺进行优化,实现单机架炉卷轧机稳定生产0.2mm窄厚度公差钢板,其中,坯料料型设计的优化包括:
(1)钢板厚度5?6mm,采用单机架炉卷轧机卷轧方式料型设计,坯料长度8000?8600mm,满足轧线配套的1#加热炉双排布料装钢的要求,轧件长度≤250m;
(2)钢板厚度>6mm且≤11.5mm,采用单机架炉卷轧机卷轧方式料型设计,坯料长度
16000?17600mm,满足轧线配套的1#加热炉单排布料装钢的要求,并采用最大料型设计即最大轧件长度设计,轧件长度≤350m;
计划编排的优化包括:
(1)薄规格窄厚度公差钢板集中在工作辊辊期中前期轧制吨位300t 1000t编排;
(2)薄规格窄厚度公差钢板生产前采用2?4块过渡坯料生产调整厚度偏差控制;
加热和轧制工艺的优化包括:
(1)加热炉加热温度:加热温度为1230±20℃,并通过对加热区段烧嘴功率调整使坯料头尾温度较本体温度高10?20℃;
(2)加热炉在炉时间:1#加热炉内与薄规格窄厚度公差要求同时加热的坯料统一按加热温度1230±20℃进行控制,同时生产的其他加热炉加热制度、相同坯料厚度集中编排;
(3)轧制规程:在保证板形同时按照最少道次轧制原则编排轧制规程,并调整二级轧制速度偏差值提高轧制速度到6m/s以上;
(4)卷曲炉温度:在薄规格窄厚度公差要求钢板生产期间,卷曲炉温度提高到920℃以上;
(5)AGC限幅:在薄规格窄厚度公差要求钢板生产期间,AGC限幅调整为(?4mm,+6m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一个工作辊辊期内,薄规格窄厚度公差钢板的轧制吨位不超过500t。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同时生产的其他加热炉坯料宽度与生产薄规格窄厚度公差要求的坯料宽度差≤400mm。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过渡坯料生产钢板与薄规格窄厚度公差钢板的钢板厚度差控制在2mm以内。
说明书: 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技术领域[0001] 本发明属于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的轧钢工艺。背景技术[0002] 薄规格大型邮轮用宽度2400?3000mm的宽薄规格钢板,该类产品目前世界上仅有日本、欧洲等少数几家钢铁企业能够批量化生产,国内钢铁企业尚不能生产同类产品,市场
几乎被国外企业所垄断,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邮轮制造业的发展。单机架炉卷轧机由于其大
坯料卷曲炉保温轧制的方式,与常规的中厚板轧机相比虽然在轧制宽薄规格方面有优势,
但同样受其轧件偏长影响,薄规格窄厚度公差更难以进行有效控制。
[0003] 以大型邮轮用薄规格钢板为例,当大型邮轮结构设计已确定时,在相同排水量的情况下,为装载更多的房间和游乐设施等,钢板厚度公差成为影响结构重量的唯一因素。每
艘大型邮轮需约1万吨厚度4.5?6mm、宽度2400?3000mm的宽薄规格钢板用于其上层建造区
域。但受国内厚度小于6mm的薄规格钢板以热连轧机生产的卷板开平板为主,存在供货宽度
窄(最大仅为2100mm)和内应力大等问题,无法满足邮轮建造需求,该类产品目前世界上仅
有日本、欧洲等少数几家钢铁企业能够批量化生产,国内钢铁企业尚不能生产同类产品,市
场几乎被国外企业所垄断,严重地制约了我国邮轮制造业的发展。
发明内容[0004] 为解决单机架炉卷轧机生产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生产的坯料料型设计、计划编排、加热和轧制控制工艺。
[0005] 本发明实现以上发明目的的技术方案是:[0006] 一种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对单机架炉卷轧机钢板生产的坯料料型设计、计划编排、加热和轧制工艺进行优化,通过控制薄规格钢板
坯料料型设计、加热炉加热温度、轧制过程轧制速度、轧制节奏和AGC(automaticgauge
control)限幅等方面,实现单机架炉卷轧机稳定生产0.2mm窄厚度公差钢板。
[0007] 坯料料型设计的优化包括:[0008] (1)钢板厚度5?6mm,采用单机架炉卷轧机卷轧方式料型设计,坯料长度8000?8600mm,满足轧线配套的1#加热炉双排布料装钢的要求,轧件长度≤250m;
[0009] (2)钢板厚度>6mm且≤11.5mm,采用单机架炉卷轧机卷轧方式料型设计,坯料长度16000?17600mm,满足轧线配套的1#加热炉单排布料装钢的要求,并采用最大料型设计,
轧件长度≤350m。
[0010] 不同厚度钢板料型设计主要受不同厚度规格轧制稳定性影响,在确保轧制稳定性的同时采用最大料型设计即最大轧件长度设计,5?6mm单机架炉卷轧机可实现轧件长度
250m以内稳定生产,长度超250米稳定性会明显变差。
[0011] 计划编排的优化包括:[0012] (1)薄规格窄厚度公差钢板集中在工作辊辊期中前期300t~1000t编排(轧辊在整个辊期生产过程中会产生磨损,磨损到一定程度后对厚度控制和板形都会有影响,所以限
定此区间内生产);
[0013] (2)薄规格窄厚度公差钢板生产前采用2?4块过渡坯料生产调整厚度偏差控制;[0014] 加热和轧制工艺的优化包括:[0015] (1)加热炉加热温度:提高加热炉加热温度至1230±20℃,并且通过对加热区段烧嘴功率调整使坯料头尾温度较本体温度高10?20℃,补偿卷轧轧制过程中轧件头尾暴露在
卷曲炉外造成的温降损失;
[0016] (2)加热炉在炉时间:1#加热炉内与薄规格窄厚度公差要求同时加热的坯料统一按加热温度1230±20℃进行控制,同时生产的其他加热炉加热制度、相同坯料厚度集中编
排,从而减少因加热温度转换等原因造成的加热待温时间,为轧机连续稳定轧制生产创造
基础条件;
[0017] (3)轧制规程:在保证板形同时按照最少道次轧制原则编排轧制规程,并调整二级轧制速度偏差值使轧制速度加快,以提高轧制温度,减少卷轧过程中头尾温降损失对轧件
头尾厚度控制的影响;
[0018] (4)卷曲炉温度:在薄规格窄厚度公差要求钢板生产期间,卷曲炉温度由正常卷轧的880℃左右提高到920℃以上,减少卷轧过程中头尾温降损失对轧件头尾厚度控制的影
响;
[0019] (5)AGC限幅:在薄规格窄厚度公差要求钢板生产期间,AGC限幅由正常卷轧(?2,+2)调整为(?4,+6),从而在AGC控制方面减少因轧件头尾温度偏低轧制力大造成AGC补偿不
到位、轧件厚度出现明显偏差的问题。
[0020] 优选地,一个工作辊辊期内,薄规格窄厚度公差钢板的轧制吨位不超过500t。(主要从轧制生产窄厚度公差带角度考虑,限定辊期编排要求,减少因辊期长短、宽窄交替方面
造成的厚度波动)
[0021] 优选地,同时生产的其他加热炉坯料宽度与生产薄规格窄厚度公差要求的坯料宽度差≤400mm。(主要从轧制生产窄厚度公差带角度考虑,限定辊期编排要求,减少因辊期长
短、宽窄交替方面造成的厚度波动)
[0022] 优选地,过渡坯料生产钢板与薄规格窄厚度公差钢板的钢板厚度差控制在2mm以内。(通过限定过渡坯料厚度差实现窄厚度公差钢板厚度命中)
[0023] 优选地,二级轧制速度偏差值调整至1.0,提高轧制速度到6m/s以上。[0024] 本发明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通过对坯料料型设计、计划编排、加热和轧制工艺等方面进行优化,实现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
的稳定控制,提高了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0.2mm窄厚度公差收得率,减少了单机架炉
卷轧机窄厚度公差订单因厚度超限问题造成的批量不合格品改判,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和
市场竞争力。
附图说明[0025] 图1是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推广前厚度对比;[0026] 图2是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推广后厚度对比。具体实施方式[0027] 下面对本发明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详细说明。[0028] 本实施例选择轧制订单厚度5mmB?A36,整个生产过程控制如下:[0029] (1)具体料型设计见表1,1#加热炉双排装钢;[0030] 表1料型设计数据[0031][0032] (2)计划编排:两个轧件在工作辊辊期中前期512吨后开始生产,控制在工作辊辊期中前期1000t以内编排,生产前1#加热炉2块订单厚度5mmBA36作为过渡坯料以调整厚
度偏差,同时生产的2#加热炉坯料宽度3068?3098mm,并且均为1180±20℃加热制度要求。
[0033] (3)具体加热炉加热工艺控制见表2。[0034] 表2加热炉加热工艺控制数据[0035][0036] (4)轧制规程编排[0037] 在保证板形同时根据最少道次轧制原则编排轧制规程,并通过调整二级轧制速度偏差值使轧制速度加快。具体轧制工艺控制参数见表3。
[0038] 表3轧制规程编排相关数据[0039][0040] (5)卷曲炉温度提前2个小时进行升温,实施例轧制过程中卷取炉温度923℃?928℃,AGC限幅在过渡板生产前调整为(?4,+6)。
[0041] (6)效果展示[0042] 本发明工艺推广前后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推广前后厚度对比效果图见附图1、2。对比本工艺推广前后B?A36厚度控制水平并结合相应控制工艺分析可知,通过
本发明采用坯料料型设计、计划编排、加热和轧制工艺等方面优化控制的方式,可实现单机
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的稳定控制。
声明:
“单机架炉卷轧机薄规格钢板窄厚度公差控制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