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大气治理技术

> 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

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

614   编辑:管理员   来源:苏伊士水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2024-03-12 16:46:33
权利要求书: 1.一种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包括:

接触池(20),在所述接触池(20)中设置有:位于下部的布水系统(2),位于所述布水系统(2)上方的由颗粒活性炭构成的炭床(4),位于上部的出水集水槽(5),其中所述出水集水槽(5)与所述炭床(4)的顶部之间至少留有用于容纳膨胀后的炭床(4)的空间,进水管(1),在所述布水系统(2)下方流体连通到所述接触池(20),且设置有进水阀(1),

出水总管(6),与所述出水集水槽(5)流体连通,泵(10),具有输入管道(101)和输出管道(102),所述输出管道(102)通过泵阀(5)在所述布水系统(2)下方流体连通到所述接触池(20),并被设置为能够保持或改变接触池(20)工作时的水上升流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10)的所述输出管道(102)在所述进水阀(1)的下游通过所述泵阀(5)流体连通到所述进水管(1),以通过所述进水管(1)连接到所述接触池(2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10)的所述输入管道(101)流体连通到所述出水总管(6)。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池(20)中、在所述出水集水槽(5)与未膨胀的炭床(4)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反洗排水穿孔管(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泵(10)还被设置为用于供应反洗用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反洗排水穿孔管(8)流体连通到设置在所述接触池(20)之外的反洗废水排放管(9),在所述反洗废水排放管(9)上设置有排放阀(2)。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用于投加新的或再生的颗粒活性炭的一个或多个投加管道(13),所述一个或多个投加管道(13)的出口设置在所述出水集水槽(5)下方。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炭床(4)底部一个或多个废炭排放穿孔管(14)。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投加管道(13)连接到设置在所述接触池(20)外部的颗粒活性炭存储装置(12)。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一个或多个废炭排放穿孔管(14)通过废炭排放阀(3)连接到设置在所述接触池(20)外部的回收装置(15)。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池(20)外部的鼓风机(11),所述鼓风机(11)通过设置有通风阀(6)的通风管(111)连通到所述接触池(20)中的炭床(4)下方以对所述炭床(4)进行气洗。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接触池(20)中在所述布水系统(2)与所述炭床(4)之间设置有砾石或石英砂承托层(3)。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颗粒活性炭的平均粒径在0.3mm至1mm的范围内,即20x50目到12x40目的范围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池(20)采用的上升流速在12至18m/h的范围内。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炭床(4)在工作时的膨胀率在30%至50%的范围内。

16.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炭床(4)在停止工作静止状态时的厚度在1至5m的范围内,在工作膨胀时的高度在1.5至8m的范围内。

1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反洗时通过所述泵(10)泵送的反洗水的流率为正常吸附工作时水的流率的两倍。

18.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反洗时反洗水上升流速在20至40m/h的范围内,并且使所述炭床(4)膨胀70~120%。

19.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用于气洗的气体

3 2

流率为25~60m/(m .h)。

20.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布水系统(2)选自滤板滤头结构、穿孔管、U型管或滤砖。

说明书: 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其用于饮用水处理及污水处理领域。

背景技术[0002] 在水处理中使用活性炭已有很长的历史,现代水处理采用的活性炭主要采用烟煤或褐煤为原料经炭化和活化制成,依其粒径基本分为粉末活性炭(PAC)和颗粒活性炭(GAC)

两类。鉴于颗粒活性炭可以再生重复利用,并且装填密度大、吸附容量高,近年来颗粒活性

炭在给水处理及污水深度处理领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由于颗粒活性炭装填密度大,由其

构成的炭床在工作时膨胀率通常较低,因此使得颗粒活性炭对水中的悬浮物的截留率较

高,需要频繁进行反洗。另外颗粒活性炭吸附池的初期吸附能力很高,后期吸附能力逐渐降

低,因此活性炭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将更换;然而,在现有技术中,通常的做法是将整个池

中的活性炭一同更换。

[0003] 因此,需要一种能够确保池中的由颗粒活性炭构成的炭床在工作时的膨胀率、易于对炭床进行反洗且同时能够实现颗粒活性炭的连续更新的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根据一种实施例,其包括:

[0005] 接触池,在所述接触池中设置有:位于下部的布水系统,位于所述布水系统上方的由颗粒活性炭构成的炭床,位于上部的出水集水槽,其中所述出水集水槽与所述炭床的顶

部之间至少留有用于容纳膨胀后的炭床的空间,

[0006] 进水管,在所述布水系统下方流体连通到所述接触池,且设置有进水阀,[0007] 出水总管,与所述出水集水槽流体连通,[0008] 泵,具有输入管道和输出管道,所述输出管道通过泵阀在所述布水系统下方流体连通到所述接触池,并被设置为能够保持或改变接触池工作时的水上升流速。

[0009] 由此,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中,在对进水进行吸附过滤过程中,颗粒活性炭与水流逆向接触,即下部的旧炭先与进水接触,上部的新炭则与出水

接触。吸附工作过程中炭床保持稳定,即使经过反洗也保证上下层间基本不发生混合。此

外,还可以通过泵和迸发来调节接触池工作时的水上升流速,从而可以调节炭床的膨胀率,

确保炭床能够增加有效且高效地进行吸附过滤。

[0010]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泵的所述输出管道在所述进水阀的下游通过所述泵阀流体连通到所述进水管,以通过所述进水管连接到所述接触池。这样设置泵的输

出管道,可以在确保泵的正常操作以实现其设置目的同时,使得整个系统更加紧凑且结构

更加简单。

[0011]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泵的所述输入管道流体连通到所述出水总管。由此,出水总管的出水可经由泵的输入管道进入泵中以供泵的正常操作使用,实现了水

循环,且进一步有利于实现紧凑的系统。

[0012]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池中、在所述出水集水槽与未膨胀的炭床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反洗排水穿孔管。

[0013]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泵还被设置为用于供应反洗用水。这使得构成系统的部件数量更少,有利于实现更为紧凑的系统。

[0014]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反洗排水穿孔管流体连通到设置在所述接触池之外的反洗废水排放管,在所述反洗废水排放管上设置有排放阀。由此可以

实现对炭床的活性炭颗粒的有效且便捷的反洗。

[0015]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还包括用于投加新的或再生的颗粒活性炭的一个或多个投加管道,所述一个或多个投加管道的出口设置在

所述出水集水槽下方。

[0016]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炭床底部一个或多个废炭排放穿孔管。

[0017] 由此,可根据需要定期定时通过从上部补充新炭、下部排放吸附饱和的旧炭,上层的活性炭逐渐缓慢地置换下层渐趋饱和的活性炭,从而可进行不间断的连续吸附工作。补

炭?排炭量及频率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因此其非常适合污染物负荷变化范围大、颗粒

活性炭再生更换频率高的情况。

[0018]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投加管道连接到设置在所述接触池外部的颗粒活性炭存储装置。

[0019]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一个或多个废炭排放穿孔管通过废炭排放阀连接到设置在所述接触池外部的回收装置。

[0020]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接触池外部的鼓风机,所述鼓风机通过设置有通风阀的通风管连通到所述接触池中的炭

床下方以对所述炭床进行气洗。这样可以确保在需要时对炭床进行更为彻底且有效的反

洗。

[0021]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所述接触池中在所述布水系统与所述炭床之间设置有砾石和/或石英砂承托层。

[0022]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颗粒活性炭的平均粒径在0.3mm至1mm的范围内,即20x50目到12x40目的范围内。

[0023]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接触池采用的上升流速在12至18m/h的范围内。

[0024]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炭床在工作时的膨胀率在30%至50%的范围内。

[0025]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炭床在停止工作静止状态时的厚度在1至5m的范围内,在工作膨胀时的高度在1.5至8m的范围内。

[0026]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反洗时通过所述泵泵送的反洗水的流率为正常吸附工作时水的流率的两倍。

[0027]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在反洗时反洗水上升流速在20至40m/h的范围内,并且使所述炭床膨胀70~120%。

[0028]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用于气洗的气体流率为25~60m3/(m2.h)。[0029] 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所述布水系统选自滤板滤头结构、穿孔管、U型管或滤砖。

附图说明[0030]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公开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

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

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在附图中:

[0031] 图1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的垂直截面示意图,其中接触池中的炭床尚未膨胀;

[0032] 图2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的垂直截面示意图,其中接触池中的炭床在工作时膨胀;

[0033] 图3示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的垂直截面示意图,其中即将对炭床进行反洗。

[0034] 附图标记列表[0035] 接触池20[0036] 炭床4[0037] 布水系统2[0038] 出水集水槽5[0039] 承托层3[0040] 进水管1[0041] 进水阀1[0042] 出水总管6[0043] 泵10[0044] 泵阀5[0045] 输入管道101[0046] 输出管道102[0047] 反洗排水穿孔管8[0048] 的反洗废水排放管9[0049] 排放阀2[0050] 鼓风机11[0051] 通风阀6[0052] 通风管111[0053] 排水阀门4[0054] 投加管道13[0055] 存储装置12[0056] 废炭排放穿孔管14[0057] 废炭排放阀3[0058] 废炭回收装置15具体实施方式[0059]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为使本实用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公开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

公开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公开一部分实

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0060] 因此,以下对结合附图提供的本公开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公开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公开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公开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

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

围。

[0061] 除非上下文另有定义,否则单数形式包括复数形式。在整个说明书中,术语“包括”、“具有”、等在本文中用于指定所述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的存在,

但不排除存在或添加一个或多个其他特征、数字、步骤、操作、元件、部件或其组合。

[0062] 另外,即使包括诸如“第一”、“第二”等序数的术语可用于描述各种部件,但这些部件并不受这些术语的限制,并且这些术语仅用于区分一个元件与其他元件。例如,在不脱离

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部件可以被称为第二部件,并且类似地,第二部件可以被称为

第一部件。

[006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公开产品使用时惯常

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

于描述本公开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

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公开的限制。

[0064] 如图1?3所示,根据一种实施例,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包括接触池20,该接触池20可由钢筋混凝土建造,也可以是钢铁等材料制作的容器。接触池20

的高度可以是几米,一般为4~8m。接触池20的单池面积小到几平米,大至上百平米,一般为

少则2~3座、多则可达几十座同时并联工作。接触池20内部主要设置有下部的布水系统2和

设置在布水系统2上方的由颗粒活性炭构成的炭床4,布水系统2通常为滤板滤头结构,也可

为穿孔管、U型管、滤砖等。接触池20上部有出水集水槽5,距炭床4的顶部留有例如超过炭床

的80~100%膨胀率的高度。可选地,在接触池20中在布水系统2与炭床4之间还设置有砾石

和/或石英砂承托层3,以对待处理进水进行初步过滤。

[0065] 如图1?3所示,根据该实施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还包括:在布水系统2下方流体连通到接触池20的进水管1,在该进水管1上设置有进水阀1,以便可控地向接触

池20供水;与出水集水槽5流体连通的出水总管6,以将经接触池20中的炭床4吸附过滤的出

水通过出水集水槽5和出水总管6抽出到接触池20之外,出水例如还经由与出水总管6连接

的出水输送管7被输送到出水存放地;泵10,具有输入管道101和输出管道102,其输出管道

102通过泵阀5在布水系统2下方流体连通到接触池20,并被设置为能够保持或改变接触池

20工作时的水上升流速,即可通过泵10和/或泵阀5调节进入接触池20的水的流率,以根据

需要调节或维持炭床4在进行吸附工作时的膨胀率。如图所示,在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

泵10的输出管道102在进水阀1的下游通过泵阀5流体连通到进水管1,以通过进水管1连

接到接触池20,这样可以确保更简单且紧凑的整体结构。如图所示,可选地,泵10的输入管

道101可流体连通到出水总管6,以实现出水循环,即使用该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本

身的产水来用于泵10的操作,这进一步有利于紧凑的整体结构。

[0066] 在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中,采用的颗粒活性炭平均粒径一般在0.25mm至1.2mm之间,即30x60目到8x30目;最常用的颗粒活性炭平均粒径在0.3mm至

1mm之间,即20x50目和12x40目。接触池采用的水上升流速可为5~25m/h,通常为10~20m/

h,最常用的范围为12~18m/h,接触时间5~12min,主要取决于选用的颗粒活性炭,工作时

炭床要达到30~50%的膨胀率。在停止工作静止状态下炭床4的高度H1(图1)可为1~5m,通

常为1.5~3m,工作膨胀时炭床高度可为1.5~8m,通常为2~5m。应注意,图1示意的是炭床4

处于静止状态,高度为H1。图2示意的是炭床4工作时处于膨胀状态,炭床4高度为H2,H2的设

计值在此为H1的150%。如进水量低上升流速不足以使得H2达到H1的130%,则需启动泵10

提高上升流速以达到要求的最低膨胀率。当炭床4工作时达到30%以上的膨胀率时,水中的

溶解性污染物被活性炭吸附,而水中的颗粒杂质则可不被活性炭截留,而穿过炭床4随出水

排出。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在进行正常吸附过滤工作时阀门1、5应保持全开。

[0067] 为了确保对炭床4进行有效反洗,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接触池20中、在出水集水槽5与未膨胀的炭床4

之间的一个或多个反洗排水穿孔管8,例如在炭床的顶部之上0.5~1.0m高度处设有数根高

度相同且排布均匀的反洗排水穿孔管8。反洗排水穿孔管8流体连通到设置在接触池之外的

反洗废水排放管9,在该反洗废水排放管9上设置有排放阀2,以将反洗废水可控地排出到

接触池20之外。此外,为了确保反洗效率,可将反洗泵可连接到接触池中的炭床4下方,以根

据需要提供反洗用水的期望流率。更加具体地,上述用于保持或改变炭床4的膨胀率的泵10

还可用于供应反洗水,这有利于系统的紧凑型。

[0068] 如图所示,可选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还可包括设置在接触池20外部的鼓风机11,该鼓风机11通过设置有通风阀6的通风管111连通到接触池

20中的炭床4下方以用于对炭床4进行气洗。

[0069] 具体地,图3示意的是炭床4反洗时的状态。接触池经长时间工作需进行对其中的炭床4进行反洗,一般单独水洗即可,每月需反洗1~3次,如进水水质较差或炭床4工作膨胀

率低,反洗频率需增至每周1~3次。如仅通过水反洗无法完全恢复炭床4的理想工作状态,

则需要进行气洗。气洗一般每年1~2次,如进水水质较差或炭床工作膨胀率低则气洗频率

可增加至每月1~2次。

[0070] 在对炭床4进行水反洗时,首先通过泵10提高水上升速度,使炭床4更加松散(膨胀率约100%)并加大扰动力度,将进水中带来的裹挟或粘附在活性炭颗粒上的悬浮物进行剥

离。然后在静置沉淀的过程中利用颗粒活性炭沉降速度快、悬浮物沉降慢的特点,待颗粒活

性炭沉降到位后打开部分排放阀2将上层的泥水排除。如水洗强度不足,则在水洗之前采

用空气辅助擦洗以强化对悬浮物的剥离作用。

[0071] 在对炭床4进行水反洗时,首先将阀门1、5和2置于全关状态,颗粒活性炭层下沉至静息状态,同时打开设置在接触池20下部的用于排放接触池20中的水的排水阀门4排

水,以将接触池20内液位降至炭床顶面。启动泵10并开启泵阀5进行反洗,水量约为炭床4

工作时的水量的两倍,即接触池20内水上升流速为20~40m/h,使炭床4膨胀至70~120%,

顶面上升至出水集水槽5之下,然后关闭反洗进水,待炭床4的顶部下落至反洗排水穿孔管8

之下约20~30cm时打开排放阀2进行排水,直至接触池20内液位降至反洗排水穿孔管8高

度。排水时间为30s~3min,其与炭床4深度及颗粒活性炭粒径有关。之后,关闭排放阀2重

新开启反洗进水并重复以上程序1~2次,然后结束反洗并恢复进水,从而返回到正常吸附

工作。

[0072] 在对炭床4进行气洗时,首先将阀门1、5、2和6置于全关状态,颗粒活性炭层下沉至静息状态,同时开启排水阀门4排水将接触池20内液位降至炭床4顶面。启动鼓风机11

并开启通风阀6,首先在可选的滤板下部或其它型式的承托层之下的布水系统2的结构内

3 2

形成气垫层,一般需30s~1min,然后增大风量进行气洗,气量为25~60m/(m .h),持续2~

4min,然后启动泵10并开启泵阀5进行反洗,水量约为工作时水量的两倍,使炭床4膨胀至

70~120%,炭床4的顶部上升至出水集水槽5之下,然后关闭反洗进水,待炭床4的顶面下落

至反洗排水穿孔管8之下约20~30cm时打开排放阀2进行排水,直至接触池20内液位降至

反洗排水穿孔管8高度。排水时间为30s~3min,与炭床深度及颗粒活性炭粒径有关。关闭排

放阀2重新开启反洗进气并重复以上程序1~2次,然后结束反洗并恢复进水返回正常吸附

工作。

[0073] 为了实现接触池中颗粒活性炭的连续更新,如图所示,在一种更为具体的实施方式中,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还包括用于投加新的或再生的颗粒活

性炭的一个或多个投加管道13,该一个或多个投加管道13的出口设置在出水集水槽5下方。

在投加新的或再生的颗粒活性炭之后,接触池20采用的停留时间可为5~60min,通常为8~

30min,取决于对水中污染物要求的吸附去除效率。可选地,该一个或多个投加管道13连接

到设置在接触池外部的颗粒活性炭存储装置12,该存放装置12例如还被设置为润湿颗粒活

性炭以及对颗粒活性炭进行计量投加。此外,更加具体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向流颗粒活

性炭吸附系统还可包括设置在炭床4底部一个或多个废炭排放穿孔管14,例如在承托层3之

上设有数个高度相同排布均匀的排放废炭的废炭排放穿孔管14。可选地,该一个或多个废

炭排放穿孔管14通过废炭排放阀3连接到设置在接触池20外部的废炭回收装置15。

[0074] 由此,在制备成炭泥浆或经润湿后,新的或再生后的颗粒活性炭从接触池20内的出水集水槽5下方、炭床4顶部之上定期投加进接触池。每次的投加量及投加频率取决于实

际水的处理效果和炭床4的活性炭饱和度。炭的平均投加量可从几个mg/L到数百mg/L,一般

为5~50mg/L。投加活性炭不需要连续,如投加量较大,可每日分几次投加,如投加量较小,

可每2~3天投加一次。为投加分布均匀并避免堵塞,活性炭投加管道13可采用一管一孔的

型式,管道13及投加出口的数量取决于接触池大小,每个投加管道13的出口的面积一般不

2

超过10m (间距<3.5m),并例如与水平呈60o左右的夹角。活性炭在接触池20内的停留时间

可从几日到数百日,取决于炭床4高度及活性炭的投加量。

[0075] 从接触池20下部排除饱和的颗粒活性炭则通过设置在炭床4底部的一个或多个废炭排放穿孔管14进行,为排放均匀,对于面积较大的接触池可采用分支式穿孔管。饱和活性

炭的排放量和频率取决于炭的投加量及废炭回收装置的能力,一般可每投炭2~5次排放一

次,每次排放量为上次排炭后这几次投加量的和。

[0076] 另外,在这种情况下,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工作时阀门1、5保持全开,阀门2、4、6保持全关,3一般保持全关,只有在排炭时打开。且在这种情况下在进行反洗或

气洗时,阀门1及5,2、3及6保持全关状态。

[0077] 由此,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对进水中的悬浮物基本没有过滤截留作用,因此适合浊度高的澄清水及污水二级生化处理厂出水的活性炭吸附处理,

并且反冲洗频率极低,水洗频率超过一个月一次、气洗频率每年1~2次。且在根据本实用新

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的吸附过程中颗粒活性炭与水为逆向接触,即下部的旧炭

先与进水接触,上部的新炭与出水接触。吸附工作过程中炭床保持稳定,即使经过反洗也保

证上下层间基本不发生混合。可根据需要定期定时通过从上部补充新炭、下部排放吸附饱

和的旧炭,上层的活性炭逐渐缓慢地置换下层渐趋饱和的活性炭,从而可进行不间断的连

续吸附工作。补炭?排炭量及频率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因此其非常适合污染物负荷变

化范围大、颗粒活性炭再生更换频率高的情况。

[0078] 此外,经测试表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可实现以下效果:

[0079] 可处理悬浮物含量较高的水(悬浮物SS>5mg/l);[0080] 可吸附去除50%以上进水中的总有机碳(TOC);[0081] 对12种指示性人工微污染物的去除率达到80%以上;[0082] 运行数月炭床单位有效吸附容量没有明显下降。[0083] 上文中参照优选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的示范性实施方式,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理念的

前提下,可以对上述具体实施例做出多种变型和改型,且可以对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各种技

术特征、结构进行多种组合,而不超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0084] 本公开的范围并非由上述描述的实施方式来限定,而是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范围来限定。



声明:
“上向流颗粒活性炭吸附系统”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2024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