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模块轧机水封反吹装置,包括设有连接端的导管、开设有进气口的盒体和端板,所述盒体安装在所述端板的一端上,所述导管装入所述盒体内并通过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盒体的另一端相连接,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管的轧件进口端延伸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位置,所述端板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轧件出口端延伸经过所述进气口的位置并靠近所述轧件进口端,所述轧件出口端与所述轧件进口端之间存在的间隙为出气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块轧机水封反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管的内壁设有斜形凸环。
说明书: 模块轧机水封反吹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属于钢铁行业高速棒材生产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模块轧机水封用反吹装置。背景技术[0002] 高速棒材生产线中,轧机由保护罩封闭,内部通冷却水进行冷却,出口处有热检,用于捕捉出模块轧机后的轧件信号,以控制后续设备。为了避免水汽问题影响到热检信号的准确性,在模块轧机出口位置安装反吹器用于封住轧机内冷却水。如图1和图2所示,现有的反吹器主要包括设有连接端12的导管1、开设有进气口21的盒体2和端板3,盒体2的一端安装在端板3上,导管1装入盒体2内并通过连接端12与盒体2的另一端相连接,导管1的轧件进口端11延伸经过进气口21的位置并靠近端板3的轧件出口端31,轧件进口端11与轧件出口端31之间存在的间隙为出气口22,压缩空气由进气口21进入,从出气口22将轧件表面的冷却水及水汽清除,以保证热检的准确。当轧机冷却水量过大时,轧件表面残留水过多,出气口22的空气压力不足以完全清除轧件表面的残留水,甚至会有部分冷却水进入到盒体2内,轧件表面带水影响到热检对轧件的检测,极易因信号不准确造成轧废。实用新型内容
[0003] 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问题是提供模块轧机水封反吹装置,以解决现有反吹器不足以完全清除轧件表面的残留水的问题。[0004]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包括设有连接端的导管、开设有进气口的盒体和端板,所述盒体安装在所述端板的一端上,所述导管装入所述盒体内并通过所述连接端与所述盒体的另一端相连接,所述导管的轧件进口端延伸靠近所述进气口的位置,所述端板设有套管,所述套管的轧件出口端延伸经过所述进气口的位置并靠近所述轧件进口端,所述轧件出口端与所述轧件进口端之间存在的间隙为出气口,通过调整所述轧件进口端与所述轧件出口端之间的间隙来调整所述出气口的大小,从而控制压缩空气的压力大小,压缩空气通过所述进气口进入先经过所述套管后再从所述出气口吹出将轧件上的残留水吹扫除去,轧件上的残留水又被所述套管挡住防止进入到所述套管内。[0005] 上述技术方案中,更具体的技术方案还可以是:所述套管的内壁设有斜形凸环,所述斜形凸环使所述套管内部形成两端宽中间窄的通道,有利于压缩空气的流向进一步吹扫除去轧件表面的残留水。[0006] 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端板上的套管将轧件出口端延伸超过进气口的位置,不仅能够控制出气口的大小来增强风压彻底除去轧件表面的残留水,而且还能防止轧件上的残留水进入盒体内,从而保证热检的信号准确无误,避免此类问题造成的轧废。附图说明[0007] 图1是现有反吹器的结构示意图。[0008] 图2是图1的分解图。[0009]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0] 图4是图3的分解图。[0011] 图中:1、导管;11、轧件进口端;12、连接端;2、盒体;21、进气口;22、出气口;3、端板;31、轧件出口端;32、套管;33、斜形凸环。具体实施方式[0012] 下面结合附图实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述:[0013] 如图3和图4所示的模块轧机水封反吹装置,包括设有连接端12的导管1、开设有进气口21的盒体2和端板3,盒体2安装在端板3的一端上,导管1装入盒体2内并通过连接端12与盒体2的另一端相连接,导管1的轧件进口端11延伸靠近进气口21的位置,端板3设有套管32,套管32的轧件出口端31延伸经过进气口21的位置并靠近轧件进口端11,轧件出口端31与轧件进口端11之间存在的间隙为出气口22,通过调整轧件进口端11与轧件出口端31之间的间隙来调整出气口22的大小,从而控制压缩空气的压力大小,压缩空气通过进气口21进入先经过套管32后再从出气口22吹出将轧件上的残留水吹扫除去,轧件上的残留水又被套管32挡住防止进入到套管32内。套管32的内壁设有斜形凸环33,斜形凸环33使套管32内部形成两端宽中间窄的通道,有利于压缩空气的流向进一步吹扫除去轧件表面的残留水。
[0014] 使用时,轧件进从轧制方向进入端板3的套管32内,轧件从轧件出口端31进入导管1的轧件进口端11时,压缩空气通过进气口21进入先经过套管32后再从出气口22吹出将轧件上的残留水吹扫除去,套管32可防止轧件上的残留水进入盒体2内。
声明:
“模块轧机水封反吹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