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包括底板(1),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块竖直的支撑板(2),且两块支撑板(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水平的加工台(3),所述加工台(3)呈梯形,所述加工台(3)的上端开设有两条平行的梯形滑轨(4),所述梯形滑轨(4)内滑动连接有梯形滑块(5),且两个梯形滑块(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块水平的放置板(6),所述放置板(6)的上端开设有用于放置铜材的挤压槽,所述加工台(3)的上端均布连接有四根竖直的支撑杆(7),且四根支撑杆(7)的上端外侧固定套接有同一块顶板(8),所述顶板(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9),且液压杆(9)的活塞端延伸至顶板(8)的下侧并固定连接有水平的活动板(10),所述活动板(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挤压槽配合连接的挤压块(11),所述活动板(10)外侧的加工台(3)上端设置有与挤压槽连接的压实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7)的上下两端分别延伸至顶板(8)和加工台(3)的外侧,所述支撑杆(7)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且支撑杆(7)的下端螺纹套接有与加工台(3)固定的紧固螺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板(10)的上端开设有与支撑杆(7)对应的通孔,且通孔内固定连接有竖直的筒管(12),所述筒管(12)滑动套接在支撑杆(7)的外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实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加工台(3)上端的龙门支架(13),所述龙门支架(13)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条形开口,所述条形开口内滑动连接有梯形安装块(14),且两个梯形安装块(14)之间转动连接有同一根压实辊(15),其中一个所述梯形安装块(14)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压实辊(15)固定的驱动电机(16),所述龙门支架(13)的上端设置有与两个梯形安装块(14)连接的高度调节机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龙门支架(13)上端的电动推杆(17),所述电动推杆(17)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矩形块,且矩形块的左右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水平的连杆(18),所述连杆(18)远离矩形块的一端贯穿条形开口并与梯形安装块(14)的侧壁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放置板(6)的侧壁上可固定连接有用于移动的推拉杆,所述压实辊(15)的长度值小于挤压槽的长度值。
说明书: 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铜材回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背景技术[0002] 铜材在切割等生产加工的过程中会造成很多待回收的材料,这些材料需要对其进行重新挤压成型投入使用以减少资源的浪费,因此需要使用到挤压成型装置。[0003] 现有的铜材回收用的挤压装置通常采用单一的挤压操作,使得挤压后的铜材成型不彻底,不利于后续的加工使用,并且由于回收的铜材大多形状不一,需要针对这些不同尺寸大小的铜材进行充分的挤压操作来提高成型的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来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0006] 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块竖直的支撑板,且两块支撑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水平的加工台,所述加工台呈梯形,所述加工台的上端开设有两条平行的梯形滑轨,所述梯形滑轨内滑动连接有梯形滑块,且两个梯形滑块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块水平的放置板,所述放置板的上端开设有用于放置铜材的挤压槽,所述加工台的上端均布连接有四根竖直的支撑杆,且四根支撑杆的上端外侧固定套接有同一块顶板,所述顶板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且液压杆的活塞端延伸至顶板的下侧并固定连接有水平的活动板,所述活动板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挤压槽配合连接的挤压块,所述活动板外侧的加工台上端设置有与挤压槽连接的压实机构。[0007] 优选地,所述支撑杆的上下两端分别延伸至顶板和加工台的外侧,所述支撑杆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且支撑杆的下端螺纹套接有与加工台固定的紧固螺母。[0008] 优选地,所述活动板的上端开设有与支撑杆对应的通孔,且通孔内固定连接有竖直的筒管,所述筒管滑动套接在支撑杆的外侧。[0009] 优选地,所述压实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加工台上端的龙门支架,所述龙门支架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条形开口,所述条形开口内滑动连接有梯形安装块,且两个梯形安装块之间转动连接有同一根压实辊,其中一个所述梯形安装块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压实辊固定的驱动电机,所述龙门支架的上端设置有与两个梯形安装块连接的高度调节机构。[0010] 优选地,所述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龙门支架上端的电动推杆,所述电动推杆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矩形块,且矩形块的左右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水平的连杆,所述连杆远离矩形块的一端贯穿条形开口并与梯形安装块的侧壁固定连接。[0011] 优选地,所述放置板的侧壁上可固定连接有用于移动的推拉杆,所述压实辊的长度值小于挤压槽的长度值。[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本实用在回收使用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尺寸大小的铜材置于挤压槽内,然后利用液压杆实现活动板的竖直运动,并在挤压块的挤压作用下,能够对放置在挤压槽内的铜材进行快速的挤压,进而使得废弃的铜材进行成型,进一步的,在初步成型完成后,利用加工台上的压实机构,能够对初步加工后的铜材进行压实操作,并且可以相应的调节压实辊的高度,以达到充分压实作用,进而提高成型的质量。附图说明[0013]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的正面结构示意图;[0014]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的仰视结构示意图;[0015]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的背面结构示意图。[0016] 图中:1底板、2支撑板、3加工台、4梯形滑轨、5梯形滑块、6放置板、7支撑杆、8顶板、9液压杆、10活动板、11挤压块、12筒管、13龙门支架、14梯形安装块、15压实辊、16驱动电机、
17电动推杆、18连杆。
具体实施方式[0017]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0018] 参照图1-3,一种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包括底板1,底板1的上端固定连接有两块竖直的支撑板2,且两块支撑板2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水平的加工台3,加工台3呈梯形,加工台3的上端开设有两条平行的梯形滑轨4,梯形滑轨4内滑动连接有梯形滑块5,且两个梯形滑块5的上端固定连接有同一块水平的放置板6,放置板6的上端开设有用于放置铜材的挤压槽,加工台3的上端均布连接有四根竖直的支撑杆7,且四根支撑杆7的上端外侧固定套接有同一块顶板8,支撑杆7的上下两端分别延伸至顶板8和加工台3的外侧,支撑杆7的上端固定连接有限位块,且支撑杆7的下端螺纹套接有与加工台3固定的紧固螺母,保证多根支撑杆7的稳定性。[0019] 其中,顶板8的上端固定连接有液压杆9,且液压杆9的活塞端延伸至顶板8的下侧并固定连接有水平的活动板10,进一步的,活动板10的上端开设有与支撑杆7对应的通孔,且通孔内固定连接有竖直的筒管12,筒管12滑动套接在支撑杆7的外侧,活动板10的下端固定连接有与挤压槽配合连接的挤压块11,在液压杆9的使用下,能够实现活动板10的竖直运动,进而在挤压块11的挤压作用下,能够对放置在挤压槽内的铜材进行快速的挤压,进而使得废弃的铜材进行成型。[0020] 其中,活动板10外侧的加工台3上端设置有与挤压槽连接的压实机构,压实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加工台3上端的龙门支架13,龙门支架13的左右侧壁上均开设有条形开口,条形开口内滑动连接有梯形安装块14,且两个梯形安装块14之间转动连接有同一根压实辊15,其中一个梯形安装块14的外侧壁上固定连接有与压实辊15固定的驱动电机16,龙门支架13的上端设置有与两个梯形安装块14连接的高度调节机构,具体的,高度调节机构包括固定连接在龙门支架13上端的电动推杆17,电动推杆17的伸缩端固定连接有矩形块,且矩形块的左右侧壁上均固定连接有水平的连杆18,连杆18远离矩形块的一端贯穿条形开口并与梯形安装块14的侧壁固定连接,放置板6的侧壁上可固定连接有用于移动的推拉杆,压实辊15的长度值小于挤压槽的长度值,在压实机构的进一步使用下,能够对挤压槽内挤压后的铜材进行压实操作,并且可以相应的调节压实辊15的高度,以达到充分压实作用,进而提高成型的质量。
[0021] 本实用新型在回收使用过程中,可以将不同尺寸大小的铜材置于挤压槽内,然后利用液压杆实现活动板10的竖直运动,并在挤压块11的挤压作用下,能够对放置在挤压槽内的铜材进行快速的挤压,进而使得废弃的铜材进行成型,进一步的,在初步成型完成后,利用加工台上的压实机构,能够对初步加工后的铜材进行压实操作,并且可以相应的调节压实辊15的高度,以达到充分压实作用,进而提高成型的质量。[0022]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铜材回收用挤压成型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