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稀土企业MP Materials已停止向中国出口稀土精矿,这一决定是在中国宣布对所有美国商品的进口关税提高至125%之后做出的。MP Materials表示,已投资近10亿美元恢复美国的稀土供应链,并计划推进“上游60K”战略,提升稀土氧化物年产量至60,000公吨,并在2025年底前实现NdFeB永磁体的商业化生产。这一举措标志着美国在稀土供应链上的战略调整,旨在减少对中国稀土的依赖。
华峰铝业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29.05亿元,同比增长22.97%;净利润2.66亿元,同比增长5%。公司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新能源汽车及光伏领域对高端铝材需求的持续提升。
自2025年2月起实施的钨出口管制政策,对相关企业的出口业务提出了新的要求。整个许可证申请流程包括合同签订、地方商务厅审批以及商务部办理,耗时较长且手续复杂。目前,仅部分企业成功获得了许可证。本文将详细解析这一流程,为企业提供参考。
近日,法国ITEN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其最新研发的固态电池实现了200C的放电速率,是传统锂离子电池的100倍。这一成果基于ITEN在纳米材料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设计具有专利介孔结构的全陶瓷电极,显著提高了电池的比表面积。该技术将应用于其Powency™产品系列,为物联网应用中的微型固态电池提供更高效、更安全的解决方案,预计2025年下半年全面投产。
4月16日,三孚硅业发布2024年财务报告。尽管公司整体营业收入和净利润较上年同期有所下降,但硅烷偶联剂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11.72%,显示出强劲的业务增长潜力。公司将继续发挥成本、规模、区位和环保等优势,力争成为国内领先的硅烷偶联剂生产企业。
上海电网新能源发电功率近日首次突破400万千瓦大关,达到410.3万千瓦。截至3月底,全市风电光伏装机容量已达550万千瓦,占全市总装机容量的20.4%,标志着上海能源结构转型取得重要进展。
在中国-阿塞拜疆产业与投资合作推介会上,电解铝扩建项目成为双方合作的亮点。此次合作不仅涉及数字经济、农业机械等领域,更聚焦于电解铝产业的技术升级与产能扩张,标志着中阿在资源开发与工业制造领域的深度合作。通过引入中国先进的电解铝技术,阿塞拜疆有望进一步提升其铝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推动两国经济的共同发展。
鑫铂股份(003038)近日与奇瑞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及安徽必达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有限公司签署股权转让及增资协议。根据协议,鑫铂股份将收购奇瑞新能源持有的安徽必达40%股权,并对其进行增资,最终持有安徽必达60%股权。此次交易总出资额为5373万元,旨在通过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加速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提升市场竞争力。
海南矿业控股子公司近日完成马里布谷尼锂矿项目采矿权转移,标志着该项目进入实质性开发阶段。采矿权证书已正式登记,有效期为10年,为后续项目推进奠定基础。
近日,辽宁发改委发布了2025年第一批和第二批风光发电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总规模合计19.7GW。其中,第一批项目规模为700万千瓦,第二批项目规模为1270万千瓦。这些项目均用于支持无补贴风电光伏项目建设,显示出辽宁省在推动新能源发展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上的坚定决心。
国内动力电池龙头企业亿纬锂能发布2024年度业绩报告,全年实现净利润40.76亿元,同比增长0.63%。在全球新能源产业调整期,公司通过技术创新和市场拓展保持稳健发展。
今年一季度,湖南省锂离子蓄电池出口额达14亿元,同比增长179.1%,成为外贸增长的重要驱动力。电动汽车与光伏产品出口同样保持稳健增长,凸显湖南新能源产业强劲发展态势。
兰州新区百兆瓦级集中式光伏电站日前正式并网发电。该项目配备储能设施及升压站,预计年发电量可达1.5亿千瓦时,将为甘肃新能源基地建设注入新动能。
凉山州发改委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全州分布式光伏可开放容量达323.05兆瓦。根据电力行业标准评估,各县市光伏项目需结合电网承载力有序推进建设,确保新能源项目顺利并网发电。
西宁海关最新数据显示,青海省一季度多晶硅出口额达2.4亿元,同比增长3.5倍,占全国同类产品出口总量的近七成。光伏组件出口同步增长1.2倍,显示出青海光伏产业链的国际竞争力持续提升。
长沙海关最新数据显示,湖南省一季度光伏产品出口额达1.6亿元,同比增长12.9%。在"新三样"产品中,锂离子蓄电池出口增长最为显著,显示出湖南新能源产业出口结构的持续优化。
青海德令哈200兆瓦光热储能发电项目已完成80%建设进度,核心设备全部就位。作为国内单体规模最大的塔式光热项目,其建成后将实现光伏、光热与储能协同发电,年发电量可达18亿千瓦时。
海南矿业近日完成马里布谷尼锂矿采矿权转移,初始有效期为10年。该项目是公司海外锂资源开发的重要布局,后续将推进当地合作方入股及投产工作,有望提升公司在新能源原料领域的供应能力。
海关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多晶硅进口量同比下降15.7%,3月单月降幅达39.4%。这一变化反映出国内光伏原料供应格局正在调整,本土产能逐步替代进口的趋势明显。
贵州省近日发布征求意见稿,鼓励用电企业建设分布式光伏发电设施,推动绿色电力消费。方案提出,到2025年,高耗能企业绿电占比不低于30%,并加快公共机构及居民光伏应用。此举旨在优化能源结构,促进工业低碳发展。
金诚信近日与老挝开元矿业续签钾盐矿开采运营合同,继续负责其年产能50万吨氯化钾项目的采矿管理。合同为期一年,预估金额达1.25亿元,进一步巩固了企业在东南亚矿业服务领域的优势地位。此次合作凸显金诚信在矿山运营领域的专业能力,也为后续区域业务拓展奠定基础。
4月16日,中国极地研究中心极地清洁能源首席科学家孙宏斌表示,中国在南极秦岭站启用首个规模化新能源系统,并发布《南极清洁能源利用技术十二年发展纲要》,推动南极考察快速进入绿色能源时代。南极秦岭站的新能源系统清洁能源比例最高可达60%以上,无风无光时可提供约2.5小时供电,保障科研设备和基本生活设施短期纯绿色运行。
株洲中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IGBT制氢电源设备累计交付突破100台,成为国内首家达成这一里程碑的企业。自2022年3月以来,公司顺利完成中石化组织的实证测试项目,推出多系列制氢电源产品平台,功率等级覆盖1-30MW,适配多种电解槽。目前,多款产品通过CE、CNAS/CMA、鉴衡认证,市场累计交付超百台,投运超50台/300MW+。产品在宽负载范围内具有优良的电能品质和高效率,环境适应性强,适用于多种复杂工况。
德国将氢能视为能源转型的关键支柱,计划到2030年将绿氢产能提升至10吉瓦,替代全国12%的工业用天然气。政府已投入90亿欧元支持62个氢能项目,包括萨尔茨吉特钢铁厂项目,每年可减少8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然而,氢能广泛应用面临价格高、成本高、基础设施不足等挑战。当前绿氢价格为每千克4.5至6欧元,是灰氢的两倍以上。改建天然气管网输氢的试验取得进展,但全国仅15%的管网完成改造,储氢设施严重不足,2030年需求预计为50万吨,而目前地下盐穴储氢容量仅为1.3万吨。
4月18日,无锡蠡湖增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蠡湖股份)发布对控股子公司海大清能船舶(大连)有限公司增资2000万元的公告。增资后,海大清能注册资本增至3000万元,其经营范围包括站用加氢及储氢设施销售等。蠡湖股份持有海大清能80%股权,最终控制人为泉州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在航运业绿色转型和内河新能源船舶市场前景广阔背景下,海大清能已在氢能船舶领域取得成果,商业模式日渐清晰。此次增资旨在助力海大清能将先发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抢占市场先机,积极布局新兴产业。
4月15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政府发布《浦东新区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及节能重点工作安排》通知,明确推进交通领域低碳转型。计划2025年底前更新456辆新能源公交车辆,基本实现营运公交车全部新能源化,并逐步推进货运车辆、垃圾车等油改电、油改氢。这一政策旨在减少交通领域碳排放,提升空气质量,推动区域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有力支持。
4月16日,中信博宣布拟在苏州市昆山市陆家镇投资不超过20.22亿元建设零碳总部基地,产品主要应用于光伏、光热、储能等领域。该项目旨在响应国家“双碳”战略,推动企业绿色低碳发展,提升“跟踪+”、“绿电+”系统解决方案能力,丰富产业链布局。昆山市陆家镇将提供175.04亩工业用地用于项目建设。同日,中信博披露2024年度业绩报告,实现营业收入90.26亿元,同比增长41.25%;归母净利润6.32亿元,同比增长83.03%。公司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元(含税)。
4月14日,丰元股份全资子公司丰元锂能与惠州比亚迪电池有限公司签订《磷酸铁锂合作框架协议》。协议约定,2025~2028年,丰元锂能将向比亚迪供应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双方将共同研发与优化成本。比亚迪2025年1-3月动力电池装车量达30.87GWh,市场份额23.79%,稳居国内第二。比亚迪2025年销量目标550万辆,其中海外市场80万辆以上。比亚迪已在国内布局12大电池基地,规划产能超500GWh。
4月17日,海南矿业公告布谷尼锂矿采矿权转移事项获马里政府审批,证书登记至子公司LMLB名下,有效期10年(2025-2034年)。2024年11月,海南矿业与马里政府签署谅解备忘录,完成采矿权转移及政府入股事宜。去年12月,布谷尼锂矿提前完成采剥计划,预计全年采剥总量155万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