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属于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
背景技术:
2.随着我国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和国家环境排放标准的日趋严格,越来越多的生产型企业要求厂内实现废水深度处理回用或零排放,其中以脱硫废水和各生产线的综合废水的治理为重点。由于这些废水通常硬度较高,含有大量易结垢的钙、镁离子,在深度处理回用或零排放处理时,为防止后续膜浓缩系统结垢,一般需要加碳酸钠溶液进行软化预处理。
3.目前常见的碳酸钠自动投加装置主要是通过星型
给料机将碳酸钠从碳酸钠筒仓卸到螺旋输送机,经螺旋输送机输送到碳酸钠溶液箱进行搅拌,同时按比例进水,配成合适浓度的溶液,然后将配制好的溶液通过碳酸钠加药泵投加到加药点;由于碳酸钠的吸水性较好,长期储存容易受潮,碳酸钠吸水结块,出料口经常被堵塞,造成星型给料机实际输送的碳酸钠量与设定的量不一致,导致实际溶液浓度达不到系统设定的配药浓度,并且现有装置碳酸钠溶液配置操作复杂、装置结构复杂缺点、浪费人力资金。
4.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该装置碳酸钠溶液混合均匀、结构设计合理、节省人力资金。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碳酸钠溶液混合不均匀、结构设计复杂、浪费人力资金,提供一种用于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该装置碳酸钠溶液混合均匀、结构设计合理、节省人力资金。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计量斗一端连接着碳酸钠筒仓,另一端连接着碳酸钠计量箱,碳酸钠计量箱通过碳酸钠中间泵连接着碳酸钠溶液箱,计量斗一侧设置有计量斗料位计,碳酸钠计量箱一侧设置有进气装置和进水装置,另一侧设置有第一液位装置,碳酸钠溶液箱一侧设置有第二液位装置,计量斗料位计和第一液位装置以及第二液位装置均连接着plc/dcs控制系统。
7.碳酸钠筒仓出料口设置有机械振动器。
8.进气装置为压缩空气管连接着计量箱进气阀。
9.进水装置为进水管连接着计量箱进水阀。
10.计量斗进料口设置有进料阀,出料口设置有卸料阀。
11.碳酸钠溶液箱进液口设置有溶液箱进液阀,出液口设置有溶液箱出液阀,溶液箱出液阀连接着碳酸钠加药泵。
12.第一液位装置为碳酸钠计量箱一侧设置的计量箱高液位计和计量箱低液位计。
13.第二液位装置为碳酸钠溶液箱一侧设置的溶液箱高液位计和溶液箱低液位计。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5.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碳酸钠溶液混合均匀、结构设计合理、节省人力资金。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操作画面显示图;
18.其中,碳酸钠筒仓1、机械振动器2、计量斗3、碳酸钠计量箱4、碳酸钠中间泵5、碳酸钠溶液箱6、计量斗进料阀7、计量斗卸料阀8、计量箱进水阀9、计量箱进气阀10、计量箱出液阀11、溶液箱进液阀12、plc/dcs控制系统13、碳酸钠加药泵14、计量斗料位计15、计量箱高液位计16、计量箱低液位计17、溶液箱高液位计18、溶液箱低液位计19、溶液箱出液阀20、压缩空气管道21、进水管22。
具体实施方式
19.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只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申请的实施方式,对于所属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做出的若干改变和改进等,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0.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1.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2.结合本实用新型的附图1和附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包括碳酸钠筒仓1、机械振动器2、计量斗3、碳酸钠计量箱4、碳酸钠中间泵5、碳酸钠溶液箱6、计量斗进料阀7、计量斗卸料阀8、计量箱进水阀9、计量箱进气阀10、计量箱出液阀11、溶液箱进液阀12、plc/dcs控制系统13、碳酸钠加药泵14、计量斗料位计15、计量箱高液位计16、计量箱低液位计17、溶液箱高液位计18、溶液箱低液位计19、溶液箱出液阀20、压缩空气管道21、进水管22。
23.碳酸钠筒仓1连接着用于计量碳酸钠的计量斗3,并且在碳酸钠筒仓1的出料口设置有机械振动器2。计量斗3上端设置有用于碳酸钠进料的计量斗进料阀7,下端设置有用于碳酸钠出料的计量斗卸料阀8。计量斗3的一侧设置有计量斗料位计15,与plc/dcs控制系统连接。
24.计量a为相关工作人员在plc/dcs控制系统13的操作画面中点击计量自动模式,点击启动按钮,plc/dcs控制系统13自动先打开计量斗进料阀7,关闭计量斗卸料阀8,碳酸钠从碳酸钠筒仓1中输送至计量斗3中,当碳酸钠输送至达到计量斗3设定的计量斗3料位高度时,计量斗料位计15发出高料位报警信号,然后关闭计量斗进料阀7,打开计量斗卸料阀8,将计量斗3中计量过的碳酸钠投入到碳酸钠计量箱4中,计量斗料位计15的高料位报警信号
关闭后,关闭计量斗卸料阀8。完成操作之后,plc/dcs控制系统13的操作画面计量a实际值显示1次,按照系统设定计量次数进行重复操作,达到计量a设定次数后,计量a计量结束。当计量a开始时,启动机械振动器2,防止碳酸钠受潮结块导致碳酸钠筒仓1的出料口堵塞,当计量a结束后,自动停止机械振动器2。
25.碳酸钠计量箱4一侧设置有第一液位装置,另一侧设置有进气装置和进水装置,并且碳酸钠计量箱4的出液口设置有计量箱出液阀11。第一液位装置为碳酸钠计量箱4一侧设置的计量箱高液位计16和计量箱低液位计17。所述的进水装置为进水管连接着计量箱进水阀9,进气装置为进气管连接着计量箱进气阀10。
26.在计量斗3计量碳酸钠的同时,打开计量箱进水阀9,碳酸钠计量箱加入一定比例的水与从计量斗3投入的碳酸钠进行充分混合,此过程为计量b。加入的水量根据碳酸钠计量箱4上的液位计进行设置,当水量达到计量箱高液位计16设定的液位高度时,关闭计量箱进水阀9,同时计量b计量结束。
27.在碳酸钠计量箱4打开计量箱进水阀9进水的同时,打开计量箱进气阀10,压缩空气进入碳酸钠计量箱4内进行曝气,使配置的碳酸钠溶液混合均匀,避免出现碳酸钠沉淀的情况。
28.碳酸钠溶液箱6进液口设置有溶液箱进液阀12,出液口设置有溶液箱出液阀20,碳酸钠溶液箱6一侧设置有第二液位装置。第二液位装置为碳酸钠溶液箱6一侧设置的溶液箱高液位计18和溶液箱地液位计19。溶液箱进液阀12和计量箱出液阀11相连接,并且在二者之间设置有碳酸钠中间泵5,溶液箱出液阀20与碳酸钠加药泵14连接。
29.需要说明的是本装置的计量a与计量b的参数设置,以及plc/dcs控制系统13、计量斗料位计15、计量箱高液位计16、计量箱低液位计17、溶液箱高液位计18、溶液箱低液位计19均为现有技术。
30.当计量a与计量b全部达到设定值时,计量结束,碳酸钠计量箱4内的溶液浓度达到系统设定的配制浓度,打开计量箱出液阀11,溶液箱进液阀12,启动碳酸钠中间泵5,将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通过碳酸钠中间泵5输送至碳酸钠溶液箱6中,当碳酸钠溶液箱6的液位达到溶液箱高液位计18设定的高度时,停止碳酸钠中间泵5,关闭计量箱出液阀11,溶液箱进液阀12。碳酸钠计量箱4中的溶液达到计量箱低液位计17设定的液位高度时,plc/dcs控制系统13发出信号,控制装置开始计量,配药。当碳酸钠溶液箱6中的溶液达到低液位时,plc/dcs控制系统13发出控制信号,自动打开计量箱出液阀11,溶液箱进液阀12,启动碳酸钠中间泵5,将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输送到碳酸钠溶液箱6中,保证系统中碳酸钠溶液投加量稳定充足。
31.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所示:相关工作人员根据需要的碳酸钠溶液浓度,设定计量a和计量b。
32.首先,相关工作人员在plc/dcs控制系统13的操作画面中点击计量自动模式,点击启动按钮,plc/dcs控制系统13自动先打开计量斗进料阀7,关闭计量斗卸料阀8,将碳酸钠从碳酸钠筒仓1输送至计量斗3中,并且启动机械振动器2,防止碳酸钠受潮结块导致碳酸钠筒仓1出料口堵塞。当碳酸钠达到计量斗3的设定料位高度时,计量斗料位计15发出高料位报警信号,关闭计量斗进料阀7,打开计量斗卸料阀8,将碳酸钠投入到碳酸钠计量箱4中,计量斗料位计15的高料位报警信号关闭后,关闭计量斗卸料阀8,plc/dcs控制系统13程序中
操作画面计量a实际值显示1次,按照系统设定计量次数进行重复操作,达到计量a设定次数后,计量a计量结束。当计量a结束后,自动停止机械振动器2。
33.在计量斗3计量的同时,打开计量箱进水阀9,在碳酸钠计量箱4中加入一定比例的水与从计量斗3投入的碳酸钠进行充分混合,此过程为计量b。加入的水量根据碳酸钠计量箱4上的液位计进行设置,当水量达到计量箱高液位计16设定的液位高度时,计量箱高液位计16发出信号,关闭计量箱进水阀9,同时计量b计量结束。
34.在碳酸钠计量箱4进水的同时,打开计量箱进气阀10,压缩空气进入碳酸钠计量箱4内进行曝气,使配置的碳酸钠溶液混合均匀,避免出现沉淀情况。
35.当计量a与计量b全部达到设定值时,此时计量结束,碳酸钠计量箱4内的溶液浓度达到系统设定的配制浓度,打开计量箱出液门11,溶液箱进液门12,启动碳酸钠中间泵5,将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通过碳酸钠中间泵5输送到碳酸钠溶液箱6中,当碳酸钠溶液箱6的液位达到溶液箱高液计18设定的液位高度位时,停止碳酸钠中间泵5,关闭计量箱出液门11,溶液箱进液门12。
36.碳酸钠计量箱4中的碳酸钠溶液达到计量箱低液位计17时,计量箱低液位计17发出信号,plc/dcs控制系统13发出计量指令,控制配药投加装置自动开始计量,配药。当碳酸钠溶液箱6中的溶液达到溶液箱低液位计19时,溶液箱低液位计19发出信号,plc/dcs控制系统13发出控制信号,打开计量箱出液阀11,溶液箱进液阀12,启动碳酸钠中间泵5,将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打入到碳酸钠溶液箱6中,保证系统中碳酸钠溶液投加量稳定充足。
37.碳酸钠计量箱4中的溶液达到计量箱低液位计17设定的液位高度时,plc/dcs控制系统13发出信号,控制装置开始计量,配药。当碳酸钠溶液箱6中的溶液达到低液位时,plc/dcs控制系统13发出控制信号,自动打开计量箱出液阀11,溶液箱进液阀12,启动碳酸钠中间泵5,将配置好的碳酸钠溶液输送到碳酸钠溶液箱6中,保证系统中碳酸钠溶液投加量稳定充足。
38.现有技术中碳酸钠自动投加装置主要是通过星型给料机将碳酸钠从碳酸钠筒仓卸到螺旋输送机,经螺旋输送机输送到碳酸钠溶液箱进行搅拌,同时按比例进水,配成合适浓度的溶液,然后将配制好的溶液通过碳酸钠加药泵投加到加药点,由于碳酸钠的吸水性较好,长期储存容易受潮,碳酸钠吸水结块,出料口经常被堵塞,造成星型给料机实际输送的碳酸钠量与设定的量不一致,导致实际溶液浓度达不到系统设定的配药浓度,所以现有装置存在碳酸钠溶液混合不均匀、装置结构复杂缺点、浪费人力资金。而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碳酸钠溶液混合均匀、结构设计合理、节省人力资金。
39.本实用新型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申请结合附图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但并非用于对本实用新型申请保护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对于所属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的前提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所作出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这些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技术特征:
1.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计量斗(3)一端连接着碳酸钠筒仓(1),另一端连接着碳酸钠计量箱(4),碳酸钠计量箱(4)通过碳酸钠中间泵(5)连接着碳酸钠溶液箱(6),其特征在于:计量斗(3)一侧设置有计量斗料位计(15),碳酸钠计量箱(4)一侧设置有进气装置和进水装置,另一侧设置有第一液位装置,碳酸钠溶液箱(6)一侧设置有第二液位装置,计量斗料位计(15)和第一液位装置以及第二液位装置均连接着plc/dcs控制系统(13)。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其特征在于:碳酸钠筒仓(1)出料口设置有机械振动器(2)。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气装置为压缩空气管道(21)连接着计量箱进气阀(10)。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其特征在于:进水装置为进水管(22)连接着计量箱进水阀(9)。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其特征在于:计量斗(3)进料口设置有进料阀(7),出料口设置有卸料阀(8)。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其特征在于:碳酸钠溶液箱(6)进液口设置有溶液箱进液阀(12),出液口设置有溶液箱出液阀(20),溶液箱出液阀(20)连接着碳酸钠加药泵(14)。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液位装置为碳酸钠计量箱(4)一侧设置的计量箱高液位计(16)和计量箱低液位计(17)。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液位装置为碳酸钠溶液箱(6)一侧设置的溶液箱高液位计(18)和溶液箱低液位计(19)。
技术总结
一种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计量斗一端连接着碳酸钠筒仓,另一端连接着碳酸钠计量箱,碳酸钠计量箱通过碳酸钠中间泵连接着碳酸钠溶液箱,计量斗一侧设置有计量斗料位计,碳酸钠计量箱一侧设置有进气装置和进水装置,另一侧设置有第一液位装置,碳酸钠溶液箱一侧设置有第二液位装置,计量斗料位计和第一液位装置以及第二液位装置均连接着PLC/DCS控制系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装置使碳酸钠溶液混合均匀、结构设计合理、节省人力资金。节省人力资金。节省人力资金。
技术研发人员:任荣科 江昀桦 岳会芳 王世选 于小峰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郑州恒博环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2.08
技术公布日:2021/11/5
声明:
“碳酸钠溶液自动配药投加装置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