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
振动筛密封防尘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
背景技术:
2.随着非煤露天矿山规模化、节约化,经营大规模的矿山生产工艺中,振动筛都是必不可少的主要生产设备。
3.振动筛筛面都是大尺寸,现在最大能做到55m2,敞口设计。在振动筛工作的过程中,筛面会有很大粉尘飘散。现有的振动筛筛面一般为未做密封或只是简单的做防尘罩,对此还是会产生很大的粉尘飘散,不能解决现存粉尘飘散的状况。而且,对于全部采用钢材制作的整体密封罩,虽然可以起到隔绝粉尘外溢的作用,但是更换筛网就得全部或部分吊走,既增加了工人强度和时间,也增加了成本,不能解决快速更换筛网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以解决背景技术中所提到的问题。
5.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包括轻轨、驱动机构、滑动机构、支撑骨架和罩体,所述支撑骨架以支撑所述罩体,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杆件,每个所述支撑杆件横跨振动筛,每个所述支撑杆件的两端与滑动机构连接,所述滑动机构设于轻轨上,所述轻轨对称设于振动筛的两侧且安装于架体上,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杆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滑动机构连接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滑动机构沿轻轨滑动,以实现所述罩体伸缩。
6.优选的是,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轮组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滑轮组件上,所述滑轮组件设于轻轨上。
7.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每个所述支撑杆件的两端端部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和支撑板上分别竖向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调节板与支撑板可拆卸固定连接。
8.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机、减速器和传动齿轮,所述驱动电机和减速器分别安装在所述滑轮组件上,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轻轨啮合连接。
9.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滑轮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其转动连接且上下分布的滑轮,上下所述滑轮分别设于轻轨的上下部且分别沿所述轻轨滑动,所述支撑板与壳体固定。
10.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架体包括支撑框架、侧架和支腿,所述支撑框架围设于所述振动筛的外周,所述支撑框架的四周与支腿连接,所述支撑框架的两侧与侧架连接,所述轻轨固定在侧架上。
11.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四周与振动筛之间设有密封件。
12.在上述任一方案优选的是,所述轻轨的两端设有接近开关。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所具有的优点和有益效果为:
14.通过使密封防尘罩实现开启与关闭,既能够将振动筛全方位罩设在内,起到防止振动筛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污染物以及粉尘外溢的作用,还便于内部振动筛筛网的更换,减少更换筛网的时间、强度及成本,提高更换效率。
15.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作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的安装结构图;
17.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的主视图;
19.图4为图3的局部放大图;
20.图5为轻轨的结构示意图;
21.图6为滑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22.其中:1、支腿;2、支撑框架;3、传动齿轮;4、轻轨;41、第一支撑部;42、啮合部;43、第二支撑部;5、滑轮组件;51、壳体;52、滑轮;6、支撑板;7、支撑杆件;8、减速器;9、驱动电机;10、侧架;11、罩体;12、调节板。
具体实施方式
23.如图1-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包括轻轨4、驱动机构、滑动机构、支撑骨架和罩体11,支撑骨架以支撑罩体11,支撑骨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杆件7,每个支撑杆件7横跨振动筛,每个支撑杆件7的两端与滑动机构连接,滑动机构设于轻轨4上,轻轨4对称设于振动筛的两侧且安装于架体上,其中一个支撑杆件7的一端设有与滑动机构连接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滑动机构沿轻轨4滑动,以实现罩体11伸缩,使密封防尘罩实现开启与关闭,既能够将振动筛全方位罩设在内,起到防止振动筛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污染物以及粉尘外溢的作用,还便于内部振动筛筛网的更换,提高更换效率。
24.罩体11全方位将振动筛覆盖在内,罩体11通过自攻丝或其他固定结构与滑动机构的侧壁和支撑骨架固定。罩体11选用柔性布料,包括但不限于软帆布、橡胶板等。支撑杆件7可以采用圆管或方管,且支撑杆件7可以根据不同振动筛尺寸折弯成矩形或弧形尺寸。
25.在密封防尘罩罩体11的一端可根据需要设置检查门,方便人员进入内部检修。还可通过吸尘管道与吸尘装置连接,能够将振动筛内的灰尘直接经吸尘管道排至吸尘装置内。
26.进一步的,如图6所示,滑动机构包括滑轮组件5和支撑板6,支撑板6固定于滑轮组件5上,滑轮组件5设于轻轨4上。
27.其中,滑轮组件5包括壳体51,壳体51上设有与其转动连接且上下分布的滑轮52,上下滑轮52分别设于轻轨4的上下部且分别沿轻轨4滑动,支撑板6与壳体51固定。滑轮组件5的结构使其能够沿轻轨4稳定滑动,从而保证密封罩整体滑动的稳定性。
28.进一步的,每个支撑杆件7的两端端部连接有调节板12,调节板12与支撑板6可拆
卸固定连接。其中,调节板12和支撑板6上分别竖向设有多个安装孔,通过调节调节板12相对支撑板6的安装位置,以调节支撑杆件7的安装高度,从而调节罩体11的整体高度。
29.进一步的,架体包括支撑框架2、侧架10和支腿1,支撑框架2围设于振动筛的外周,支撑框架2的四周与支腿1连接,支撑框架2的两侧与侧架10连接,轻轨4固定在侧架10上。
30.进一步的,驱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机9、减速器8和传动齿轮3,驱动电机9和减速器8分别安装在滑轮组件5上,传动齿轮3与轻轨4啮合连接。如图5所示,轻轨4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支撑部41、啮合部42和第二支撑部43,其中,第一支撑部41固定在侧架10上,传动齿轮3与啮合部42啮合连接,滑轮52分别沿第二支撑部43的上下部滑动。
31.驱动电机9将动力依次传递给减速器8、传动齿轮3,使传动齿轮3沿轻轨4滑动,以带动滑轮组件5沿轻轨4滑动,相邻滑轮组件5在沿轻轨4滑动时,上一滑轮组件5会推动或拽动下一滑轮组件5在轻轨4上滑动,从而使支撑骨架实现带动罩体11的伸缩。
32.进一步的,支撑框架2的底部四周与振动筛之间设有密封件。其中,密封件采用柔性布料,如帆布,并通过紧固件将柔性布料与支撑框架2和振动筛固定。密封件还可采用橡胶胶条,将支撑框架2与振动筛之间的缝隙填充,避免粉尘或污染物外泄。
33.进一步的,轻轨4的两端设有接近开关。当驱动电机9工作,带动端部的滑动机构在轻轨4上滑动至轻轨4端部时,接近开关将信号发送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控制驱动电机9停止。其中,控制单元采用plc控制器。
34.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技术特征:
1.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其特征在于:包括轻轨、驱动机构、滑动机构、支撑骨架和罩体,所述支撑骨架以支撑所述罩体,所述支撑骨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杆件,每个所述支撑杆件横跨振动筛,每个所述支撑杆件的两端与滑动机构连接,所述滑动机构设于轻轨上,所述轻轨对称设于振动筛的两侧且安装于架体上,其中一个所述支撑杆件的一端设有与所述滑动机构连接的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所述滑动机构沿轻轨滑动,以实现所述罩体伸缩。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动机构包括滑轮组件和支撑板,所述支撑板固定于滑轮组件上,所述滑轮组件设于轻轨上。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支撑杆件的两端端部连接有调节板,所述调节板和支撑板上分别竖向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调节板与支撑板可拆卸固定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依次连接的驱动电机、减速器和传动齿轮,所述驱动电机和减速器分别安装在所述滑轮组件上,所述传动齿轮与所述轻轨啮合连接。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滑轮组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上设有与其转动连接且上下分布的滑轮,上下所述滑轮分别设于轻轨的上下部且分别沿所述轻轨滑动,所述支撑板与壳体固定。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架体包括支撑框架、侧架和支腿,所述支撑框架围设于所述振动筛的外周,所述支撑框架的四周与支腿连接,所述支撑框架的两侧与侧架连接,所述轻轨固定在侧架上。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框架的底部四周与振动筛之间设有密封件。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其特征在于:所述轻轨的两端设有接近开关。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包括轻轨、驱动机构、滑动机构、支撑骨架和罩体,支撑骨架以支撑所述罩体,支撑骨架包括多个并排设置的支撑杆件,每个支撑杆件横跨振动筛,每个支撑杆件的两端与滑动机构连接,滑动机构设于轻轨上,轻轨对称设于振动筛的两侧且安装于架体上,其中一个支撑杆件的一端设有与滑动机构连接的驱动机构,驱动机构能够带动滑动机构沿轻轨滑动,以实现罩体伸缩。本实用新型既能够将振动筛全方位罩设在内,起到防止振动筛在工作时所产生的污染物以及粉尘外溢的作用,还便于内部振动筛筛网的更换,减少更换筛网的时间、强度及成本,提高更换效率。提高更换效率。提高更换效率。
技术研发人员:张斌 刘春博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张斌
技术研发日:2021.08.17
技术公布日:2022/5/30
声明:
“振动筛的移动密封防尘罩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