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湿法冶金技术

> 从黄杂铜中分离铜、锌、铅、铁、锡的工艺方法

从黄杂铜中分离铜、锌、铅、铁、锡的工艺方法

648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李跃  
2023-10-07 15:48:23
一种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矿产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方法。

背景技术:

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点)的含矿建造、控矿要素及矿体出露特征与一般的侵入岩或火山岩地区不同,若按照常规的土壤测量、瞬变电磁、低分辨率遥感等方法进行勘查,则可能延长勘查周期、找矿效率低及找矿效果不明显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勘查效率高、勘查周期短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方法。

其具体技术方案为:

一种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⑴在拟开展研究地区通过高精度遥感解译提取技术、大比例尺地质调查初步识别出伟晶岩脉空间展布形态

根据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岩浆岩分布区,利用高精度遥感解译提取伟晶岩脉;遥感信息源选用ikonos卫星数据与美国etm+数据,应用高精度卫星图像、地形图、数据统计等综合手段,采用不同波段及组合方式的图像进行对比研究,结合地面实况调查及所研究区内地质特征等进行图像解译标志的综合,辅以羟基、铁染异常与稀有金属矿产空间相关性分析;解译提取出区内伟晶岩脉分布、规模等空间展布特征。

再利用大比例尺地质调查手段进行重点区段1:1万地质草测,以穿越法为主,辅以适当的追索路线,基本网度为200×50-100m(线距×点距),地质观察路线尽可能的垂直于地层走向布置。在伟晶岩脉、构造破碎带等成矿有利地段,网度可适当加密,必须对伟晶岩脉进行追索观察,查明其形态、产状及规模、矿化线索等;地质点应布置在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定点以gps定位系统定位,并在实地显示观测点的位置标记、标注点号;点位误差要求不大于20m,地质点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0个;宽度大于5m、长度大于50m的伟晶岩脉体在图上应有所反映,在1:1万地质图中可做夸大表示。对伟晶岩脉矿化、蚀变、构造形迹等进行重点观察,绘制素描图或照相;初步筛选出伟晶岩脉分布区,精确编制伟晶岩脉分布规律图。

⑵针对伟晶岩脉区进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大比例尺高精度磁法测量,圈定出异常区

通过⑴圈定、识别出的伟晶岩脉分布区进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样点分布力求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采样密度控制在4-8个点/km2以内;对测试数据利用geoexplor和mapgis6.7等软件制作稀有元素组合异常图,并进行相同主元素类内评序,而后根据稀有元素异常特征、地质条件及找矿意义大小进行异常分类;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以往物化探、重砂异常等地质成果,初步圈定找矿靶区,并进行靶区分类。

利用⑴初步圈定的伟晶岩脉地区,配合开展1:5000高精度磁测;首先针对伟晶岩脉及围岩采集不同的磁性标本,测定磁参数;采用500×100m规则网,先根据工作布置图计算出每条测线所有测点的理论坐标,利用手持gps的定位、导航功能,根据各测点理论坐标实施定位;对起始点、端点、每隔1000米用木桩标记并注明点线号,各测点做点线号、坐标、高程和磁测数据的仪器存储;后期对磁测数据进行整理、校正分析,圈定磁异常,绘制高精度磁测异常图;并结合地质特征进行解释推断,为后期相关剖面部署及预测提供直接依据。

⑶对所圈定的稀有元素异常重点区段开展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优选含矿伟晶岩脉体

根据⑵所圈定的稀有元素水系沉积物异常分布图、高精度磁测异常图,在重点异常区段部署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进行控制追索,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布设应垂直于伟晶岩脉体长轴走向,剖面起点用校正后gps定位,采用罗盘定向,对误差的校正采用前后测手的测量平均值;采样点距5—10m,矿化富集地段加密至5m以下;对伟晶岩显著矿化特征采集光、薄片样进行鉴定分析;初步优选划分出含矿伟晶岩脉体。

⑷优选矿化、异常较显著伟晶岩体部署探槽进行揭露控制,圈定出矿化体或矿体

根据⑶优选的含矿伟晶岩脉,结合地表伟晶岩矿化蚀变、异常等特征,部署探槽进行揭露控制;结合实地踏勘、地表矿化及异常特征基础上进行槽探工程的具体定位,一般布置在地表第四系覆盖厚度不超过3m的矿化地段,垂直于伟晶岩脉体长轴方向布置;要求槽底宽不得小于0.5—0.8m,深度一般不大于3m,揭露新鲜基岩达到0.3—0.5m,以能观察清楚产状为原则。化学样槽布置在槽壁与槽底的接合处,并用红油漆在实地将样槽画出并标注样号,避免阶梯式采样(尽量避免采样重段或跳采),使用刻槽法采样,样槽规格为10×3cm,样品重量误差率不得高于10%,采样时要清扫采样点岩石表面,挂好围布,务必保证样品不被污染和溅失,采集方法严格按规范进行,尽可能按同一方位,同一倾角布样,各样品要首尾相接;除化学样外,还须按2—5m间距采岩石样全槽控制。通过槽探工作揭露、追索、控制矿(化)体,初步查明矿(化)体形态、产状、规模,圈定地表矿(化)体。

⑸利用钻探了解矿(化)体深部品位、厚度、规模、产状等变化情况,发现矿体或矿床

根据⑷地表、探槽中矿体或矿化体特征,优选品位高、规模大的伟晶岩脉部署钻孔,具体钻孔定位于地表矿化富集伟晶岩脉体,并参考伟晶岩脉体规模或地层产状、地形等因素进行具体定位;钻探工程施工一般为直孔,施工方法尽量采用大口径定向钻进,必须终孔口径不小于75mm;矿体及其顶底板3-5m内的矿心、岩心平均采取率不低于80%,厚大矿体内部矿心采取率低于90%的连续长度不能超过5m,否则要采用补救措施,围岩岩心的分层平均采取率要求不得低于80%,对矿层或矿化层及其顶底板、矿化蚀变带、构造部位等主要地段的地质现象详细描述,并附必要的素描及照相,当劈心采样后,还应对重要矿化现象等做补充描述记录。钻孔采样方法是沿(岩)矿心长轴方向及矿化均匀性将其劈为两半,一半作为基本分析样送测试单位加工化验,另一半留存以备查核和研究之用;在矿(化)体上采样不得跨层,样长1.5m,最长不超过2m,矿(化)体两侧取圈边样。通过钻探工程可了解伟晶岩矿(化)体深部品位、厚度、规模、产状等变化情况,以期发现深部矿体或矿床。

进一步,所述高精度遥感解译遥感信息源选用ikonos卫星数据与美国etm+数据,解译提取出区内伟晶岩脉分布、规模等空间展布特征;大比例尺地质调查为重点区段1:1万地质草测,以穿越法为主,辅以适当的追索路线,基本网度为200×50-100m(线距×点距),查明伟晶岩脉形态、产状及规模、矿化线索等;需精确编制伟晶岩脉分布规律图。

进一步,所述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是采用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技术和1/5000高精度磁法测量技术;需绘制出水系沉积物异常分布图、高精度磁测异常图。

进一步,所述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布设应垂直于伟晶岩脉体长轴走向,采样点距5—10m,矿化富集地段加密至5m以下;对伟晶岩显著矿化区采集光、薄片样进行鉴定分析,初步优选划分出含矿伟晶岩脉体。

进一步,所述槽探选择含矿伟晶岩脉,结合地表伟晶岩矿化蚀变、异常等特征部署槽探,槽探应垂直于伟晶岩脉体长轴方向布置;使用刻槽法采样,样槽规格为10×3cm;另外,还须按2—5m间距采岩石样全槽控制;圈定地表矿(化)体。

进一步,所述钻探结合地表、探槽中矿体或矿化体特征,优选品位高、规模大的伟晶岩脉部署钻孔,具体钻孔定位于地表矿化富集伟晶岩脉体,了解伟晶岩矿(化)体深部品位、厚度、规模、产状等变化情况,以期发现深部矿体或矿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通过近年来勘查及找矿技术方法试验,以沙流泉伟晶岩型铌钽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其外围及周边地区发现了一批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点及矿化点,取得了寻找稀有金属矿的重大找矿发现,并优选了多处找矿靶区;表明该勘查技术方法组合在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地区具有良好的找矿效果。

该技术方法具有快速识别伟晶岩脉,为槽探、钻探部署提供准确的含矿伟晶岩脉;可有效提高勘查效率,缩短勘查周期;并为快速找矿发现或突破提供高效勘查技术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找矿方法技术流程图;

图2为乌兰县沙柳泉地区遥感影像图;

图3为伟晶岩脉(ρ)影像特征;

图4为断裂构造影像特征;

图5为

(nb、be、au)异常剖析图;

图6为

(be、nb、tm、au)异常剖析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详细地说明。

参照图1,一种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根据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岩浆岩分布区,利用高精度遥感解译初步识别出伟晶岩脉空间展布,再利用1:1万大比例尺地质调查,精确编制伟晶岩脉分布规律图,初步筛选出伟晶岩脉分布区。

b、对步骤a所筛选的伟晶岩脉区进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大比例尺高精度磁法测量,圈定出稀有元素水系沉积物异常分布图、高精度磁测异常图。

c、根据步骤b所述圈定的稀有元素水系沉积物异常分布图、高精度磁测异常图,在重点异常区段部署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进行控制追索,初步优选划分出含矿伟晶岩脉体;

d、根据步骤c优选的含矿伟晶岩脉,结合地表伟晶岩矿化蚀变特征,部署探槽进行揭露控制,圈定出矿化体或矿体;

e、根据步骤d中矿体或矿化体特征,优选品位高、规模大的伟晶岩脉部署钻孔,进行深部验证,并具体圈定出矿体。

高精度遥感提取技术:遥感信息源选用了worldview、ikonos卫星数据与美国etm+数据。通过遥感解译矿产地质特征与稀有金属等矿产相关性分析,羟基、铁染异常与稀有金属等矿产空间相关性分析,探索重点区内遥感地质矿产特征,遥感异常与稀有金属矿产之间的内在联系。并在综合分析遥感解译与遥感异常特征的基础上,以预测稀有金属等矿产资源为直接目的,圈定遥感预测区。

大比例尺地质调查:对重点区段开展1:1万地质草测,以穿越法为主,辅以适当的追索路线,基本网度为200×50-100m(线距×点距),地质观察路线尽可能的垂直于地层走向布置。在伟晶岩脉、构造破碎带等成矿有利地段,网度可适当加密,必须对伟晶岩脉进行追索观察,查明其形态、产状及规模、矿化线索等;地质点应布置在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定点以gps定位系统定位,并在实地显示观测点的位置标记、标注点号;点位误差要求不大于20m,地质点每平方公里不少于30个;宽度大于5m、长度大于50m的伟晶岩脉体在图上应有所反映,在1:1万地质图中可做夸大表示。对伟晶岩脉矿化、蚀变、构造形迹等进行重点观察,绘制素描图或照相;初步筛选出伟晶岩脉分布区,精确编制伟晶岩脉分布规律图。

水系沉积物测量:通过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样点分布力求最大限度控制汇水域,采样密度控制在4-8个点/km2以内;对测试数据利用geoexplor和mapgis6.7等软件制作稀有元素组合异常图,并进行相同主元素类内评序,而后根据稀有元素异常特征、地质条件及找矿意义大小进行异常分类;结合区域地质特征、以往物化探、重砂异常等地质成果,初步圈定找矿靶区,并进行靶区分类。

高精度磁测:磁法测量在沙流泉等伟晶岩脉型稀有金属矿区应用效果明显。在野外工作中,磁法测量全部采用500×100m规则网,先根据工作布置图计算出每条测线所有测点的理论坐标,利用手持gps的定位、导航功能,根据各测点理论坐标实施定位。对起始点、端点、每隔1000米用木桩标记并注明点线号,各测点做了点线号、坐标、高程和磁测数据的仪器存储。后期对磁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圈定磁异常,并结合地质特征进行解释推断,为靶区优选及预测提供直接依据。

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在重点异常及优选含矿伟晶岩脉体部署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进行控制追索,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布设应垂直于伟晶岩脉体长轴走向,剖面起点用校正后gps定位,采用罗盘定向,对误差的校正采用前后测手的测量平均值;采样点距5—10m,矿化富集地段加密至5m以下;对伟晶岩显著矿化特征采集光、薄片样进行鉴定分析;初步优选划分出含矿伟晶岩脉体。

实施例1

选择位于柴达木盆地东缘的沙流泉伟晶岩型铌钽矿为例,进行该勘查技术方法组合的找矿效果做简述。

1、利用高精度遥感解译及1:1万大比例尺地质调查初步筛选出伟晶岩脉分布区

1)高精度遥感解译

⑴调查区地质景观特征

从影像图上看,解译区自南西向北东,总体呈中山、山间宽谷与低山丘陵相间的地质景观,峰-盆-丘-岭阶梯明显。受北西、北东向两组主线性构造限制和截切,基岩山地形成两种方向展布的条带,使得影像上条带状、团块状及环状图案错落排布。主体山脊和主要河谷沿北西向、北东向两组线性影像交错排布(图2)。

⑵调查区影像可解译程度分区

遥感影像可解译程度依据本次解译使用的worldview-2影像资料,可以将调查区的遥感影像可解译程度划分为三类。

地质体影像单元特征明显,裸露程度高,边界清晰,具有较大规模,具可解和可对比性,可直接作为编图单位。该类地质体或地段划为ⅰ级可解译程度区,是本区可解译程度高的地区。

地质体影像单元特征比较明显,岩屑、第四纪坡积等轻度覆盖,边界较清晰,且具有一定规模。可作为编图单位,但局部特征及边界需经野外地质调查进行修正。该类地质体或地段划为ⅱ级可解译程度区,属本区可解译程度中等的地区。

较大面积的盆地平原和山间宽谷第四纪堆积物,划为ⅲ级可解译程度区,为本区可解译程度低的地区。

总体来说,调查区影像可辨识程度较高,影像资料能够满足本次调查任务的需要,对地质解译工作较为有利。

⑶伟晶岩脉解译

伟晶岩脉(ρ)解译出332条,相对集中分布于西部、中东部及南部中山地区,绝大部分侵入于达肯大坂岩群中部(pt1db),少数侵入于达肯大坂岩群上部(pt1dc)及下部大理岩段(pt1da(mb))。形态呈透镜状、串珠状及不规则状,色调呈深-浅粉红色,杂灰白色,色调均匀,伟晶岩脉体与基体色调反差较清晰,接触界线基本可分,阴坡地区影像特征不明显,难以辩识(图3)。

⑷断裂构造

区内断裂构造较发育,主构造线呈北西向,北东向次之,少量东西向、南北向(图4)。

2)1:1万大比例尺地质调查

区内岩浆活动以海西期中酸性侵入活动为主,明显受北西向断裂带控制,岩体出露较少,主要在普查区西北角有少量中粗粒角闪正长岩(ψξ)分布,但脉岩较发育,主要有伟晶岩脉、花岗岩脉、花岗闪长斑岩、煌斑岩脉,闪长玢岩脉、中粗粒花岗岩等。阿木内格山地区的伟晶岩脉绝大部分分布于其东段北坡,其中比较密集于阿木内格山北坡。区内的伟晶岩多呈脉状分布在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片麻岩组中,形成时代应属华力西-印支期,受北西西向、北西向构造控制明显。

通过1:1万大比例尺地质调查已发现的沙柳泉伟晶岩脉沿次级断裂成群产出,角闪正长岩(ψξ)分布于普查区西北角,岩体沿北西西—南东东呈条带分布,与本区构造线方向一致。

伟晶岩脉在区内成群出露,共发现花岗伟晶岩脉118条,脉体规模不等,大于200m的17条,200-100m之间共计38条,小余100m的63条;长多在35m~210m,宽30m~40m,最长达1700m、宽400m;脉体走向多以北东、北西为主,近南北向次之。脉体走向多为北东向,其次为近东西向或南北向;倾角多在40°~80°之间,一般为50°左右;脉体以不规则脉状为主,次为透镜状、团块状等。伟晶岩(ρ)岩石类型主要为白云母花岗伟晶岩质糜棱岩、钾长伟晶岩、似文象花岗伟晶岩、电气石化花岗伟晶岩、云英岩化花岗伟晶岩、花岗伟晶岩质初糜棱岩等,其中以白云母花岗伟晶岩质糜棱岩、钾长伟晶岩出露范围相对较广。

2、利用大比例尺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大比例尺高精度磁法测量绘制出稀有元素异常图

通过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在区内圈定出16处综合异常;其中以铌、钽为主元素的异常5处,主要集中分布于普查区中部。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因采样密度较大,分析结果对近异常源的反映较强,多种元素的强度必然增高,但其中的w、au、rb、nb、ta、be、th、u等元素在本区相对丰度尤为突出,可推测这几种元素在区内有利地段更易富集而成矿。

2017年主要针对普查区西侧11处异常开展了查证,并取得了一定的找矿成果,现对各异常特征详述如下:

(1)(nb、be、au)

异常位于沙柳泉地区,地理坐标为:e:98°06′12″―98°06′54″,n:37°03′34″—37°04′24″。交通较为便利,汽车可到达异常区。

异常近椭圆状展布,面积约0.5043km2,主元素为ta元素,主元素下限为1.3×10-6,峰值为6.69×10-6,具有明显的三级浓度分带。伴生元素为nb、be、au元素,其中be元素下限为6.5×10-6,峰值为11.4×10-6,具有明显的二级浓度分带。各元素之间套合较好,规模较小(表1、图5)。

表1(nb、be、au)异常特征值表

布设yp14剖面对其进行了解剖控制,在该剖面中圈定出nb、ta、rb异常一处,第一段为nb、ta元素异常套合较好,位于780-820米处,各元素异常值分别为nb峰值为150×10-6,ta:6.95×10-6、rb:443×10-6、平均值为nb:49.74×10-6;ta:3.1×10-6、rb:2428.5×10-6。初步认为该异常由侵位于灰白色大理岩中的花岗伟晶岩引起。

(2)(be、nb、tm、au)

异常位于沙柳泉北部异常区,地理坐标为:e:98°06′33″―98°07′16″,n:37°03′26″—37°03′56″。异常区出露地层为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花岗片麻岩段(pt1d1),异常位于北西—南东向逆断层上(sb2构造蚀变带中段)。

异常呈不规则状展布,面积约0.4355km2,主元素为ta元素,主元素下限为1.35×10-6,峰值为10.01×10-6,具有明显的三级浓度分带。伴生be、nb、tm、au等元素。其中be元素下限为6.5×10-6,峰值为7.25×10-6,tm元素下限为0.6×10-6,峰值为0.62×10-6。au元素下限为4×10-9,峰值为9.74×10-9,具有明显的二级浓度分带。各元素之间套合较好,规模较大(表2、图6)。

表2
(be、nb、tm、au)异常特征值表

通过1:5千岩石地球化学剖面yp6、yp8控制,yp6剖面10-28m处发育花岗伟晶岩脉(ρ386),围岩岩性为大理岩;50-80m处为断层破碎带(sb2),岩性为大理岩,岩石极为破碎,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局部沿岩石裂隙面褐铁矿化,是引起异常的主要地段。针对yp6剖面测制过程中发现的ρ386花岗伟晶岩脉及sb2破碎蚀变带布设探槽tc13进行了工程揭露,初步圈定出铷铌钽矿体1条(mⅹ)。

初步认为古元古代达肯大坂岩群黑云石英片岩与大理岩呈断层接触,沿破碎带侵位的花岗伟晶岩脉是引起异常的主要原因。

3、重点异常区段部署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优选划分出含矿伟晶岩脉体

通过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进行了检查、验证,进一步认为稀有元素异常范围与花岗伟晶岩脉较吻合,稀土元素异常范围与角闪正长岩、石英正长岩岩体较一致;初步查明了异常源,为槽探工程布置提供了依据。

yp1:该剖面针对ρ405、ρ408号花岗伟晶岩脉,总体上看有两段较为明显的nb、ta、rb、cs、be、li、sn异常,第一段为nb、ta、rb、cs、be、li、sn异常套合较好。位于128-413米处,各元素异常值分别为nb:24-168×10-6、ta:3-69×10-6、rb:298-1899×10-6、cs:9-132×10-6、be:7-1089×10-6、li:13-1520×10-6、sn:7-100×10-6,地质背景为花岗伟晶岩。第二段为nb、ta、be异常套合较好。位于794-890米处,各元素异常值分别为nb:38-108×10-6、ta:14-31×10-6、be:19-203×10-6,该异常集中地的地质背景为花岗伟晶岩,通过tc34揭露,在ρ405岩体中圈定出m?稀有金属矿体,为一处矿致异常,2018年拟进一步布设槽探工程tc48、tc49沿矿体走向进一步进行追索。

yp2:该剖面位于ga6异常总体上,圈定出一段较为明显的稀有元素异常,该区发育一条花岗伟晶岩脉(ρ353),第一段为nb、ta、rb、cs、be、li、sn异常套合较好。位于340-520米处,各元素异常值分别为nb:45-306×10-6、ta:9-50×10-6、rb:81-2408×10-6、cs:4-314×10-6、be:12-178×10-6、li:12-1000×10-6、sn:4-90×10-6。2017年,针对ρ353花岗伟晶岩脉施工探槽tc27,圈定出mⅹ稀有金属矿体,为一处矿致异常,2018年拟进一步布设槽探工程tc55沿矿体走向进一步进行追索。

yp6:该剖面位于ga11异常,总体上看有四段较为明显的nb、ta、cs、be、li、sn异常,第一段为nb、ta、rb、li、sn异常套合较好。位于25-41米处,各元素异常值分别nb:178-269×10-6、ta:65-105×10-6、rb:453-522×10-6、li:164-183×10-6、sn:100×10-6,地质背景为花岗伟晶岩,北东侧的断层破碎为有益元素提供运移通道。第二段为nb、ta、be、cs、rb异常,位于156-186米处,各元素异常值分别为nb:59-74×10-6、ta:21-38×10-6、be:101-128×10-6、cs:44-46×10-6、rb:920-997×10-6,地质背景为白云母花岗伟晶岩。第三段为nb、ta、be、cs、rb、sn元素套合较好的异常段,位于343-416米处主要为be、ta异常,be异常值一般为28-70×10-6,最大值为848×10-6,ta异常值一般为11-13×10-6,最大值为24×10-6,地质背景为大理岩和后期侵入白云母花岗伟晶岩岩、辉绿岩。位于404-416米处主要为cs、li、rb、sn,各元素异常值分别为cs:29-139×10-6、sn:19-57×10-6,li:34-391×10-6、rb:496-687×10-6该异常集中地的地质背景为白云母花岗伟晶岩、辉绿岩。第四段为ta、be、异常,位于556-600米处,各元素异常值分别为ta:4-8×10-6、be:45-73×10-6,地质背景为大理岩和白云母花岗伟晶岩。通过剖面测制,剖面沿途共穿越伟晶岩脉4条,伟晶岩脉的发育与异常高值的分布关系较为密切。

4、优选重点含矿伟晶岩脉部署探槽,圈定出矿化体或矿体

通过对2015-2017年工作的进一步综合梳理、分析,目前区内通过探槽揭露控制矿体或矿化体,共圈定出稀有金属矿体11条,其中复合型(铌钽铷锂铍)矿体1条(m7),铌钽铷矿体10条,上述矿体均位于花岗伟晶岩中,其产出规模及空间展布均与岩体有密切联系,mⅵ、mⅶ特征最为典型。

mⅵ铌、钽、铷矿体:位于ρ4号花岗伟晶岩体南西侧,地表由15tc06、tc09控制,呈北西向展布,出露长度约196m,宽10-23m不等,赋矿岩性主要为白云母钾长花岗伟晶岩;共计圈定出各类矿体5层,其中铌钽铷矿体1条,平均厚度为5.3m,最高品位0.1292%,平均品位0.126%;铌钽矿体2条,总厚度为6.7m,最高品位0.025%,平均品位0.017%;铷矿体两层,总厚度9m,最高品位0.14%,平均品位0.066%。

mⅶ铌钽铷锂铍矿体:位于ρ4号白云母花岗伟晶岩体中,通过15tc05、tc01、tc09、tc12、tc13、tc46槽探工程控制,矿体地表出露长度约480m,宽12.5-39m不等,呈北西向展布;赋矿岩性为白云母花岗伟晶岩,主要矿化蚀变为白云母化、钠长石化。共计圈定出矿体7条,其中铌钽铷矿体1层,平均厚度为2.7m,最高品位0.1292%,平均品位0.025%;铷矿体三条,平均厚度为7m,最高品位0.2411%,平均品位0.1%;铍矿体一条,厚度为1.5m,品位0.05%(表3)。

铌钽铷矿体:2017年度针对ρ353花岗伟晶岩体,通过tc27探槽揭露控制,新圈定出铌钽铷矿体一条(mⅹ),地表长度100米,赋矿岩性为白云母花岗伟晶岩,主要矿化蚀变为白云母化、钠长石化。其中铷矿体厚度10.33米,rb2o最高品位0.081%,平均品位0.064%;铌钽矿体厚度11.61米,(nb+ta)2o5最高品位0.0267%,平均品位0.021%。在对sb2蚀变带东段开展路线追索的过程中,发现ρ405花岗伟晶岩体中白云母化、钠长石化较为普遍,该岩体走向北东—南西,地表长度约250米,宽约30—120米不等,呈不规则状展布。通过tc34探槽揭露控制,新圈定出铌钽铷矿体一条(m?),地表长度100米,赋矿岩性为白云母钾长花岗伟晶岩,主要矿化蚀变为白云母化、钠长石化。其中铷矿体厚度18.83米,rb2o最高品位0.1366%,平均品位0.078%;铌钽矿体厚度9.89米,(nb+ta)2o5最高品位0.0203%,平均品位0.014%。

由此,槽探工程主要用于矿点、矿化点、矿化蚀变带的解剖验证和已知矿化体的揭露追索,揭露稀有金属矿体受构造控制明显,花岗伟晶岩脉展布方向与区域主构造方向一致。

5、优选品位高、规模大的伟晶岩脉部署钻孔进行深部验证,圈定出矿体。

针对ρ4号白云母花岗伟晶岩体中,通过15tc05、tc01、tc09、tc12、tc13、tc46槽探工程控制,矿体地表出露长度约480m,宽12.5-39m不等,呈北西向展布;赋矿岩性为白云母花岗伟晶岩,主要矿化蚀变为白云母化、钠长石化,共计圈定出矿体7条。探槽中矿体或矿化体较为显著,且ρ4号脉体地表出露长度约长度约480m,宽30-150m不等,呈北西向展布,该伟晶岩脉展布方向与构造方向一致。在tc05中li2o品位一般0.29-0.82%;锂云母花岗伟晶岩中li2o品位可达2.06%(slq2018‐1),且ta2o5含量为257.63×10-6,nb2o5含量为84.20×10-6,具有ta2o5>nb2o5的显著特征;rb2o品位远大于边界品位0.04%(表3)。

表3沙柳泉矿区样品测试数据(单位:×10-6)

注:样品由国土资源部西宁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完成

由此,在ρ4号白云母花岗伟晶岩体部署钻孔进行深部稀有金属含矿性验证工作,钻孔ga12-zk001孔中圈定出隐伏稀有金属矿体多条。通过本次工作,目前已计算共求得铷(333+334)资源量1214.12吨,占总资源量的30.55%;铌钽(333+334)资源量:315.28吨,占总资源量的15.61%。取得较好的找矿突破。另外,尚有多条伟晶岩脉呈近南北向、北东—南西向分布,长度在150-300m最长600m左右,宽约10—50m,最宽约90m,且具有矿化显示,具有潜在远景价值。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披露的技术范围内,可显而易见地得到的技术方案的简单变化或等效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技术特征: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伟晶岩型稀有金属找矿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根据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岩浆岩分布区,利用高精度遥感解译初步识别出伟晶岩脉空间展布,再利用1:1万大比例尺地质调查,精确编制伟晶岩脉分布规律图,初步筛选出伟晶岩脉分布区。进行1:2.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及大比例尺高精度磁法测量,圈定出稀有元素水系沉积物异常分布图、高精度磁测异常图。在重点异常区段部署1:5000岩石地球化学剖面进行控制追索,初步优选划分出含矿伟晶岩脉体;部署探槽进行揭露控制,圈定出矿化体或矿体;根据矿体或矿化体特征,优选品位高、规模大的伟晶岩脉部署钻孔,进行深部验证,并具体圈定出矿体。

技术研发人员:李善平;潘彤;任华;陈秉芳;白建海;陈静;舒树兰;甘艳辉;赵海霞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青海省地质调查院((青海省地质矿产研究所))

技术研发日:2018.11.14

技术公布日:2019.02.12 专利名称:从黄杂铜中分离铜、锌、铅、铁、锡的工艺方法

从黄杂铜中分离铜、锌、铅、铁、锡的工艺方法,属于冶炼技术,尤其涉及黄杂铜的再生冶炼。

经查阅日本、美国的有关文献,大多数的工艺是火法冶炼分离,这种工艺是将黄杂铜同鼓风炉配以石英石、焦碳等造渣熔炼。锌以氧化锌的形态挥发出去,用漩涡收尘器及布袋收尘器加以回收,一般锌的回收率只有80%左右,但氧化锌质量低,而且有20%左右排放到大气中造成环境污染。冶炼得到的黑铜含铜90%左右,还要经二次反射炉熔炼除去铁、锡、铝等杂质。渣率要在10%以上,渣含铜达20-30%,此渣集中到一定量,再用鼓风炉处理,铜的损耗大。几次熔炼耗用燃料高,劳动条件也较恶劣,近十年来,黄杂铜再生冶炼在我国已经绝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解决老工艺的上述问题,用化学法代替冶炼法,使其工艺简便,减少能耗和金属耗,产品质量纯净。

本发明具体的工艺方法是先将黄杂铜熔化,铸成阳极板,然后在20-50g/l的盐酸溶液中进行电解。铜在阳极析出形成铜粉,电解液中CuCl的Cu离子不超过0.1g/l,黄杂铜中的En、Fe、Sn、Pb均以氧化物状态存在于电解液中,铅以阳极泥的形式落入电解槽底过滤回收;滤液采用氧化法除Fe、Sn,硫化法除Cu、Pb后,得到纯净的氯化锌。电解时温度是常温(15-30℃)电压在0.8-1.2V之间,电流密度在200-800A/m2之间,为解决阳极纯化现象,在阳极两侧面底部安装吹管,以均匀地鼓入空气,氧化吹洗,使阳极整体总呈现新鲜光洁的表面,使电解能连续进行。

工艺流成黄杂铜→熔化→铸阳极板→电解→阴极铜粉↓精制氧化锌←溶液(粗氯化锌)实施例将黄杂铜放入反射炉(或坩埚炉)中熔化后铸成阳极板,然后在20g~50g/l盐酸溶液中进行电解,同极距在120mm左右,阳极两侧装有吹管,均匀地吹入空气,氧化吹洗,使阳极整体始终呈现新鲜光洁的表面。以保证电解的连续进行。电解温度控制15-30℃范围,维持槽电压在0.8~1.2V之间,电流密度在200-800A/m2电解过程中适时适量补加盐酸,以维持Cl-在20-50g/l之间。当电解液中EnCl2含量达到250g/l以上时,将电解槽进行死水(停止循环)电解。当盐酸浓度降低到12-15g/l时,将死水电解槽的溶液,用泵打入过滤槽过滤,滤饼为含铅阳极泥,滤液成分大致为EnCl≥250g/l,Cu

≤100mg/l;Fe

500mg/l左右;Pb

500mg/l左右;Sn

不定,采用氧化法除去Fe、Sn,硫化法除去Cu、Pb后,得到纯净的氯化锌,符合GB1625-79标准,阳极铜粉出槽时先将槽两端用铜导排封死,然后将阳极连同隔一起吊起放在准备好的不锈钢方盘中,吊行至过滤槽,将铜倒入过滤槽,用水冲冲刷隔膜和极片,将铜粉取净后,再将阴极和隔膜吊回电解槽,继续电解,铜粉用水浸泡、抽洗、洗净Cl-,洗水可用于配置电解液。

采用本工艺可达到较好的效果,铜回收率≥98%,锌回收率≥97%而且耗能量小,工艺简便,解决了污染严重问题,基本达到本发明的预期目的。

权利要求

1.一种从黄杂铜中分离铜、锌、铅、铁、锡的工艺方法,是经两次熔炼火法回收,其特征在于将一次熔炼的黄杂铜铸成阳极板,然后在盐酸溶液中进行电解,铜在阳极析出,形成铜粉。电解液中CuCl2的Cu离子不超过0.1g/l而黄杂铜中的En、Fe、Sn、Pb,均以氯化物状态存在于电解液中,铅以阳极泥的形式落入槽底过滤回收,滤液采用氧化法除Fe、Sn硫化法除Cu、Pb后,得到纯净的氯化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黄杂铜中分离铜、锌、铅、铁、锡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电解液是20-50g/l的盐酸,电解的温度是15-30℃的常温,电压在0.8-1.2V之间;电流密度在200~800A/M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从黄杂铜中分离铜、锌、铅、铁、锡的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阳极两侧的底部安装吹管,均匀地鼓入空气,氧化吹洗,以解决阳极纯化。

全文摘要

一种从黄杂铜中分离铜、锌、铅、铁、锡的工艺方法,是将黄杂铜熔化后铸成阳极板,然后电解,得到铜粉、及纯净的氯化锌,该工艺铜收回率≥98%,锌回收率≥97%,并具有节省能耗、减小环境污染,工艺操作简便的优点。

文档编号C25C1/12GK1069780SQ91105750

公开日1993年3月10日 申请日期1991年8月17日 优先权日1991年8月17日

发明者李跃 申请人:李跃

声明:
“从黄杂铜中分离铜、锌、铅、铁、锡的工艺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2024退役新能源器件循环利用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