锌碘(Zn-I2)电池因其高安全性、低成本和有吸引力的能量密度而受到能源行业的关注。然而,I3-副产物在阴极电极上的穿梭和锌金属阳极的枝晶问题导致循环寿命短。
日前,来自四川大学等单位的研究人员提出了一种三方协同优化策略,涉及MXene阴极主体、正丁醇电解质添加剂和原位固体电解质界面(SEI)保护。MXene具有增强反应动力学和减少I3-副产物的催化能力。同时,部分溶解的正丁醇添加剂可以与MXene协同作用,抑制I3−的穿梭。此外,电解质中的正丁醇和I-可以协同改善Zn2+的溶剂化结构。此外,在锌阳极表面原位生成有机-无机杂化SEI,从而诱导稳定的非树枝状锌沉积。
因此,在30000次循环中,所制造的电池在5 a g−1的高比电流下表现出0.30 mAh cm−2的高容量和0.34 mWh cm−2中的优异能量密度,每次循环的容量衰减最小为0.0004%。这项工作为后续研究全面提高电池性能提供了一种有前景的策略。
相关成果以题为A tripartite synergistic optimization strategy for zinc-iodine batteries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
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4-53800-6、
图1. Zn-I2电池的设计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