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果简介:
矿山粉尘治理成套设备是采用包括“云泡抑尘技术、密闭式流态化输送技术、埃迪森高精度滤尘技术、无尘装车技术、点对点射流喷吹技术、DCSM收尘系统技术”六大专有技术为主组成的系统技术集成。该系统技术有效解决了矿山企业在矿石破碎、筛分、输送、储存过程中出现的粉尘污染难题。采用该技术装备治理的矿山企业,完全可以达到《工业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BG2.1—2019)对岗位粉尘的要求,同时可以达到政府规定的粉尘排放浓度为≤10mg/Nm3的环保要求。项目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显著,市场应用前景看好。
应用案例:
该项目技术已应用于国内外600多个矿山,粉尘治理成效显著,深受用户欢迎。承德市路和集团绿色骨料项目采用我公司项目设备进行粉尘治理,治理后粉尘排放浓度≦10mg/m3,岗位粉尘浓度 ≤8mg/m3。完全实现达标排放。因为良好的环保治理效果,全市建设国家绿色矿山示范区“2019双百行动”现场会就在该集团召开。
研发背景
矿山的开采和加工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
现有矿山企业在生产加工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现粉尘扬尘现象。这些粉尘如未经处理直接排入大气,极易造成大气环境污染,影响人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在国家环保高压态势下,对矿山粉尘的污染治理成为现实的市场需求。
当前矿山粉尘治理领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目前大部分环保设备企业仅仅是把其它行业应用成熟的除尘设备移植到矿山粉尘治理领域,而没有根据矿山粉尘生成、扩散的特点,有针对性研发适合矿山粉尘污染情景的专门技术。而矿山有其独特的粉尘物料特性、粉尘生成过程和粉尘扩散过程,“张冠李戴”式的简单移植,缺少有针对性的技术研发,削足适履、治标不治本。
在此背景下,我们着手本项目的研发。
作用原理
矿山粉尘治理是由粉尘收集分离系统、粉尘输送储存系统和自动化控制系统等多个子系统组成的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针对该系统工程研发的“矿山粉尘治理成套设备”,是一个系统技术集成。由“云泡抑尘技术、密闭式流态化输送技术、埃迪森高精度滤尘技术、无尘卸料(装车)技术、点对点射流喷吹技术、DCSM收尘系统技术”六大专有技术为主。根据不同矿种,又结合其它专有技术(如“气流均布技术”、“高效密封技术”“粉尘资源化利用”技术等)组成的系统技术集成。
主要技术特征简要介绍如下:
1)DCSM收尘系统技术:粉尘收集分离系统由
除尘器、吸尘管网、风机等组成。吸尘管网风量、风压的系统平衡在该子系统中是关键核心,目前通用的技术,一台除尘器只能带三、五个粉尘点,组成一个小系统,而一个矿山中的粉尘往往又多达数百个,甚至上千个,这样造成除尘器数量会非常多,不但除尘设备投入巨大,增加运行成本,还随之造成后续粉尘收集处理难题。
天洁环保成功研发了基于大数据的收尘系统模型,简称DCSM收尘技术。通过该模型可以准确的核算出各种工况下的矿山收尘系统的总风量、风压、风速和各个收尘点的风量、风压、风速等各种参数。依据这个数字模型进行系统收尘方案的设计,一台除尘器可以带六、七十个粉尘点,组成一个系统,同传统技术相比,除尘器数量可以减少60%以上,治理效果明显优于传统设计,完全可以满足各种矿山对于岗位粉尘浓度的要求,并且总投资可比传统设计降低30%,运行费用可以降低50%。目前该技术已获得多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
2)密闭式流态化技术:采用压缩空气(高压风机)为动力,通过密封管道,将矿粉远距离输送的技术。该技术解决了矿山应用情景下的矿粉磨蚀、堵塞等难题。优点是:A、密闭输送,杜绝了二次扬尘的产生。B、输送距离不受限制,可以达到2000米。C、输送管道空间布置不受限制。
3)云泡抑尘技术:利用超声波雾化、乳化原理,将通过预处理的去离子水形成含有大量微小气泡的云雾,用以抑制无组织排放的粉尘。相同体积的水形成的微泡云,比喷雾体积大十倍以上,捕捉、抑制粉尘的能力提高50%以上。
4)粉尘资源化利用技术:矿山粉尘治理过程中回收的粉尘都是有利用价值的资源,金矿、钼矿、钨矿等还是有较大利用价值的资源。传统技术往往都把这些粉尘做为
固废处理。用拥有发明专利的粉尘资源化利用技术,可以把这些作为固废处理的粉尘,变为有价值的资源加以利用。
5)点对点射流喷吹技术:利用文丘里射流喷吹原理,点对点射流喷吹,压缩空气不仅能进行滤袋表面挂灰的清理,同时能带动、引发周边空气进入滤袋。该技术相对于传统的气箱式脉冲袋式除尘器,清灰效果更好,可以节省30%的压缩空气,降低运行成本。
市场分析
随着绿色矿山建设标准的执行,矿山企业对生产加工过程中的粉尘污染治理由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治理。矿山粉尘治理在为客观市场需求。
该项目技术已应用于600多个矿山企业的粉尘项目治理。经使用,整套设备性能稳定、自动化程度高,粉尘治理成效显著,完全能够达标排放。该项目符合环保政策要求,符合市场需求,经济、环境、社会效益显著,所以,该在此具有极大的市场推广前景。
声明:
“矿山粉尘治理成套设备”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