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包括直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上端设有连接炭车的进料管,直管下端周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投炭管,在直管内部设有与投炭管配合使用的分料板,所述分料板的横截面为十字型,分料板将直管内部分呈若干个进料腔,所述进料腔连通投炭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上端周侧设有拉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其特征在于:在直管下端还设有堵头,所述堵头穿插连接直管。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堵头为锥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料管为锥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其特征在于:在进料管上端设有连接法兰。
说明书: 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
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背景技术[0002] 活性炭吸附及再生工艺为工业废水深度处理的重要环节之一,其前段生化+物化处理工艺出水为活性炭吸附工艺进水,属“不易”生化废水,其工艺考核项目主要为COD,要
求:出水COD≤30mg/L。
[0003] 活性炭吸附装置共有n组,每组安装8个PP材质吸附器,每个吸附器控制平面尺寸3.0m×3.0m,下部为60度8棱倒锥,每组装煤质粒径1~5mm大小颗粒活性炭256m3约115t,吸
附组由进水管经电动堰门进入吸附池,并沿进水管到布水装置与活性炭充分混合。吸附处
理水自三角堰排入出水井并排放。吸附组饱和后,利用空气提升泵通过转换器将饱和炭提
出,输送至微滤机,脱水后经斗式提升机提升入饱和炭(湿)料仓,再经活性炭再生炉再生,
再经冷却机、斗式提升机进入再生炭(干)料仓,由水射器输送至已抽空的吸附池。整个“吸
附”及“再生”过程,活性炭在一个密封的系统内全自动连续运行,但是对于活性炭投放不精
确。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实现炭车输送来的再生颗粒活性炭往每个单元精准投放,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0006] 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包括直管,所述直管上端设有连接炭车的进料管,直管下端周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投炭管,在直管内部设有与投炭管配合使用的分
料板。
[0007] 所述直管上端周侧设有拉耳。[0008] 在直管下端还设有堵头,所述堵头穿插连接直管。[0009] 所述堵头为锥形。[0010] 所述进料管为锥形。[0011] 在进料管上端设有连接法兰。[0012] 所述分料板的横截面为十字型,分料板将直管内部分呈若干个进料腔,所述进料腔连通投炭管。
[0013]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为PP材质制成,耐磨耐腐蚀,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使用寿命长,相对不锈钢材质,节约了大量成本;投炭能力强,通过若干个投炭管对其进行投
炭,可以往多个独立单元同时投送活性炭;堵头与分料板将直管均等分割为多个个腔室,使
得进入投炭器的所有活性炭能均等投入到多个单元内;堵头特有的锥形结构,可以避免活
性炭在直管内堆积;连接法兰通过螺栓与上方支架连接,拉耳通过拉杆与池壁和支架铰接
固定,整体结构稳定可靠。
附图说明[0014]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0015]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示意图。[0016]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0017] 其中,1.投炭管,2.堵头,3.分料板,4.直管,5.进料管,6.拉耳,7.连接法兰,8.进料腔。
具体实施方式[0018]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19]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
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
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
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0]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
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
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21]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0022]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
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
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3]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
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
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
型中的具体含义。
[0024]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
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
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
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0025]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
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
施方式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
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
式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
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0026] 如附图1到3所示,一种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包括直管4,所述直管4上端设有连接炭车的进料管5,直管4下端周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投炭管1,在直管4内部设有
与投炭管1配合使用的分料板3,直管4作为锥管和投炭管1连接装置,通过分料板3将直管4
分成若干个投炭腔,每个投炭腔与投炭管1连通,实现精准投放,整个装置为PP材质制成,即
为聚丙烯,是丙烯通过加聚反应而成的聚合物,耐磨耐腐蚀,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使用寿命
长,相对不锈钢材质,节约了大量成本,投炭管1设置在直管4下端,沿直管4周侧均匀分布,
优选的直管4为四个,两两相邻的直管4的角度相等。
[0027] 所述直管4上端周侧设有拉耳6,拉耳6通过拉杆与池壁和支架铰接固定,整体结构稳定可靠。
[0028] 在直管4下端还设有堵头2,所述堵头2穿插连接直管4,堵头2为锥形,堵头2特有的锥形结构,可以避免活性炭在直管4内堆积;堵头2与分料板3配合使用,使投炭能全部进入
投炭管1中,顺着投炭管1出去。
[0029] 所述进料管5为锥形,使投炭料能完全落入直管4中,通过直管4中的进料腔8进入投炭管1中。
[0030] 在进料管5上端设有连接法兰7,连接法兰7通过螺栓与上方支架连接,拉耳6通过拉杆与池壁和支架铰接固定,整体结构稳定可靠。
[0031] 所述分料板3的横截面为十字型,分料板3将直管4内部分呈若干个进料腔8,所述进料腔8连通投炭管1,堵头2与分料板3将直管4均等分割为多个进料腔8室,使得进入直管4
的所有活性炭能均等投入到多个投炭管1中。
[0032]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如下:直管4上端设有连接炭车的进料管5,直管4下端周侧设有若干个均匀布置的投炭管1,在直管4内部设有与投炭管1配合使用的分料板3,直管4作
为锥管和投炭管1连接装置,通过分料板3将直管4分成若干个投炭腔,每个投炭腔与投炭管
1连通,实现精准投放,整个装置为PP材质制成,即为聚丙烯,是丙烯通过加聚反应而成的聚
合物,耐磨耐腐蚀,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使用寿命长,相对不锈钢材质,节约了大量成本,投
炭管1设置在直管4下端,沿直管4周侧均匀分布,优选的直管4为四个,两两相邻的直管4的
角度相等,直管4上端周侧设有拉耳6,拉耳6通过拉杆与池壁和支架铰接固定,整体结构稳
定可靠,在直管4下端还设有堵头2,所述堵头2穿插连接直管4,堵头2为锥形,堵头2特有的
锥形结构,可以避免活性炭在直管4内堆积;堵头2与分料板3配合使用,使投炭能全部进入
投炭管1中,顺着投炭管1出去,进料管5为锥形,使投炭料能完全落入直管4中,通过直管4中
的进料腔8进入投炭管1中,在进料管5上端设有连接法兰7,连接法兰7通过螺栓与上方支架
连接,拉耳6通过拉杆与池壁和支架铰接固定,整体结构稳定可靠,分料板3的横截面为十字
型,分料板3将直管4内部分呈若干个进料腔8,所述进料腔8连通投炭管1,堵头2与分料板3
将直管4均等分割为多个进料腔8室,使得进入直管4的所有活性炭能均等投入到多个投炭
管1中;在使用时,连接法兰7通过螺栓与上方支架连接,拉耳6通过拉杆与池壁和支架铰接
固定,通过投炭车将再生的颗粒活性炭投入进料管5中,通过进料管5后进入直管4,在直管4
设置的分料板3对直管4内部进行分区,分成若干个进料腔8,进料腔8与投炭管1连通,通过
进料腔8精准的投放到投炭管1中,实现均匀分布,精准控制。
[0033] 本实用新型为PP材质制成,耐磨耐腐蚀,有良好的焊接性能,使用寿命长,相对不锈钢材质,节约了大量成本;投炭能力强,通过若干个投炭管1对其进行投炭,可以往多个独
立单元同时投送活性炭;堵头2与分料板3将直管4均等分割为多个个腔室,使得进入投炭器
的所有活性炭能均等投入到多个单元内;堵头2特有的锥形结构,可以避免活性炭在直管4
内堆积;连接法兰7通过螺栓与上方支架连接,拉耳6通过拉杆与池壁和支架铰接固定,整体
结构稳定可靠。
[0034]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
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
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
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
所固有的要素。
[0035]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
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
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而且,对
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的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例进
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都在本说明书的范围内。
[0036]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
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声明:
“活性炭吸附再生系统投炭器”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