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新能源材料技术

>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826   编辑:中冶有色技术网   来源:浙江晶科能源有限公司  
2024-02-22 11:14:28
权利要求书: 1.一种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基底,所述基底具有第一边缘以及第二边缘,所述第一边缘为所述基底沿第一方向的边缘,所述第二边缘为所述基底沿第二方向的边缘;

钝化层,所述钝化层位于所述基底上;

多个副电极,所述副电极在所述基底上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副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副电极贯穿所述钝化层与所述基底接触;

两条第一主电极,所述第一主电极位于所述钝化层表面,所述第一主电极靠近第一边缘,所述第一主电极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接垫;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垫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接触;所述第一连接线包括第一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延伸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同;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段指的是位于第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垫与相邻的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段指的是位于第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垫与最后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垫之间的第一连接线;

至少两条第二主电极,所述第二主电极位于所述钝化层表面,所述第二主电极位于相邻的所述第一主电极之间,所述第二主电极包括:多个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连接垫;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与至少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垫接触;

所述第二连接段与相邻的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的第一间距小于相邻的所述第二连接线之间的第二间距,其中,所述第一间距与第二间距的比值P范围为1>P≥0.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副电极与所述第一连接垫远离所述第一边缘的一侧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边缘与所述第二边缘的交界处具有倒角,所述第一主电极靠近所述倒角,沿所述第二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垫和/或最后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垫位于所述倒角沿所述第二方向以外的边缘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线包括:靠近所述倒角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外侧的第一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所述第二连接段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相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截面积。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垫的端部与所述倒角沿所述第二方向的边缘之间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相邻所述副电极之间的栅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第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垫与相邻的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一个所述第二连接垫与相邻的所述第二边缘的第二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第一连接垫的面积大于所述第二连接垫的面积。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太阳能电池,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一方向,靠近所述第一边缘的所述副电极的截面积大于远离所述第一边缘的所述副电极的截面积。

9.一种光伏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电池串,所述电池串由多个如权利要求1 8任一项所述太阳能电池连接而成;

~

封装层,所述封装层用于覆盖所述电池串的表面;

盖板,所述盖板用于覆盖所述封装层远离所述电池串的表面。

说明书: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技术领域[0001]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光伏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背景技术[0002] 影响太阳能电池性能(例如光电转换效率)的原因包括光学损失以及电学损失,光学损失包括电池前表面反射损失、接触栅线的阴影损失以及长波段的非吸收损失等,电学损失包括半导体表面及体内的光生载流子复合、半导体和金属栅线的接触电阻以及金属和半导体的接触电阻等的损失。[0003] 太阳能电池片中通过设置副栅和主栅对电池片产生的电流的汇集和输出,并通过设置在主栅上的焊盘将电池片产生的电流传输到组件端。然而现有技术中的太阳能电池的收集能力较弱从而影响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的提升。发明内容[0004]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至少有利于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0005]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基底具有第一边缘以及第二边缘,第一边缘为基底沿第一方向的边缘,第二边缘为基底沿第二方向的边缘;钝化层,钝化层位于基底上;多个副电极,副电极在基底上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副电极沿第一方向延伸,副电极贯穿钝化层与基底接触;两条第一主电极,第一主电极位于钝化层表面,第一主电极靠近第一边缘,第一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接垫;第一连接线,第一连接线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垫靠近第一边缘的一侧接触;至少两条第二主电极,第二主电极位于钝化层表面,第二主电极位于相邻的第一主电极之间,第二主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的第二连接垫;第二连接线,第二连接线与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垫接触;第一主电极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之间的第一间距不等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之间的第二间距。[0006]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副电极与第一连接垫远离第一边缘的一侧接触。[000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000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000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的交界处具有倒角,第一主电极靠近倒角,沿第二方向,第一个第一连接垫和/或最后一个第一连接垫位于倒角沿第二方向以外的边缘区域。[001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包括:靠近倒角沿第一方向的外侧的第一连接段以及第二连接段,第二连接段与第一连接段相连接,第一连接段的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段的截面积。[0011]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个第一连接垫的端部与倒角沿第二方向的边缘之间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相邻副电极之间的栅间距。[0012]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第一个第一连接垫与相邻的第二边缘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一个第二连接垫与相邻的第二边缘的第二距离。[0013]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第一连接垫的面积大于第二连接垫的面积。[0014]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一方向,靠近第一边缘的副电极的截面积大于远离第一边缘的副电极的截面积。[0015]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本申请实施例另一方面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包括:电池串,电池串由多个如上述实施例太阳能电池连接而成;封装层,封装层用于覆盖电池串的表面;盖板,盖板用于覆盖封装层远离电池串的表面。[0016]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以下优点:[0017]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第一主电极包含第一连接垫以及第一连接线,第二主电极包括第二连接垫以及第二连接线,可以通过设置较细的第一连接线以及第二连接线降低有效遮光面积,同时减少电阻损失,从而提高组件总功率。此外,由于组成主栅的第一连接线以及第二连接线分布更密集,主栅和细栅之间的接触点可以更多,在硅片隐裂和微裂部位电流传导的路径更加优化,因此由于微裂造成的损失被大大减小,有利于提高产线的产量。第一连接线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垫靠近第一边缘的一侧接触,第一连接线更靠近第一边缘,第一连接线收集第一边缘处电流的能力增强,且第一连接垫与第一边缘之间至少隔着一个第一连接线的宽度,焊接与层压时可以避免边缘处的应力较差导致的破损问题。[0018] 此外,第一主电极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之间的第一间距不等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之间的第二间距。例如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第一主电极靠近第一边缘,将边缘处的主电极设的较为稀疏,在焊接以及层压时,可以避免电池片出现微裂等风险。例如,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保证边缘处第一主电极与第二主电极较为密集,电流从副电极到主电极的路径较短,从而减少损耗,且有利于电极的收集边缘处电流的能力。附图说明[0019] 一个或多个实施例通过与之对应的附图中的图进行示例性说明,这些示例性说明并不构成对实施例的限定,除非有特别申明,附图中的图不构成比例限制;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传统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20]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一种结构示意图;[0021]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0022] 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0023] 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0024]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0025]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中第一主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0026] 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中第一主电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0027] 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中副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0028] 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0029] 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另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0030]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0031] 由背景技术可知,现有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欠佳。[0032] 分析发现,导致现有技术的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欠佳的原因之一在于:常规太阳能电池中,由于制备基底的单晶硅工艺提炼限制,单晶硅棒目前只能做成圆的,硅棒出来后切片,就是把硅棒截面切成单晶硅片的样子(面积经过计算后,在一个单位内既能最大限度的增大光照面积,又能最大限度的节约硅棒材料,还便于电池片、组件生产),常在基底的第一边缘与第二边缘的交界处设置倒角,降低硅片外部的应力,避免硅片的边角产生微损伤。同时为保证焊接时焊带不超出电池倒角处,焊点与电池倒角需要存在一定的距离,从而使倒角区域的载流子输运路径过长,导致输运损失增加。此外,如果焊点或者焊带靠近太阳能电池的边缘,后续层压过程中有可能造成太阳能电池的隐裂,影响太阳能电池的性能。[003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中,第一主电极包含第一连接垫以及第一连接线,第二主电极包括第二连接垫以及第二连接线,可以通过设置较细的第一连接线以及第二连接线降低有效遮光面积,同时减少电阻损失,从而提高组件总功率。此外,由于组成主栅的第一连接线以及第二连接线分布更密集,主栅和细栅之间的接触点可以更多,在硅片隐裂和微裂部位电流传导的路径更加优化,因此由于微裂造成的损失被大大减小,有利于提高产线的产量。第一连接线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垫靠近第一边缘的一侧接触,第一连接线更靠近第一边缘,第一连接线收集第一边缘处电流的能力增强,且第一连接垫与第一边缘之间至少隔着一个第一连接线的宽度,焊接与层压时可以避免边缘处的应力较差导致的破损问题。此外,第一主电极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之间的第一间距不等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之间的第二间距。例如第一间距大于第二间距,第一主电极靠近第一边缘,将边缘处的主电极设的较为稀疏,在焊接以及层压时,可以避免电池片出现微裂等风险。例如,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保证边缘处第一主电极与第二主电极较为密集,电流从副电极到主电极的路径较短,从而减少损耗,且有利于电极的收集边缘处电流的能力。[0034]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阐述。然而,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本申请各实施例中,为了使读者更好地理解本申请而提出了许多技术细节。但是,即使没有这些技术细节和基于以下各实施例的种种变化和修改,也可以实现本申请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0035]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又一种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中第一主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中第一主电极的另一种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中副电极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再一种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的另一种局部结构示意图。

[0036] 根据本申请一些实施例,参考图1 图10,太阳能电池包括:基底100,基底100具有~第一边缘101以及第二边缘102,第一边缘101为基底100沿第一方向X的边缘,第二边缘102为基底100沿第二方向Y的边缘;钝化层,钝化层位于基底100上;多个副电极120,副电极120在基底100上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副电极120沿第一方向X延伸,副电极贯穿钝化层与基底接触;两条第一主电极130,第一主电极130位于钝化层表面,第一主电极130靠近第一边缘101,第一主电极130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接垫131;第一连接线132,第一连接线132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垫131靠近第一边缘101的一侧接触;至少两条第二主电极140,第二主电极140位于钝化层表面,第二主电极140位于相邻的第一主电极130之间,第二主电极140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的第二连接垫141;第二连接线142,第二连接线142与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垫141接触;第一主电极130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140之间的第一间距m不等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140之间的第二间距n。

[0037] 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可以为单晶硅太阳能电池、多晶硅太阳能电池、非晶硅太阳能电池或者多元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多元化合物太阳能电池具体可以为硫化镉太阳能电池、砷化镓太阳能电池、铜铟硒太阳能电池或者钙钛矿太阳能电池。太阳能电池还可以为PERC电池(PassivatedEmitterandRearCell,钝化发射极和背面电池)、PERT电池(PassivatedEmitterandRearTotally?diffusedcell,钝化发射极背表面全扩散电池)、TOPCon电池(TunnelOxidePassivatedContact,隧穿氧化层钝化接触电池)、HIT/HJT电池(HeterojunctionTechnology,异质结电池)的任意一种。以图2所示太阳能电池的结构作为示例。[0038] 基底100为吸收入射光子而产生光生载流子的区域。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00为硅基底,可以包括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或微晶硅中的一种或多种。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00的材料还可以为碳化硅、有机材料或多元化合物。多元化合物可以包括但不限于钙钛矿、砷化镓、碲化镉、铜铟硒等材料。示例性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基底100为单晶硅基底。[0039]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00的正面为吸收入射光的受光面,基底100的背面为背光面。基底100内具有掺杂元素,掺杂元素类型为N型或者P型,N型元素可以为磷(P)元素、铋(Bi)元素、锑(Sb)元素或砷(As)元素等Ⅴ族元素,P型元素可以为硼(B)元素、铝(Al)元素、镓(Ga)元素或铟(In)元素等Ⅲ族元素。例如,当基底100为P型基底时,其内部掺杂元素类型为P型。又例如,当基底100为N型基底时,其内部掺杂元素类型为N型。[0040] 在一些实施例中,基底100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04与第二表面105。基底的第一表面104内具有发射极106,发射极106具有与基底100不同的掺杂元素类型。且发射极106表面可以具有绒面结构,以使基底100第一表面104对入射光线的反射率较小,从而对光线的吸收利用率较大。[0041] 此外,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可以互相垂直,也可以存在小于90度的夹角,例如,60度、45度、30度等,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不为同一方向即可。本实施例为了便于说明和理解,以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互相垂直为例进行说明,在具体的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和应用场景,对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之间的夹角设置进行调整,本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004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边缘101与第二边缘102的交界处具有倒角103,第一主电极130靠近倒角103,沿第二方向Y,第一个和/或最后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位于倒角103沿第二方向Y以外的边缘区域,如此,第一个和/或最后一个第一连接垫131并未位于倒角103正对的区域,可以避免焊接或者层压时倒角103处的隐裂和微裂;第一连接垫131靠近倒角103,则倒角103处收集的电流可以以最短的传输路径被焊带收集,减少路径损耗,提升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具体地,参考图1,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靠近第二边缘102的一侧与倒角103朝向第一连接垫的一侧之间的距离较小或者邻接,如此可以认为第一连接垫131位于倒角

103沿第二方向Y以外的边缘区域。其中,距离较小可以指的是距离小于相邻副电极120之间的栅间距。

[0043]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第一连接垫131的端部与倒角103沿第二方向Y的边缘之间的长度小于或等于相邻副电极120之间的栅间距,进一步说明了倒角103处收集的电流可以以最短的传输路径被焊带收集,减少路径损耗,提升太阳能电池的电池效率。[0044] 在一些实施例中,钝化层可以为单层结构或叠层结构,钝化层的材料可以为氧化硅、氮化硅、氮氧化硅、碳氮氧化硅、氧化钛、氧化铪或氧化铝等材料中的一种或多种。钝化层可以包括第一钝化层111以及第二钝化层112,第一钝化层位于发射极106远离基底100的表面,第一钝化层111可以视为前钝化层,第二钝化层112位于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5,第二钝化层112可以视为后钝化层。[0045] 在一些实施例中,副电极120为太阳能电池的栅线,用于收集并汇总太阳能电池的电流。副电极120可以由烧穿型浆料烧结而成。副电极的材料可以为铝、银、金、镍、钼或铜的一种或多种。在一些情况下,副电极120是指细栅线或指状栅线,以区别于主栅线或者汇流条。副电极120包括第一电极121,第一电极121贯穿第一钝化层111与发射极106接触,第一电极121视为上电极或正面电极;第二电极122,第二电极122贯穿第二钝化层112与基底100的第二表面105接触,第二电极122视为下电极或背面电极。[0046]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主电极130以及第二主电极140视为太阳能电池的主栅,这里的主栅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主栅,而是通过第一连接线132与每一副电极之间构成连接的桥梁,通过第一连接垫131连接焊带,用于收集电流,如此,第一连接线132以及第二连接线142的宽度可以设置的较细,减少有效遮光面积,同时减少电阻损耗,提升组件的总功率;第一主电极130以及第二主电极140可以设置的较为密集,缩短电流经过细栅的路径,从而提升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较细的第一连接线132以及第一连接垫131同样可以避免硅片隐裂以及微裂处的风险,从而在具有隐裂以及微裂处的太阳能电池的边缘设置第一主电极130,提升边缘处的电流收集能力,使电流收集或者传导的路径更为优化。

[0047]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132与各副电极120电连接,用于收集各副栅的电流。第一连接线132的宽度设置较细,第一连接线132的宽度范围为宽度范围为20μm 200μm,优~

选地,连接线114的宽度范围为20μm 150μm,具体可以为28μm、58μm、98μm、135μm或者150μm,~

可以减少遮挡面积,降低接触栅线的阴影损失。

[0048]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132靠近第二边缘102的端口闭合,与常见的鱼叉连接线并不同,也就是说,第一连接线132仅有一根与各第一连接垫131连接的连接线,鱼叉连接线虽然可以增加主电极与副电极之间的接触点以及传输路径,但较细的连接线可以导致主电极的电阻损伤较大,影响电池效率;仅设置一根连接线与至少两根连接线组成的鱼叉连接线相比,减少了浆料成本,且影响后续焊带的对准。其中,靠近第二边缘102的端口并未与第一连接垫131接触,第一连接垫131与第一连接线132端口以外的区域接触。如此,当基底边角处具有倒角103时,第一连接垫131位于非倒角103正对的区域,第一连接线132可以位于倒角103正对的区域,从而收集倒角103处的电流,减少倒角103区域的载流子输运路径以降低输运损失。[004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距m大于第二间距n,第一主电极130靠近第一边缘101,将边缘处的主电极设的较为稀疏,在焊接以及层压时,可以避免电池片出现微裂等风险。第一间距m与n的比值P范围为1.5≥P>1,进一步地,1.3≥P>1.1、1.45≥P>1.05、1.38≥P>1或者1.5≥P>1.2。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间距m小于第二间距n,保证边缘处第一主电极130与第二主电极140较为密集,电流从副电极120到主电极的路径较短,从而减少损耗,且有利于电极的收集边缘处电流的能力。第一间距m与n的比值P范围为1>P≥0.5,进一步地,

0.8>P≥0.5、0.9≥P≥0.7、0.98≥P≥0.53或者0.8≥P≥0.5。

[0050]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132与第二连接线142的材料相同,即在同一制备工艺下,形成第一连接线132以及第二连接线142。[005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垫131可以视为第一主电极130与焊带接触的接触点,第一连接垫131可以与副电极接触,也可以并未与副电极接触,而是通过第一连接线132与副电极电连接。同理,第二连接垫141为第二主电极140与焊点接触的接触点。[0052] 在一些实施例中,沿第二方向Y,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与相邻的第二边缘102的第一距离大于第一个第二连接垫141与相邻的第二边缘102的第二距离。由于基底的第一边缘101与第二边缘102的交界处具有倒角103,第一连接垫131的位置远离第二边缘102,设置第二连接垫141较第一连接垫131更靠近第二边缘102,可以缩短第二边缘102处的电流的传输路径,提升第二边缘102的电流收集能力。

[0053] 在一些实施例中,任一第一连接垫131的面积大于第二连接垫141的面积,位于边缘的各第一连接垫131的面积较大时,可以作为焊带对位时的基准,避免焊带与第一主电极130之间焊接偏移;第一连接垫131的面积较大也可以缓解焊带的压力,同时提升边缘收集电流的能力,第二连接垫141的面积较小,减少遮挡面积。

[0054]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第一连接线132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垫131靠近第一边缘101的一侧接触。第一连接线132更靠近第一边缘101,第一连接线132收集第一边缘101处电流的能力增强,且第一连接垫131与第一边缘101之间至少隔着一个第一连接线132的宽度,焊接与层压时可以避免边缘处的应力较差导致的破损问题。当第一连接垫131与副电极接触时,副电极与第一连接垫131远离第一边缘101的一侧接触,如此,副电极收集到的电流可以直接有第一连接垫收集并汇聚到焊带上,减少电流传输路径。[005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3 图7,第一连接线132包括:靠近倒角103沿第一方向X的~外侧的第一连接段134以及第二连接段135,第二连接段135与第一连接段134相连接,第一连接段134的截面积大于第二连接段135的截面积;或者,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与相邻的第二边缘102的第一连接线132的第一截面积大于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与最后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的第二截面积,位于第二边缘102以及第一连接垫131的第一连接线132的宽度较大,可以缓解第一连接垫131的焊接应力,以使焊带与第一主电极130之间形成良好的接触;此外,较宽的第一连接线132可以缓解第一连接垫131的收集处的压力,提升载流子的传输能力,较宽的第一连接线132具有较多的传输面积用于收集电流。

[0056]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连接段134指的是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与相邻的第二边缘102的第一连接线132,第二连接段135指的是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与最后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0057] 截面积指的是宽度与高度的乘积,然而为避免后续与焊带连接或者层压过程中,电池片各处的受力不同导致电池片具有隐裂或者微裂的风险,通常设置第一连接线132的高度相同,如此第一截面积大于第二截面积可以视为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与相邻的第二边缘102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的第一宽度大于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和最后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的第二宽度。[0058]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为避免靠近边缘的第一连接线132具有隐裂的风险,有可能设置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与第二边缘102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的高度略小于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和最后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的高度。同样,可以推出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与第二边缘102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的第一宽度大于位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和最后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的第二宽度。位于第二边缘102以及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的第一连接线132的宽度较大,可以缓解第一连接垫131的焊接应力,以使焊带与第一主电极130之间形成良好的接触;此外,较宽的第一连接线132可以缓解第一连接垫131的收集处的压力,提升载流子的传输能力,较宽的第一连接线132具有较多的传输面积用于收集电流。[005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截面积与第二截面积的差值与第一个第一连接垫131与相邻的第二边缘102的间距S大小成正比。当第一连接垫131与相邻的第二边缘102的间距S较大时,第一截面积也较大,即第一宽度也较大,使收集电流的传输面积也较大,从而缓解收集压力同时提升电池性能。第一截面积与第二截面积的差值范围为可以视为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的差值范围,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的差值范围小于100μm,进一步,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的差值范围小于80μm。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的差值具体可以为15μm、39μm、68μm或者80μm。如此,第一宽度与第二宽度的差值既可以满足第一连接段134的宽度较大,收集第二边缘的载流子能力越好,且遮挡面积适当,降低光学损失;第二连接段135的横截面积适当,导电能力较好且电阻损失较小。[0060] 具体地,第一宽度的范围为20μm 200μm,优选地,第一宽度的范围为20μm 150μm,~ ~具体可以为28μm、58μm、98μm、135μm或者150μm。如此,第一连接段134的宽度范围可以减少遮挡面积,降低接触栅线的阴影损失,且提升电流收集能力。第二宽度的范围为20μm 100μ~

m,优选地,第二宽度的范围为20μm 80μm,具体可以为28μm、39μm、52μm、71μm或者80μm。如~

此,第二连接段135的横截面积适当,导电能力较好且电阻损失较小。第一连接垫131与相邻的第二边缘102的间距S范围为3mm 15mm,优选地,间距S范围为3mm 13mm,间距S具体可以为~ ~

3mm、5.8mm、9.4mm或者13mm。第一连接垫131与第二边缘102的距离适中,可以收集第二边缘

102的载流子,且可以避免焊接焊带时造成的隐裂以及破损等风险。

[0061]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4 图7,第一连接垫131包括两个第一子连接盘143以及位~于第一子连接盘143之间的第二子连接盘144,第二子连接盘144的数量大于等于1,位于第二子连接盘144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第二段137)的第三截面积最小。在一个具体的例子中,参考图7,位于第一子连接盘143与第二子连接盘144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第一段136)的第四截面积等于第三截面积,中间区域的第一连接线132的宽度较细,可以较小栅线遮挡面积。在另一个具体的例子中,位于第一子连接盘143与第二子连接盘144之间的第一连接线132的第四截面积大于第三截面积,如此,第一截面积最大,第四截面积次之,第三截面积最小,保证位于基底中间区域的遮挡面积较小,边缘区域的宽度较大,第一连接线132与副电极120的接触较好,从而具有较好的收集电流的能力。

[0062]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子连接盘143的面积大于第二子连接盘144的面积。位于边缘的第一子连接盘143的面积较大时,可以作为焊带对位时的基准,避免焊带与第一主电极130之间焊接偏移;第一子连接盘143的面积较大也可以缓解焊带的压力,同时提升边缘收集电流的能力。

[0063]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线142靠近第二边缘102的端口闭合,第一连接线132的截面积大于等于第二连接线142的截面积,对于非边缘区域的第二主电极140而言,设置宽度较小的第二连接线142,使得第二主电极140的栅线遮挡面积较小;对于边缘区域的第一主电极130而言,设置宽度较大的第一连接线132,增大了第一连接线132与各副电极之间电接触的横截面积,降低了第一连接线132的电阻,相较于更细的第二连接线142,提高了临近基底边缘的第一连接线132的电流收集和传输能力,进而提升了太阳能电池整体的边缘电流收集能力和光电转换效率。[0064]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线142的一端靠近第二边缘102的端口闭合,第二连接线142除端口以外的部分表面与第二连接垫141接触;参考图4以及图5,位于第二连接垫141与相邻的第二边缘102之间的第二连接线142(第五段145)的第五截面积大于位于第二连接垫141之间的第二连接线142(第六段146)的第六截面积。第五截面积大于第六截面积的技术构思以及所达到的技术效果与第一截面积大于第二截面积的技术构思以及所达到的技术效果相同或相似,在这不过多赘述。[0065]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8,沿第一方向X,靠近第一边缘101的副电极120的截面积大于远离第一边缘101的副电极120的截面积,以提升第一边缘101处副电极120的电流收集和传输能力。[0066] 在一些实施例中,太阳能电池为背接触电池,例如IBC(Interdigitatedbackcontact,交叉指式背接触)电池,参考图9和图10,背接触电池包括:基底,位于基底第一表面104的第三钝化层115;位于基底第二表面105的第一掺杂区118以及第二掺杂区117;第四钝化层116,第四钝化层116位于第一掺杂区118以及第二掺杂区117的基底100表面;第一电极121,第一电极121贯穿第四钝化层116与第一掺杂区118连接;第二电极122,第二电极122贯穿第四钝化层116与第二掺杂区117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背接触电池包括:基底,位于基底第一表面的第三钝化层;位于基底第二表面的第一掺杂区,第一掺杂区可以具有基底相同的导电类型,也可以与基底具有不同的导电类型;隧穿氧化层以及掺杂多晶硅层,隧穿氧化层以及掺杂多晶硅层位于基底的第二表面;第四钝化层,第四钝化层位于第一掺杂区、掺杂多晶硅层的表面;第一电极,第一电极贯穿第四钝化层与掺杂多晶硅层连接;第二电极,第二电极贯穿第搜钝化层与第一掺杂区连接。在又一些实施例中,背接触电池包括:基底,位于基底第一表面的第三钝化层;位于基底第二表面的隧穿氧化层以及第一掺杂多晶硅层和第二掺杂多晶硅层;第四钝化层,第四钝化层位于第一掺杂多晶硅层、第二掺杂多晶硅层和基底的表面;第一电极,第一电极贯穿第四钝化层与第一掺杂多晶硅层连接;第二电极,第二电极贯穿第四钝化层与第二掺杂多晶硅层连接。可以理解的是,上述的第一表面

104为硅基底的正面,第二表面105为硅基底的背面,第一掺杂区为N型掺杂区或P型掺杂区的一者,第二掺杂区为N型掺杂区或P型掺杂区的另一者。

[0067] 值得说明的是,“背接触电池”指的是正电极以及负电极均与基底背面的结构进行接触并收集电流,并不涉及基底的正面。[0068] 在一些实施例中,背接触电池包括:基底100,基底100具有第一边缘101以及第二边缘102,第一边缘101为基底100沿第一方向X的边缘,第二边缘102为基底100沿第二方向Y的边缘;钝化层,钝化层位于基底100上;多个副电极120,副电极120在基底100上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副电极120沿第一方向X延伸,副电极贯穿钝化层与基底接触;两条第一主电极130,第一主电极130位于钝化层表面,第一主电极130靠近第一边缘101,第一主电极130包括:多个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接垫131;第一连接线132,第一连接线132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垫131靠近第一边缘101的一侧接触;至少两条第二主电极140,第二主电极140位于钝化层表面,第二主电极140位于相邻的第一主电极130之间,第二主电极140包括:

多个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的第二连接垫141;第二连接线142,第二连接线142与至少一个第二连接垫141接触;第一主电极130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140之间的第一间距m不等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140之间的第二间距n。

[0069]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电极121为正电极与负电极的一者,第二电极122为正电极与负电极的一者。本申请实施例以第一电极121为正电极,第二电极122为负电极作为示例。副电极120包括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的第一电极121以及第二电极122。

[0070]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考图9,第二主电极包括:间隔排布的第一栅线结构153以及第二栅线结构154,第一栅线结构153与各第一电极121电连接,第二栅线结构154与各第二电极122电连接。第一主电极包括第一边缘栅线151以及第二边缘栅线152,第一边缘栅线151与各第一电极121电连接,第二边缘栅线152与各第二电极122电连接。具体地,具有正极性的第一边缘栅线151相邻的第二主电极为第二栅线结构154,具有负极性的第二边缘栅线152相邻的第二主电极为第一栅线结构153。

[0071]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栅线结构153与第二栅线结构154沿第一方向X错位排布以使沿第二方向Y,靠近第二边缘的第一栅线结构153与第二栅线结构154与第二边缘的距离不同,降低太阳电池金属化导电银浆的消耗以及缩短了细栅方向电流收集的距离,降低了碎片率。此外,主栅可以不外露至副电极靠近第二边缘的一端,既美观且保证了电池片正负电极的适应性长度,且可以避免不同极性的电极之间存在短路的风险。同理,第一边缘栅线151以及第二边缘栅线152沿第一方向X错位排布,以避免不同的副电极之间存在短路的风险。

[0072]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中,第一主电极130包含第一连接垫131以及第一连接线132,第二主电极140包括第二连接垫141以及第二连接线142,可以通过设置较细的第一连接线132以及第二连接线142降低有效遮光面积,同时减少电阻损失,从而提高组件总功率。此外,由于组成主栅的第一连接线132以及第二连接线142分布更密集,主栅和细栅之间的接触点可以更多,在硅片隐裂和微裂部位电流传导的路径更加优化,因此由于微裂造成的损失被大大减小,有利于提高产线的产量。第一连接线132与至少一个第一连接垫131靠近第一边缘101的一侧接触,第一连接线132更靠近第一边缘101,第一连接线132收集第一边缘101处电流的能力增强,且第一连接垫131与第一边缘101之间至少隔着一个第一连接线132的宽度,焊接与层压时可以避免边缘处的应力较差导致的破损问题。

[0073] 此外,第一主电极130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140之间的第一间距m不等于相邻的第二主电极140之间的第二间距n。例如第一间距m大于第二间距n,第一主电极130靠近第一边缘101,将边缘处的主电极设的较为稀疏,在焊接以及层压时,可以避免电池片出现微裂等风险。例如,第一间距m小于第二间距n,保证边缘处第一主电极130与第二主电极140较为密集,电流从副电极到主电极的路径较短,从而减少损耗,且有利于电极的收集边缘处电流的能力。[0074]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光伏组件的一种结构示意图。[0075] 相应地,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光伏组件,参考图11,光伏组件包括电池串,电池串由多个上述实施例提供的太阳能电池20连接而成;封装层21,封装层21用于覆盖电池串的表面;盖板22,盖板22用于覆盖封装层21远离电池串的表面。太阳能电池20以整片或者多分片的形式电连接形成多个电池串,多个电池串以串联和/或并联的方式进行电连接。[0076] 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电池串之间可以通过导电带电连接。封装层21包括第一封装层211以及第二封装层212,第一封装层211覆盖太阳能电池20的正面或者背面的其中一者,第二封装层覆盖太阳能电池20的正面或者背面的另一者,具体地,第一封装层211或第二封装层212的至少一者可以为乙烯?乙酸乙烯共聚物(EA)胶膜、聚乙烯辛烯共弹性体(POE)胶膜或者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胶膜等有机封装胶膜。在一些实施例中,盖板22可以为玻璃盖板、塑料盖板等具有透光功能的盖板。具体地,盖板22朝向封装层21的表面可以为凹凸表面,从而增加入射光线的利用率。盖板22包括第一盖板221以及第二盖板

222,第一盖板221与第一封装层211相对,第二盖板222与第二封装层212相对。

[0077]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并不是用来限定权利要求,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都可以做出若干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此外,本申请说明书的实施例以及所示出的附图仅为示例说明,并非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保护的全部范围。[0078] 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上述各实施方式是实现本申请的具体实施例,而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对其作各种改变,而不偏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作各种改动与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权利要求限定的范围为准。



声明:
“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