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排气管(13),所述排气管(13)上端安装直管(11),且直管(11)下端与排气管(13)上端连通连接,所述直管(11)外部设置出气管(12),且出气管(12)一端与直管(11)连通连接,所述直管(11)内部滑动设置活塞(4),所述出气管(12)与直管(11)连通位置设置在活塞(4)上侧,所述直管(11)外部设置吹气管(16),且吹气管(16)一端与直管(11)连通连接,所述吹气管(16)与直管(11)连通位置位于出气管(12)与直管(11)连通位置上侧,所述活塞(4)上端安置磁铁(3),所述活塞(4)上端安装多个弹簧(2)的一端,且弹簧(2)安装在磁铁(3)外侧,所述弹簧(2)另一端与隔板(18)连接,且隔板(18)设置在直管(11)上端,所述隔板(18)下端设置电磁铁(1),所述电磁铁(1)位于直管(11)内部,且电磁铁(1)设置在弹簧(2)内侧,所述磁铁(3)在电磁铁(1)正下方,且磁铁(3)与电磁铁(1)相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13)外部安装气压表(15),所述气压表(15)与直管(11)连通连接,所述吹气管(16)出气口对准气压表(15)表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管(13)上端等距安装多个支撑架(14),且多个支撑架(14)安装在直管(11)外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气管(12)出口端安置防尘网(2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8)下端两侧等距安装多个定位柱(21),且定位柱(21)延伸至直管(11)上端设置的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直管(11)螺纹连接端盖(17),且端盖(17)内部顶端设置有隔板(18)。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18)上端安装保护垫(19),且保护垫(19)安装在端盖(17)内部顶端。
说明书: 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是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属于排压结构领域。背景技术[0002] 退火炉,主要用于大型碳钢、合金钢零件的退火,表面淬火件回火,焊件消除应力退火、时效等热处理工艺,加热方式有电加热、燃油、燃气、燃煤、热风循,退火炉是一种新型换热设备,退火炉是将金属机件放在不同的退火炉内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温一段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的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0003] 在对退火炉炉内工件进行烧制时,随着烧制的进行炉内会产生高气压,这时需要将炉内高气压排出,传统的退火炉在排压时一般通过驱动结构来进行排压,当驱动结构发生故障时,退火炉内不能进行排压作业,这样不仅影响工件质量,还会造成废品率增加,因此需要设计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4]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本实用新型实现发生故障时仍可进行排压作业,防止炉内气压过高,提高安全性。[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的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包括排气管,所述排气管上端安装直管,且直管下端与排气管上端连通连接,所述直管外部设置出气管,且出气管一端与直管连通连接,所述直管内部滑动设置活塞,所述出气管与直管连通位置设置在活塞上侧,所述直管外部设置吹气管,且吹气管一端与直管连通连接,所述吹气管与直管连通位置位于出气管与直管连通位置上侧,所述活塞上端安置磁铁,所述活塞上端安装多个弹簧的一端,且弹簧安装在磁铁外侧,所述弹簧另一端与隔板连接,且隔板设置在直管上端,所述隔板下端设置电磁铁,所述电磁铁位于直管内部,且电磁铁设置在弹簧内侧,所述磁铁在电磁铁正下方,且磁铁与电磁铁相吸。[0006]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外部安装气压表,所述气压表与直管连通连接,所述吹气管出气口对准气压表表面。[0007] 进一步地,所述排气管上端等距安装多个支撑架,且多个支撑架安装在直管外部。[0008] 进一步地,所述出气管出口端安置防尘网。[0009]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下端两侧等距安装多个定位柱,且定位柱延伸至直管上端设置的凹槽内。[0010] 进一步地,所述直管螺纹连接端盖,且端盖内部顶端设置有隔板。[0011] 进一步地,所述隔板上端安装保护垫,且保护垫安装在端盖内部顶端。[0012]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0013] 1、当气压超过设计数值,气压表或电磁铁发生故障时,此时炉内产生高气压,气压穿过排气管到达直管内,在直管内的活塞,被炉内高气压顶起,活塞上端的弹簧受到从下至上的力,并进行压缩,当活塞到达直管与出气管连通位置上侧时,此时气压沿着设置在直管与出气管连通位置,进入出气管内部,实现发生故障时仍可进行排压作业,防止炉内气压过高,提高安全性。[0014] 2、活塞向上移动过程中,会将直管内位于活塞上侧的的气体挤入吹气管内,并通过吹气管向气压表表面进行吹气,并对气压表表面进行清理,实现了退火炉气压排出与气压表清理之间产生的联动目的。附图说明[0015]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的结构示意图;[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中退火炉的外观图;[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中定位柱与凹槽的位置图;[0019] 图中:1?电磁铁、2?弹簧、3?磁铁、4?活塞、11?直管、12?出气管、13?排气管、14?支撑架、15?气压表、16?吹气管、17?端盖、18?隔板、19?保护垫、20?防尘网、21?定位柱。具体实施方式[0020]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0021] 请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退火炉排压结构,包括排气管13,排气管13上端安装直管11,且直管11下端与排气管13上端连通连接,排气管13外部安装气压表15,且气压表15与排气管13连通连接,使用时退火炉炉内产生气压,当气压到达排气管13时可通过气压表15进行查看,达到了方便观察炉内气压的作用,排气管13上端等距安装多个支撑架14,且多个支撑架14安装在直管11外部,增加排气管13与直管11之间连接强度。[0022] 请参阅图1,活塞4上端安置磁铁3,隔板18设置在直管11上端,隔板18下端设置电磁铁1,电磁铁1位于直管11内部,且电磁铁1设置在弹簧2内侧,磁铁3在电磁铁1正下方,且磁铁3与电磁铁1相吸,直管11外部设置出气管12,且出气管12一端与直管11连通连接,直管11内部滑动设置活塞4,出气管12与直管11连通位置设置在活塞4上侧,出气管12出口端安置防尘网20,实现防止外界的灰尘进入出气管12内部,达到了防尘的作用。
[0023] 当气压表15检测气压到达设计数值时,电磁铁1自动通电,并产生磁力,在磁力的作用下在电磁铁1正下方的磁铁3被吸起,从而带动了磁铁3下端的活塞4向上运动,当活塞4上移到直管11与出气管12连通位置上方后,炉内的气体会沿着排气管13到达直管11最后通过出气管12排出,达到退火炉内气压排出的目的。[0024] 请参阅图1,直管11外部设置吹气管16,且吹气管16一端与直管11连通连接,吹气管16与直管11连通位置位于出气管12与直管11连通位置上侧,吹气管16出口端对准气压表15表面,活塞4向上移动过程中,直管11内位于活塞4上侧的的气体会随着活塞4上升,被活塞4挤入吹气管16内,并通过吹气管16向气压表15表面进行吹气,并对气压表15表面进行清理,实现了退火炉气压排出与气压表15清理之间产生的联动目的。
[0025] 请参阅图1,活塞4上端安装多个弹簧2的一端,且弹簧2安装在磁铁3外侧,弹簧2另一端与隔板18连接,当气压超过设计数值,气压表15或电磁铁1发生故障时,此时炉内产生高气压,气压穿过排气管13到达直管11内时,在直管11内的活塞4,被炉内高气压顶起,并沿着直管11内壁向上运动,随着活塞4被顶起,活塞4上端的弹簧2受到从下至上的力,并进行压缩,当活塞4到达直管11与出气管12连通位置上侧时,此时气压沿着设置在直管11与出气管12连通位置,进入出气管12内部,实现发生故障时仍可进行排压作业,防止炉内气压过高,提高安全性。[0026] 请参阅图1和图3,直管11螺纹连接端盖17,且端盖17内部顶端设置有隔板18,实现退火炉的保养与维护,隔板18下端两侧等距安装多个定位柱21,且定位柱21延伸至直管11上端设置的凹槽内,实现隔板18的快速安装与固定,隔板18上端安装保护垫19,且保护垫19安装在端盖17内部顶端,实现防止隔板18与端盖17发生碰撞,达到了保护效果。[0027] 具体实施方式:使用时退火炉炉内产生气压,当气压到达排气管13时可通过气压表15进行查看,当气压表15检测气压到达设计值时,电磁铁1自动通电,并产生磁力,在磁力的作用下在电磁铁1正下方的磁铁3被吸起,从而带动了磁铁3下端的活塞4向上运动,当活塞4上移到直管11与出气管12连通位置上方后,炉内的气体会沿着排气管13到达直管11最后通过出气管12排出,在活塞4向上移动过程中,直管11内位于活塞4上侧的的气体会随着活塞4上升,被活塞4挤入吹气管16内,并通过吹气管16向气压表15表面进行吹气,并对气压表15表面进行清理。[0028]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声明:
“退火炉排压结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