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包括第一U型板(1)、角板(2)、第二U型板(3)、伸缩杆(4)、第三U型板(5)、第四U型板(6)及剪式千斤顶(7);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U型板(1)倒置于角板(2)的下方;所述角板(2)的相对两边沿处均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连接轴(8);所述连接轴(8)上并排螺纹配合有多个连接套(9);
其中,至少两对所述连接套(9)固定于第一U型板(1)的上表面上;其余所述连接套(9)固定于角板(2)的边沿上;
所述第一U型板(1)的相对两侧壁上均并排开设有一对腰型孔(101)和至少一对第一定位孔(102);所述第一U型板(1)的两端部内均设置有一与腰型孔(101)相对应的第二U型板(3);所述第二U型板(3)通过一紧固件(10)连接于腰型孔(101)上;
所述第二U型板(3)的中部垂直固定有一伸缩杆(4);所述伸缩杆(4)的一端连接有一第三U型板(5);所述第三U型板(5)的相对侧壁上均至少开设有一对第二定位孔(501);
所述第一U型板(1)或第三U型板(5)上设置有一倒置的第四U型板(6);所述第四U型板(6)通过定位轴(11)配合连接于第一定位孔(102)或第二定位孔(501)上;所述第四U型板(6)的上表面装设有一剪式千斤顶(7);所述剪式千斤顶(7)的输出端上固定有一用于支撑皮带的承载杆(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伸缩杆(4)包括支杆和杆套;所述支杆与杆套螺纹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杆(12)上轴向装设有多个活动套(13);所述活动套(13)与承载杆(12)转动配合。
说明书: 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带式输送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
背景技术
带式输送机通常包括上层托辊、下V形托辊支架和下层托辊,由于每台输送机托辊数量较多,生产任务较重;故在托辊损坏时,留给岗位人员的维修时间较少。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撬棍撬起皮带和使用简易工装的方式来对托辊进行更换,此种方式主要存在以下缺陷:1)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较低;2)撬棍撬皮带时容易打滑,存在安全隐患;3)至少需要两人才能完成托辊的更换,单人无法操作。因此,亟待研究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以便于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其目的是为了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所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包括第一U型板、角板、第二U型板、伸缩杆、第三U型板、第四U型板及剪式千斤顶;所述第一U型板倒置于角板的下方;所述角板的相对两边沿处均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上并排螺纹配合有多个连接套;至少两对所述连接套固定于第一U型板的上表面上;其余所述连接套固定于角板的边沿上;所述第一U型板的相对两侧壁上均并排开设有一对腰型孔和至少一对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U型板的两端部内均设置有一与腰型孔相对应的第二U型板;所述第二U型板通过一紧固件连接于腰型孔上;所述第二U型板的中部垂直固定有一伸缩杆;所述伸缩杆的一端连接有一第三U型板;所述第三U型板的相对侧壁上均至少开设有一对第二定位孔;所述第一U型板或第三U型板上设置有一倒置的第四U型板;所述第四U型板通过定位轴配合连接于第一定位孔或第二定位孔上;所述第四U型板的上表面装设有一剪式千斤顶;所述剪式千斤顶的输出端上固定有一用于支撑皮带的承载杆。
进一步地,所述伸缩杆包括支杆和杆套;所述支杆与杆套螺纹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承载杆上轴向装设有多个活动套;所述活动套与承载杆转动配合。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可替代传统方式进行托辊的高效快速更换,不仅结构设计简单、使用便捷,而且有效地提高了带式输送机的托辊的更换效率,具有操作简单、高效省力、安全可靠、通用性好、降低检修负荷以及易于保证托辊更换的质量、速度和安全等优点,实用性较强,适合推广应用。
当然,实施本实用新型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剪式千斤顶安装于第一U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结构主视图;
图3为图1的结构侧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伸缩杆同轴设置于第一U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剪式千斤顶安装于第三U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结构主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两伸缩杆轴向平行设置于第一U型板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1-第一U型板,2-角板,3-第二U型板,4-伸缩杆,5-第三U型板,6-第四U型板,7-剪式千斤顶,8-连接轴,9-连接套,10-紧固件,11-定位轴,12-承载杆,13-活动套,101-腰型孔,102-第一定位孔,501-第二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7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包括第一U型板1、角板2、第二U型板3、伸缩杆4、第三U型板5、第四U型板6及剪式千斤顶7;第一U型板1、第二U型板3、第三U型板5及第四U型板6均采用槽钢制成;角板2采用角钢制成;角板2的结构与上层托辊的支架所采用的角钢结构基本一致;第一U型板1倒置于角板2的下方,且角板2也倒置设置;角板2的相对两边沿处均沿长度方向设置有一连接轴8;连接轴8上并排螺纹配合有多个横截面呈正八边形结构的连接套9;两连接轴8上的两个连接套9均固定于第一U型板1的上表面上;其余连接套9固定于角板2的边沿上;
第一U型板1的相对两侧壁上均并排开设有一对腰型孔101和两对第一定位孔102;第一U型板1的两端部内均设置有一与腰型孔101相对应的第二U型板3;第二U型板3的相对外侧壁与第一U型板1的相对内侧壁相贴合;第二U型板3通过一紧固件10连接于腰型孔101上;紧固件10包括紧固轴和紧固螺母;紧固轴穿插于腰型孔101上,通过紧固螺母将第二U型板固定连接于第一U型板1上;通过设置腰型孔101与紧固件10相配合,可以实现第二U型板3在第一U型板上的位置调整;
第二U型板3的中部垂直固定有一伸缩杆4;伸缩杆4的一端连接有一第三U型板5;第三U型板5的相对侧壁上均开设有一对第二定位孔501;第一U型板1或第三U型板5上设置有一倒置的第四U型板6;第四U型板6通过定位轴11配合连接于第一定位孔102或第二定位孔501上;定位轴11与第一定位孔102或第二定位孔501螺纹配合;第四U型板6的上表面装设有一剪式千斤顶7;剪式千斤顶7的输出端上固定有一用于支撑皮带的承载杆12;承载杆12沿剪式千斤顶7的丝杆的轴向设置;承载杆12上轴向装设有多个活动套13;活动套13与承载杆12转动配合;活动套13用于为承载杆12与皮带之间实现转动配合,以减少承载杆12与皮带之间的磨损。
其中,伸缩杆4包括支杆和杆套;支杆与杆套螺纹配合;支杆的上端与第三U型板5转动连接;杆套的下端固定于第二U型板3上。
其中,剪式千斤顶7采用本领域的常规结构;例如,采用由底座、一对下支承臂、一对上支承臂、鞍座、平面轴承、螺母、摇座、销轴和丝杆组成的剪式千斤顶7。
具体工作原理分为下述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更换带式输送机的上层托辊时,如图1-3所示,先将角板2倒扣在损坏的托辊支架(托辊支架采用倒置的角钢制成)上;然后利用连接轴8将第一U型板1与角板2相连接;再将带有伸缩杆4及第三U型板5的第二U型板3通过紧固件10连接于第一U型板1上,使第二U型板3的一端与第一U型板1的中部内表面相抵,并保持两伸缩杆4为同轴设置;最后利用第四U型板6及定位轴11将剪式千斤顶7安装于第一U型板1上,通过手摇剪式千斤顶7的丝杆并利用承载杆12将上层皮带顶至合适高度后进行托辊更换;
第二种情况:更换带式输送机的下层托辊时,如图5-6所示,先利用紧固件10将带有伸缩杆4及第三U型板5的第二U型板3连接于第一U型板1上,使第二U型板3的中部外表面与第一U型板1的中部内表面相抵,并保持两伸缩杆4为轴向平行设置;然后利用第四U型板6及定位轴11将剪式千斤顶7安装于两第三U型板5上;最后利用伸缩杆4将剪式千斤顶7上升至一定高度后人工将整个装置推至下层皮带托辊的中间位置,通过手摇剪式千斤顶7的丝杆并利用承载杆12将下层皮带顶至合适高度后进行托辊更换。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声明:
“带式输送机托辊高效更换工装”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