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2.废水一般分为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废水处理(wastewater treatment methods)就是利用物理、化学和生物的方法对废水进行处理,使废水净化,减少污染,以至达到废水回收、复用,充分利用水资源。
3.在制氢时往往会产生废水,同时制氢时产生的废水是弱酸性,如果直接排放会导致土壤酸化,使农作物和森林受害,酸性水会诱发植物病虫害,造成农业减产,当酸性水渗到一定深度,还会对损害建筑物的地基构造,造成安全隐患,因此,而提出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为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由于制氢时产生的废水而导致的土壤酸化,使农作物和森林受害,酸性水会诱发植物病虫害,造成农业减产,当酸性水渗到一定深度,还会对损害建筑物的地基构造,造成安全隐患的问题。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废水池,所述废水池一侧设置有反应机构;
6.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反应罐,所述反应罐顶部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一端贯穿反应罐并延伸至反应罐内部,所述连接轴两侧均设置有多个扰流板,多个所述扰流板一侧均开设有过水孔,所述废水池内部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管道,所述第一连接管道一端与反应罐顶部相连接,所述反应罐顶部设置有反应剂投放口,所述反应罐另一侧设置有
过滤机构;
7.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过滤腔,所述过滤腔底部设置有排水室,所述排水室内部设置有循环泵,所述循环泵一侧设有循环管道,所述循环管道一端贯穿过滤腔并延伸至过滤腔内部,所述排水室一侧设置有电磁阀,所述排水室另一侧设置有ph
检测仪,所述过滤腔面向反应罐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管道,所述第二连接管道一端贯穿过滤腔并延伸至过滤腔内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另一端与反应罐底部相连接,所述过滤腔内部设置有初步过滤层,所述初步过滤层底部设置有中部过滤层,所述中部过滤层底部设置有活性炭过滤层。
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轴底部设置有第一刮板,所述连接轴底部与第一刮板顶部固定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刮板顶部设置有两个第二刮板,两个所述第二刮板底部均与第一刮板顶部固定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反应罐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腿,多个所述第一支撑腿顶部均与反应罐底部固定连接。
11.进一步地,所述过滤腔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撑腿,多个所述第二支撑腿顶部均
与过滤腔底部固定连接。
12.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连接管道与第二连接管道一侧均设置有开关阀。
13.进一步地,所述反应罐一侧开设有观察窗,所述观察窗一侧设置有液位表。
14.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优点:
15.1、通过设置反应机构和过滤机构,通过反应罐对废水进行中和反应,而扰流板可以对反应罐中的废水进行搅拌,使反应剂与废水混合的更加充分,缩短了反应时间,从而提高了效率,然后过滤腔中的初步过滤层、中部过滤层和活性炭过滤层,对废水进行过滤,使废水达到可以直接排放标准,最后通过ph检测仪检测排放出去的废水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当不符合标准时,关闭电磁阀,通过循环泵和循环管道将排水室中的水送入到过滤腔中再次进行过滤,使废水达到可以直接排放标准之后,然后再排出,解决了制氢时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直接排放,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
16.2、通过设置观察窗、液位计、一刮板和第二刮板,当连接轴带动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转动时,转动的第一刮板和第二刮板不仅可以避免废水发生沉淀现象,而且可以避免废水中的杂质粘在反应罐内壁上,同时通过观察窗可以观察到反应罐的内部情况,而液位计可以反应出反应罐内部的废水的液位情况,提高了使用性。
附图说明
17.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示例性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引伸获得其它的实施附图。
18.本说明书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
19.图1为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反应罐正面结构示意图;
21.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2.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3.图中:1、废水池;2、反应罐;3、驱动电机;4、连接轴;5、扰流板;6、第一水泵;7、反应剂投放口;8、过滤腔;9、排水室;10、循环泵;11、电磁阀;12、ph检测仪;13、第一连接管道;14、第二连接管道;15、初步过滤层;16、中部过滤层;17、活性炭过滤层;18、第一刮板;19、第二刮板;20、第一支撑腿;21、第二支撑腿;22、开关阀;23、观察窗;24、液位表;25、循环管道。
具体实施方式
24.以下由特定的具体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显然,所描述的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而不是全部的。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
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5.参照说明书附图1
?
4,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废水池1,废水池1一侧设置有反应机构。
26.反应机构包括反应罐2,反应罐2顶部设置有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输出端设置有连接轴4,连接轴4一端贯穿反应罐2并延伸至反应罐2内部,连接轴4两侧均设置有多个扰流板5,多个扰流板5一侧均开设有过水孔,废水池1内部设置有第一水泵6,第一水泵6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管道13,第一连接管道13一端与反应罐2顶部相连接,反应罐2顶部设置有反应剂投放口7,反应罐2另一侧设置有过滤机构。
27.过滤机构包括过滤腔8,过滤腔8底部设置有排水室9,排水室9内部设置有循环泵10,循环泵10一侧设有循环管道25,循环管道25一端贯穿过滤腔8并延伸至过滤腔8内部,排水室9一侧设置有电磁阀11,排水室9另一侧设置有ph检测仪12,过滤腔8面向反应罐2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管道14,第二连接管道14一端贯穿过滤腔8并延伸至过滤腔8内部,第二连接管道14另一端与反应罐2底部相连接,过滤腔8内部设置有初步过滤层15,初步过滤层15底部设置有中部过滤层16,中部过滤层16底部设置有活性炭过滤层17。
28.实施方式具体为:在实际使用时,先将制氢时产生的废水排入废水池1中,然后启动水泵通过第一连接管道13将废水池1中的废水送入反应罐2进行中和反应,然后在通过反应剂投放口7将反应剂放入反应罐2中,这时启动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带动连接轴4转动,而连接轴4带动扰流板5转动,转动的扰流板5对反应罐2中的废水进行搅拌,使反应剂与废水混合的更加充分,然后通过第二连接管道14将反应罐2中的废水送入过滤腔8中,然后通过初步过滤层15对废水中较大的杂质进行过滤,然后通过中部过滤层16对废水中较小的杂质进行过滤,最后活性炭过滤层17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过滤,然后通过排水室9排放出去,同时在排放的过程中通过ph检测仪12检测排放出去的废水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当不符合标准时,关闭电磁阀11,通过循环泵10和循环管道25将排水室9中的水送入到过滤腔8中再次进行过滤,使废水达到可以直接排放标准之后,再通过排水室9排出。
29.如附图4所示,连接轴4底部设置有第一刮板18,连接轴4底部与第一刮板18顶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刮板18可以避免废水沉淀在反应罐2内腔底部。
30.如附图4所示,第一刮板18顶部设置有两个第二刮板19,两个第二刮板19底部均与第一刮板18顶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二刮板19可以避免废水中的杂质粘在反应罐2内壁上。
31.如附图1所示,反应罐2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腿20,多个第一支撑腿20顶部均与反应罐2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一支撑腿20可以给反应罐2提供一个支撑力。
32.如附图1所示,过滤腔8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撑腿21,多个第二支撑腿21顶部均与过滤腔8底部固定连接,通过第二支撑腿21可以给过滤腔8提供一个支撑力。
33.如附图1所示,第一连接管道13与第二连接管道14一侧均设置有开关阀22,通过开关阀22可以将第一连接管道13或者第二连接管道14内部污水的流速。
34.如附图2所示,反应罐2一侧开设有观察窗23,观察窗23一侧设置有液位表24,通过观察窗23可以观察到反应罐2的内部情况,而液位计可以反应出反应罐2内部的液位情况。
35.实施方式具体为:在实际使用时,当驱动电机3带动连接轴4转动时,连接轴4还可以带动第一刮板18和第二刮板19转动,而转动的第一刮板18和第二刮板19不仅可以避免废水发生沉淀现象,而且可以避免废水中的杂质粘在反应罐2内壁上,同时通过观察窗23可以
观察到反应罐2的内部情况,而液位计可以反应出反应罐2内部的废水的液位情况,提高了使用性。
36.本实用新型的使用过程如下:在实际使用时,先将制氢时产生的废水排入废水池1中,然后启动水泵通过第一连接管道13将废水池1中的废水送入反应罐2进行中和反应,然后在通过反应剂投放口7将反应剂放入反应罐2中,这时启动驱动电机3,驱动电机3带动连接轴4转动,而连接轴4带动扰流板5转动,转动的扰流板5对反应罐2中的废水进行搅拌,使反应剂与废水混合的更加充分,缩短了反应时间,从而提高了效率,同时连接轴4带动第一刮板18和第二刮板19转动,通过第一刮板18和第二刮板19不仅可以避免废水发生沉淀现象,而且可以避免废水中的杂质粘在反应罐2内壁上,然后通过第二连接管道14将反应罐2中的废水送入过滤腔8中,然后通过初步过滤层15对废水中较大的杂质进行过滤,然后通过中部过滤层16对废水中较小的杂质进行过滤,最后活性炭过滤层17对废水中的有害物质进行吸附过滤,然后通过排水室9排放出去,同时在排放的过程中通过ph检测仪12检测排放出去的废水是否符合国家标准,当不符合标准时,关闭电磁阀11,通过循环泵10和循环管道25将排水室9中的水送入到过滤腔8中再次进行过滤,使废水达到可以直接排放标准之后,然后再排出。
37.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38.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技术特征:
1.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包括废水池(1),其特征在于:所述废水池(1)一侧设置有反应机构;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反应罐(2),所述反应罐(2)顶部设置有驱动电机(3),所述驱动电机(3)输出端设置有连接轴(4),所述连接轴(4)一端贯穿反应罐(2)并延伸至反应罐(2)内部,所述连接轴(4)两侧均设置有多个扰流板(5),多个所述扰流板(5)一侧均开设有过水孔,所述废水池(1)内部设置有第一水泵(6),所述第一水泵(6)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管道(13),所述第一连接管道(13)一端与反应罐(2)顶部相连接,所述反应罐(2)顶部设置有反应剂投放口(7),所述反应罐(2)另一侧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过滤腔(8),所述过滤腔(8)底部设置有排水室(9),所述排水室(9)内部设置有循环泵(10),所述循环泵(10)一侧设有循环管道(25),所述循环管道(25)一端贯穿过滤腔(8)并延伸至过滤腔(8)内部,所述排水室(9)一侧设置有电磁阀(11),所述排水室(9)另一侧设置有ph检测仪(12),所述过滤腔(8)面向反应罐(2)一侧设置有第二连接管道(14),所述第二连接管道(14)一端贯穿过滤腔(8)并延伸至过滤腔(8)内部,所述第二连接管道(14)另一端与反应罐(2)底部相连接,所述过滤腔(8)内部设置有初步过滤层(15),所述初步过滤层(15)底部设置有中部过滤层(16),所述中部过滤层(16)底部设置有活性炭过滤层(17)。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轴(4)底部设置有第一刮板(18),所述连接轴(4)底部与第一刮板(18)顶部固定连接。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刮板(18)顶部设置有两个第二刮板(19),两个所述第二刮板(19)底部均与第一刮板(18)顶部固定连接。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2)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一支撑腿(20),多个所述第一支撑腿(20)顶部均与反应罐(2)底部固定连接。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腔(8)底部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撑腿(21),多个所述第二支撑腿(21)顶部均与过滤腔(8)底部固定连接。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道(13)与第二连接管道(14)一侧均设置有开关阀(22)。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罐(2)一侧开设有观察窗(23),所述观察窗(23)一侧设置有液位表(24)。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制氢废水处理装置,具体涉及废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废水池,所述废水池一侧设置有反应机构,所述反应机构包括反应罐,所述反应罐顶部设置有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输出端设置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一端贯穿反应罐并延伸至反应罐内部,所述连接轴两侧均设置有多个扰流板,多个所述扰流板一侧均开设有过水孔,所述废水池内部设置有第一水泵,所述第一水泵顶部设置有第一连接管道,所述第一连接管道一端与反应罐顶部相连接,所述反应罐顶部设置有反应剂投放口。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反应机构和过滤机构,解决了制氢时产生的废水经过处理后可以直接排放,不会造成环境污染的问题。污染的问题。污染的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朱宏明 徐依兵 李钦进 曲洪涛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华能国际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营口电厂
技术研发日:2021.01.13
技术公布日:2021/11/30
声明:
“制氢废水处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