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金星智控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宣传

位置:中冶有色 >

有色技术频道 >

> 土壤修复技术

> 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

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

1531   编辑:管理员   来源:杭州中艺生态环境工程有限公司  
2021-11-04 14:25:33

权利要求


1.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包括若干个矿山固定环(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矿山固定环(1)底部设有若干沿矿山固定环(1)中心线对称的固定插压件(2),所述的矿山固定环(1)内设有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内设有植被栽种槽(4),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若干连接件(5)相连,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还设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复绿膜压覆组件(6),所述的复绿膜压覆组件(6)与连接件(5)交错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5)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内设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吸水孔(7)。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复绿膜压覆组件(6)包括若干设置于矿山固定环(1)上的转动座(8),所述的转动座(8)上设有可转动的压膜杆(9),所述的压膜杆(9)可沿靠近或远离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一端转动,所述的压膜杆(9)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相抵接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膜杆(9)与转动座(8)之间通过转轴相连,所述的压膜杆(9)与转动座(8)之间的转轴上套设有扭力弹簧(1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压膜杆(9)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顶部设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压覆对位孔(11),所述的压膜杆(9)底部设有对位压膜头(12)。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位压膜头(12)与压覆对位孔(1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的压覆对位孔(11)的横截面积大于对位压膜头(12)的横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对位压膜头(12)底部呈弧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被栽种槽(4)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相邻的两个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连接带(13)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固定插压件(2)包括若干设置于矿山固定环(1)底部的插土杆(14),所述的插土杆(14)底部设有固定防松钉(15),所述的固定防松钉(15)呈圆锥形。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连接件(5)包括若干设置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的中部连接杆(16),所述的矿山固定环(1)上设有若干螺接板(17),所述的螺接板(17)与中部连接杆(16)相抵接,所述的螺接板(17)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紧固螺栓相连。


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矿山复绿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


背景技术

目前,采石矿山遗弃地具有坡度大,水分、养分、土壤供给困难,立地条件极差,夏季辐射热高,气温干燥。数十年的开采已对山体植被和土壤结构造成毁灭性破坏,结构不稳定且浮石较多,在复绿过程中,栽种的绿植根系与底层岩石的接触面积不大,容易发生脱落,同时植被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较差,植物的存活率较低,导致恢复难度大。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矿山复绿用半自动式钻机[申请号:201822198427.3],它涉及一种矿山钻机。本实用新型解决了现有的钻机存在支架无法调整钻机角度,钻机只能钻固定方向的坑洞的问题。所述地轨滑块安装在地轨平台的轨道上并可以相对滑动,地轨滑块的第一丝杠螺母与地轨平台上的第一丝杠螺纹连接;支架连杆组件的一端与地轨滑块的上端面铰接,支架连杆组件的另一端与工作滑台的底板的上部铰接,工作滑台的下部通过所述铰接座与地轨平台的一端铰接,所述钻机滑块安装在工作滑台的轨道上,钻机滑块的丝杠螺母与工作滑台的丝杠螺纹连接,钻机组件安装在钻机滑块上,钻机组件的合金钻头由钻柄至钻头端呈螺旋状渐缩设置。本实用新型的矿山复绿用半自动式钻机用于矿山复绿时打洞钻孔。但是该方案在复绿过程中,栽种的绿植根系仍然与底层岩石的接触面积不大,容易发生脱落,同时植被的吸水性和保水性较差,存在植物的存活率较低的缺陷。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包括若干个矿山固定环,所述的矿山固定环底部设有若干沿矿山固定环中心线对称的固定插压件,所述的矿山固定环内设有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内设有植被栽种槽,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与矿山固定环之间通过若干连接件相连,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与矿山固定环之间还设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复绿膜压覆组件,所述的复绿膜压覆组件与连接件交错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件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内设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吸水孔。

进一步的,所述的复绿膜压覆组件包括若干设置于矿山固定环上的转动座,所述的转动座上设有可转动的压膜杆,所述的压膜杆可沿靠近或远离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一端转动,所述的压膜杆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相抵接配合。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膜杆与转动座之间通过转轴相连,所述的压膜杆与转动座之间的转轴上套设有扭力弹簧。

进一步的,所述的压膜杆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顶部设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压覆对位孔,所述的压膜杆底部设有对位压膜头。


进一步的,所述的对位压膜头与压覆对位孔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的压覆对位孔的横截面积大于对位压膜头的横截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的对位压膜头底部呈弧形。

进一步的,所述的植被栽种槽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相邻的两个矿山固定环之间通过连接带相连。

进一步的,所述的固定插压件包括若干设置于矿山固定环底部的插土杆,所述的插土杆底部设有固定防松钉,所述的固定防松钉呈圆锥形。

进一步的,所述的连接件包括若干设置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与矿山固定环之间的中部连接杆,所述的矿山固定环上设有若干螺接板,所述的螺接板与中部连接杆相抵接,所述的螺接板与矿山固定环之间通过紧固螺栓相连。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固定插压件,将矿山固定环固定在待复绿位置,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通过连接件将其进行固定,工作人员通过复绿膜压覆组件将保水式植被复绿膜进行压覆,确保保水式植被复绿膜与矿山表面相贴,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可避免栽种的植被发生脱落且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以及保水性,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增加植物根系与底层岩石的接触面积,加速溶蚀和矿物质析出,改善土壤环境。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吸水孔,当遇到降雨天气时,雨水或时浇灌水会通过吸水孔进入植被根系,方便植物进行吸收水分,同时也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了吸水性。

3、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植被栽种槽的横截面积设置成从上到下逐渐变小,可避免栽种完成后的植被出现易脱落以及被风吹刮掉落的情况,提高了植被的抓地力。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矿山固定环1、固定插压件2、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植被栽种槽4、连接件5、复绿膜压覆组件6、吸水孔7、转动座8、压膜杆9、扭力弹簧10、压覆对位孔11、对位压膜头12、连接带13、插土杆14、固定防松钉15、中部连接杆16、螺接板1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所示,一种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包括若干个矿山固定环1,所述的矿山固定环1底部设有若干沿矿山固定环1中心线对称的固定插压件2,所述的矿山固定环1内设有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内设有植被栽种槽4,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若干连接件5相连,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还设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复绿膜压覆组件6,所述的复绿膜压覆组件6与连接件5交错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对采石矿山遗弃地进行复绿时,将若干矿山固定环1放置于待复绿位置,通过固定插压件2将矿山固定环1固定在待复绿位置,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通过连接件5将其进行固定,工作人员将待栽种绿植通过植被栽种槽4栽种,方便栽种,再通过复绿膜压覆组件6将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进行压覆,确保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表面相贴,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可避免栽种的植被发生脱落且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以及保水性,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增加植物根系与底层岩石的接触面积,加速溶蚀和矿物质析出,改善土壤环境。

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的连接件5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内设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吸水孔7。

具体地说,当遇到降雨天气时,雨水或时浇灌水会通过吸水孔7进入植被根系,方便植物进行吸收水分,同时也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了吸水性。

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的复绿膜压覆组件6包括若干设置于矿山固定环1上的转动座8,所述的转动座8上设有可转动的压膜杆9,所述的压膜杆9可沿靠近或远离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一端转动,所述的压膜杆9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相抵接配合。

本实施例中,在对植被栽种完毕后,通过将压膜杆9向靠近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一端转动,直至压膜杆9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相抵接,对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进行压覆,确保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表面相贴合,提高了保水性。

所述的压膜杆9与转动座8之间通过转轴相连,所述的压膜杆9与转动座8之间的转轴上套设有扭力弹簧10,扭力弹簧10可使得压膜杆9自动复位,同时也提供给压膜杆9一个向靠近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一端转动的转动力。

结合图1所示,所述的压膜杆9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所述的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顶部设有若干沿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压覆对位孔11,所述的压膜杆9底部设有对位压膜头12。

本实施例中,当压膜杆9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相抵接时,此时对位压膜头12插入至压覆对位孔11,进一步提高了对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的压覆效果。

所述的对位压膜头12与压覆对位孔11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的压覆对位孔11的横截面积大于对位压膜头12的横截面积,确保完成对位的前提下,对位压膜头12可顺利进入至压覆对位孔11,进行对位压覆。

所述的对位压膜头12底部呈弧形,避免对位压膜头12压覆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时,损坏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提高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的使用寿命。

结合图1所示,所述的植被栽种槽4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变小,相邻的两个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连接带13相连。

本实施例中,植被栽种槽4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变小,避免栽种完成后的植被出现易脱落以及被风吹刮掉落的情况,提高了植被的抓地力,相邻的两个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连接带13相连,连接带13可为市售的弹力带,方便连接相邻的两个矿山固定环1。

结合图1、图2所示,所述的固定插压件2包括若干设置于矿山固定环1底部的插土杆14,所述的插土杆14底部设有固定防松钉15,所述的固定防松钉15呈圆锥形。

本实施例中,当需要对矿山固定环1进行固定时,将固定防松钉15以及插土杆14插入至矿山土壤内,固定防松钉15呈圆锥形,减少脱落的概率,提高了固定效果。

结合图1所示,所述的连接件5包括若干设置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的中部连接杆16,所述的矿山固定环1上设有若干螺接板17,所述的螺接板17与中部连接杆16相抵接,所述的螺接板17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紧固螺栓相连。

本实施例中,中部连接杆16起到连接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固定环1的作用,螺接板17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紧固螺栓相连,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拆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

当需要对采石矿山遗弃地进行复绿时,将若干矿山固定环1放置于待复绿位置,固定防松钉15以及插土杆14插入至矿山土壤内,固定防松钉15呈圆锥形,减少脱落的概率,提高了固定效果,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通过连接件5将其进行固定,工作人员将待栽种绿植通过植被栽种槽4栽种,方便栽种,植被栽种槽4的横截面积从上到下逐渐变小,避免栽种完成后的植被出现易脱落以及被风吹刮掉落的情况,提高了植被的抓地力,相邻的两个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连接带13相连,连接带13可为市售的弹力带,方便连接相邻的两个矿山固定环1。

在对植被栽种完毕后,通过将压膜杆9向靠近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一端转动,直至压膜杆9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相抵接,对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进行压覆,当压膜杆9与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相抵接时,此时对位压膜头12插入至压覆对位孔11,进一步提高了对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的压覆效果。确保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表面相贴合,提高了保水性,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可避免栽种的植被发生脱落且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具有良好的吸水性以及保水性,提高了植物的存活率,增加植物根系与底层岩石的接触面积,加速溶蚀和矿物质析出,改善土壤环境。


当遇到降雨天气时,雨水或时浇灌水会通过吸水孔7进入植被根系,方便植物进行吸收水分,同时也减少水分的蒸发,提高了吸水性。

中部连接杆16起到连接吸保水式植被复绿膜3与矿山固定环1的作用,螺接板17与矿山固定环1之间通过紧固螺栓相连,方便工作人员进行拆装。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


声明:
“采石矿山遗弃地植生带生态复绿结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
分享 0
         
举报 0
收藏 0
反对 0
点赞 0
标签:
环境保护技术
全国热门有色金属技术推荐
展开更多 +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
了解更多信息请您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中冶有色技术平台微信公众号中冶有色技术平台

最新更新技术

报名参会
更多+

报告下载

第二届关键基础材料模拟、制备与评价技术交流会
推广

热门技术
更多+

衡水宏运压滤机有限公司
宣传
环磨科技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宣传

发布

在线客服

公众号

电话

顶部
咨询电话:
010-88793500-807
专利人/作者信息登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