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材料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转载于汉斯学术交流平台,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材料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内容总结:
2020年9月,党中央基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需求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一方面“双碳”目标表明经济发展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变;另一面也促使能源结构的调整,降低化石能源使用,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新能源,是指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 [1]。
内容:
1. 引言
2020年9月,党中央基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客观需求提出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战略目标
一方面“双碳”目标表明经济发展向“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变;另一面也促使能源结构的调整,降低化石能源使用,大力发展可再生新能源
新能源,是指以新技术和新材料为基础,使传统的可再生能源得到现代化的开发和利用,用取之不尽、周而复始的可再生能源取代资源有限、对环境有污染的化石能源 [1]
新能源材料是实现新能源高效转化和利用的关键载体
目前国家重点发展的主要为太阳能电池中的光伏材料,储能技术中的动力电池材料、风能材料、生物质材料等
虽然我国新能源材料市场潜力巨大,但是产业技术相对落后,进口依赖度较高,常规品类中相当一部分国产化率在50%以下,而部分品类如高端能源材料等,国产化率甚至低于30%
因此,新能源材料产业升级、国产替代和技术攻关都亟需加速,然而其基础及核心技术的研发需要大量高素质人才
高素质人才,特别是有新能源产业背景的高端人才,需要对新能源技术研发和应用有着深刻的认识,然而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较快,扩招较大,我国高校质量和大学毕业生平均质量处于中等水平,主要表现为就业竞争力不强,创新科技观念不新,创业缺乏技术能力支撑
这种人才的产出与需求发展不平衡,国家需要的人才与培养的人才不匹配,传统的“精英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术型人才”不满足市场要求,造成了教育的缺失和浪费 [2]
具有创新意识的应用型的新能源技术高级人才,在我国仍然处于工业化和产业转型升级阶段,显得尤为缺乏,进而导致了对新能源材
声明:
““双碳”背景下新能源材料产业化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