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包括环保箱体(1)、废气处理入口(3)、净化废气出口(7)、喷雾过滤板(11)、检修门(12)和活性炭滤网(8),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箱体(1)的一端连接设置有废气处理入口(3),且所述环保箱体(1)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净化废气出口(7);
所述环保箱体(1)的内壁螺栓固定有固定板(2),且固定板(2)和连接板(10)之间设置有喷雾过滤板(11),并且所述环保箱体(1)中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相互平行的喷雾过滤板(11),所述环保箱体(1)靠近所述喷雾过滤板(11)的一侧设置有活性炭滤网(8),且活性炭滤网(8)固定设置在两个滑板(9)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所述固定板(2)和三个所述连接板(10),且所述固定板(2)和所述连接板(10)之间与两个所述连接板(10)之间均设置有喷雾过滤板(11),所述连接板(10)和所述固定板(2)相互靠近的侧壁均开始有滑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喷雾过滤板(11)的两端螺栓固定在第一夹板(5)和第二夹板(6)之间,且第一夹板(5)和所述第二夹板(6)背向所述喷雾过滤板(11)的侧壁均螺栓固定有滑条(4),滑条(4)滑动配合在滑槽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箱体(1)的前端开口处配合安装有双开式检修门(1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箱体(1)靠近所述滑板(9)的侧壁开设有凹槽轨,且凹槽轨中配合配合有滑板(9)。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其特征在于,所述环保箱体(1)的内腔中所述活性炭滤网(8)设置在靠近所述净化废气出口(7)所在侧。
说明书: 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节能环保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背景技术[0002] 活性炭吸附箱适用于化工、机械、电子、电器、涂装、橡胶、塑料、印刷、油漆、船舶、汽车、家具、喷涂、石油、食品加工、金属表面处理及各种工业生产车间产生的有害废气的净
化处理。
[0003] 活性炭环保箱主要用于大风量低浓度的有机废气处理。活性炭吸附剂可处理净化多种有机和无机污染物:酮类、醇类、醚类、烷类及其混合类有机废气、酸性废气、碱性;在对
废气过滤时需要吸附废气中的异味;目前的活性炭箱吸附效果不佳,而且拆装不方便。
[0004] 因此,提出一种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解决上述问题。实用新型内容
[0005]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
[0006]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0007] 一种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包括环保箱体、废气处理入口、净化废气出口、喷雾过滤板、检修门和活性炭滤网,所述环保箱体的一端连接设置有废气处理入口,且所述环保
箱体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净化废气出口;
[0008] 所述环保箱体的内壁螺栓固定有固定板,且固定板和连接板之间设置有喷雾过滤板,并且所述环保箱体中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相互平行的喷雾过滤板,所述环保箱体靠近所
述喷雾过滤板的一侧设置有活性炭滤网,且活性炭滤网固定设置在两个滑板之间。
[0009] 优选的,所述环保箱体的内部设置有两个所述固定板和三个所述连接板,且所述固定板和所述连接板之间与两个所述连接板之间均设置有喷雾过滤板,所述连接板和所述
固定板相互靠近的侧壁均开始有滑槽。
[0010] 优选的,所述喷雾过滤板的两端螺栓固定在第一夹板和第二夹板之间,且第一夹板和所述第二夹板背向所述喷雾过滤板的侧壁均螺栓固定有滑条,滑条滑动配合在滑槽
中。
[0011] 优选的,所述环保箱体的前端开口处配合安装有双开式检修门。[0012] 优选的,所述环保箱体靠近所述滑板的侧壁开设有凹槽轨,且凹槽轨中配合配合有滑板。
[0013] 优选的,所述环保箱体的内腔中所述活性炭滤网设置在靠近所述净化废气出口所在侧。
[0014]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5] 本实用新型,利用设置在环保箱体的多层喷雾过滤板和活性炭滤网的相互配合,利用活性炭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使废气与大表面的多孔活性炭吸附剂相接触,废气中
的污染物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上,使其与气体混合物分离后排放,增加了废气的吸附量,吸
附单元通风阻力小,更换方便,且还增加了对废气吸附处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0016]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的前视结构示意图;[0017]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的环保箱内部结构的前视结构示意图;
[0018]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的图2中固定板和滑条位置关系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19]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的图2中第二夹板和喷雾过滤板位置关系的左视结构示意图。
[0020] 图中:1环保箱体、2固定板、3废气处理入口、4滑条、5第一夹板、6第二夹板、7净化废气出口、8活性炭滤网、9滑板、10连接板、11喷雾过滤板、12检修门。
具体实施方式[0021]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0022] 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0023] 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
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
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
[0024] 实施例:参照图1?4,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包括环保箱体1、废气处理入口3、净化废气出口7、喷雾过滤板11、检修门12和活性炭滤网8,环保箱体1的一端连接设置有废气
处理入口3,且环保箱体1的另一端连接设置有净化废气出口7,环保箱体1的前端开口处配
合安装有双开式检修门12。
[0025] 具体的,在废气处理入口3处安装入口连接法兰,在净化废气出口7处安装出口连接法兰,从而实现环保箱体1与废气管道的连接;
[0026] 需要处理的废气通过废气处理入口3传输到环保箱体1中,废气气流将通过环保箱体1内的气流通道,流入在喷雾过滤板11上,而后再流过活性炭滤网8(活性炭滤网8中填充
活性炭吸附剂),再通过净化废气出口7流出,利用设置在环保箱体1的多层喷雾过滤板11和
活性炭滤网8的相互配合,利用活性炭吸附剂表面的吸附能力,使废气与大表面的多孔活性
炭吸附剂相接触,废气中的污染物被吸附在活性炭表面上,使其与气体混合物分离后排放,
增加了废气的吸附量,吸附单元通风阻力小,更换方便,且还增加了对废气吸附处理的效
率。
[0027] 其中,环保箱体1的内壁螺栓固定有固定板2,且固定板2和连接板10之间设置有喷雾过滤板11,并且环保箱体1中设置有两个以上的相互平行的喷雾过滤板11;
[0028] 进一步的,环保箱体1的内部设置有两个固定板2和三个连接板10,且固定板2和连接板10之间与两个连接板10之间均设置有喷雾过滤板11,连接板10和固定板2相互靠近的
侧壁均开始有滑槽,喷雾过滤板11的两端螺栓固定在第一夹板5和第二夹板6之间,且第一
夹板5和第二夹板6背向喷雾过滤板11的侧壁均螺栓固定有滑条4,滑条4滑动配合在滑槽
中。
[0029] 具体的,在检修门12打开后,可以利用滑条4可在滑槽中滑动抽拉的运动特性,可以方便的在第一夹板5和第二夹板6的带动下,将喷雾过滤板11从环保箱体1中取出,对喷雾
过滤板11进行更换或清洗,确保环保箱对废气过滤处理的效果。
[0030] 再进一步的,环保箱体1靠近喷雾过滤板11的一侧设置有活性炭滤网8,且活性炭滤网8固定设置在两个滑板9之间,环保箱体1靠近滑板9的侧壁开设有凹槽轨,且凹槽轨中
配合配合有滑板9,环保箱体1的内腔中活性炭滤网8设置在靠近净化废气出口7所在侧。
[0031] 具体的,利用滑板9可沿凹槽轨移动的作用,便捷的带动活性炭滤网8从环保箱体1中取出,可以向活性炭滤网8中填充活性炭吸附剂,确保对废气吸附效果;
[0032] 将活性炭滤网8设置在靠近净化废气出口7的位置侧,可以使活性炭滤网8与喷雾过滤板11相互配合,达到双重过滤处理且保证过滤处理效果的作用。
[0033]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
“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
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
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34]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
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
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0035]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之内。
声明:
“活性炭吸附净化环保箱”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