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包括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下表面开设有圆孔,且圆孔的孔壁活动连接有连接筒(2),所述连接筒(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滚动轴承(3)和驱动电机(4),所述滚动轴承(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杆(5),所述转杆(5)的底端与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述转杆(5)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螺纹孔(6),所述螺纹孔(6)的孔壁螺纹连接有螺栓(7),两个所述螺栓(7)的外壁共同套接有支撑板(8),所述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内网筒(10)和外网筒(11),所述内网筒(10)与外网筒(11)相对的一侧共同活动连接有吸附套筒(12),所述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腿(13),多个所述支撑腿(13)的外壁共同固定连接有辅助机构(9),所述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通有出水管(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机构(9)包括与多个支撑腿(13)外壁固定连接的固定板(91),所述固定板(9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水槽(92),所述水槽(9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分离网板(93),所述水槽(92)的侧壁固定连通有第一阀门(94),其中一个所述支撑腿(13)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加料筒(95),所述加料筒(95)的下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阀门(96)。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挡环(1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套筒(12)的材料为活性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筒(2)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导流块(16),所述导流块(16)的下表面与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网筒(1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布套(17)。
说明书: 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废水净化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
背景技术[0002] 废气净化塔是实现吸收操作的设备,废气净化塔内气液两相的流动方式可以逆流也可并流,通常采用逆流操作,吸收剂以塔顶加入自上而下流动,与从下向上流动的气体接
触,吸收了吸收质的液体从塔底排出,净化后的气体从塔顶排出。
[0003] 目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大多先过滤,接着在进行净化处理,但现有的循环水过滤部分的过滤效果较差,同时水体过滤速度较慢,严重影响循环水净化的效
率,同时影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的便捷性和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中循环水过滤部分的过滤效果较差,同时水体过滤速度较慢,严重影响循环水净化的效率,同时影响废气净
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便捷性和效率的问题,而提出的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
机构。
[0005]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0006] 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开设有圆孔,且圆孔的孔壁活动连接有连接筒,所述连接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滚动轴承和驱动电机,
所述滚动轴承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的底端与驱动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所
述转杆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孔壁螺纹连接有螺栓,两个所述螺栓的
外壁共同套接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内网筒和外网筒,所述内网筒与
外网筒相对的一侧共同活动连接有吸附套筒,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腿,
多个所述支撑腿的外壁共同固定连接有辅助机构,所述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通有出水管。
[0007] 优选的,所述辅助机构包括与多个支撑腿外壁固定连接的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水槽,所述水槽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分离网板,所述水槽的侧壁固定连通
有第一阀门,其中一个所述支撑腿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加料筒,所述加料筒的下表面固定连
通有第二阀门。
[0008] 优选的,所述壳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挡环。[0009] 优选的,所述吸附套筒的材料为活性炭。[0010] 优选的,所述连接筒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导流块,所述导流块的下表面与壳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
[0011] 优选的,所述内网筒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布套)。[0012]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0013] 该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通过设置有驱动电机、内网筒和外网筒,当循环水需要净化处理的时候,首先通过导管把循环水输送到内网筒中,之后启动驱动电机,
驱动电机通过转杆和螺栓使支撑板旋转,支撑板旋转带动内网筒和外网筒旋转,而旋转过
程产生的离心力能够使循环水快速穿过过滤布套、内网筒、吸附套筒和外网筒,同时过滤布
套、内网筒、吸附套筒和外网筒能够对水体进行多层过滤,保障循环水净化过滤的效果和速
度,之后过滤后的水体通过出水管进入到水槽,同时打开第二阀门向水槽内加入加料筒内
的净化剂,净化剂对循环水进行净化处理,最后净化好的水体通过第一阀门和管道再次被
利用,在流出的时候,分离网板能够阻挡水体中净化杂质,该机构能够有效提高循环水净化
过滤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提高了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的便捷性和效率。
[0014] 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实用新型能够有效提高循环水净化过滤的效率和效果,同时提高了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的
便捷性和效率。
附图说明[0015]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的结构示意图;[0016]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A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0017] 图中:1壳体、2连接筒、3滚动轴承、4驱动电机、5转杆、6螺纹孔、7螺栓、8支撑板、9辅助机构、91固定板、92水槽、93分离网板、94第一阀门、95加料筒、96第二阀门、10内网筒、
11外网筒、12吸附套筒、13支撑腿、14出水管、15挡环、16导流块、17过滤布套。
具体实施方式[0018]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
实施例。
[0019]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
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0020] 参照图1?2,一种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包括壳体1,壳体1的下表面开设有圆孔,且圆孔的孔壁活动连接有连接筒2,连接筒2的内壁固定连接有滚动轴承3和驱
动电机4,滚动轴承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转杆5,转杆5的底端与驱动电机4的输出端固定连
接,转杆5的上表面开设有两个螺纹孔6,螺纹孔6的孔壁螺纹连接有螺栓7,两个螺栓7的外
壁共同套接有支撑板8,支撑板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内网筒10和外网筒11,内网筒10与外
网筒11相对的一侧共同活动连接有吸附套筒12,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多个支撑腿13,
多个支撑腿13的外壁共同固定连接有辅助机构9,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通有出水管14。
[0021] 辅助机构9包括与多个支撑腿13外壁固定连接的固定板91,固定板9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水槽92,水槽92的侧壁固定连接有分离网板93,水槽92的侧壁固定连通有第一阀
门94,其中一个支撑腿13的外壁固定连接有加料筒95,加料筒95的下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
阀门96。
[0022] 壳体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挡环15,挡环15能够阻挡异物进入壳体1内。[0023] 吸附套筒12的材料为活性炭,活性炭具有较强的过滤吸附能力,保障水体过滤净化的效果。
[0024] 连接筒2的外壁固定套接有导流块16,导流块16的下表面与壳体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导流块16能够方便水体排出壳体1内部。
[0025] 内网筒10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过滤布套17,过滤布套17能够提高内网筒10过滤的效果,驱动电机4通过控制开关与外部电源电性连接,此电性连接为现有技术,且属于本领域
人员惯用技术手段,因此不加以赘述。
[0026] 本实用新型中,当循环水需要净化处理的时候,首先通过导管把循环水输送到内网筒10中,之后启动驱动电机4,驱动电机4通过转杆5和螺栓7使支撑板8旋转,支撑板8旋转
带动内网筒10和外网筒11旋转,而旋转过程产生的离心力能够使循环水快速穿过过滤布套
17、内网筒10、吸附套筒12和外网筒11,同时过滤布套17、内网筒10、吸附套筒12和外网筒11
能够对水体进行多层过滤,保障循环水净化过滤的效果和速度,之后过滤后的水体通过出
水管14进入到水槽92,同时打开第二阀门96向水槽92内加入加料筒95内的净化剂,净化剂
对循环水进行净化处理,最后净化好的水体通过第一阀门94和管道再次被利用,在流出的
时候,分离网板93能够阻挡水体中净化杂质,该机构能够有效提高循环水净化过滤的效率
和效果,同时提高了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的便捷性和效率。
[0027]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
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
围之内。
声明:
“废气净化塔的循环水回流净化机构”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