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1),所述底座(1)的顶部架设有炉体(21),且炉体(21)的顶部通过连接管(22)与第一壳体(23)连接,所述第一壳体(23)远离连接管(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壳体(24),所述第二壳体(24)远离第一壳体(23)的一侧固定有排烟管(25),所述第一壳体(23)的内部设置有焚烧炉(26);
连接机构(3),所述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固定板(31),所述第一固定板(31)固定在第二壳体(24)外壁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板(31)远离第二壳体(24)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板(32),所述连接板(32)远离第二壳体(24)的一侧架设有移动板(33),所述移动板(33)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34),且螺纹杆(34)的端面通过轴承与连接板(32)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板(33)靠近第一壳体(23)一侧的中端固定有插板(35),所述第一壳体(23)外壁的两侧固定有第二固定板(37),所述插板(35)插设在第二固定板(37)的内部;
过滤机构(5),所述过滤机构(5)包括连接壳(51),所述连接壳(51)设置在排烟管(25)远离第二壳体(24)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板(37)侧壁设置有限位板(36),且限位板(36)的顶部贯穿连接板(32)并与移动板(33)固定,所述插板(35)内部远离第一固定板(31)的一侧开设有与限位板(36)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限位板(36)的底部设置为斜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板(32)内部的中端开设有与插板(35)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板(37)的内部开设有与插板(35)对应的插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23)靠近第二壳体(24)的一侧胶粘有橡胶插垫(41),所述第二壳体(24)靠近第一壳体(23)的一侧开设有与橡胶插垫(41)对应的连接口(42),所述连接口(42)内壁远离第一壳体(23)的一侧胶粘有橡胶插环(43),且橡胶插环(43)呈等腰梯形插设在橡胶插垫(41)的内部,所述橡胶插垫(41)的内部开设有与橡胶插环(43)对应的插槽,所述连接口(42)内壁远离焚烧炉(26)的一侧固定有第一凸环(44),所述连接口(42)内壁靠近焚烧炉(26)的一侧固定有第二凸环(45),所述橡胶插垫(41)内部远离焚烧炉(26)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凸环(44)对应的第一凹口,所述橡胶插垫(41)内部靠近焚烧炉(26)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凸环(45)对应的第二凹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壳(51)的内壁固定有过滤网(52),所述过滤网(52)靠近第二壳体(24)的一侧固定有引导环(59),所述排烟管(25)远离第二壳体(24)一侧的两端固定有固定杆(53),所述连接壳(51)的内部开设有与固定杆(53)对应的固定孔(54),所述固定孔(54)内部远离过滤网(52)的一侧开设有开口(55),且开口(55)的内壁固定有弹簧(56),所述弹簧(56)靠近过滤网(52)的一侧固定有推板(57),所述推板(57)靠近过滤网(52)的一侧固定有定位板(58)。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板(58)呈弧形设计,所述固定杆(53)的内部开设有与定位板(58)对应的限位槽。
说明书: 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实用新型涉及能量再利用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背景技术[000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活化炉和炭化炉使用过程中更加注重节能环保,从而降低活性炭的生产成本,目前活化炉和炭化炉余热能量再利用的方法主要是将炭化炉尾气引入到焚烧炉中进行焚烧,燃烧分解掉大部分有害气体后直接排放到大气,在焚烧炉外壁设置水管,焚烧炉燃烧的温度加热水管内部的储水,加热的储水可供给使用,达到余热能量再利用的效果。[0003] 现有装置壳体普遍与焚烧炉直接焊接固定,但是当焚烧炉外壁用于余热回收的水管发生破损时,则不便对壳体内部的焚烧炉和水管进行检修,若壳体通过多组螺栓连接,拧动螺栓需要借助工具,且多组螺栓连接,安装和拆卸较为繁琐,降低了装置的便捷性和实用性,因此亟需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来解决上述问题。发明内容[0004]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装置不便对壳体内部的焚烧炉和水管进行检修,若壳体通过多组螺栓连接,拧动螺栓需要借助工具,且多组螺栓连接,安装和拆卸较为繁琐的问题。[0005]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包括:[0006] 底座,所述底座的顶部架设有炉体,且炉体的顶部通过连接管与第一壳体连接,所述第一壳体远离连接管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固定有排烟管,所述第一壳体的内部设置有焚烧炉;[0007] 连接机构,所述连接机构包括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固定在第二壳体外壁的两侧,所述第一固定板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架设有移动板,所述移动板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且螺纹杆的端面通过轴承与连接板活动连接,所述移动板靠近第一壳体一侧的中端固定有插板,所述第一壳体外壁的两侧固定有第二固定板,所述插板插设在第二固定板的内部;[0008] 过滤机构,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连接壳,所述连接壳设置在排烟管远离第二壳体的一侧。[0009]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板侧壁设置有限位板,且限位板的顶部贯穿连接板并与移动板固定,所述插板内部远离第一固定板的一侧开设有与限位板对应的第一通孔,所述限位板的底部设置为斜形。[0010] 优选的,所述连接板内部的中端开设有与插板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固定板的内部开设有与插板对应的插口。[0011] 优选的,所述第一壳体靠近第二壳体的一侧胶粘有橡胶插垫,所述第二壳体靠近第一壳体的一侧开设有与橡胶插垫对应的连接口,所述连接口内壁远离第一壳体的一侧胶粘有橡胶插环,且橡胶插环呈等腰梯形插设在橡胶插垫的内部,所述橡胶插垫的内部开设有与橡胶插环对应的插槽,所述连接口内壁远离焚烧炉的一侧固定有第一凸环,所述连接口内壁靠近焚烧炉的一侧固定有第二凸环,所述橡胶插垫内部远离焚烧炉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凸环对应的第一凹口,所述橡胶插垫内部靠近焚烧炉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凸环对应的第二凹口。[0012] 优选的,所述连接壳的内壁固定有过滤网,所述过滤网靠近第二壳体的一侧固定有引导环,所述排烟管远离第二壳体一侧的两端固定有固定杆,所述连接壳的内部开设有与固定杆对应的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内部远离过滤网的一侧开设有开口,且开口的内壁固定有弹簧,所述弹簧靠近过滤网的一侧固定有推板,所述推板靠近过滤网的一侧固定有定位板。[0013] 优选的,所述定位板呈弧形设计,所述固定杆的内部开设有与定位板对应的限位槽。[0014]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0015] 1、该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设置有连接机构,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需要固定时,转动螺纹杆,使得插板插设至插口内部,此时限位板与第二固定板的外壁紧密贴合,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的拼接,通过橡胶插垫、橡胶插环、第一凸环和第二凸环的设计,使得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避免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内部中温度的流失,通过上述设计,便于实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的拼接固定和拆卸,从而便于打开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实现对焚烧炉的检修,提高了装置的便捷性和实用性。[0016] 2、该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设置有过滤机构,首先实现连接壳组装的固定,烟气通过引导环进入过滤网内部,杂质灰尘被过滤网阻拦滤除,通过上述设计,便于对排烟管移出的烟气进行灰尘滤除,避免灰尘过多排放出去,提高了装置的实用性。附图说明[0017]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正视示意图;[0018]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壳体、第二壳体、焚烧炉和连接机构的局部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0019] 图3为本实用新型焚烧炉、第一固定板和橡胶插垫的局部结构侧视剖面示意图;[0020]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A处结构放大示意图;[0021] 图5为本实用新型排烟管和连接壳的局部结构正视剖面示意图;[0022]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5中B处结构放大示意图。[0023] 图中:1、底座;21、炉体;22、连接管;23、第一壳体;24、第二壳体;25、排烟管;26、焚烧炉;3、连接机构;31、第一固定板;32、连接板;33、移动板;34、螺纹杆;35、插板;36、限位板;37、第二固定板;41、橡胶插垫;42、连接口;43、橡胶插环;44、第一凸环;45、第二凸环;5、过滤机构;51、连接壳;52、过滤网;53、固定杆;54、固定孔;55、开口;56、弹簧;57、推板;58、定位板;59、引导环。具体实施方式[0024]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0025] 请参阅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0026] 一种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包括:[0027] 底座1,底座1的顶部架设有炉体21,且炉体21的顶部通过连接管22与第一壳体23连接,第一壳体23远离连接管22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壳体24,第二壳体24远离第一壳体23的一侧固定有排烟管25,第一壳体23的内部设置有焚烧炉26;[0028] 连接机构3,连接机构3包括第一固定板31,第一固定板31固定在第二壳体24外壁的两侧,第一固定板31远离第二壳体24的一侧固定有连接板32,连接板32远离第二壳体24的一侧架设有移动板33,移动板33的内部螺纹连接有螺纹杆34,且螺纹杆34的端面通过轴承与连接板32活动连接,移动板33靠近第一壳体23一侧的中端固定有插板35,第一壳体23外壁的两侧固定有第二固定板37,插板35插设在第二固定板37的内部,连接板32内部的中端开设有与插板35对应的第二通孔,第二固定板37的内部开设有与插板35对应的插口,通过该设计,便于插板35插设至插口内部,使得插板35的插设更加稳定,第二固定板37侧壁设置有限位板36,且限位板36的顶部贯穿连接板32并与移动板33固定,插板35内部远离第一固定板31的一侧开设有与限位板36对应的第一通孔,限位板36的底部设置为斜形,通过该设计,便于限位板36与第二固定板37的外壁贴合,通过限位板36实现对第二固定板37的限位,避免第二固定板37移动,第一壳体23靠近第二壳体24的一侧胶粘有橡胶插垫41,第二壳体24靠近第一壳体23的一侧开设有与橡胶插垫41对应的连接口42,连接口42内壁远离第一壳体23的一侧胶粘有橡胶插环43,且橡胶插环43呈等腰梯形插设在橡胶插垫41的内部,橡胶插垫41的内部开设有与橡胶插环43对应的插槽,连接口42内壁远离焚烧炉26的一侧固定有第一凸环44,连接口42内壁靠近焚烧炉26的一侧固定有第二凸环45,橡胶插垫41内部远离焚烧炉26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一凸环44对应的第一凹口,橡胶插垫41内部靠近焚烧炉26的一侧开设有与第二凸环45对应的第二凹口,通过该设计,使得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避免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内部的温度流失,提高密封效果;[0029] 过滤机构5,过滤机构5包括连接壳51,连接壳51设置在排烟管25远离第二壳体24的一侧,连接壳51的内壁固定有过滤网52,过滤网52靠近第二壳体24的一侧固定有引导环59,排烟管25远离第二壳体24一侧的两端固定有固定杆53,连接壳51的内部开设有与固定杆53对应的固定孔54,固定孔54内部远离过滤网52的一侧开设有开口55,且开口55的内壁固定有弹簧56,弹簧56靠近过滤网52的一侧固定有推板57,推板57靠近过滤网52的一侧固定有定位板58,通过该设计,实现连接壳51的安装,通过过滤网52对排烟管25内部移出的烟气灰尘进行滤除,避免灰尘排放到大气中,定位板58呈弧形设计,固定杆53的内部开设有与定位板58对应的限位槽,通过该设计,便于定位板58插设至限位槽内部,使得定位板58的插设更加稳定。
[0030] 工作原理:当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之间需要固定时,首先将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套设在焚烧炉26的外部,此时橡胶插垫41插设至连接口42的内部,转动螺纹杆34,在螺纹的配合下,移动板33向靠近连接板32的方向移动,移动板33推动插板35和限位板36同步移动,插板35逐渐插设至第二固定板37内部的插口内部,此时限位板36与第二固定板37的外壁紧密贴合,实现与第二固定板37连接的限位,从而实现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连接的拼接操作。
[0031] 当橡胶插垫41插设在连接口42的内部,橡胶插环43插设在橡胶插垫41内部的插槽内部,通过第二凸环45与第二凹口的配合、橡胶插环43和插槽的配合以及第一凸环44与第一凹口的配合,使得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避免第一壳体23和第二壳体24内部中温度的流失,实现密封操作。[0032] 当需要安装连接壳51时,首先将连接壳51向靠近排烟管25的方向推动,使得固定杆53插设至固定孔54的内部,固定杆53挤压定位板58,定位板58收缩至开口55的内部,弹簧56呈压缩蓄力状态,继续推动连接壳51,使得定位板58卡合至限位槽的内部,实现连接壳51组装的固定操作,烟气通过引导环59进入过滤网52内部,杂质灰尘被过滤网52阻拦滤除,操作到此结束。
[0033]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声明:
“活化炉和炭化炉尾气能量再利用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