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利要求书: 1.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包括底板(6),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顶部的两端均安装有支撑板(5),所述底板(6)顶部的右端设置有驱动组件(9),所述驱动组件(9)的左端与右端所述支撑板(5)连接,两组所述支撑板(5)的顶部安装有分类箱(1),所述分类箱(1)顶部的左端开设有投放口(16),所述分类箱(1)的内腔自上至下依次倾斜安装有第一分类板(2)、第二分类板(3)和第三分类板(4),所述第一分类板(2)的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一掉落孔(14),所述第二分类板(3)的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二掉落孔(15),所述第一掉落孔(14)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掉落孔(15)的宽度,所述分类箱(1)右侧靠近所述第一分类板(2)、所述第二分类板(3)和所述第三分类板(4)的一端皆开设有出料口(12),所述分类箱(1)的右侧连接有框体(11),所述框体(11)内腔靠近所述出料口(12)的一端设置有收集组件(1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9)包括驱动电机(904),所述驱动电机(904)安装在所述底板(6)顶部的右端,所述驱动电机(904)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转盘(903),所述转盘(903)的偏心位置处铰接有连接杆(902),所述连接杆(902)远离所述转盘(903)的一端铰接有连接块(901),所述连接块(901)远离所述连接杆(902)的一端与右端所述支撑板(5)的右侧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两组所述支撑板(5)的底部与所述底板(6)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8),所述滑动组件(8)包括两组滑块(801),两组所述滑块(801)分别安装在两组所述支撑板(5)的底部,所述底板(6)的顶部开设有滑轨(802),两组所述滑块(801)与所述滑轨(802)之间均为滑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万向轮(7)。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6)的两端均设置有锁紧组件(10),两组所述锁紧组件(10)均包括连接座(1003),两组所述连接座(1003)均安装在所述底板(6)的两端,两组所述连接座(1003)的内腔均螺接有螺杆(1002),两组所述螺杆(1002)的顶部均安装有手轮(1004),两组所述螺杆(1002)的底部均安装有吸盘(100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箱(1)的正面安装有观察窗(17)。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组件(13)包括收集框(1303),所述收集框(1303)安装在所述框体(11)内腔靠近所述出料口(12)的一端,所述收集框(1303)的两端均安装有预留块(1302),所述分类箱(1)和所述框体(11)靠近所述收集框(1303)的一端均开设有预留槽(1301),所述预留槽(1301)与所述收集框(1303)之间滑动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集框(1303)的正面安装有把手(18),所述把手(18)外壁的中心处连接有防滑套。
说明书: 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技术领域[0001] 本申请涉及电池回收设备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背景技术[0002] 日常生活中,会出现的大量的废旧电池,若废电池混入生活垃圾进入焚烧厂,则其中的汞、镉等金属将会在高温下气化排入大气,使大气环境受污染,影响人体的健康,因此废旧电池的回收对环境和人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大多数都是直接将大小不同的废旧电池丢在一起进行回收处理。[0003] 在实现本申请过程中,发明人发现该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现有的回收装置主要采用人工手动对废旧电池大小进行区别分类,比较麻烦,增劳动力,降低了装置的回收效率。实用新型内容
[0004] 为了改善上述提到现有的回收装置主要采用人工手动对废旧电池大小进行区别分类,比较麻烦,增劳动力,降低了装置的回收效率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0005] 本申请提供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0006] 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包括底板,所述底板顶部的两端均安装有支撑板,所述底板顶部的右端设置有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的左端与右端所述支撑板连接,两组所述支撑板的顶部安装有分类箱,所述分类箱顶部的左端开设有投放口,所述分类箱的内腔自上至下依次倾斜安装有第一分类板、第二分类板和第三分类板,所述第一分类板的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一掉落孔,所述第二分类板的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二掉落孔,所述第一掉落孔的宽度大于所述第二掉落孔的宽度,所述分类箱右侧靠近所述第一分类板、所述第二分类板和所述第三分类板的一端皆开设有出料口,所述分类箱的右侧连接有框体,所述框体内腔靠近所述出料口的一端设置有收集组件。[000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废旧电池通过投放口投入分类箱的内腔,废旧电池经过第一分类板时,型号小的电池通过第一掉落孔落入第二分类板的上方,型号大的电池沿着第一分类板向右滚落并通过出料口进入收集组件的内部,当电池经过第二分类板时,型号较小的电池则通过第二掉落孔落入第三分类板的上方,最终沿着第三分类板滚落至收集组件内进行统一收集,从而使得装置能够根据废旧电池的大小进行分类回收,改变了传统人工分类的方式,提高了装置的回收效率。[0008] 可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安装在所述底板顶部的右端,所述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偏心位置处铰接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远离所述转盘的一端铰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远离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右端所述支撑板的右侧连接。[000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驱动电机启动时带动转盘转动,转盘转动通过连接杆带动连接块和支撑板左右移动,从而能够带动分类箱左右移动,对内部的废旧电池进行晃动,尽量避免电池出现下落过程中出现堵塞的情况。[0010] 可选的,两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与所述底板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所述滑动组件包括两组滑块,两组所述滑块分别安装在两组所述支撑板的底部,所述底板的顶部开设有滑轨,两组所述滑块与所述滑轨之间均为滑动连接。[001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支撑板在左右移动时能够带动滑块在滑轨的内部滑动,从而使得支撑板带动分类箱移动时更加平稳。[0012] 可选的,所述底板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万向轮。[0013]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万向轮方便带动装置随意移动位置,提高了装置的灵活性。[0014] 可选的,所述底板的两端均设置有锁紧组件,两组所述锁紧组件均包括连接座,两组所述连接座均安装在所述底板的两端,两组所述连接座的内腔均螺接有螺杆,两组所述螺杆的顶部均安装有手轮,两组所述螺杆的底部均安装有吸盘。[0015]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装置移动合适的位置后,手动旋转手轮,手轮带动螺杆转动,螺杆转动带动吸盘转动并下移,使得吸盘与地面吸附,达到固定装置的目的。[0016] 可选的,所述分类箱的正面安装有观察窗。[0017]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观察窗方便对分类箱内部的分类情况进行观察。[0018] 可选的,所述收集组件包括收集框,所述收集框安装在所述框体内腔靠近所述出料口的一端,所述收集框的两端均安装有预留块,所述分类箱和所述框体靠近所述收集框的一端均开设有预留槽,所述预留槽与所述收集框之间滑动连接。[0019]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收集框对不同大小的废旧电池进行收集,当收集至一定量时,向外拉动收集框,使得预留块滑脱预留槽的内部,方便将收集框拆卸并移出废旧电池。[0020] 可选的,所述收集框的正面安装有把手,所述把手外壁的中心处连接有防滑套。[0021]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方便工作人员手握把手拉动收集框移动,防滑套的设置增加了工作人员手部与把手之间的摩擦力,尽量避免在拉动的过程中出现手滑的情况。[0022] 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效果:[0023] (1)通过第一分类板、第二分类板、第三分类板、收集组件、第一掉落孔和第二掉落孔的配合设置,从而使得装置能够根据电池的大小进行分类,无需人工手动区分,减小后续电池回收利用的工序,进而提高电池回收利用的效率。[0024] (2)通过连接块、连接杆、转盘和驱动电机的配合设置,通过驱动电机不断工作从而能够通过连接杆带动支撑板和分类箱左右移动,尽量避免废旧电池出现堵塞的情况,从而使得分类箱内部的废旧电池能够快速排出分类箱,提高了装置的收集速度。附图说明[0025]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0026] 图1为本申请的剖视结构示意图;[0027] 图2为本申请的正视结构示意图;[0028] 图3为本申请的第一分类板俯视结构示意图。[0029] 图中:1、分类箱;2、第一分类板;3、第二分类板;4、第三分类板;5、支撑板;6、底板;7、万向轮;8、滑动组件;801、滑块;802、滑轨;9、驱动组件;901、连接块;902、连接杆;903、转盘;904、驱动电机;10、锁紧组件;1001、吸盘;1002、螺杆;1003、连接座;1004、手轮;11、框体;12、出料口;13、收集组件;1301、预留槽;1302、预留块;1303、收集框;14、第一掉落孔;
15、第二掉落孔;16、投放口;17、观察窗;18、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0030] 以下结合附图1?3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0031] 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图2,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包括底板6,底板6顶部的两端均安装有支撑板5,底板6底部的四个拐角处均安装有万向轮7。通过万向轮7方便带动装置随意移动位置,提高了装置的灵活性。底板6的两端均设置有锁紧组件10,两组锁紧组件10均包括连接座1003,两组连接座1003均安装在底板6的两端,两组连接座1003的内腔均螺接有螺杆1002,两组螺杆1002的顶部均安装有手轮1004,两组螺杆1002的底部均安装有吸盘1001。当装置移动合适的位置后,手动旋转手轮
1004,手轮1004带动螺杆1002转动,螺杆1002转动带动吸盘1001转动并下移,使得吸盘1001与地面吸附,达到固定装置的目的。
[0032] 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图2,底板6顶部的右端设置有驱动组件9,驱动组件9的左端与右端支撑板5连接,两组支撑板5的顶部安装有分类箱1,驱动组件9包括驱动电机904,驱动电机904安装在底板6顶部的右端,驱动电机904的动力输出端安装有转盘903,转盘903的偏心位置处铰接有连接杆902,连接杆902远离转盘903的一端铰接有连接块901,连接块901远离连接杆902的一端与右端支撑板5的右侧连接。驱动电机904启动时带动转盘
903转动,转盘903转动通过连接杆902带动连接块901和支撑板5左右移动,从而能够带动分类箱1左右移动,对内部的废旧电池进行晃动,尽量避免电池出现下落过程中出现堵塞的情况。
[0033] 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和图2,两组支撑板5的底部与底板6的顶部之间设置有滑动组件8,滑动组件8包括两组滑块801,两组滑块801分别安装在两组支撑板5的底部,底板6的顶部开设有滑轨802,两组滑块801与滑轨802之间均为滑动连接。当支撑板5在左右移动时能够带动滑块801在滑轨802的内部滑动,从而使得支撑板5带动分类箱1移动时更加平稳。分类箱1的正面安装有观察窗17。通过观察窗17方便对分类箱1内部的分类情况进行观察。[0034] 请参看说明书附图中图1、图2和图3,分类箱1顶部的左端开设有投放口16,分类箱1的内腔自上至下依次倾斜安装有第一分类板2、第二分类板3和第三分类板4,第一分类板2的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一掉落孔14,第二分类板3的表面等间距开设有第二掉落孔15,第一掉落孔14的宽度大于第二掉落孔15的宽度,分类箱1右侧靠近第一分类板2、第二分类板3和第三分类板4的一端皆开设有出料口12,分类箱1的右侧连接有框体11,框体11内腔靠近出料口12的一端设置有收集组件13,收集组件13包括收集框1303,收集框1303安装在框体11内腔靠近出料口12的一端,收集框1303的两端均安装有预留块1302,分类箱1和框体11靠近收集框1303的一端均开设有预留槽1301,预留槽1301与收集框1303之间滑动连接。通过收集框1303对不同大小的废旧电池进行收集,当收集至一定量时,向外拉动收集框1303,使得预留块1302滑脱预留槽1301的内部,方便将收集框1303拆卸并移出废旧电池。收集框1303的正面安装有把手18,把手18外壁的中心处连接有防滑套。方便工作人员手握把手18拉动收集框1303移动,防滑套的设置增加了工作人员手部与把手18之间的摩擦力,尽量避免在拉动的过程中出现手滑的情况。
[0035] 工作原理:在使用该装置时,将废旧电池通过投放口16投入分类箱1的内腔,废旧电池经过第一分类板2时,型号小的电池通过第一掉落孔14落入第二分类板3的上方,型号大的电池沿着第一分类板2向右滚落并通过出料口12进入收集框1303的内部,当型号小的电池经过第二分类板3时,型号较小的电池则通过第二掉落孔15落入第三分类板4的上方,最终沿着第三分类板4滚落至收集框1303内,而型号小的电池则沿着第二分类板3滚落至收集框1303内,从而使得装置能够根据废旧电池的大小进行分类回收,改变了传统人工手动分类的方式,提高了装置的回收效率。[0036] 在装置分类的过程中,打开驱动电机904,驱动电机904启动时带动转盘903转动,转盘903转动时通过连接杆902带动连接块901和支撑板5左右移动,此时支撑板5带动分类箱1左右移动,从而能够对分类箱1内的废旧电池进行晃动,尽量避免电池造成出料口12堵塞的情况,提高了废旧电池下落的速度。[0037] 当装置工作完毕后,工作人员手我把手18处向外拉动收集框1303,收集框1303带动预留块1302向外移动,从而使得预留块1302从预留槽1301的内部滑脱,方便将收集框1303拆卸并依次取出废旧电池。
[0038] 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声明:
“废旧电池的分类回收装置”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