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输送设备技术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高效抽浆泵。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各行各业的先进工具不断涌现或更新。在实际生产加工过程中,常采用抽浆泵输送液体物料。现有的抽浆泵抽浆速度较慢,工作效率较低,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抽浆泵,该高效抽浆泵可实现活塞双向运动时均能抽浆,抽浆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高效抽浆泵,包括进浆管、抽浆主体、出浆管和驱动装置,所述抽浆主体包括抽浆筒、抽浆杆和活塞;所述抽浆杆横向穿设于抽浆筒上;所述活塞套接固定于抽浆筒中部的抽浆杆上,且活塞外沿与抽浆筒内壁紧贴;所述抽浆筒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浆支管,抽浆筒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出浆支管;所述进浆支管一端与进浆管连通,进浆支管另一端与抽浆筒连通;所述出浆支管一端与抽浆筒连通,出浆支管另一端与进浆管连通;所述进浆支管和出浆支管上均设置有仅容许向上出浆的单向阀;所述驱动装置与抽浆杆连接,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抽浆杆上的活塞往复移动进行抽浆。
进一步的,所述抽浆筒端部与抽浆杆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
进一步的,所述单向阀包括挡圈和密封垫;所述挡圈外沿与进浆支管或出浆支管固定连接;所述挡圈上开设有若干个通浆孔;所述密封垫中部下端与挡圈固定连接,通过密封垫与挡圈贴合或分离将通浆孔关闭或打开。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驱动电机、偏心轮和连接杆;所述偏心轮套接固定在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连接杆一端与偏心轮转动连接,连接杆另一端与抽浆杆铰接,通过偏心轮转动带动抽浆杆进行横向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抽浆主体和驱动电机分别固定在机架上;所述抽浆杆两侧相对设置有导向辊;所述导向辊外沿设置有导向凹槽;所述抽浆杆夹设在两导向凹槽内;所述导向辊与机架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保护罩;所述驱动装置位于保护罩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抽浆泵,活塞往右移动时,抽浆筒内左侧气压降低从左进浆支管进浆,抽浆筒内右侧气压升高从右出浆支管出浆;活塞往左移动时,抽浆筒内右侧气压降低从右进浆支管进浆,抽浆筒内左侧气压升高从左出浆支管出浆,可实现活塞双向运动时均能抽浆,抽浆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2、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抽浆泵,密封圈可提高抽浆杆与抽浆筒的密封性能,可防止抽浆杆移动浆料发生泄漏,密封效果好。
3、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抽浆泵,抽浆杆夹设在两导向凹槽内,且导向辊与机架转动连接,可有效限制抽浆杆往复移动时发生侧移。
4、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抽浆泵,保护罩罩设在驱动装置外,可有效将驱动装置与外部环境隔开,可提高抽浆泵运行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右移时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活塞左移时的剖切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未安装保护罩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单向阀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表示为:
1、进浆管;10、进浆支管;2、抽浆主体;20、抽浆筒;21、抽浆杆;22、活塞;23、密封圈;3、出浆管;30、出浆支管;4、驱动装置;40、驱动电机;400、输出轴;41、偏心轮;42、连接杆;43、导向辊;430、导向凹槽;5、单向阀;50、挡圈;500、通浆孔;51、密封垫;6、机架;7、保护罩。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参阅图1至图5,一种高效抽浆泵,包括进浆管1、抽浆主体2、出浆管3和驱动装置4,所述抽浆主体2包括抽浆筒20、抽浆杆21和活塞22;所述抽浆杆21横向穿设于抽浆筒20上;所述活塞22套接固定于抽浆筒20中部的抽浆杆21上,且活塞22外沿与抽浆筒20内壁紧贴;所述抽浆筒20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浆支管10,抽浆筒20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出浆支管30;所述进浆支管10一端与进浆管1连通,进浆支管10另一端与抽浆筒20连通;所述出浆支管30一端与抽浆筒20连通,出浆支管30另一端与进浆管1连通;所述进浆支管10和出浆支管30上均设置有仅容许向上出浆的单向阀5;所述驱动装置4与抽浆杆21连接,通过驱动装置4带动抽浆杆21上的活塞22往复移动进行抽浆。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抽浆筒20端部与抽浆杆21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23。
如图2、图3和图5所示,所述单向阀5包括挡圈50和密封垫51;所述挡圈50外沿与进浆支管10或出浆支管30固定连接;所述挡圈50上开设有若干个通浆孔500;所述密封垫51中部下端与挡圈50固定连接,通过密封垫51与挡圈50贴合或分离将通浆孔500关闭或打开。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驱动电机40、偏心轮41和连接杆42;所述偏心轮41套接固定在驱动电机40的输出轴400上;所述连接杆42一端与偏心轮41转动连接,连接杆42另一端与抽浆杆21铰接,通过偏心轮41转动带动抽浆杆21进行横向往复运动。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所述抽浆主体2和驱动电机40分别固定在机架6上;所述抽浆杆21两侧相对设置有导向辊43;所述导向辊43外沿设置有导向凹槽430;所述抽浆杆21夹设在两导向凹槽430内;所述导向辊43与机架6转动连接。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所述机架6上设置有保护罩7;所述驱动装置4位于保护罩7内。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如下:
本实用新型一种高效抽浆泵使用过程中,如图2所示,当活塞22往右移动时,抽浆筒20内左侧气压降低从左进浆支管10进浆,抽浆筒20内右侧气压升高从右出浆支管30出浆;如图所示3,当活塞22往左移动时,抽浆筒20内右侧气压降低从右进浆支管10进浆,抽浆筒20内左侧气压升高从左出浆支管30出浆,可实现活塞22双向运动时均能抽浆,抽浆速度快,工作效率高,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技术特征:
1.一种高效抽浆泵,包括进浆管(1)、抽浆主体(2)、出浆管(3)和驱动装置(4),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浆主体(2)包括抽浆筒(20)、抽浆杆(21)和活塞(22);所述抽浆杆(21)横向穿设于抽浆筒(20)上;所述活塞(22)套接固定于抽浆筒(20)中部的抽浆杆(21)上,且活塞(22)外沿与抽浆筒(20)内壁紧贴;所述抽浆筒(20)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浆支管(10),抽浆筒(20)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出浆支管(30);所述进浆支管(10)一端与进浆管(1)连通,进浆支管(10)另一端与抽浆筒(20)连通;所述出浆支管(30)一端与抽浆筒(20)连通,出浆支管(30)另一端与进浆管(1)连通;所述进浆支管(10)和出浆支管(30)上均设置有仅容许向上出浆的单向阀(5);所述驱动装置(4)与抽浆杆(21)连接,通过驱动装置(4)带动抽浆杆(21)上的活塞(22)往复移动进行抽浆。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抽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浆筒(20)端部与抽浆杆(21)连接的位置设置有密封圈(23)。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抽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单向阀(5)包括挡圈(50)和密封垫(51);所述挡圈(50)外沿与进浆支管(10)或出浆支管(30)固定连接;所述挡圈(50)上开设有若干个通浆孔(500);所述密封垫(51)中部下端与挡圈(50)固定连接,通过密封垫(51)与挡圈(50)贴合或分离将通浆孔(500)关闭或打开。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抽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4)包括驱动电机(40)、偏心轮(41)和连接杆(42);所述偏心轮(41)套接固定在驱动电机(40)的输出轴(400)上;所述连接杆(42)一端与偏心轮(41)转动连接,连接杆(42)另一端与抽浆杆(21)铰接,通过偏心轮(41)转动带动抽浆杆(21)进行横向往复运动。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效抽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抽浆主体(2)和驱动电机(40)分别固定在机架(6)上;所述抽浆杆(21)两侧相对设置有导向辊(43);所述导向辊(43)外沿设置有导向凹槽(430);所述抽浆杆(21)夹设在两导向凹槽(430)内;所述导向辊(43)与机架(6)转动连接。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高效抽浆泵,其特征在于:所述机架(6)上设置有保护罩(7);所述驱动装置(4)位于保护罩(7)内。
技术总结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高效抽浆泵,包括进浆管、抽浆主体、出浆管和驱动装置,所述抽浆主体包括抽浆筒、抽浆杆和活塞;所述抽浆杆穿设于抽浆筒上;所述活塞套接固定于抽浆杆上,且活塞外沿与抽浆筒内壁紧贴;所述抽浆筒下端两侧分别设置有进浆支管,抽浆筒上端两侧分别设置有出浆支管;所述进浆支管一端与进浆管连通,进浆支管另一端与抽浆筒连通;所述出浆支管一端与抽浆筒连通,出浆支管另一端与进浆管连通;所述进浆支管和出浆支管上均设置有仅容许向上出浆的单向阀;所述驱动装置与抽浆杆连接,通过驱动装置带动抽浆杆上的活塞往复移动进行抽浆;该实用新型可实现活塞双向运动时均能抽浆,抽浆速度快,可有效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研发人员:陈锡贤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厦门金润达机械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0.08.25
技术公布日:2021.03.30
声明:
“高效抽浆泵的制作方法” 该技术专利(论文)所有权利归属于技术(论文)所有人。仅供学习研究,如用于商业用途,请联系该技术所有人。
我是此专利(论文)的发明人(作者)